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炼字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沁园春长沙炼字题目详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25年所写,以表达他对长沙这座城市的热
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期许。
这首诗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通过对“长沙”的形象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国家现状的思考。
诗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描绘了秋天长沙的美丽景色,写
出了浓厚的乡愁之感。
同时,诗中也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热切期望:“对此如何不泪垂?岁月如梭,白头如新。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流转和感慨,同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诗的最后两句“五十余年如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是作者对人生和国家前途的思考。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长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以婉约、豪放的风格,通过对长沙及其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
故乡的深情和对国家的期望。
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与国家前途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和历史意义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佳作。
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简介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源于湖南长沙地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名。
它融合了沁园春楷书和长沙硬笔书法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
起源沁园春楷书是湖南长沙的一种特色书法艺术形式,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以嘉靖年间长沙县沁园春为代表作品,被誉为“长沙写得最好的一次”。
沁园春楷书以工整、清秀、流畅而著称,其书写形式十分规范,给人以纤尘不染、飘逸清丽的感觉。
长沙硬笔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起初受到西方硬笔书法技法的影响,后来在中国本土逐渐发展起来。
它以字形规范、笔画清晰为主要特点,与软笔书法相比,更侧重于线条的表现和结构的稳定。
特点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的特点在于它继承了沁园春楷书的工整、纤秀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了长沙硬笔书法的线条清晰、结构稳定的特点。
它注重字形的规范性和美感,每一笔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书写技巧为了表达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的特点,书写者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技巧:1. 笔画线条的处理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注重线条的清晰和表达力。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将笔画的粗细、曲线的弯曲度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使线条显得流畅自然、韵味十足。
2.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是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字形的规范性,笔画的结构要稳定,每一笔都要精确而准确地放置,这样才能使作品呈现出美感和艺术价值。
3. 用笔的灵活运用虽然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注重线条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但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在书写过程中,有时需要运用一些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书法作品展示下面是一些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的作品,以展示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1.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作品《长沙秋夜》2.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作品《岳麓山》3.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作品《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的发展前景沁园春长沙硬笔楷体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一、介绍沁园春长沙行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述了他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而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形式,以笔画简练粗放、草木意象丰富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的意义和特点。
二、沁园春长沙行诗意转化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以诗作为创作背景和灵感源泉,将文字的意境和情感转化为笔画的形式,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1. 诗意的表现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通过舒展的线条和流畅的笔画,展现出诗中对长沙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草书法的独特造型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句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描绘景色草书法通过形态各异的笔画,生动地描绘出诗中所叙述的长沙风景,如诗中的“湘江水碧茫茫,橘子洲头雁聚欢”等景象,通过书法艺术的手法,将这些美景形象化地展现出来。
三、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的艺术特点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下面将分别从线条、形态和用墨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线条简练草书法以其简练的线条特点,能够将文字和意象通过少数的笔画勾勒出来,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沁园春长沙行诗中的特点短小精悍的语句与草书法的简练笔画相得益彰。
2. 形态丰富草书法在形态上富有变化和创意,能够根据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情感而变换笔画形式。
沁园春长沙行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情感,通过草书法中不同类型的笔画形态得以生动表现。
3. 墨色浓郁草书法以深浓的墨色为特点,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句中的情感。
墨色的浓郁使得草书法作品更加有力量感和鲜明度,与沁园春长沙行诗所传达的情感相契合。
四、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的价值与影响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积极影响。
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沁园春长沙行诗的表现,传递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卓越性。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2. 丰富艺术形式沁园春长沙行草书法通过将诗意转化为书法艺术,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沁园春长沙的炼字选词《沁园春·长沙》那可真是一首绝美的词啊!先来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几句。
“独”字用得多妙哇!你想想,一个人站在那,周围秋风瑟瑟,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坚定呀?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上独自航行的一艘小船,勇敢地面对着风浪。
这不就把诗人那种不畏惧、不退缩的形象一下子勾勒出来了吗?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染”字简直绝了!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说树叶变红了,而是好像有一双神奇的大手,拿着颜料一笔一笔地把山给涂红了,多形象啊!这要是说“红了”,那得多平淡无趣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面的“击”和“翔”,哎呀,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击”字让人感觉到鹰的那种勇猛和力量,就好像一支箭嗖地一下射出去,充满了速度和激情。
“翔”字呢,把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在说:“这水就是我的天空,我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和我们在学校里,大家都努力展现自己的本领,争取拿到好成绩,不是很像吗?还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透露出诗人的那种思考和忧虑。
就像我们有时候考砸了,心里会发愁:“哎呀,这以后可怎么办呀?”诗人也是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愁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携”字多亲切呀,感觉就像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去玩耍。
而“稠”字呢,让我们知道过去的那些日子丰富得不得了,满满的都是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字用得恰到好处,就像是刚刚好赶上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同学们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不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和“激扬”,多有气势啊!感觉他们充满了自信和豪情,好像在说:“这世界就在我们手中,我们要让它变得更美好!”这难道不像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里的每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镶嵌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气势磅礴的画卷。
篇一:沁园春长沙诵读方法指导《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
“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
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
“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篇二:沁园春长沙朗诵指导《沁园春·长沙》朗诵指导◎戴兢兢《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也历来被人们奉为朗诵的经典之作。
全词通过对长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革命斗争历程的回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改变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课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解答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课后学习提示问题一:揣摩体会《沁园春·长沙》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解析:(1)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问题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诗词作品中的情怀。
解析:《水调歌头·游泳》先写诗人横渡长江,神思飞越,触景而生豪情。
又联想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名言,赋予新意,启示人们建设祖国须争分夺秒。
接着诗人的眼光又转向正在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想象大桥落成的雄姿,又由眼前建设想象三峡工程,借神女惊叹烘托人间变化巨大,表达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也表达了人民的幸福安乐。
《赤光的宣言》针对远处欧洲的中国国民,对于祖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常有隔膜而不谙内情的苦闷,周恩来等革命者要为大家解除苦闷,为大家指出国家的乱源所在和解脱之方,诚恳而忠实的给大家指示出救国的唯一道路,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和反帝国主义。
《太行春感》描写了当时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派大好形势,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军赤胆忠心,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苦斗献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赣南游击词》表达了作者在艰苦斗争生活百折不挠、坚韧不拨的顽强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四首现代诗课后学习提示问题一:结合“五四”时期的时代氛围,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涵和形式特征。
解析: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初中现代诗《沁园春·长沙》阅读题及答案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①,/层林尽染②;/漫江碧透③/百舸争流④。
/鹰击长空⑤,/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名句、曲子词、乐府等。
它始于唐,盛于宋。
C.“沁园春”是词的词牌,这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D.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可定为中调。
2.词中“看”字可称“领字”,这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两句B.①~④四句C.①~⑥六句D.①一⑦七句3.运用了“词语移用”修辞方法的是( )A.击B.翔C.击、翔D.染4.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之景表现了出来。
这节中,这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判断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C.层、透、翔、问D.万、遍、争、碧5.对下面诗句中词语分析品味正确的一项是( )①“极目楚天舒”,“舒”字既是诗人所见的开阔,又是诗人的心情舒畅,情景交融。
②“独立寒秋”,“寒秋”寓指当时的政治气候。
③“一桥飞架南北”,“飞架”比“横跨”好,在于能形象地写出大桥的动态、结构的宏伟建筑的飞速。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思是孔子感叹岁月的流逝,而词中引用则反其意而用之,强调要“只争朝夕”。
⑤“截断巫山云雨”,化用典故,说明人民的魄,为下文神女的“惊”作铺垫。
A.①③④B.②④⑧C.①③⑤D.②③⑤6.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的炼字艺术如果说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诗歌便是语言艺术中的极品。
诗歌的语言不仅是凝练,而且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艺术的美感。
为此,历代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练字”的佳话。
如“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代诗圣杜甫炼字的终极追求;“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苦吟诗人卢延让呕心沥血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推敲”语言的至诚肺语;“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更是欧阳修“咬文嚼字”的无悔的执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里,同样给我们树立了“练字”的经典范例。
诗歌鉴赏的原则,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八字秘诀:“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常言说“诗言志,词言情”。
“练字”当以“志”“情”为中心,营造特定的意境,读者由此领悟作者的“志趣”和“情趣”。
为了便于理解《沁园春•长沙》的练字艺术及练字原则,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间。
这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面对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怀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写下了这首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也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
下面我们来分析诗人是怎样“练字”的。
一、“独立”传神。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杜甫《独立》诗云:“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金圣叹《杜诗解》云:“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在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眼里,担大任者当独立于天地之间,天机在即,否者,何以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孔颖达疏:“君子于哀难之时,不有畏惧。
1.《沁园春·长沙》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C.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借景生情,抒发了词人豪迈的革命激情。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
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仰看飞鹰,俯观游鱼,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形象,直接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3.下列句子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浮(fú)遒劲(jìn)萧瑟(xiāo)橘子洲(jú)B.峥嵘(zhēng)磅礴(bó)愁怅(chóu)沁园春(qìn)C.沧茫(cāng)遏制(è)逶迤(wěi)岁月稠(chóu)D.百舸(gě)碣石(jié)寥廓(kuò)竞自由(jìng)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鹰击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的炼字艺术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诗歌便是语言艺术中的极品。
诗歌的语言不仅是凝练,而且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艺术的美感。
为此,历代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练字”的佳话。
如“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代诗圣杜甫炼字的终极追求;“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苦吟诗人卢延让呕心沥血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推敲”语言的至诚肺语;“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更是欧阳修“咬文嚼字”的无悔的执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里,同样给我们树立了“练字”的经典范例。
诗歌鉴赏的原则,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八字秘诀:“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常言说“诗言志,词言情”。
“练字”当以“志”“情”为中心,营造特定的意境,读者由此领悟作者的“志趣”和“情趣”。
为了便于理解《沁园春•长沙》的练字艺术及练字原则,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间。
这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面对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怀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写下了这首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也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
下面我们来分析诗人是怎样“练字”的。
一、“独立”传神。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杜甫《独立》诗云:“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金圣叹《杜诗解》云:“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在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眼里,担大任者当独立于天地之间,天机在即,否者,何以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孔颖达疏:“君子于哀难之时,不有畏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道永恒,人生苦短。
危难之际,能挽狂澜者,当挺身而出。
想当年诸葛孔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何等气魄?“独立”显现出诗人卓尔不群,激流永进,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那些“端坐独钓”洁身自好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试想,要是辛弃疾再世的话,他该会发出“生子当如毛泽东”的感叹吧?
既突出形象又境界高远,非“独立”莫属。
二、“万”“百”凸显豪放诗风。
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美感,具有包罗万物,大气磅礴的气势。
“万山”极言视野之广阔,胸襟之豪迈,宇宙之大尽收眼底;“万类”突出大自然的物种繁多,色彩纷呈;“万户侯”突出诗人傲视蝇营狗苟的军阀,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百舸争流”突出景象之壮观、竞争之激烈;“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气势之大。
“万”“百”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崇高美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彰显诗人豁达的胸襟。
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他的风格。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和郭沫若同志》“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念奴娇•井冈山》
三、精选动词,形象入化。
从全词看,
“立”“去”“看”“染”“争”“击”“翔”“竞”“问”“携”“指点”“激扬”“粪土”“遏”等等动词的使用,无疑使词的意象鲜明而灵动。
“立”,挺立,凸显诗人伟岸的身躯,大有天塌下来我来挡的气魄;“去”字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是写水流由高到低的运动规律,暗指旧世界将一去不复返,革命的洪流将浩浩荡荡,荡涤一切污泥浊秽;“看”字领起下文,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尽收眼底,一眼洞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染”字写出“层林”在秋天颜色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加突出色彩的艳丽;“争”字,给碧绿透明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的热烈场面;“击”“翔”则运用“移就”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雄鹰展翅的矫健和在直视无碍的江水中鱼游的自由畅快,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也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崇高赞美之情。
“问”有力发千钧之势,是屈原笔下的“天问”,一问贯古今,天理,人理,天人合一,意在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携”有“带领”的意思,彰显王者之风,领导本色,若是换了“随”或“跟”,则让我们感到作者“寂寂如众人矣”!“指点”再现王者之风,与后文“激扬”“粪土”一气贯通,表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痛陈时弊,规划将来,蔑视当时一心抢地盘,不顾人民死活的军阀权奸;“遏”字尽显诗人带领的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力量之大,气魄之雄!
除此之外,这首词的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准确到位。
“寒秋”之“寒”,写出了季节之凄清、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写出了景色之热烈、奔放;“透”字力显江水之清澈,与长天一色;“苍茫”则写出了大地之广袤无垠,也写出了世界之广阔,宇宙之浩瀚,情势之复杂,心事之重重。
“尽”“遍”“漫”等副词,则写出了景色之深,范围之广。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由此我们便知“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练意则为了显志。
从前文所引用的成功的炼字来看,他们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