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25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导语: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气血理论等。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理。
2. 中医养生方法: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食疗、按摩、气功、草药等。
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应用。
3. 中医体质辨识:学习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不同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通过体质辨识,指导个人的养生实践。
4. 中医养生与季节:学习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季节对身体的影响和相应的调养方法。
掌握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技巧。
5. 中医养生与年龄: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养生方法和重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和需求。
根据年龄特点,设计个人化的养生计划。
6. 中医辨证养生:学习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疾病和体质的辨证要点。
通过辨证养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7. 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学习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情志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
通过调节情志,维护身心健康。
二、课程重要性1. 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可以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2.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养生注重预防,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个体化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 综合调养身心:中医养生注重综合调养,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通过养生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使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养。
5. 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优势:中医养生学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
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序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為:一. 協調臟腑二. 暢通經絡三. 清靜養神四. 節欲葆精五. 調息養氣六. 綜合調養七. 持之以恆個人認為基本原則一至六過份理論化, 較難為公眾了解。
原則七、持之以恆、則簡單和易明。
若不能實踐原則七, 原則一至六只會是空論, 難有持久成較。
固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常用的養生方法亦有很多、包括精神養生、環境養生、起居作息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浴身保健、針灸按摩保健、藥物養生等。
而常用的養生方法中、個人至愛則為飲食養生。
並深信必須因應四時氣侯變化、按中醫藥理論實踐「天人相應」、崇尚自然,、四季養生。
不時不食、調理為上。
春養肝、夏清心、秋潤肺、冬補腎。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所以不同的季節氣候都會影響人體。
各種「邪氣」的不同特點、便令身體狀況產生不同變化、以及影響臟腑功能、而產生特異的疾患。
正常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氣候因素,中醫稱為「六氣」。
根據「五行」的特性、春天多風、夏就有暑熱(火)和暑濕、秋天乾燥、冬天寒冷。
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令萬物按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而生生不息。
但當氣候變化太過或者太弱、便擾亂了自然界的規律、這時中醫就稱之為「邪氣」(邪、即不正之氣)。
例如秋季燥氣嚴重、成為致病因素、中醫就稱之為「燥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季節都該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養生。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春天春雨綿綿、「回南」翳侷、人常常感到身體困倦、頭脹重墜、眼皮低垂、自然懨懨欲睡,、讀書難以 “入腦”。
這種現象我們稱為 “春困” ! 春天卻又是大自然最充滿生機的季節 —— 草綠花開、萬物都從冬天的沉睡中甦醒。
人要呼應自然規律生活、就要消除「春困」。
所以春天我們既要調養好身體的氣血、氣血充自然精神足、同時也要注意排解體內濕氣、濕去自然神清氣爽。
夏季大自然「火氣」最盛、香港的「水土」本來就濕熱、所以夏天更覺又悶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