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案-(六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集体备课教案【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换角色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齐读三四句诗。
四、诵读《春夜喜雨》(一)过渡,谈作者: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二子乘舟》2、《观沧海》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二子乘舟》2、《观沧海》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中华诵》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折杨柳歌词》4、《送杜十四之江南》二.教学目标:1.会背《折杨柳歌词》。
熟读《送杜十四之江南》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折杨柳歌词》4、《送杜十四之江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赏牡丹》 6、《旅次朔方》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赏牡丹》 6、《旅次朔方》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一、指导思想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扎实推进《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
二、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三、活动内容1、参赛对象:三至五年级学生以校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
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2、诵读内容: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或经典古诗文(包括《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等)。
3、比赛形式: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伴以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吟唱、舞蹈等不同形式,配乐表演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但要注意,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每个节目的时间请控制在6分钟内,超时者取消参赛资格。
4、比赛时间:(待定)5、比赛地点:(待定)四、评比奖励办法1、邀请教育局、县研训中心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
3、对获奖单位颁发集体荣誉奖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个节目1——2名)颁发奖状。
五、相关事宜1、各校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参赛时,必须有专人带队,全程负责学生安全。
3、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2为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特开展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指导思想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我校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国学经典熏陶,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 4、《幼学琼林(一)天文》二.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三首赠诗。
熟读《幼学琼林(一)天文》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幼学琼林(一)天文》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中华诵国学诵读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本学期教学进度如下:周次教学内容1-2 3-4第一单元第二单元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第三单元复习一复习二、期中考试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复习年终考试第一单元春日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春日》2、《春日》3、《春日》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春日》2、《春日》3、《春日》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境中背诵,这样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有激情第一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11则 2了解这11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一先、二萧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只有让学生理解诗句或谚语的含义,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快速记忆第二单元忆江南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忆江南》2、《忆江南》3、《忆江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忆江南》2、《忆江南》3、《忆江南》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本单元好多诗句之前孩子们学习过,如《江南春》,因此,用过对比、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第二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三肴、四豪 2了解这三肴、四豪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三肴、四豪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笠翁对韵》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好好的教,让孩子好好的学第三单元南北朝民歌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折杨柳歌辞》2、《折杨柳歌辞》3、《敕勒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折杨柳歌辞》2、《折杨柳歌辞》3、《敕勒歌》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帮学生总结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加强其诗歌素养第三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五歌六麻 2了解五歌六麻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五歌六麻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学知识,学做人,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才真正达到了我们学习的目的第四单元劝君惜取少年时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长歌行》2、《劝学》3、《金缕衣》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长歌行》2、《劝学》3、《金缕衣》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再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一些和诗歌有关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山行”的由来第四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七阳八庚 2了解这11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七阳八庚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体会民间俗语谚语的经典,养成收集名言真理的好习惯很重要第五单元从军行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从军行》2、《从军行》3、《从军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从军行》2、《从军行》3、《从军行》》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有助于学生身临读书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第五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九青十蒸 2了解这9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周玉荣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49人,大多数学生对国学经典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朗读”、“尝试”、“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学内容中华经典诵读书带星号篇目三、教材分析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诵读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诗文,演译,领悟经典篇章的内涵。
2.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措施: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___—___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一、填空。
(24分,8~13每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写出1个用18的约数组成的比例:()。
国学经典诵读课型综合实践课课时1课时时间2019.3.21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诵读《论语》节选,《老子》节选,《史记》节选,《历代散文选》节选,《唐诗精选》。
教学难点按顺序熟练诵读经典教学方法多种形式诵读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提前熟练背诵教学过程一,开场白,小主持人上台主持。
甲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甲:中华5000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乙: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美文,是文化艺苑经久不衰的瑰宝。
甲: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
乙: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二,诵读《论语》节选甲: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乙:诵读国学经典,让灿烂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循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甲乙:薛家湾第六小学六一班“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现在开始。
三,诵读《道德经》节选甲: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和主张,内容相当丰富,是一部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永不沉沒的光辉巨著。
请欣赏全班同学为大家展示《论语》诵读,大家欢迎。
乙:微微函谷雄关,漫漫西风古道,2500年前,一位西行的老人在这里留下了一部旷世箴言,后人称他为道德经,斯人远去,长风如歌,他深邃的思想一直与我们同行,请全班男女生四,诵读《史记》节选赛读《道德经》节选。
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很值得我们去读,请全班同学分组诵读《史记》节选。
乙:精美的散文,读来清新隽永,质朴无华,典范的美文,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古典美文更是文质兼美,回味无穷,请全班同学分组诵读《历代散文选》。
甲: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去读唐诗,品唐诗,宋唐诗,请全班同学展示诵读唐诗。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大林寺桃花》。
熟读《幼学琼林(八)饮食》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万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万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容:11、《蝉》(唐*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
二.教学目标:
1.会背《蝉》(唐*商隐)。
熟读《幼学琼林(九)贫富》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11、《蝉》(唐*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
一.诵读容:13、《寄人》(唐*泌)14、《宿骆氏亭寄怀衮》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13、《寄人》(唐*泌)14、《宿骆氏亭寄怀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
一.诵读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夜雨寄北》。
熟读《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