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山地建筑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山地环境下,如何设计出符合当地生态和文化特点的建筑。
山地建筑设计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它必须考虑到地形、气候、地质、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考虑地形因素山地区域地形复杂多变,包括山峰、山坡、山谷、山梁等,因此,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地形因素。
具体应该考虑以下问题:1.定位合适的建筑位置。
要尽量选择地形平缓的位置,并考虑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2.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应考虑周围环境,避免破坏山地原有的自然特色。
3.根据山地地形的高低差异,确定建筑的垂直连接方式和坡度。
山地气候因地域不同而异,普遍气候条件与平原相比,十分特殊。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合理选择材料、设计建筑方案,避免对建筑结构和室内舒适度产生负面影响。
1.根据气候特点,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和室内的布局方案,以使得建筑物能够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如阳光和自然通风,达到节能效果。
2.选择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材料资源,减少浪费和能耗。
山区的地质构成和地貌特征不同于平原地区,建筑师需要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在设计时整体考虑。
1.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先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土地调研,以避免在建筑施工时遭遇滑坡、泥石流等危险。
2.布局与设计建筑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排出大量雨水和泄洪。
要避免设计陡坡,以免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山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建筑物的设计必须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图示当地风情和传统文化。
1.通过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习惯和信仰,把建筑物的装饰、雕刻等纹饰与山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反映出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差异化传统风格,下一步导向一定程度的现代化。
2.依据当地文化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自然的崇拜和传统,创造恰当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颜色来继承和保护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
山地建筑组团规划方案设计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一个山脉脚下的山地区域,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项目规划总面积为1000亩,其中建筑用地面积为200亩,主要包括度假酒店、民宿、文化展示中心、商业街等功能。
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充分融入当地山地特色,打造一个融山水风光、文化传承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山地建筑组团。
二、规划设计思路1. 顺应山地地形,尊重自然环境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山地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地势高低差,避免对地形的破坏和变化过大。
建筑应尽可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采用低调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使建筑物更好地融入山地环境中。
2. 强调山地文化,传承历史山地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古老传说、习俗风情等,这些都是山地建筑的灵魂所在。
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景观设计等方式,将山地文化融入建筑中,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
3. 结合现代功能,提升品质尽管要传承山地文化,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消费习惯,为建筑群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设施,如SPA中心、健身房、餐饮店等,提高建筑群的品质和竞争力。
4. 注重生态环保,保护山地资源山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建筑活动易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生态环保。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计合理的水系系统和绿化带,保护山地植被和动物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
5. 提升景观质量,打造宜人环境山地建筑的景观质量对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打造宜人的景观环境,通过合理布局景观节点、创新景观元素、丰富景观功能等方式,打造吸引人的山地建筑群,使人们在此处可以享受山水间的悠闲和美好。
三、功能布局1. 度假酒店度假酒店是整个山地建筑组团的核心功能,它将提供高品质的住宿和休闲服务,是游客们在山地度假的理想选择。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山地地带是指地势高耸的区域,地形多变,气候条件复杂,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山地地带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本文将对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并从地形、材料、结构、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形山地地带的地形多变,起伏不平,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形的特点。
建筑应尽量融入山地地形,避免对地形的破坏。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的改动,使建筑与地形融为一体。
建筑在山地地带的选址要考虑地形的坡度、坚固程度和水土流失等因素,尽量选择平坦、坚固的地段进行建设。
二、材料山地地带的材料选择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要点。
应尽量选用当地的材料,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应选择耐候性好、抗风雨、抗震的材料,以应对山地地带的强风、大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材料的轻质化和环保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三、结构山地地带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要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避免出现因地形而导致的结构问题。
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加固措施,以保障建筑在山地地带的安全性。
建筑的整体结构要与地形相协调,使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四、功能在山地地带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环境。
要确定建筑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山地地带的环境。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通风、采光、保温等设计,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适用性。
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山地地带的特殊气候,如寒冷、多雨、多风等,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
五、生态山地地带的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生态保护。
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用地,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要采取合理的生态建筑设计,如植被覆盖、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和丘陵的国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山地建筑已经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因此,对山地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对山地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为山地建筑设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山地建筑;环境;地形地貌1、山地建筑的特点广义的山地建筑是指在地势起伏、坡度大的用地上建设的建筑项目。
狭义的山地建筑是指山地环境中的建设项目。
地势起伏的特点决定了山地建筑在形态、景观、交通、技术等诸方面会产生于平地建筑不同的技术要求。
山地建筑从空间层次看,其主要形式可分为地表式,即建筑与倾斜地面直接接触;地下式,比如窑洞;架空式,如吊脚楼。
从形体上看,则主要可分为融入型,即强调建筑融入周边山地环境;共构型,即强调建筑与周边山地环境共同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景观。
山地建筑的特点在于它是立体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步移景迁,或蜿蜒而上,或蔓延而下,俯首为景,仰首为美,是一种包裹在风景里的建筑形态。
2、山地建筑设计难点2.1脆弱的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山地自然生态环境普遍山水交融、植被茂密,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优越,优秀的山地建筑设计往往使得建筑与周边山地自然环境互融共生,形成山地建筑所独具的风格和魅力。
不过山地环境在给山地建筑带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灾害的隐患。
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往往脆弱而敏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抗干扰能力弱,山地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生态敏感度高,因此极易造成建设性破坏。
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和植被等因素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动都会引起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导致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如人们开山、伐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山体地表会因为植被的破坏而形成裸露从而引起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其次,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差,一旦遭到较大破坏后很难自身修复,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不可避免。
山地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分析摘要:本文从对山地建筑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山地住宅建筑总体设计原则,并阐述了山地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以期可以对建筑设计在山地环境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山地住宅建筑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国家,山地在整个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大,对于山地城镇而言,土地是宝贵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随着山地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也越发紧张,给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带来较大压力。
在此情况下,利用山地,开发山地建筑将势必成为未来的趋势,因而山地建筑必然会是我们今后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项目类型。
从居住个体来看,依山而居能让居住者更加亲近自然,同时开发山地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
因此,对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1 山地住宅建筑含义及特征山地,是广义的崎岖不平的高原,是指有一定高度和坡度的地域。
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
坡地,是山地某一坡度地段的局部地形的总称。
一般来说,坡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梯级。
山地住宅建筑是指修建在坡度大于10%以上山地特征区域的住宅建筑,是建设用地具有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地质复杂等特征的居住空间,需要梯级和坡道处理道路高差关系的住宅区,是山地住宅成为住宅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别。
山地住宅建筑具有地质的不稳定性,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水文动态性,生物多样性等特征,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及景观绿化环境良好、易于建筑环境塑造等显著特征。
2 山地住宅建筑设计原则2.1以人为本人是居住的主体,对人们的关怀始终是居住空间环境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在山地住宅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应从生活入手,让建筑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
利用山地住宅特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创造出拓展人们空间感受,增加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空间。
让住户在身心愉悦中营造充实的居住空间,并在这样的空间里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山地建筑设计是针对山区地形和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
它充分考虑了山地环境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既能适应陡坡地形、多雨气候,又能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下面是关于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山地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特点。
山地地形多变,包括陡坡、悬崖、谷地等,因此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进行布局和构造设计。
在陡坡地形中,可以采用台阶式布局,将建筑分为多个层次,使每个层次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山谷地形中,可以通过设计形成自然的景观,如溪流、湖泊等,同时利用地势起伏形成多个层次的庭院和露台,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和交流空间。
山地建筑设计要考虑气候条件。
山地气候特点主要包括高山、低温和多雨,因此建筑设计要具备冬暖夏凉、防风防雨的功能。
应采用适当的保温隔热措施,如增加保温层、选择适宜的墙体材料和窗户,以减少室内热量损失。
应设置合理的通风设计,如设置天窗、风口等,以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并减少湿气积聚。
还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山地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
山地地形多变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要具备抗震、防滑、防火等安全措施。
建筑结构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设计,如增加地基基础的深度和面积,设置合理的支撑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建筑材料应具备防滑、防火等安全性能,以提高建筑在陡坡地形和多雨气候下的使用安全性。
山地建筑设计还要兼顾美观性和环保性。
美观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山地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融入山水之间。
山地建筑设计还要注意环保性,如通过合理的排污系统、生态绿化等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平衡。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包括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考虑气候条件、确保安全性和兼顾美观性和环保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山地建筑更好地适应山区环境,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摘要】山地建筑设计在考虑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时,需要充分利用地形特点,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设计方案。
采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是关键,要考虑建筑在山地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和空间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山地空间资源。
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不可或缺的,山地建筑应当融入自然环境中,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
考虑山地文化和历史传统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保留和传承山地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
总结而言,山地建筑设计要点应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展望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山地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 地形和气候条件, 建筑材料和结构, 建筑布局和空间利用, 环境和生态平衡, 山地文化和历史传统, 发展展望, 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山地建筑设计的背景山地建筑设计是指在山地区域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的活动。
山地地形起伏,气候条件多变,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和挑战。
山地建筑设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山地区域进行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山地地区的建设活动日益增多,山地建筑设计也逐渐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于山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多变,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形对建筑的影响,确保建筑在山地环境中稳固可靠。
山地地区气候条件多样,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和耐久性。
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建筑设计也应该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恢复。
山地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建筑设计也应该融入当地文化和历史传统,体现山地地区独特的文化韵味。
通过对山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山地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1.2 探讨山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山地建筑设计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山地建筑规划方案设计一、概述山地建筑规划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地地形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对于山地建筑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本规划方案设计旨在充分考虑山地地形特点,结合当地资源和文化背景,科学规划山地建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确保规划建设对自然的影响最小化。
2. 文化传承原则:尊重当地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山地建筑的独特韵味。
3. 高效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山地空间资源,实现规划建筑的高效使用。
4. 安全稳定原则:考虑山地地形特点,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可靠。
5. 便捷舒适原则: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内容1. 建筑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分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保证每个区域的通风采光和自然景观。
采用错落式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地建筑群。
2. 建筑风格:融合山地文化元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风格。
3. 绿色建筑: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绿色屋顶、绿色墙体和节能设施,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4. 交通设计: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5. 生活设施:统筹规划社区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居民生活。
6. 自然保护:保护山地的植被和野生动物,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四、规划实施1. 项目选择:选择适合山地地形的建筑项目,包括度假村、度假别墅和山地公园等。
2. 方案设计: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3. 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建筑施工符合规划要求,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
4. 运营管理:建成后进行规划运营管理,包括物业管理、环境维护和社区服务等。
5. 监测评估:定期进行规划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结语山地建筑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山地地形特点和生态环境,确保建筑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录一、建筑用地坡度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
3二、总平面设计中的竖向设计问题。
6三、山区道路网布置要求。
7四、别墅车库与道路的接驳。
8五、沿街商店与城市道路的接驳。
13山地居住建筑群在规划、建筑、环境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的几个问题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交通的巨大进步,不少城市住宅已突破了老城区的限制,逐渐向城区周边的丘陵及山地发展。
在这发展过程中,给建筑规划设计专业、建筑学设计专业、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带来了不少跨专业的难题。
往往因为某个专业考虑不周,就会给别的专业带来设计难题,即使花费很时间去解决了,最后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给整个设计带来遗憾。
而这三个专业的设计又是分别进行的,这些问题只有得到大家的理解与重视,每个专业分别去解决好自己的专业问题,才能共同完成一个好的设计。
这些问题有的是老问题的向前发展,有的又是新出现的问题,而目前甚少有人去探讨与解决它。
我在本文中提出对以下问题解决办法的一些对策,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正。
一、建筑用地坡度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注:急坡地、悬崖地都不宜布置建筑与车道。
(1)20%坡度别墅前院剖面示意图(2)20%坡度别墅后院或侧院剖面示意图(3)20%坡度别墅跌落前院剖面示意图(4)40%坡度别墅前院剖面示意图(5)40%坡度别墅后院剖面示意图(6)40%坡度别墅无院落或侧院剖面示意图二、总平面设计中的竖向设计问题:竖向设计是山地设计的灵魂,竖向设计与道路设计成功与否,关系到住宅区设计的成功与失败。
有以下竖向布置的基本原则:(一)、建设场地应有完整有效的雨水排水系统,基地应高于周边部分城市道路,应与城市市政现有或规划的道路之雨水排水系统标高相适应。
建设场地地区雨水系统排出之雨水水位标高应高于市政系统指定之接入水井之标高。
市政排水系统的管道排水量应能接纳本区雨水排水量。
如果有以下情况都应另行设计:1、当市政指定之雨水排水系统管道接纳之排水量小于建设场地之排水量时,应告知市政当局扩修指定排水系统不够排水量段。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山地建筑成为了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山地建筑设计更多地侧重于适应山地地形和气候条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山地建筑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一、地形与场地环境的融合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因此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筑与地形的融合。
应当尽量避免在山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和改造,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特点,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物与山地地形相呼应,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物在山地地形上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留自然地形,同时利用建筑物的复杂性与立面造型,使其融入周围的山水画卷中,产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气候与环境的适应山地地区气候多变,阳光、雨水、风力等因素都需要被合理地考虑到建筑设计中。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四季的变化,以及山地地区特有的气候和环境。
在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朝向和立面形式,使其能够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条件下保持适宜的室内环境。
还需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对风雨和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山地地区往往地质条件比较特殊,建筑物必须经过深入的地质勘察和分析,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三、文化特色与历史传统的继承山地地区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空间的构成,更是对当地文化特色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结构和材料,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
也应当在山地建筑设计中注重当地的材料与工艺的应用,充分发挥当地材料和工艺的优势和特色,创造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还能够为山地地区的建筑环境增添独特的魅力和灵性。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26卷第11期2010年11月建筑科学BUILDING SCIENCEVol.26,No.11Nov.2010[文章编号]1002-8528(2010)11-0106-05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梁华,梁乔(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摘要]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具有很强自然生态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山地住区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
本文力求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4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化的设计体系,便于形成随地赋形的生态有序的规划布局,使建筑、空间与场所和谐共生。
[关键词]山地城市;住区;建筑群;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中图分类号]TU-023;TU984.12[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Design System fo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LIANG Hua ,LIANG Qiao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China )[Abstract ]Mountains are highly diversified and floating ,and advantageous to creating a mountain residential district with asufficient space layer.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design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space control-combination ,structure control-layout plan ,hierarchical control-vertical relation ,outline control-fa ?ade combination.The system is contributed to forming an environmental and ordered traffic flow line ,and to making the buildings ,space and places coexist harmoniously.[Key words ]mountain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building group ;combination and layout ;design elements[收稿日期]2010-01-07[作者简介]梁华(1969-),男,博士生[联系方式]lianghua6910@山地环境既是建筑群体规划的限制因素,又是其丰富形态生成的动力,山地的原生态肌理影响住区的建筑群体布局和组合。
建筑群体组合布局应尽可能减少建设活动对原始地形的人为改变,通过建筑与地形的整合以形成共构关系。
这种共构关系,相互投射、相互感应,具有生命活力的情感形式,而这种形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集合形式[1]。
建筑与场地的共构强调建筑与场地的共同切合以期展现出山地住区的特色形象。
1设计要素体系构架本文所研究的山地城市住区是指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市住区,以及充分反映基地原始状况,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地貌所建造的城市住区。
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性,具很强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这一切有都赖于建立有序的山地住区建筑群体的控制与组织系统。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的设计要素存在于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中,通过分解、比较和组合以形成可以控制和评价的依据。
为此提出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构架(见图1),分别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四个层面来进行系统分析,以形成基于生态肌理的丰富结构形态的住区空间。
图1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构架2设计要素体系分析2.1空间控制—组合方式山地住区建筑空间的控制是通过建筑物的组合模式来实现,其模式与所处的地形和自然气候条件第11期梁华,等: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关系密切。
2.1.1行列式组合行列式组合主要由板式住宅体量构成,用于斜面坡地、丘陵台地或山脊等地形条件,其主要特征是条状的住宅体量和等高线发生关系。
住宅与等高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平行、垂直、斜交,如图2所示。
图2行列式组合与等高线的关系平行等高线布置主要针对在缓坡相对较陡的地段。
垂直等高线布置,外部空间的通透性最好,一般适于坡度较缓的地段;与等高线斜交布置根据日照、通风要求调整住宅方位以获得理想朝向。
当地形复杂,等高线的走向曲折的时候,建筑也应随之变化,采用折线形或曲线形的板式体量,见图3。
图3行列式组合的线形变化2.1.2围合式组合当住区封闭性要求较强,规划用地规模较小或用地范围内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条件比较复杂时,将住宅和建筑沿用地周边布置,围合形成一个占主体地位的公共开敞空间,保留中部空间的地形地貌,住区道路从外围通过,保留中心山头的自然形态,减少对地形底破坏(见图4)。
围合式布局形态具有“边界实体性”特征[2]。
围合的空间是具有很强的地段性和私密性[3],构成领域感很强的空间形态。
2.1.3对比式组合住宅类型的多样化为住宅群体的对比组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形成了住宅体量、高度以及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上的差异比较(见图5所示)。
不同类型的住宅组合形成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住宅群体的组合应尽量根据地形条件和设计要求。
不同的住宅组群采用与地形相协调的组合方式丰富了住区的空间形态,增强彼此之间的识别性。
图4围合式组合图5对比式组合2.1.4重复式组合住宅群体组合采用某种“基本形式”作为基础重复布置,这种基本形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形态,组合方式和尺度。
每一个群体单位在大小、方向、开口形式和立面肌理等方面相同,并且不同层次的空间也常常呈现出“自相似性”特征[4],重复感和统一感都非常强。
这种组合追求住宅组群和整体形态上在统一基础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图6重复式组合图7母题式组合2.1.5母题式组合母题式组合(见图7)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重复组合,每一个群体单位都以相同或类似的空间形态、组合方式或立面肌理形成的视觉片断符号为母题主导全局,住区内所有群体的组织都围绕这一种母题进行建构,形成丰富而又具有统一感的组群空间,营造出同一母题的统一基调下多元变化的空间效果。
701建筑科学第26卷2.2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平面赋予了它自身基本的,预定的韵律,根据规定的平面,工程才在水平和竖向发展”[5]。
对山地住区的结构控制,从平面布局入手。
考虑到山地地形特征带来的多视点,对布局结构控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采取合适的平面布局方式。
2.2.1簇群分散式簇群分散式布局一般由点式体量的住宅群体构成,适用于地貌复杂、用地狭小破碎的地段,比较经济合理。
每个簇群之间彼此联系直接,相互咬合。
簇群分布无明显秩序,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视需要而定(见图8)。
采用簇群组合,建筑个体能较好适应山地地形特征,同时使外部空间通透开敞。
图8簇群分散式布局2.2.2鱼骨串连式鱼骨串连式布局由主轴空间和支轴空间组成。
在这一模式中,建筑群沿空间主轴排列发展,并通过垂直于主轴空间的支轴空间向两侧发展,群体序列感极为强烈。
当主轴空间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见图9a )。
这一模式整体构成形式明确,外部空间有很强的上升感,空间纪念性强,富有感染力;当主轴空间顺等高线展开时,通常表现为弯曲的线性空间(见图9b )。
这种布局既要注意同一标高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又要注意不同标高建筑之间的层次感和视线处理。
2.2.3主从集群式主从集群式布局由主体空间(主集群)和组团空间(从集群)构成。
以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集中的主体空间为核心,将其他组团空间环绕主体空间周围与之相联系。
这种布局方式构成的外部空间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与凝聚力,其整体形态主次分明,较易获得统一、整体的效果(见图10所示)。
2.2.4块面叠合式在山地住区中,块面叠合式布局构成大部分是图9鱼骨串连式布局在坡中,即斜面场地。
建筑布置相对密集,又要争取景观朝向及满足日照通风等需求,住宅建筑依山一层层地建上去,形成块面的意象。
为了使建筑群在保持整体轮廓和谐的情况下又做到层次分明,可采用块面叠合空间的群体组织方式(见图11所示)。
采用这种方式,应加强不同标高块面间的整体和谐与视线组织,顺应坡形并配合背景山势布置住宅组群,产生层次分明的天际线。
图10主从集群式布局图11块面叠合式布局2.3层次控制———竖向关系山地地表的三维特征明显,住区空间仅仅依托平面布局形成的结构控制,还不能确定对总体空间的把握。
由于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是山地多向度的空间,不仅要注意其水平方向上的结构控制,更要求空间竖向上的层次控制,还可以通过对山地住区场地以及建筑群体的竖向剖面关系进行研究来实现。
2.3.1处理接地方式山地住区的地形的复杂使住宅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丰富多彩,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建筑接地形态[6]。
在山地住区的竖向设计中,需要结合地形坡度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以减小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形成活泼的山地住区接地剖面空间形态(见图12)。
在设计中应合理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实801第11期梁华,等: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同时注重住区空间三维特性的研究,创造多样化、立体化、适宜居民活动和驻足交流的住区外部空间形态。
图12山地住区剖面形态2.3.2结合地形的建筑体量处理在山地住区中,地势较高的区域呈空间发散态势;在坡面的中段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强的流动性;而地势较低的地方空间内敛,有很强的吸引会聚作用。
对这些不同的基面进行竖向处理时,就要注意建筑体量搭配和空间指向性的关系,使建筑高低的变化对空间形成导向性,从而使外部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开敞性(见图13所示)。
图13结合地形的建筑体量( )2.3.3立体集约处理在现代山地住区居住不再是其唯一的功能,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区域。
这种功能的综合性为创造不同需求、不同形态的居住空间提供了条件。
住区空间向立体集约化方向发展,可以将这些功能与物质形态整合为一个有机体,节约土地资源,丰富住区空间形态。
在空间上垂直发展与水平发展相结合,将商业、服务、观景、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利用模式(见图14所示)。
2.4轮廓控制———立面组合山地住区的整体立面视觉意象对城市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势的起伏,住区建筑和山体所形成交错的轮廓线很可能出现在住区内居民的视域范围之内,构成住区立面的“多次轮廓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