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血坏死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8.89 MB
- 文档页数:39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年轻人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及早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X线检查可以展现出一系列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疏松、骨部坏死、骨骺塌陷、囊变形成和股骨头变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通过对软组织和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便于观察股骨头的病变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中,MRI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低信号区域,代表着骨骼缺血和坏死。
MRI还可以评估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并发症。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较于X线检查,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骨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组织的密度、形态和骨骼缺损等特征,辅助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病变范围。
影像学诊断评估影像学诊断评估可结合以上所述的X线、MRI和CT等检查方法,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骨骼缺血表现:通过观察X线、MRI或CT图像,可以发现股骨头出现骨骼缺血的特征,如局部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
2. 病变范围和程度:鉴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变,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受累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3. 并发症的检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并发症,如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检查、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病变特征、受累范围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分析2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X、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
结果:病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在病变同一时期对不同的影像检查敏感性不同,Ⅰ、Ⅱ期X线为阴性;CT可以较早期发现病变,显示骨结构;观察晚期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MRI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特别对Ⅰ、Ⅱ期病变均能诊断。
结论:MRI、CT 及X线对诊断本病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磁共振成像;X线断层摄影; X线摄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诱因较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
而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诊断本病重要手段。
现就淮北矿工总医院集团总院2005年7月~2008年6月检查出22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2例均经X线平片、CT、MRI检查证实为ANFH。
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
7例有激素服用史、5例股骨颈骨折、4例有结缔组织病史、4例有外伤史、1例长期饮酒史、1例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髋部疼痛11例,其中8例腰部及下肢疼痛。
病例中单侧18例,双侧4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先行骨盆X线平片。
使用日本东芝型号ASTEION螺旋CT机轴位扫描,扫描层厚5 mm,间隔为5 mm; MRI检查使用PHILIPS 1.0 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采用SE序列T1加权横断面、冠状面成像,TR 550 ms,TE 18 ms;TSE序列T2加权,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TR 2500 ms,TE 115 ms,SPIR序列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4 mm。
1.3 分期标准参照Friberg等影像学分期标准,将X线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分为0~Ⅴ期。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简称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其骨细胞死亡和骨骺继发性塌陷的一种疾病。
由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变较微小,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对其进行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进行分析与对比。
我们先来讨论股骨头坏死的X线表现。
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X线影像显示的骨骺呈弥散性骨质减少,即密度减低,可呈斑片状、斑点状或线状。
股骨头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骨骺增厚。
骨骺增厚往往与病变区域的微小骨折有关。
股骨头骨皮质线条模糊,并且伴有局限性囊性透亮区,常见于髋关节的上内象限。
这些表现在X线影像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而在CT影像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表现比X线更加明确。
CT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骨小梁结构和骨皮质的情况,常见的表现是骨小梁的疏松和变细。
CT还能观察到股骨头表面的骨骺增生和骨骺增厚。
在CT影像中,还能清晰地观察到病变区域的囊样透亮区和小片状坏死区,进一步确认股骨头的缺血坏死。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股骨头坏死,为患者提供更早、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是指股骨头供血不足或中断,导致其组织缺氧、坏死和塌陷的疾病。
由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症状不明显,临床上常需运用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本文将从X线和CT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
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影像诊断,其最主要的表现是骨骼改变。
典型的X线表现是股骨头髌形变,常呈梨形或雁头形,且常伴有骨质硬化。
还可见到股骨头边缘模糊、皱褶、骨样骨质、囊状改变等。
鉴于X线检查无创、简便、低成本,对于初筛和初步诊断有一定帮助。
由于X线只能提供二维影像,对于早期缺血坏死的细微改变可能不易发现,且对于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鉴别不够明确。
与X线相比,CT影像诊断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更具优势。
CT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时空分辨率较高。
通过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测量梨形骨缺损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CT检查可帮助鉴别骨骼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可通过密度和CT值的测量,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CT还能观察到股骨头下方的塌陷程度、关节面的改变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性和病程。
CT影像诊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CT辐射剂量较大,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有一定限制。
CT检查无法提供血供情况的直接信息,只能通过观察骨骼变化间接反映缺血坏死的程度。
由于股骨头内有骨髓脂肪含量较高,CT影像中骨骺与骨髓脂肪的对比度较低,可能影响病变的检出。
X线和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各有优势。
X线简便、经济,适用于初步筛查和判定骨骼改变的范围和程度;CT具有高分辨率、多平面切面的特点,能够直观地确定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位置。
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Pe r t hes 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临床上出现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典型的症状时已大多到了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
因此对该病若能及早明确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本组36例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提高对该病早期的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及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共36例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Per t he s 病),均经临床治疗和影像学检查随访证实。
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14岁,病程2~18月,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侧髋关节区及大腿内侧疼痛,部分病人有髋外伤、手术史,而大部分是病因不明的髋部疼痛来就诊。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标准前后位或蛙氏位平片及M RI 扫描,另有部分病例做了CT 扫描检查。
使用AGF A 公司的CR 仪及Phi l ps 公司的D R 机摄片,G E 的CT 扫描仪,M RI 是Si m m e ns 0.35T 扫描仪,M R I 扫描技术和参数,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SE 序列T 1W I T R 560m s ,TE 20m s ,T 2W I T R 2000m s,TE 120m s 。
STI R 序列TR 2500m s ,TE 1600m s 。
层厚3m m ,层距3m m ;视野28~32,扫描范围包括双髋部。
扫描矩阵256×256,成像矩阵256×512,检查时使患者摆成标准仰卧位。
1.3 分期标准 根据Fi c at 分期法,0~Ⅱa 期可视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 结果2.1 X 线平片 8例显示关节间隙增宽或股骨头骨骺成熟迟缓,骨骺中心相对偏小,密度增高、骨小梁模糊;28例无X 线阳性征象,但有明显的临床指征。
2.2 CT 检查 18例有阳性征,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宽、关节囊积液或股骨头骨骺星芒结构增粗、变形,可见斑片状、条索状骨硬化、骨质疏松,为0~Ⅱa 期病变,2.3 M RI 扫描检查 28个股骨头坏死部位于T1W I 及T2W I 均为低信号,STI R 序列仅见小斑片状稍高信号;13个股骨头的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诊断的比较分析岑裕铭李建全陈琼芬周泽攀欧东[摘要]目的总结X 线平片、CT 及M RI 对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 r t h e s 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及影像分析附28例病例【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25-0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初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及轻度破行,特点为髋关节深部隐痛、钝痛、间歇痛,夜间加重,可放射至腹股沟及粗隆间部位。
行走或活动过多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
检查时髋关节内旋、外展受限,“4”字实验(+)。
臀肌及股四头肌轻度萎缩。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出现患肢短缩,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行走、活动疼痛加重,动则即痛,静则痛止或减轻。
1 临床资料与检查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46岁。
1.2病因: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固醇类激素14例,髋关节外伤10例,长期大量饮酒10例,不明原因4例。
1.3检查方法:本组全部采用照射髋关节正斜位x光片,ct检查21例,mri检查32例,ect检查8例,血管造影2例,未做骨功能检查。
2 影像学表现:2.1 x线平片:早期:股骨头外形和关节间隙正常,仅在持重区软骨下出现1-2mm新月形透光带(新月征)或持重区软骨下骨密度相对增高,骨小梁增粗,可见囊变带状吸收区,此期16例。
中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塌陷或股骨头变平,但关节间隙无变窄,此期9例。
晚期:股骨头塌陷加重,承重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呈混合性死骨改变。
髋臼继发性退行性变和股骨头半脱位。
股骨颈变宽,此期13例。
2.2 ct平扫:早期表现为股骨头星芒征变形,负重骨小梁缺少或部分增粗、增多、紊乱,骨性关节面部分吸收、中断或增厚,髋臼边缘有轻微骨质增生,此期5例,股骨头出现大小不等局限性囊变或疏松区,关节间隙变窄,此期6例,股骨头散在硬化灶或碎骨片3例。
中晚期股骨头星芒征消失,股骨头变形、塌陷、碎裂、硬化等,关节间隙变窄及髋关节退行性变7例。
2.3 mri:早期表现为股骨头边缘均匀或不均匀的局限性线状或片状低信号,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且与外侧低信号带并行构成“双线征”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特征性表现。
月骨缺血性骨坏死之影像学病例分析【正文】1·引言月骨缺血性骨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Moon Bone)是一种常见的骨髓缺血性病变,主要发生在月骨(lunate)上,并逐渐导致骨坏死。
本文通过影像学病例分析,探讨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案。
2·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期间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30例患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数据分析:2·1 病例收集与信息录入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
2·2 影像学评估使用X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详细分析骨髓缺血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骨质改变、肌腱扭曲、关节积液等。
2·3 诊断标准根据Knight的诊断标准对月骨缺血性骨坏死进行诊断,包括X 线、CT和MRI的表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
3·结果3·1 患者基本信息30例患者中,男性占60%(n=18),女性占40%(n=12)。
年龄分布在20岁至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3·2 影像学表现3·2·1 X线在早期X线影像中,月骨呈密度减低,可出现骨质酥松、骨小槽、骨缺损等表现。
3·2·2 CTCT可显示月骨的骨质改变,主要包括骨硬化、囊变、骨小槽形成等。
3·2·3 MRIMRI是诊断月骨缺血性骨坏死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早期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骨髓水肿、骨髓红化和软骨病变。
3·3 诊断与治疗根据Knight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月骨缺血性骨坏死。
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程决定。
4·讨论月骨缺血性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变,临床上常见于手腕关节骨骼的缺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型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分期。
方法:通过部分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该病的影像学诊断。
结果: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大多数有糖皮质激素药物史,X 线、CT 及MRI 基本可以确诊。
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该病,MRI 对于早期诊断该病非常重要,X 线及CT 对于该病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举足轻重。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313-01一.临床资料:我院所接诊成人型股骨头坏死病例中,其中5 例为检查中意外发现患有该病;39 例病人为有症状患者,因疼痛或屈髋障碍、活动受限及“4”字试验阳性就诊;其中2 例患者为无症状患者。
35 岁以上者32 例,35 岁以下者14 例;以上患者均证实为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坏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足见该病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非常严重。
二.讨论: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近年来日趋增多,而且年龄逐步低龄化。
其发病原因大致如下:股骨头的主要血供来源于股深动脉发出的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两者在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动脉环,所以,该部位的骨折会损伤血管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从而导致股骨头的坏死。
外伤所致该病为数不少。
激素治疗、外伤、酗酒及血液病,特发性亦不少见。
临床上主要表现疼痛、跛行。
晚期患者,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并逐渐加重,同时,还可出现肢体缩短、肌肉萎缩、屈曲内收畸形等功能障碍。
结合我院所接诊并随访病例46 例,现将该病影像学分析如下所述。
正常股骨头外形光滑完整,股骨头中央骨小梁稍粗,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骨小梁由粗逐渐变细,延伸至股骨头表面,此征象称为“星芒征”。
部分骨小梁可呈丛状增粗,中央可出现轻度融合。
1.早期:早期病例发现比较少,股骨头关节面下可见较小囊性透亮改变,此时,X 线片表现不明显,CT 表现:股骨头皮质断裂、错位呈“台阶状”改变,以股骨头前上方多见,囊性改变可以增大,周围可以出现轻度增生及硬化。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CT、DR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MRI、CT、DR检查,对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结果:该组患者经诊断均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0髋,MRI、CT、DR三种诊断方式对ANFH分期Ⅰ~Ⅳ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1%(68/70)、84.3%(59/70)、74.4%(52/70),三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DR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CT能较好的反应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化成像技术;磁共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中多数足由于大量应用激素、酒精中毒、外伤、脂肪栓子等引起[1]。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25%可恢复功能。
ANFH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维持关节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ANF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为寻找更好的诊断ANFH的影像学方法,现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经MRI、CT、DR诊断的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43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年龄60~86岁,平均66岁,病程3个月~15年,临床表现:髋关节活动后肿胀、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发病原因:激素引起27例,外伤性6例,酒精性3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
病变部位:单侧患病12例,双侧29例,共70髋病变。
1.2 诊断方法本组患者均经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DR(数字化成像技术)检查,MRI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的1.5T MR Scanner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双髂常规横轴位T1WI、T2WI、冠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
月骨缺血性骨坏死之影像学病例分析月骨缺血性骨坏死之影像学病例分析引言缺血性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通常发生在体内大型关节附近的骨骼部分。
其中,月骨缺血性骨坏死是最常见的类型。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影像学病例,来了解该疾病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
病例分析病史该病例是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自称近几个月来膝关节部位出现隐痛,活动时疼痛加重。
患者过去没有明显外伤史,也没有其他系统疾病。
影像学表现患者接受了X线、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MRI)三种影像学检查,以下为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
X线检查在患者的膝关节X线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月骨出现的一些异常表现。
月骨的形态发生改变,轮廓不规则,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得不规则并且逐渐消失。
这些所见可以提示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可能性。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通过MRI的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观察到月骨的异常信号。
在T1加权像上,月骨信号强度低于周围骨组织,而在T2加权像上,月骨信号强度高于周围骨组织。
这种信号特征是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典型表现。
核磁共振(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确认了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诊断。
通过不同方位的扫描,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评估月骨的损伤程度和范围。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我们可以观察到月骨的信号异常、结构紊乱和软骨损伤的情况。
这些结果对于确定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结论月骨缺血性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缺血性病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X线、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我们能够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该疾病的严重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月骨缺血性骨坏死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医生在诊断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学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以上就是月骨缺血性骨坏死的一例影像学病例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鉴别摘要:目的评估X线、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INFH)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对6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MRI以及CT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符合率。
结果针对早期INFH患者,X线、MRI和CT阳性率分别为19%、85.48%和95.1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3%、87.10%和79.03%。
结论在早期INFH诊断中,三种检测方式的诊断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MRI、CT和X线平片;MRI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临床可予积极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磁共振成像MRI股骨头缺血坏死(简称INFH),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病。
本病病因尚未统一,通常包含外伤性、非外伤性两种,其对INFH的诱发机制大体相似,即股骨头缺血后,导致患者的骨髓、骨细胞彻底坏死[1]。
针对INFH,及早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我院通过对62例患者采用X线、CT以及MRI检测,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抽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术后或者病理确诊的62例早期INFH患者。
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均为18-78岁,中位(44±31)岁。
临床表现:患者髋部伴有压痛、胀痛或者反射痛,托马斯征、4字试验结果均呈阳性,患者关节受限,伴有轻度肌肉萎缩,跛行症状者共21例。
发病机理:28例患者伴有外伤史,17例患者大量使用激素,15例患者伴酗酒史,2例患者未见明显病史者。
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14d内接受X线、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2 方法CT扫描机:Picker,Twin,对患者股骨头进行横断面扫描,间隔约5mm,扫描层为5mm 厚,窗为1550-2000Hu宽,窗位为250-300Hu;磁共振成像MRI:Toshiba O part,机型:0.35T,髋关节体位以及体线圈,对SE序列进行常规性扫描,以摄取横轴位和冠状位两个截面T1WI、T2WI图像,前者为(TR/TE=550/15ms),后者(TR/TE=4000/1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