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综合治疗后子宫内膜转移一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819.08 KB
- 文档页数:2
乳腺癌子宫转移1例报道李丹;姚嫱【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6(008)001【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子宫转移;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李丹;姚嫱【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300121 天津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1 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
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
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CK7(+)。
术后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盆腔 MRI检查显示:子宫占位,左侧附件区囊性病变。
肿瘤标志物显示:HE4 857.9 pmol/L,CA125 57.89 U/ml。
PET-CT 检查显示:子宫底及子宫体肿物,可见放射性浓聚,考虑肿物为恶性;左乳外上象限多发小结节,未见放射性浓聚;左附件区混杂密度灶,无明显放射性浓聚。
2015年6月21日行全子宫+双附件+膀胱肿物切除术。
术毕剖视标本见子宫前壁宫底处有一直径约8 cm质硬包块,剖面失去漩涡状结构,局部似鱼肉样,肌层满布出血后形态,子宫内膜较薄。
术后经多家医院病理会诊考虑为转移性低分化癌,但未明确病理性质,病理切片见子宫肌壁间、浆膜均有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形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相同(图2);双附件、膀胱见广泛低分化癌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8/18(+)、GCDFP-15(+)、Vimentin(-)、PR(-)、ER(-)、HER-2(-)、Calretinin(-)、Mam-moglobin(-)、WT-1(-)。
查体发现患者颈部、腹股沟可触及多发肿大的淋巴结,质硬,边界清,活动尚可;左乳腺外上方可触及片状增厚,边界清,质韧,活动尚可。
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分析作者:韩熙渊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的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中位间隔时间为29.5个月,同时性发生5例,异时性发生15例。
非乳腺第二原发肿瘤部位依次为5例肺、2例子宫内膜、3例胸壁、2例卵巢、1例食管、3例胰腺、4例甲状腺。
20例患者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治疗结果为均无复发及转移情况,19例患者获得生存的机会,生存情况均大于1个月,最长可达60个月,仅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
在第二原发肿瘤的治疗结果上无复发及转移情况,仅有6例患者有肝转移、胸腔积水及肺内转移、胸壁肿块的发生。
结论乳腺后术后易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但是乳腺癌的预后好于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预后。
【关键词】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乳腺癌;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1-01乳腺是多原发恶性肿瘤的高发器官,乳腺癌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术后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控制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1]。
本文对在我院治疗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对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选取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在非乳腺部位的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且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1889年由Billroth 提出及1932年由Warren修订的关于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
中药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肺转移病例1例摘要:患者女性,54岁,2020年9月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B期),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全切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手术治疗,术后于2021期间行6周期化疗(紫杉醇剂量+卡铂)及放疗(具体不详),化疗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
术后患者反复出现左下肢水肿,左下肢彩超检查提示:左侧髂静脉压迫静脉综合征,行“左侧髂静脉球囊扩张术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2022年3月患者出现肺结节,胸部CT提示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较大者直径约2cm,较大者结节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考虑转移瘤。
行肺穿刺检查免疫组化提示:CK(+,少数)、TTF-1(-)、NapsinA(-)、CK5/6(+,个别)、P63(-)、LCA(-)、P53(+,约10%)、CgA(-)、Syn(-)、CD56(-)、CK(+)、CA125(+,部分)、ER(-)、PR(-),考虑子宫内膜癌转移。
于2022年6月-9月再次行6周期化疗(白蛋白紫杉醇500mg+卡铂注射液600mg),并且在第4周期加入免疫治疗(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 200mg q3W)联合中药治疗(患者潮热、口干、舌质暗,少苔,脉涩,中医辩证:血瘀证),在3周期免疫治疗后复查胸部增强CT提示:双肺结节缩小,直径约3mm,左下肢肿胀消失。
目前患者免疫治疗联合中药治疗维持治疗4周期。
既往病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化疗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中。
目前卡瑞利珠注射液用于子宫内膜癌仅限于临床研究,未广泛临床用于子宫内膜癌,故提出讨论,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伴肺转移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化疗中药讨论:(一)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
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仅次于宫颈癌,随着我国妇女老龄化,生活改善及某些妇女因疾病大量使用雌激素,使该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患者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XX岁
临床病史:
患者于XX年X月X日因阴道出血、下腹胀痛等症状来我院就诊。
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方附着物,行宫颈活检术后确诊为
子宫内膜化生。
治疗及随访:
患者于XX年X月X日行子宫内膜刮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子宫内膜腺癌。
患者随访至今,生活与工作正常,未出现异常症状。
病理报告:
标本号:XX2020X
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组织
镜下所见:见少量不规则的腺体增生,部分腺体间伴有不规则形态的核,细胞有破损和坏死现象,核染色体呈现不均质性和增多性。
同时见少量淋巴管侵入。
诊断意见:
子宫内膜腺癌
备注: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内膜上皮细胞,随着病程进展,可能还会累及到子宫肌层、卵巢等周围组织。
早期子宫内膜癌多数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者是经期结束后继续阴道有血性分泌物,需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年第13卷第4期• 81 •个案报道与文献复习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齐月,许天敏,顾宁宁,王晓君,王鑫,祝贺*作者单位:13_吉林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作者简介:齐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 通信作者,E-mail:*****************【关键词】林奇综合征;子宫内膜癌;筛查【中图分类号】R 737.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4020(2021)044)81-06doi:10. 3969/j. issn. 1674^020.2021. 04. 20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胚系突变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而引起的1]。
LS是遗传性大肠癌(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CRC)的最常见表现。
在女性患者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亦是L S最常见的肠外肿瘤,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Lynch syndrome related endometrial cancer,LS-EC)占所有E C的2%。
目前尚无LS-E C的诊治指南,我国对LS-E C的筛查体系及相关研究未完善,现报道1例就诊于我院的LS-E C患者,与大家分享诊治体会及相关前沿内容,以提高临床医生及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病历资料1.1病史患者,女,47岁,G2P,,以“月经周期延长9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癌2天”为主诉人院。
既往月经规律,13岁7天/25天,近丨年月经周期逐渐延长至30〜60天。
来曲唑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研究杨锭洪; 林长裕; 黄晓龙【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22【总页数】4页(P225-227,247)【关键词】乳腺癌; 他莫昔芬; 来曲唑; 子宫内膜【作者】杨锭洪; 林长裕; 黄晓龙【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普宁 5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52乳腺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属激素依赖性疾病,患者体内雌激素结合孕激素或雌激素受体,刺激肿瘤细胞生长[1]。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应用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结合,或抑制促激素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转移及复发风险,达到治疗目的[2]。
75%乳腺癌患者激素受体为阳性,他莫昔芬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但近期有研究指出,他莫昔芬可能会导致患者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息肉等病理改变[3-4]。
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是人工合成的苄三唑类衍生物,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降低雌激素水平,以此减轻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凭借其良好的抗肿瘤作用,逐渐成为绝经后乳腺癌一线用药[5]。
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比较了他莫昔芬、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效果及对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旨在筛选治疗乳腺癌的高效用药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绝经后乳腺癌患者60 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乳腺癌有关临床诊断及鉴别标准[6];符合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指征,雌激素受体结果为阳性;近3 个月未应用过其他抗雌激素药物;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感染者;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子宫内膜已发生癌变或有癌变趋势者。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 例。
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及相关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标题:
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及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
随着乳腺癌的治疗水平的提高和乳腺癌的生存率的显著提高,大量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开始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其中三苯氧胺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三苯氧胺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患者出现了子宫内膜不良反应。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三苯氧胺引起的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机制及相关因素。
研究目的:
1.调查三苯氧胺口服后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实际情况;
2.深入了解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机制;
3.探究影响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1.收集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药物剂量、治疗时间、子宫内膜病变的程度等;
2.对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后子宫内膜病变情况进行病理分析,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囊肿、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囊肿、内膜腺癌等;
3.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影响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预期结果: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机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同时,也将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护理建议。
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1例报告侯丁丁;凌煜玮;康骅【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3【总页数】3页(P475-477)【作者】侯丁丁;凌煜玮;康骅【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分为同时性诊断和异时性诊断,乳腺癌能增加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但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其中激素、激素相关受体、基因易感性、治疗相关影响研究较多,治疗方式仍主要参考各自指南,基于目前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须加强乳腺癌病人甲状腺的随访,现结合文献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1例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希望对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病人女性,54岁,主因发现左乳肿物10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无乳腺肿瘤家族史。
查体:双侧乳房大小对称,无乳头内陷,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约6.0 cm×3.0 cm×2.5 cm 大小肿物,质地偏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左侧腋窝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质硬,较大者约1.5 cm×1.0 cm,似有融合,可推动。
乳腺B超:左乳外上象限可见5.3 cm×3.3 cm×2.9 cm低回声肿物,边界不清,可见毛刺样突出及点状强回声;左侧腋窝可见多个淋巴结,较大者约1.5 cm×1.0 cm,髓质消失,内可见斑点状强回声。
乳腺钼靶检查:左乳外上象限大片簇状细小多形性钙化,左腋窝可见多个体积增大淋巴结影,考虑恶性,BI-RADS 5类(图1)。
乳腺MRI检查:左乳内可见大小约6.5 cm×2.7 cm×3.2 cm肿物;左侧腋窝增大淋巴结显著强化,BI-RADS 分类5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