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
- 格式:pdf
- 大小:162.41 KB
- 文档页数:7
脊柱结核健康教育
脊柱结核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结核杆菌传播。
该病通常发生在脊柱骨骼中,可导致脊椎的破坏和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脊柱结核的传播,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下面是一些有关脊柱结核的重要信息和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该疾病。
1. 了解脊柱结核的症状:脊柱结核的早期症状包括背部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当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脊椎畸形、持续的疼痛以及肢体无力等症状。
了解症状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
2. 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患脊柱结核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接种卡介苗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在结核病高发区。
此外,饮食要均衡,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结核病。
4. 及早就医:如果出现脊柱结核的症状,应尽早就医,并经专业医生诊断确认。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完整用药:如果被诊断患有脊柱结核,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
的嘱咐完成整个疗程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质量和持续性对于治愈该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的健康教育,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脊柱结核,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及时就医是预防和控制脊柱结核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病,主要侵犯脊柱。
它具有发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的特点,容易误诊和漏诊。
本文通过对一例脊柱结核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病例概述患者为一名40岁的男性,主诉近3个月来背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有活动受限。
他曾多次就诊,但未得到明确的病因和诊断。
除上述症状外,患者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背部明显压痛,活动受限,并有局部肌肉紧张。
检查结果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加快。
2. 生化指标检查:肝肾功能正常。
3. X光检查:患者胸椎和腰椎侧位片显示椎间盘变窄,椎体骨质破坏较明显。
4. 磁共振成像(MRI):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周围软组织肿胀,椎体骨质破坏,以及椎旁脓肿形成。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脊柱结核。
治疗方案如下:1. 抗结核治疗: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酮等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被采用,治疗时间为6-12个月。
2. 脊柱固定术:由于患者病变较为严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稳定椎柱。
手术过程中,切除了病损的椎间盘和椎体,并进行植骨和融合。
3. 疼痛管理:患者在治疗初期可能会经历一定的疼痛,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随访与预后患者开始进行抗结核治疗后,逐渐缓解了背部疼痛,活动度也有所恢复。
并在术后进行了定期的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MRI显示病变有所好转。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并坚持长期随访。
讨论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诊断困难。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的形成至关重要。
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医生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
早期结核抗菌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结论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病,容易误诊和漏诊。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曾是非常多见的感染性疾病骨结核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约占50%以上。
是以骨质破坏为主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由于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
脊柱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下病人占80%。
其中,椎体结核约占99%、锥弓结核占1%左右。
在整个脊柱中,腰椎结核发病率高,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尾部较少。
【病因】脊柱结核病变多发生在椎体,少数在锥板、锥弓、棘突及横突。
脊柱结核椎体病变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儿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
当椎体塌陷,死骨、肉芽组织和脓肿形成后,可使脊髓受压发生截瘫。
【病理类型】由于初起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将脊椎结核分为四型。
1.中央型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此型应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鉴别。
2.骨骺型最常见,往往相邻椎体骺部同时受累,早期x线摄片显示间盘狭窄,约占脊柱结核75%。
3.骨膜下型常见于胸椎椎体前缘,脓肿在前纵韧带和骨膜下,纵向广泛剥离,多椎体前缘被破坏;这类型应与胸主动脉瘤侵蚀椎体相鉴别。
4.附件型系指病变原发于棘突、横突、锥板或上下关节突的致密骨处。
椎体结核致椎体破坏后形成的寒性脓肿有两种表现形式:锥旁脓肿和流注脓肿。
常见脓肿部位:1)颈椎结核可有咽喉壁脓肿,可流注到锁骨上窝。
2)胸椎结核多为锥旁脓肿3)胸腰段结核可同时有锥旁和腰大肌脓肿4) 腰椎结核脓液聚集在腰大肌鞘内,可沿髂腰肌流注到腹股沟部、小转子,甚至腘窝部,形成脓肿。
5) 腰骶段结核可同时有腰大肌脓肿和骶前脓肿,脓肿破溃可引成窦道,并发混合性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病起隐渐,发病日期不明确。
病人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偶见少数病情恶化急性发作体温39℃左右,多误诊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
脊柱结核医学课件汇报人:日期:•脊柱结核概述•脊柱结核的症状与诊断•脊柱结核的药物治疗目录•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康复与护理•脊柱结核的预防与控制01脊柱结核概述脊柱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侵犯脊柱椎体和附件。
定义根据发病部位,脊柱结核可分为颈椎结核、胸椎结核、腰椎结核和骶椎结核。
分类定义与分类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在肺部或其他部位形成原发感染灶,随后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至脊柱。
脊柱结构特点脊柱由椎体、椎间盘、韧带等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犯。
免疫反应当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脊柱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导致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
脊柱结核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关。
地区分布脊柱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年龄分布脊柱结核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性别分布脊柱结核在农民、矿工等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因素有关。
职业分布流行病学特点02脊柱结核的症状与诊断脊柱结核患者常感到疼痛,尤其是腰部和背部。
疼痛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
疼痛脊柱畸形神经压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脊柱结核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后凸或侧凸。
脊柱结核可能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出现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030201主要症状X线检查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常用方法。
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脊柱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椎体压缩性改变等征象。
X线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CT检查MRI检查可以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MRI检查诊断方法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也可能导致腰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但与脊柱结核不同,腰椎管狭窄症不会导致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
脊柱结核诊断金标准
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脊柱结核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背痛、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
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影像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
其中,MRI是最为
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脊柱结构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
在MRI上,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包括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脊柱
后凸畸形等。
3. 细菌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细菌学检查包括痰液、脓液、组织等标本的培养和涂片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但是其阳性率较低,仅
有30%左右。
4. 免疫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结核感染情况,但是其阳性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疑似脊柱结核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脊柱结核药停药标准
脊柱结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停药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脊柱结核的治疗需要长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为至少6个月以上,甚至长达12个月或更长时间。
停药标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的。
首先,停药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缓解,患者的症状应该得到明显缓解,比如疼痛减轻、发热消退等。
2.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脊柱结核病变应该有明显的吸收和愈合迹象。
3. 化验指标,血液检查中的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沉积红细胞比率等应该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
4. 临床评估,由专业医生进行临床评估,确认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可以考虑停药。
此外,脊柱结核的停药标准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有不同的停药标准,比如联
合用药和单药治疗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2. 耐药情况,如果患者有药物耐药的情况,停药标准可能需要
更加严格和谨慎。
3. 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停药标准也会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确定脊柱结核药物停药标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
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化验指标以及个体差异等多个方面,需要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任何情况下,患者都不应该自行停药,
而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脊柱结核你了解么?发布时间:2022-06-06T07:37:40.83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6期作者:舒剑臣[导读] 脊柱结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具有最高的发病率。
舒剑臣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46000脊柱结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具有最高的发病率。
其中比较多见的是椎体结核,另外还有附件结核,但是比较少见。
腰椎在整个脊柱当中具有最大的活动度,因此也有着最高的发病率,此外,胸椎、颈椎等位置也有可能会发病,而骶尾椎结核则相对比较少见。
脊柱结核会引起很多种症状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脊柱结核的相关知识,应当加强了解,出现相关症状后要及时治疗,平时也要注意做好预防和保护,以减少疾病的危害。
一、脊柱结核有哪些病因脊柱结核的发病原因,通常是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
如果有不良生活习惯、免疫力低下、结核接触史等情况,也容易发生脊柱结核。
该病最基本的病因,就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脊柱结核一般在肺结核后继发产生,主要以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支杆菌为致病菌。
此外,在诱发因素方面,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造成人体免疫力水平下降,患上脊柱结核的风险更高。
患有糖尿病的全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会造成免疫力水平的降低,导致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也就更容易患上脊柱结核。
而结核高发地区移居者、有结核家族遗传史、既往感染过结核的患者,也都是结核病发病的高风险人群,也都容易患上脊柱结核。
这些危险患者一旦接触结核杆菌,往往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发疾病。
二、脊柱结核有什么症状脊柱结核的症状表现,通常包括盗汗、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全身中毒症状,还有脊髓压迫、窦道压迫、局部畸形、姿势异常、脊柱活动受限、疼痛等局部症状。
在典型症状方面,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而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表现出全身中毒症状,如贫血、体重下降、盗汗、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脊柱结核一.概论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脊柱结核中又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主要侵犯身体负重较大、活动较多的关节,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二.分类椎体结核可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
(一)中心型椎体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好发于胸椎。
病变进展快,整个椎体被压缩成楔形。
一般只侵犯一个椎体,也有穿透椎间盘而累及临近椎体。
(二)边缘型椎体结核多见于成人,腰椎为好发部位。
病变局限于椎体的上下缘,很快侵犯至椎间盘及相邻的椎体。
椎间盘破坏是本病的特征,导致椎间隙变窄。
三.病因病原菌主要是人型分枝杆菌。
脊柱结核发病的早期阶段与脊柱化脓性感染相似,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或病灶直接扩散而导致。
脊柱结核以椎体结核较多见。
因为椎体主要为松质骨,且其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所以结核分枝杆菌更易停留在此处。
四.资料收集及评估(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成人)”,评估既往史、饮食、皮肤、意识、二便及自理能力等。
(二)主诉资料及评估1.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2.胸背部疼痛与病变部位一致,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剧烈,脓肿部位也可有疼痛3.脊椎畸形:后凸畸形比较常见,多见于胸椎,可为首发表现4.寒性脓肿5.神经症状:感觉及肌力减退,严重时瘫痪(三)查体资料及评估1.临床表现:评估疼痛及结核全身中毒症状2.实验室检查:红细泡沉降率、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培养、痰培养、痰找结核分枝杆菌3.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表现以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为主。
用来确定结核病灶部位、侵犯范围、有无死骨及脓肿等一般情况(2)CT检查:更加清晰地显示脊椎整体破坏情况,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椎体塌陷和周围脓肿,能较早发现骨骼的细微改变(3)MRI检查:评估有无椎间隙感染及骨髓炎发生,可最有效的评价软组织侵犯范围、结核病灶范围及神经压迫情况,可清楚地显示早期的微小病变、受累椎体和范围、脊椎旁异常信号及不同病理改变(四)术后评估1.术中情况: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情况,术中出血、补液、输血情况。
2.生命体征:意识是否清醒,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伤口与各引流管情况:伤口是否干燥,有无渗液、渗血,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量、性质与颜色等。
4.腹部体征:有无腹胀、麻痹性肠梗阻。
5.神经系统功能:躯体痛觉、温度觉、触觉及位置觉的丧失平面及程度,肢体运动、反射和括约肌功能损伤情况。
6.排尿和排便:了解有无尿储留或大小便失禁。
7.术后X线结果,了解术后情况。
(五)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1.患者及家属是否有焦虑、恐惧、情绪,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
五.治疗要点脊柱结核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
(一)全身治疗1.支持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加强营养。
2.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治愈脊柱结核的根本措施。
绝大数脊柱结核采用全身营养支持和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可获得痊愈。
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
主要联合用药,异烟肼与利福平为首先药物。
异烟肼的剂量为每日300mg,利福平每日450-600mg,吡嗪酰胺每日20-30mg/kg体重,乙胺丁醇每日750mg,链霉素成人常用剂量每日0.75g。
同时每日给予维生素B64mg。
肺外结核的疗程一般为12个月,对于脊柱结核,主张疗程不得少于12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18-24个月。
由于链霉素的第8对脑神经毒性作用强烈,现已不将链霉素作为首选药物。
抗结核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损害、神经毒性、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损害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并同时服用保肝等药物。
发现异常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乙胺丁醇儿童需慎用。
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都会逐渐减轻。
判断脊柱结核是否愈合应当从病人主诉、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远期随访进行判断。
治愈的标准为:(1)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良好;(2)局部症状消失,无疼痛,窦道闭合;(3)3次血沉都正常;(4)影像学表现脓肿缩小乃至消失,或已经钙化;无死骨,病灶边缘轮廓清晰;(5)起床活动已1年,仍能保持上述4项指标。
符合标准的可以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但仍需定期复查。
(二)局部治疗1.矫形治疗:躯干支具、石膏背心、石膏床等,限制脊柱活动,减轻疼痛,预防、矫正畸形以利病灶修复。
2.脓肿穿刺或引流:适用于脓肿较大者,可局部注入抗结核药物加强局部治疗。
3.窦道换药。
4.手术治疗手术适应症主要有:(1)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病变仍有进展;(2)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及寒性脓肿存在;(3)窦道经久不愈;(4)骨质破坏严重,脊柱不稳定;(5)出现脊髓和马尾神经受压迫症状或截瘫;(6)严重后凸畸形。
手术治疗原则:(1)术前4-6周规范抗结核化疗,控制混合感染;(2)术中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及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3)术后继续完成规范化疗全过程。
目前,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病灶清除和脊柱功能重建两部分组成。
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由于脊柱结核大多位于椎体及椎间隙,所以前路手术更容易达到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附件结核则从后路清除病灶更容易。
脊柱功能的重建是通过植骨或结合使用内固定实现。
由于人体80%的重力负荷通过脊柱的前柱和中柱,所以前方支撑植骨对矫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的发生更可靠,并且植骨愈合率高。
文献报道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分期手术等。
六.护理问题(一)躯体活动障碍与疾病本身及手术创伤后乏力、倦怠有关(二)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感觉障碍、卧床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三)舒适改变疼痛、腹胀、尿潴留与手术后卧床、留置各类导管和创伤后反应有关(四)体液不足与手术创伤、术后禁食及摄入不足有关(五)潜在并发症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七.护理措施(一)功能受限1.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观察手术效果,出现感觉运动障碍(附表1),及时告知医生。
表1:肌力分级表2.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下肢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及屈曲练习。
3.第二天开始直腿抬高练习及关节屈伸练习。
4.教会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二)做好皮肤护理1.加强卧床病人的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干燥,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渗血渗液污染者应及时擦洗更换。
2.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时协助翻身,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防止压疮发生,每班严格交接患者皮肤情况。
3.感觉障碍的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禁用热水袋,慎用热敷,热敷时,注意温度,严防烫伤。
(三)保持患者舒适1.观察患者疼痛情况,正确疼痛评分并及时进行疼痛干预。
应用止痛泵及止痛药物的患者,观察效果及副作用。
2.术后胃肠蠕动恢复后,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由于麻醉及手术创伤所致的麻痹性腹胀,指导并协助家属环状按摩腹部,遵医嘱应用胃肠动力药物。
3.观察刀口渗血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脱落。
经胸手术,术后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抬高床头,鼓励4.导尿病人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会阴擦洗两次,拔管后,尽早解小便,因不习惯卧位排尿困难的患者,可热敷、按摩下腹部,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
(四)保证充足的入量1.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治疗、补充水电解质,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2.输液期间,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合理调节滴速。
3.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营养、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五)预防并发症1.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切口感染,尤其是体温的变化,术后体温变化幅度在0.1~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吸收热,术后1~2天逐渐恢复正常。
若患者术后体温持续大于38℃,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以免痰液积聚引发肺部感染。
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是:患者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后,用力缓慢呼出,第二次深吸气,吸气末屏气3-5秒,用力将痰从肺部咳出。
3.卧床期间,嘱患者自主活动四肢,抬高下肢,多饮水,指导家属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或按摩,必要时应用下肢动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八.健康指导(一)住院期间1.根据患者病情,有专人陪同时,协助并指导患者侧身起床及床下活动,地面湿滑禁止下床,防止跌倒,加重脊髓损伤。
2.协助并指导患者擦澡或沐浴,修剪指趾甲,整理个人物品,定时通风,保持个人卫生及环境整洁。
3.为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监督患者戒烟,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4.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注意事项及围手术期配合方法。
5.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相关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6.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指导正确用药。
(二)出院指导1.视病情卧床休息1至2个月,下床活动时,视病情佩戴腰围,应注意保持胸腰部挺直,避免弯腰负重动作,卧床时腰围避免使用,以防形成腰背肌无力。
2.卧床期间进行功能锻炼,术后一月在床上进行五点式及三点式锻炼腰背肌。
3.掌握侧身起床方法,禁止猛起猛坐,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4.大小便最好采用坐式马桶。
5.3个月可去除腰围活动,活动幅度应循序渐进。
6.三个月门诊复查。
7.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禁搬重物。
8.加强营养。
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9.继续抗结核治疗,并注意药物毒性反应及副作用。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沉及X线片参考资料:1.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脊柱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张佐伦.孙建民.袁泽农.实用脊柱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3.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