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敏捷制造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敏捷制造的发展及其应用敏捷制造技术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产生而出现的,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国里海(Lehigh)大学与美国海军制造技术办公室合作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提出来的。
是作为替代大量生产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是一种新的制造战略。
敏捷制造技术的操作方式为:某供应商或企业获得用户需要某种商品的信息后,立刻为其提供产品构成软件,让其自选设计和选择产品的外观成,联盟即解体。
其核心是建立一种对用户需求作出灵敏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这种作为替代传统产业生产模式的一种新型制造技术,预示着21世纪新的生产与管理战略已经开始形成。
敏捷制造技术使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在未来的世纪中变得更“灵活”。
其特点是着眼于各种规模的模块化组合和企业间合作生产,发挥众多特长企业的优势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以体现灵活性和快捷性。
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核心,它是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需求、设计和制造上具有敏捷性。
根据近年来敏捷制造的发展情况,与其他制造模式相比较,敏捷制造的主要特征如下:(1)以满足用户要求,获得利润为目标;(2)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组成动态公司的合作伙伴;(3)基于合作间的相互信任、分工协作、共同目标来有力地增强整体实力;(4)把知识、技术、信息投入生产实际。
随着敏捷性的提高,企业向精良生产过渡将更迅速和廉价。
为实现敏捷制造方式,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应具备可重构性、可重用性和规模可调性。
一个企业的敏捷性,将取决于其组织形态和组织灵活性、先进柔性制造技术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及员工的文化素质及决策能力,即通过人员、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版什么是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 ,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核心,它是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需求、设计和制造上具有敏捷性。
第二版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和内涵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交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务环境的变化大大超出了企业的跟踪、应变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和交替速度越来越快,用户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然要求多品种、低成本和短交货期。
面对市场众多要求的新形势,制造业的战略必须变革。
以美国为例,为扭转其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急剧下降的局面,其制造业的战略已从80年代的“质量竞争第一”发展到90年代的“市场响应速度第一”。
为了在世界经济中重振雄风,美国提出了21世纪的制造战略——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就是以“竞争—合作(协同)”的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制造生产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技术,以敏捷动态优化的形式组织新产品开发,通过动态联盟、先进柔性生产技术和高素质人员的全面集成,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及时交付新产品并投入市场,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敏捷制造的内涵是企业通过与用户、合作伙伴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的集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竞争,获取长期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从市场、企业能力和合作伙伴这三个方面对敏捷制造做简单的分析,不难理解敏捷制造的一些特点。
1.敏捷制造的着眼点是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未来产品市场总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和个人化,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目前制造业已呈现从规模经济向品种经济发展的趋势。
敏捷制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在对产品和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用户是谁?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是否值得?如果企业做出快速响应,能否获利?由此可见敏捷制造的着眼点在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各项工作并行进行,迅速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新产品,以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
谈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的发展方向【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自身实力不够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的制造效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拟从我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提高制造效率的方向和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者与管理者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发展方向一、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存在的问题(1)忽视制造创新。
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制造产品的水平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依靠传统的生产进行支撑,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是在外观与制造效率上,都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2)缺乏研发能力。
从当今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途径上来看,多数企业的产品更新与升级依靠的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与生产工艺,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相当不足,即使有了具有研发能力的人员,缺乏了先进的操作条件,仅仅依靠人力本身,其研发思想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产品的最终创新。
(3)匮乏先进人才。
国内的众多优秀技术人才和研发力量都因此被忽略,不能够有效利用起来,依靠纯体力劳动、低技术能力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生产,其生产效率肯定难以得到提高。
(4)缺少信息技术。
产品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产品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等技术无不都是以信息为高科技进行企业生产的关键生产力,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这样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进行企业各项管理,下表展示了上海中小企业使用管理类软件的情况。
从表中数据来看,信息化软件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使用还不是很广泛,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操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劳动人员体力,在产品的生产效率上自然也不能够进行高效操作与管理。
二、中国中小企业制造效率的发展方向(1)联盟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生产与供应都是一环套一环,互相之间都是不可缺少的整体,因此同样在产品制造效率上,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明确互相合作的概念,牢记联盟的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提高到合作上来,只有在供应链上做好自身的角色,相互利用对方的优秀资源,才能够将自身的产品做得更好,制造的更快更有效率,在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更高的竞争力。
提升工厂灵活性的敏捷制造课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工厂的灵活性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竞争力。
而敏捷制造课程可以帮助工厂提升其灵活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竞争力。
本文将论述敏捷制造课程对工厂灵活性的影响。
1. 敏捷制造的概念及原则敏捷制造是一种流程优化方法,旨在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使工厂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敏捷制造的原则包括: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灵活适应客户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2. 敏捷制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了有效提升工厂的灵活性,需要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敏捷制造课程。
这些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工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围绕着敏捷制造的原则展开。
例如,可以设置“敏捷产品设计”、“敏捷供应链管理”、“敏捷生产计划与调度”等课程内容,以帮助员工掌握敏捷制造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技巧。
3. 敏捷制造课程的培训方法敏捷制造课程的培训方法应该具有灵活性,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可以通过工厂内部的培训讲座、案例研讨、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
此外,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分享。
4. 敏捷制造课程对工厂灵活性的影响通过参加敏捷制造课程,工厂的员工将学习到敏捷制造的理念和方法,培养灵活性思维,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他们将学会如何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如何调整生产计划以适应变化、如何与供应链合作以实现高效配送等等。
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将大大提升工厂的灵活性,促进其持续发展。
5. 敏捷制造课程的评估与改进敏捷制造课程的评估与改进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工厂可以通过员工的学习效果评估、实际应用效果评估等方式来评估课程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例如,根据员工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更新敏捷制造的案例和工具。
结论:敏捷制造课程对于提升工厂的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敏捷制造的理念和方法,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工厂的竞争力。
因此,工厂应该积极推进敏捷制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不断评估和改进课程的效果,以确保其长期成功。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智能制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限制,智能制造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有必要就中小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提出建议和提案,以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题分析1. 技术落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落后,缺乏智能化制造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2. 成本压力:智能制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购置,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成本压力。
3. 人才短缺:智能制造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而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困难。
三、提案和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提案,以推动中小企业推广智能制造:1. 政府支持① 提高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的技术更新和设备购置。
② 减免税收,降低智能制造技术设备的进口关税,降低中小企业购置2. 技术支持① 建立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或评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交流和支持。
② 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能力。
3. 联合发展① 建立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联盟,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
② 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引入大型企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经验,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4. 金融支持① 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设备贷款和融资服务。
② 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
5. 人才培养① 建立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小企业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② 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评选和奖励活动,激励人才投身智能制造领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提案和建议的实施,我们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1. 提高中小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基于敏捷制造及大量定制的案例分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59:01.5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作者:王思琦[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产业提出了动能转化内在的要求,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催生新型态,根据这个问题,文章首先对敏捷制造和大量定制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针对敏捷制造和大量定制两种制造模式,分别对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和红领集团服装企业进行叙述和分析,并给出了我国一些传统企业创新应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机械工程系,河北 保定 0710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产业提出了动能转化内在的要求,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催生新型态,根据这个问题,文章首先对敏捷制造和大量定制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针对敏捷制造和大量定制两种制造模式,分别对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和红领集团服装企业进行叙述和分析,并给出了我国一些传统企业创新应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关键词:敏捷制造;大量定制;广州顶益有限公司;红领集团前言敏捷制造与大量定制对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过大量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策略柔性等阶段。
广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因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可看作敏捷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消费者对服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传统的服装生产工艺跟不上时代变化,我国服装制造业面临破产、倒闭、兼并等的问题。
另一方面,品牌附加值高、个性化品牌的服装企业利润却同比增长,青岛红领集团就是大量定制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1敏捷制造案例分析顶新国际集团是一家台商投资企业,前身是1958年创立于台湾彰化的鼎新油厂,1988年10月开始投资大陆,经过10年的发展,顶新集团在大陆投资总额达12亿美元。
广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是顶新集团方便食品事业群华南地区方便面生产基地,目前旗下有多个经销商,全国分布广泛,在销售方式上采用经销与直营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线,全部采用德国和日本进口的专用生产线,提高了效率,规模效益明显。
如何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前景和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
它具有高效、高品质、低成本等优势,是一种能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支持下,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制造方式。
而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来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在其企业应用中,也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智能制造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优点智能制造技术是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采用高技术、高效能、高成本、高保障的生产模式,能够实现全方位、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制造,使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好效益。
1.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具有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
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更加精准地控制生产流程和质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2.优化生产流程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方面,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将流程各个环节信息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实时汇集信息,减小重复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减小了人为干预的影响,提高生产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
3.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减小库存和物流成本。
同时,通过智能化设备的运营和温控,可以大幅减少人力成本,更好的利用生产资源,降低了制造产品的成本。
4.提升产品质量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全程监控下,对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精细化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更好的保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在中小企业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技术门槛高智能制造技术涉及到多种新的技术,在技术门槛上要求加大。
中小企业人才结构微调相对比较慢,技术人员数量少,采取新技术的难度大,技术引进的成本高。
论文2敏捷技术的结构体系及组成形式一.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和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工业基础几乎彻底被摧毁,只有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各地提供工业产品。
所以美国的制造商们在60年代以前的策略是扩大生产规模。
到了7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制造业已基本恢复,不仅可以满足本国对工业的需求,甚至可以依靠本国的廉价的人力,物力生产廉价的产品打入美国市场,致使美国的制造商们将策略的重点由规模转向成本。
80年代,原西德和日本已经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工业品和高档的消费品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并源源不断地推向美国市场,又一次迫使美国的制造商将制造策略的重心转向产品质量。
进入90年代,当丰田生产方式在美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之后,美国人认识到只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还不能保证赢得竞争,还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当时美国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比日本慢了许多,一次速度问题成为美国制造商们关注的重心。
“敏捷”从字面上看正是表明要用灵活的应变去对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浪潮汹涌而来,许多国家制订了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的制造计划。
在这一浪潮中,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给美国制造业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美国想凭借这一优势重造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面向对世纪的新型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设想诞生了。
敏捷制造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为主导)、有技术有知识的管理人员三大类资源支柱支撑下得以实施的,也就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进度作出快速响应。
中小企业SWOT分析:产品质量提升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更是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 SWOT 分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提升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一、优势(Strengths)1、灵活性和敏捷性中小企业通常具有更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流程,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质量问题。
当发现产品质量存在缺陷或需要改进时,能够迅速做出调整,避免问题的扩大化。
2、专注和专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中小企业往往能够更加专注于特定的产品领域,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提升产品质量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产品的特点和要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密切的客户关系中小企业与客户的距离相对较近,能够更直接地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
这种密切的客户关系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并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改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4、成本控制能力在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通常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
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工艺,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二、劣势(Weaknesses)1、资源有限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
这可能导致在研发投入、质量检测设备更新、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升。
2、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中小企业可能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质量标准不明确、生产过程监控不到位、质量问题追溯困难等问题。
3、品牌影响力弱中小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常较低,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信任度相对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质量提升的难度,因为消费者可能对中小企业的质量改进措施持怀疑态度。
4、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难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工业工程081毕业论文备选题目1.**行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精益生产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应用3.IE在**行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4.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质量研究5.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研究7.现场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研究与应用8.**行业企业5S管理及其推行研究9.人因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0.5S在**企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1.**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12.**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控制研究13.**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14.生产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研究15.丰田生产方式在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6.基于精益思想的物流中心运作研究17.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18.准时化生产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19.制造业现场管理中产品质量管理研究20.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业务流程再造研究2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22.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研究23.JIT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条件分析24.中小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对策研究25.敏捷制造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26.人因工程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分析27.中小型企业推行“5S”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8.制造企业库存问题研究29.制造业厂址选择研究30.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业务流程再造研究31.论我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2.运用工作研究发掘企业内部潜力研究33.信息技术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研究34.降低作业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分析35.影响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研究36.人体测量学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36.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37.事故与可操作性分析研究38.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与分析研究39.单位自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40.提高工程建筑质量的管理措施41.服务质量的管理承诺对服务补救行为的影响42.论*****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过程管理43.*****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探讨44.浅析******设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46.强化*****企业信息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47.*****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48.深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政策分析49.深化*****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政策分析50.控制图及过程能力分析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1.控制图及过程能力分析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2.控制图及过程能力分析在*****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3.服务业质量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和作用转变54.深化*****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政策分析55.*****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6.*****行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7.试论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控制*****企业的产品质量58.浅谈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59.基于TRIZ的产品开发设计研究60.基于TRIZ的服务业管理创新研究61.多品种小批量混流生产线平衡研究62.TPM实施应用研究63.制造企业TPS实施应用研究64.TQC在制造企业应用研究65.NLP在制造企业应用研究66.**企业生产线规划设计67.**企业生产调度研究68.LP在**企业应用研究69.基于IE的服务管理研究70.**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研究71.ERP在制造企业应用研究72.**电子企业产线平衡研究73.项目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施研究74.管理改善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75.六西格玛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76.精益生产方式在XXX企业的应用研究76.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研究77.基于DEA的中小企业精益生产评价体系研究78.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术转移研究79.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80.我国节能环保汽车发展对策研究8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82.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83.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84.网络计划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85.我国中小企业(XXX企业)推行“5S”(6S)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6.制造业(XXX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问题研究87.中小企业(XXX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对策研究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9.企业劳动生产率研究90.现场管理思想在XXX企业的应用研究91.车间生产调度策略研究与实现92.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受限项目调度研究93.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94.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95.项目管理中降低风险的方法研究96.动态规划在XXX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97.流程工业的不确定性生产调度研究98.物流配送调度的干扰管理研究99.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在XXX企业的应用100.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101.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102.六西格玛管理在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应用研究103.基于精益思想的汽车总装厂信息系统集成优化研究104.企业精益能力模型构建及系统化改善方法研究105.基于战略伙伴的供应商选择决策方法106.某某产业园发展规划管理研究107.某物流企业配送供应链设计与线路优化研究108.企业汽车销售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仿真109.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研究110.基于BPR的专业性网站运营模式研究111.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112.装配车间精益现场模式研究113.面向企业生产现场的知识创新与管理研究114.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公司采购管理研究115.某地区产业集中区域物流规划研究116.物流系统柔性评价研究117.制造型企业生产区域布局研究118.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制造型企业设备采购选型评价决策研究119.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规划与分拣系统仿真研究120.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及评价研究121.敏捷制造车间及其生产计划调度研究122.城市休闲广场项目可行性分析与研究123.某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与实施研究124.面向制造执行系统的离散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125.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应用126.基于JIT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物料配送方法研究127.基于供应链的离散型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研究128.制造车间操作工优化配置与绩效考核研究。
先进制造技术讲座论文—敏捷制造及其实现敏捷制造及其实现1敏捷制造的产生当今,世界市场日趋多变: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品种增加、批量减小,顾客对产品的交货期、价格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依靠独占性技术构成的新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敏捷地提供可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快速开发新产品,重组资源,组织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的需要,就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不断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就必须从T(time to market)、Q(quality)、C(cost)、S(service)、E(environment)、K(knowledge)出发进行生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种适应于现代市场竞争的新型生产模式“敏捷制造”应运而生[1]。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战略失误和日本制造业的迅速崛起,美国制造业逐渐衰落,并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基础。
为了重振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从1988年开始,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事制造战略研究,特别是中长期制造业战略的研究,并陆续产生了《美国制造》、《改变世界的机器》和《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
1989年,美国“工业生产委员会”发布的战略研究报告《美国制造》详细分析了美国制造业走向衰落的原因,强调美国制造业曾经的“制胜法宝”—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并且制造企业也没有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美国制造》开始注意到企业应变能力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其信息化领域中的领先优势与制造业传统优势相结合,以提升制造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并在21世纪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美国国防部委托里海大学艾科卡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编写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
报告认为,商务环境的变化速度超过企业调整的步伐,企业无法以相应的速度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敏捷制造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新机遇
BM工商112 王仲琴
摘要:敏捷制造是美国为了重振其在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而提出的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制造模式。
它综合了JIT、MRPII和LP 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优点,能系统全面地满足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迅速及时、动态柔性等现在看来难以由一个统一生产系统来实现的生产管理目标要求。
代表着现代生产管理的最新发展,对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敏捷制造中小企业动态联盟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交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商务环境的变化大大超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和交替速度越来越快,用户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然要求多品种、低成本和短交货期。
为了面对市场众多要求的新形势,制造业的战略必须变革。
就以美国为例,为扭转其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急剧下降的局面,其制造业的战略已从80年代的“质量竞争第一”发展到90年代的“市场响应速度第一”。
1999年,美国里海大学与美国海军制造技术办公室合作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作为替代大量生产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是一种新的制造战略。
敏捷制造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敏捷性,采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方式响应用户需求
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敏捷制造是具有高度柔性的、模块化的、可伸缩的生产制造系统。
敏捷制造的质量观念已变成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用户满意,企业将把产品质量持续跟踪到产品报废为止。
它强调把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先进的拟实制造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期效益。
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而必须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以分布式结构连接各类企业,构成虚拟制造环境,在虚拟制造环境内动态选择成员,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从而合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快速生产。
敏捷制造是全球X围内企业和市场的集成,目标是将企业、商业、用户、学校、行政部门、金融等行业都用网络连通,形成一个集生产、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密切相关的网络,制造企业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组织结构,实现面对网络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
这样的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企业内部某些部门和企业外部不同公司中选出设计、制造该产品的优势部分,企业接受新任务就不再受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
企业之间的这种优势互补和动态联盟能大大节省资源,能以最低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开发市场所需的绿色产品,同时获得市场信息的企业不必顾虑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而可以借助于联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对敏捷制造哲理研究的日趋深入,美国一些大公司应用敏捷制造哲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德克萨斯设备防御系统和电子集团在对其捕鲸叉导弹工厂的管理中参照敏捷制造的一些哲理,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
使每个工作单元拥有它所需要的资源,缩短产品周期,简化运储设备的复杂性。
德国、法国和英国均参加了一项主题为“未来的工厂”的尤里卡项目,为实施敏捷制造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德国对未来制造业开展了一些工作,如“21世纪制造业战略”等。
敏捷制造带来的巨大效益,也让中国中小企业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及巨大收益性,利益永远是企业考虑的第一要素,把敏捷制造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运作上去,是很多中小企业竭力想做的事。
企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已成为国内的缺陷,尽管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资金、专业人才上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企业一方面期望尽快实现信息化,但另一方面又无法解决大规模资金投入,来吸引更多的新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加盟这个难题。
目前企业实施ERP等业务信息系统还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不规X
制度的制定必须是在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各类型作业的应用程序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前就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理念以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怎么制定制度,依照什么标准制定制度,这个企业本身意
识不够清晰,行业人员的鉴定界限也比较模糊。
二、人才不足。
敏捷制造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时间还很短。
而这个概念引入到国内,时间更短,对这个概念有着专业了解的国内人才还是很少。
一方面,当前企业中深入了解信息化理解的人不多,大多数更只是略知皮毛,而引进次方面的专门人才很是困哪;另一方面,企业在对现有员工进行MRP、ERP等的原理、内容以及操作规程的培训也做的非常不够。
3、数据管理不完善
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后,并不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对于数据并不加以正确利用,一度出现了数据管理混乱的情况,这不仅在系统实施之前没有做好数据转换的准备工作,更是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没有正确利用好数据,不能将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基本上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基本上都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或者手工制造行业,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个别企业及时有创新能力,也是一次性的,并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这从我国的优秀中小企业好不过三五载就可得到应证。
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障碍重重:一是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虽然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其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政策支持、创新成果的保护都过于抽象或笼统,操作难度很大;
二是信用关系恶劣,主要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本难以收回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国外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或民间机构建立的公共数据库获得大量廉价信息,而我国中小企业则靠单枪匹马去搜集信息,由于成本太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匮乏,间接融资由于企业规模小、信用差以及政策因素而难以实现,直接融资由于门槛太高也行不通。
同时风险投资不成气候。
企业普遍存在狭隘思想敏捷制造是企业在无法预测的、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形式。
它强调通过联合来赢得竞争;它强调当出现某种机遇,若干核心的组织者联合迅速的参与者形成一个新型企业,通过明确的分工,设计制造出符合市场最新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而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割裂开来看待和运用,合作就是永久地合在一起,竞争就是你死我活。
在这种浓厚的戒心下,动态的战略联盟就不可能实现。
要想真正地实施敏捷制造,为企业谋得利润,就得根据上述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敏捷制造才能真正地为企业造福,给国内制造业产业提供很好的机遇。
第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企业信息化建设才会感到外在压力。
企业要改革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企业的任何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领导者的决策,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到知人善任,纳良任贤,选择那些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素质的人担当重任。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外部环境良好,配套措施齐全,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企业的变革才有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也才能稳定。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在我国,尤其是要对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使其真正担当起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重任。
其次,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用和信誉可靠。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也要加大,政府不仅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体系,而且要拨出一定量的资金带头建立和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政府应采取对中小企业倾斜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对中小企业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政策,以及对中小企业进行社会性服务的支持系统。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
当然,企业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员工,将其所拥有的才能、信息、资本等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
第四、广泛开展动态联盟战略意义的宣传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
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的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快速决策和响应能力要求企业的规模要小,结构要简单;另一方面,大量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一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高风险挑战,要求企业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在资金上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任何一个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也不可能掌握了一个产业的全部生产环节上的先进生产技术,因而,在某个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如果这家企业不能采取动态联盟方式组合全球X围内的优秀资源,它就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从而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并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X申生等。
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XX交通大学,2002
2.俞学兰。
敏捷制造与中国制造业。
XX大学学报,200
3.6
3.李永胜。
浅谈敏捷制造在我国的发展。
机电工程技术,2002.7
4.朱琳崎王一然国外敏捷制造的发展。
5.荣烈润.敏捷制造: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