物质的六种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物态变化基础知识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2、固体可分为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有关: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进行;沸腾比蒸发;(4)蒸发可: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温度;(2)(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附在尘埃上形成;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而成的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物质一共有六种存在形态,分别是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
1.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则没有。
2.液体是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
形状。
地位时,液体变为固体。
3.等离子态是物质原子内的电子在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形
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状态。
4.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
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物质状态。
5.费米子凝聚态是物质存在的第六态。
物质的组成和状态变化一、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包括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形式。
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如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而没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如空气和海水等。
二、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分为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
对于固体和液体,它们的形态形式是有一定稳定性的,而气体可以随时改变形态。
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实现。
1. 固态:固体的分子之间相对位置相对稳定,体积和形状一般不变,内部分子间距相对较小。
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排列比较有序,分子不会轻易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状态。
对于单质,由于没有相互作用力,形态总是既规则又结实。
但是,如果加强作用力或其他压缩,它们的形态或排列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例如金属的固态特性比较基础,但由于一些杂质、合金成分会改变金属的性质而使得它们的形态或特性也改变。
2. 液态:液体的分子之间相对位置也比较稳定,但它们的内部分子间距比固态相对来说更大。
液体的体积和形态总体不变,但由于可以流动和向周围随时变形,它们的形态或容积可以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液体的状态下,物质的排列比较无序,分子互相间的作用力比较自由,容易被外部压力或变形力影响。
对于液态物质,拥有较强的表面张力的分子可能会形成凸起,从而阻碍液体的流动或变形。
例如,如蜡烛或其它一些薄膜,都有助于分子形成凸起,造成不同的液态性质。
3. 气态:气体的分子间距大,形态不具有明确的限制,容积和形态随时都可以改变。
由于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因此,它们具有更高的平均能量、速度和碰撞频率。
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排列非常无序,分子间的除重力外没有其他相互作用力。
密闭空间内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产生压力和其他性质。
当气体分子的数量变化时,压力和温度也随之变化。
例如,经过严密封闭的装置中的气体,在其里面是可以取得剧烈反应的,只需要改变温度或其他因素。
物质的形态有几种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物质的形态有三种,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其特性如下: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不容易被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容易压缩,具有流动性。
那么,是不是物质的形态只有这三种呢?答案是否定的。
物质的形态有许多种,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外,还有等离子态、―夸克—胶子‖等离子态、超流态、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固态、简并态、中子态、超导态等,一般只有在实验室环境内才能见到这些另类的形态。
各种另类形态的介绍等离子态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
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
“夸克—胶子”等离子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顾名思义含有夸克与胶子,如同普通(强子)物质。
这两种QCD的相态不同处在于:普通物质里,夸克要不是与反夸克成双成对而构成介子,或与另两个夸克构成重子(例如质子与中子)。
在QGP,相对地,这些介子与强子失去了身分,而成为更大一坨的夸克与胶子。
在普通物质,夸克是呈现色约束的;在QGP,夸克则不受约束。
超流态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
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
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
凝聚态所谓―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间有很强相互作用的系统。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凝聚态物质。
固态和液态是最常见的凝聚态。
低温下的超流态,超导态,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磁介质中的铁磁态,反铁磁态等,也都是凝聚态。
费米子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是物质存在的第六态。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物质变化与能量1. 物质的变化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变化种类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仅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例如,冰变成水、水蒸气变成水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2.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有序,形态稳定,不易流动的状态。
例如,冰、铁等。
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易于流动的状态。
例如,水、酒精等。
气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能够充满整个容器的状态。
例如,空气、氧气等。
3.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的直接碰撞传递的过程。
例如,我们接触到热的物体时,会感受到传导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物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差异,在力的作用下形成对流流动的现象。
例如,水的加热会导致热水上升,形成对流。
4. 热辐射与吸收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热波动。
例如,太阳的辐射使得地球变暖。
热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光洁度。
暗色和粗糙的物体辐射的热量会更多地被周围物体吸收。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给生物命名、分类和归类的学科。
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类群,形成分类系统。
2.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和维管束,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物质是指实体的总称,它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的形态取决于它的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因素可以影响物质的状态。
例如,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它可以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态存在。
当水的温度升高时,它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它会从液体变成气体。
同样,当水的压力升高时,它会从液体变成固体,当压力继续升高时,它会从气体变成固体。
另一方面,物质的形态也可以由化学反应而改变。
例如,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可以使固体物质变成气体物质。
燃烧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它们变得更加轻盈,从而形成气体。
总之,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物质形态的两个主要因素,而化学反应也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改变物质的形态。
物质的形态可以改变吗?如何改变物质的形态?一、物质的形态是可以改变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变,改变其形态。
相变是物质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固定的相变点。
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我们可以实现物质形态的改变。
▪ 固态到液态的相变当物质受热达到其熔点时,固态的物质会转变为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熔化。
例如,将冰块放在高温下加热,冰块就会融化成水。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其分子之间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变得更加自由流动,形态由有序的固态变为无序的液态。
▪ 液态到固态的相变相反,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其凝固点以下时,液态的物质会凝固成固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固。
例如,将水放在低温下冷却,水就会凝固成冰。
物质在凝固过程中,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变短,流动性减小,形态由无序的液态变为有序的固态。
▪ 液态到气态的相变当物质受热达到其沸点时,液态的物质会转变为气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汽化。
例如,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以上,水就会蒸发成水蒸气。
物质在汽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距离会进一步扩大,形态由有序的液态变为无序的气态。
▪ 气态到液态的相变而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其露点以下时,气态的物质会凝结成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结。
例如,天气冷却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雨或雪。
物质在凝结过程中,分子之间的距离会进一步减小,形态由无序的气态变为有序的液态。
二、如何改变物质的形态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来改变物质的形态。
▪ 温度的调节物质的相变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改变物质所处的温度,我们可以促使其发生相变。
提高温度可以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降低温度则可以使物质由气态或液态转变为固态。
▪ 压力的调节除了温度,压力也是影响物质相变的重要因素。
增加物质所受的压力可以使其相变点升高,减小压力则可以使其相变点降低。
通过改变物质所处的压力,我们可以调节其相变条件,从而改变其形态。
物质的形态有几种————————————————————————————————作者:————————————————————————————————日期:物质的形态有几种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物质的形态有三种,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其特性如下: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不容易被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容易压缩,具有流动性。
那么,是不是物质的形态只有这三种呢?答案是否定的。
物质的形态有许多种,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外,还有等离子态、“夸克—胶子”等离子态、超流态、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固态、简并态、中子态、超导态等,一般只有在实验室环境内才能见到这些另类的形态。
各种另类形态的介绍等离子态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
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
“夸克—胶子”等离子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顾名思义含有夸克与胶子,如同普通(强子)物质。
这两种QCD的相态不同处在于:普通物质里,夸克要不是与反夸克成双成对而构成介子,或与另两个夸克构成重子(例如质子与中子)。
在QGP,相对地,这些介子与强子失去了身分,而成为更大一坨的夸克与胶子。
在普通物质,夸克是呈现色约束的;在QGP,夸克则不受约束。
超流态超流体是一种物质状态,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
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
它能以零阻力通过微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
凝聚态所谓“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间有很强相互作用的系统。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凝聚态物质。
固态和液态是最常见的凝聚态。
低温下的超流态,超导态,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磁介质中的铁磁态,反铁磁态等,也都是凝聚态。
费米子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是物质存在的第六态。
第24讲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章末总结课程要求本章重难点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5.能用水汇合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重点:温度概念的建立、温度计的使用,以及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
本章难点:作“温度—时间”图像。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温度温度计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2.使用方法:(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即学即练1】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温计内有一处细管,温度计没有细管B.体温计与实验温度计的区别仅是长度不同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动,把液体甩到35o C以下,普通温度计不能甩动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后,可离开身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答案】B【解析】体温计玻璃泡前面有一处细弯管,叫缩口,它的作用是让玻璃泡内的汞在温度升高时能自动进入刻度直管内,但在温度降低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管的玻璃泡内。
所以使用前要用力甩动几下,使管内的汞回到35o C以下,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温度计没有细弯管,在温度升高时测温物质能自动进入刻度直管内,在温度降低时能自动回到玻璃管的玻璃泡内,读数时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使用前不用甩,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点02 物态变化1.六种物态变化示意图:2.晶体和非晶体:(1)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四种形态的认识【最新版】目录1.引言2.四种形态的定义和分类3.四种形态的特点和区别4.四种形态的应用和实践5.结论正文【引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活动中,形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形态可以被用来描述物体的外观、特征和结构,也可以被用来描述抽象概念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四种形态的认识,这四种形态包括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能量形态和信息形态。
【四种形态的定义和分类】1.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是指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物质形态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形态之一,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精神形态:精神形态是指人类的意识、思想和文化等抽象概念。
精神形态是人类独有的形态,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世界。
3.能量形态:能量形态是指物体的运动、热、电、磁等能量表现形式。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基础,所有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4.信息形态:信息形态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
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为人类的认知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四种形态的特点和区别】1.物质形态的特点是具体、可触、可量化,它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形态。
2.精神形态的特点是抽象、无形、不可量化,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世界。
3.能量形态的特点是运动、变化、可转化,它是物质运动的基础。
4.信息形态的特点是传递、共享、可处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种形态的应用和实践】1.物质形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建筑、制造、交通等。
2.精神形态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如文学、音乐、电影等。
3.能量形态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如能源、动力、传输等。
4.信息形态在信息时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互联网、通讯、传媒等。
【结论】四种形态的认识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提高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物质的六种形态
一.气、液、固三种形态
通常所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处于气态的物质,其分子与分子之间距离很远。
而构成液态物质的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其密度要比气态的大得多。
固态物质的构成元素是以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原子或离子一个挨着一个,相互牵拉,这就是固体比液体硬的原因。
二.等离子体态
被激发的电离气体达到一定的电离度之后便处于导电状态。
电离气体中每一带电粒子的运动都会影响到其周围带电粒子,同时也受到其他带电粒子的约束。
由于电离气体内正负电荷数相等,这种气体状态被称为等离子体态。
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所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
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成千上万个具有单一量子态的超冷粒子的集合,其行为像一个超级大原子,由玻色子构成。
这一物质形态具有的奇特性质,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
四.费米子凝聚态
“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
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