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 格式:pdf
- 大小:687.34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1.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为理论基础。
2. 阴阳学说: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3. 阴阳之间对立制约、胡根胡勇、消长、转化。
4. 五行学说: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 藏象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指解剖形态和生理病理现象。
6.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7.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8. 治疗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9. 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10.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
11. 气的生成源于3个方面:①先天精气,来自父母;②水谷之气,消化吸收物质;③自然界清气,来源于肺。
12.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
13. 人的气可非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1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即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其他(外伤、寄生虫、毒邪、药邪)。
16.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7. 辩证: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
1) 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2) 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4) 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主要指切脉。
18.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19. 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
1)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益气、养血、自营、补阳、填精、补津。
2) 祛邪:发汗、清热、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解毒、涌吐、祛湿。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142】中医概念与学说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原则辨证论治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目的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中医病因学说【考点 143】五行属性自然界人体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志酸青东春木肝胆目怒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喜甘黄中长夏土脾胃口思辛白西秋金肺大肠鼻悲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恐【考点 144】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
(2)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3)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1)构成:木、火、土、金、水。
(2)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考点145】藏象学说概念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①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②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心、肺、脾、肝、肾脏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考点146】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联系作用、感应作用、濡养作用、调节作用。
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有确定的循行路径,包括:(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10章节测试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20)1.中医诊治的主要原则是() [单选题] *A.因病施治B.辨证施治(正确答案)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因人施治答案解析: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一种特有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2.下列哪项不是起居作息养生方法所指的物内容() [单选题] *A. 和谐自然B.起居有常C.经络养生(正确答案)D.劳逸适度E.推拿按摩3.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单选题] *A.调整行为(正确答案)B.未病先防C.既病防变D.愈后防复E.瘥后防复答案解析:治未病的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4.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下列哪项() [单选题] *A.精气学说B.五行学说C.整体学说(正确答案)D.藏象学说E.阴阳学说答案解析: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精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
5.下列哪项不是保健灸法的作用() [单选题] *A.养脏腑B.降虚火(正确答案)C.和气血D.通经络E.健脾益胃答案解析: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称为保健灸法。
6.“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单选题] *A.阴阳消长B. 阴阳交感C.阴阳转化D.阴阳对立E.阴阳互根(正确答案)7.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 [单选题] *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B.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滞等(正确答案)E. 气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答案解析: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
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8.舌诊黄苔般主() [单选题] *A.寒证B.热证C.痰饮D.湿证E.血瘀(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黄苔主热证、里证,舌苔腻为湿。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知识十、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1、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他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后防复”(三级预防)。
2、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寒可除热,热可驱寒。
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互根互用(孤阳不升,独阳不长)、阴阳消长(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转化(物极必反)。
3、五行学说:指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水(润下)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4、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其意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腑是人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总称。
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府。
5、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1.五脏中属水的是()。
A.肺B. 肾C.肝D.心E.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五行学说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
故肾属水,选B。
2.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A.饮食B.经期C.舌象D.头身E.二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C 选项为望诊的内容。
3.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
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B.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三是自然界清气。
既源于先天,又源于后天;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故“气机失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气虚仅仅是气不足,不涉及升降出入的失调,故 D 描述错误。
4.在四诊中“闻诊”内容不包括()。
A.咳嗽的声音C.语音的强弱B.排泄物的气味D.面部的色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闻诊中包括耳闻和鼻嗅,咳嗽的声音和语音强弱属于耳闻,排泄物的气味属于鼻嗅。
面部的色泽属于望诊内容。
5.按中医经络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无处不在B.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C.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D.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E.经脉较浅,络脉较深【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单项选择题】1. 中医认为()是疾病辨证的总纲。
A. 阴阳B. 表里C. 虚实D. 寒热【答案】A【解析】P225;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辨症论治B. 辨病论治C. 同病异治D. 辨证论治E. 标本兼治【答案】D【解析】P23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3. 五行学说执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口舌生疮,则病位在()。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答案】:B【解析】:P228;4. 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
A. 心经B. 肺经C. 肾经D. 胆经【答案】D【解析】P229;经络学说: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5. 舌诊黄苔—般主()。
A. 寒证B. 热证C. 痰饮D. 湿证【答案】B【解析】P232;望诊:望舌即中医的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中医认为,舌质淡红,薄白为正常。
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等。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1.治未病P225“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chai)后防复”:三级预防二、基础理论1.阴阳学说P225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属性相反的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阴阳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2.五行学说P22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3.藏象学说P228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4.经络学说P229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感应作用:经络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地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濡养作用: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调节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侯,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5.气血津液学说P230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6.发病与病因P231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疾病外感病邪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7.辨证论治P232辨证: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