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关键词: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发展策略随着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也在快速发展,它既能表达电影的感情,也能提升电影的戏剧性,还能营造电影的氛围。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思想,也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感情。
而每首电影音乐最初只是为了服务相应的电影,顺便服务众多观众。
一部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能够顺利亮相于荧幕,并深得各位观众认可,必须经过精心制作和各种审核,关于音乐的环节审核不亚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审核环节,因而,我国电影音乐正身处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发展阶段,在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既要融会贯通中西音乐,又要有效融合古今音乐,促使混合型音乐发挥作用,并为突出电影效果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中国影视音乐的风格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电影音乐呈现各式各样,这些各有所异的民族歌曲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电影音乐越来越有特点,越来越能找到有章可循的规律,并以此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电影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要逐渐发展,但发要遵循电影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发挥电影音乐的作用,促使电影更上一层楼。
那么,国内电影音乐的风格具体表现为哪些特点呢?如下所示。
(一)科学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开始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创作力度,还是创作难度,不仅需要更优秀的演唱能力,也需要更加优质的声音。
不管是教音乐,还是学音乐,均在共同追求科学的电影音乐发声。
这就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音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化多样;音色甜、脆、圆、润、随;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学会使用混声实现上、下声区统一等技巧,从而使演唱者具备宽广的音域、较强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等。
(二)民族性随着国内电影音乐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既要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又要吸收民间音乐的创作灵感,使其形成专业的电影音乐教育,不管在创作方面,还是在表演方面,均要以高水平的艺术水准为指导,既要建立民族电影音乐,又要发展民族电影音乐。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上,还体现在音乐元素的丰富性和跨界融合上。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中国电影音乐在近年来呈现出音乐风格多样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乃至电子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在中国电影音乐中都有所体现。
这种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
2. 音乐元素的丰富性中国电影音乐在元素的选择上也逐渐丰富起来。
除了传统的乐器和声乐元素外,还融入了自然声音、电子合成音、环境音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跨界融合的趋势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风格的融合上,还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的合作上。
这种跨界融合为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音乐市场的日益成熟,电影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制片方和导演更加注重电影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意性,这也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元素选择的丰富性。
2. 创作团队的专业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音乐的创作团队也逐渐专业化。
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音效设计师等成员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的创作更加精细和专业化,从而推动了音乐品质的提升和风格的多样化。
3. 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也为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音频技术、计算机合成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这些技术也使得音乐元素的选择和融合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电影音乐在民族化与全球化中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是指电影音乐在表达地方或民族特色时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的崛起,各国的电影音乐开始突显其民族特色。
印度宝莱坞电影的音乐以其独特的印度民族风格而闻名,其中包括浓厚的印度古典音乐元素和印度式的歌舞表演。
同样,中国电影的音乐也注重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入,如京剧音乐、古筝等。
这些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不仅增添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各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意味着电影音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接受,并受到各种音乐风格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好莱坞电影的音乐往往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电子音乐等,以迎合全球观众的口味。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电影音乐的全球化趋势,有些观众可能会对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也可能导致过度强调本土文化,忽视了其他音乐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中,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留和传承本土文化,又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电影音乐通过传递和表达地方特色,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对其他音乐和文化元素保持开放和包容。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将继续在电影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观众带来更多的音乐和文化体验。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摘要】中国电影歌曲是中国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从早期模仿西方风格到独具民族特色的发展历程。
其次探讨了中国电影歌曲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接着分析了中国电影歌曲的风格特点,包括悠扬动人的旋律和情感真挚的表达。
然后讨论了中国电影歌曲的声乐表现,展示了声音和歌词的统一。
最后探讨了中国电影歌曲的音乐创作,揭示了创作者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技巧。
总结指出中国电影歌曲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歌曲、艺术特征、历史演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声乐表现、音乐创作、贡献、未来发展、国际舞台、地位1. 引言1.1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中国电影歌曲是中国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电影情节提供了音乐背景,还能够通过歌词和旋律展现电影主题和情感。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历史演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声乐表现和音乐创作。
通过对中国电影歌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电影音乐的演变历程,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不同风格特点的表现方式,欣赏声乐表现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探讨音乐创作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中国电影歌曲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未来发展和国际地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2. 正文2.1 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中国电影工业开始兴起,电影歌曲成为电影配乐的一部分。
早期的中国电影歌曲多为翻唱西方歌曲或民间歌曲,较少有原创作品。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歌曲的创作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知名的音乐人和作曲家。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国电影歌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问世,不仅为电影增色添彩,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包括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配乐与电影情节的结合,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受西方音乐影响的趋势以及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电影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多样性。
随着年代的发展,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成就逐渐显现,展现出中国电影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电影音乐有望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艺术特征、主题音乐、配乐、电影情节、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影响、音乐风格、多样性、艺术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电影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音乐理论的发展,电影音乐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纷纷投身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在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主题音乐往往通过重复的旋律或主题来强调电影中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会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等关键场景中出现,以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氛围。
主题音乐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音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为电影增添更多的表现力和张力。
随着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还可以与电影中的情节和对白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紧密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使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还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电影音乐不同时期的风格特性摘要中国电影音乐与电影同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均呈现出了与之相应的风格特点,在论述这些风格的同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意在说明其得失。
关键词电影音乐歌曲配乐纯音乐交响乐民族乐多元化时期中国电影自1905年无声片《定军山》起似乎就与音乐的歌唱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第一部电影歌曲以配乐形式起,中国的电影音乐便与电影一道经过了1905~1930年的无声时代、1930~1949年的早期阶段、1949~1966年的兴盛时期、电影音乐1966~1979年的低谷阶段、1979以后至今的多元时期。
本文以时期为序,分“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和中国电影的音乐多元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图探讨出不同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上个世纪初年是中国电影的滥觞期,电影在中国处于自发时期,一部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开山之作《定军山》,虽然以戏剧片的面孔出现在国人面前,但这是一部无声的电影。
30年代出现的《歌女红牡丹》运用了蜡盘制作音响,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中唱白艺术,民族化的音乐第一次跃入了中国电影的行列。
1933年起中国电影音乐有了新的发展,一批步入影坛不久的年轻音乐家任光、聂耳、冼星海、黄自、吕骥以及贺绿汀等以配音乐和歌唱为主,给刚起步的中国电影注入了声响,出现了《春蚕》《渔光曲》、《新女性》、《大路》《乡愁》《桃李劫》等优秀之作,从此开启了中国音乐的起步时代。
这时的中国电影音乐虽然只是以歌曲为主配乐次之,却为电影添了不少光彩,成了那个年代影片的名片,以至今天人们忘却了电影还能记住歌曲。
其中,如任光为《渔光曲》的主题歌《渔光曲》,歌曲以凄怨哀伤的旋律。
深情地唱出了渔民艰辛的劳作情景,“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逝世穷”的愁苦心情,闻者泪潜的艺术魅力成了影片的特色。
正如聂耳所说:“迨默片《渔光曲》中的《渔光曲》一出,情形乃立交,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
曾田力巫睿李菁王艳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1905-1045)《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
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
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
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
”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
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
《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
浅谈近年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浅谈近年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声音成为了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电影声音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逐渐突破传统框架,追求更为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声音设计、配乐以及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近年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
首先,声音设计在中国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声音设计是通过声音效果与画面结合,增强电影氛围,提升观影体验的过程。
在近年的中国电影中,声音设计的创新与多样化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爆破、枪战等特效声音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制作团队开始注重细节和环境声音的处理。
例如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为了展示太空环境的寂静与奇幻,电影团队借助声音设计营造了恢宏的空间感和真实的科幻体验。
此外,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声音设计通过独特的方式传达了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些例子表明,声音设计在中国电影中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表达细节与情感的共鸣,为观众带来更具感染力的电影体验。
其次,配乐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配乐是通过音乐与画面组合,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配乐方面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
传统的配乐方式逐渐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乐表达方式。
例如,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配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边界,使得观众能够在电影中感受到东方哲学与情感的共鸣。
另外,中国电影开始注重与音乐人合作,通过跨界融合,创作出更具个性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种趋势使得中国电影的音乐更具创意与感染力,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最后,语言特色也成为中国电影声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方言资源,近年来,电影制作团队开始在片中大胆采用方言对白,以增强电影的地域感。
《北方一片苍茫》等影片就采用了东北方言,为电影增添了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话方式的变化,表现出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差异。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电影音乐欣赏》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判断题】(10分)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弥补电影中的空白和缺陷,使电影更完整、更有感染力。
A.对B.错6单选题】(10分)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电影音乐开始采用()的方式进行录制。
A.现场演奏B.留声机录制C.电子合成D.人工合成7判断题】(10分)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创作者需要对电影的情节、人物、场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以便创作出贴合电影情感和氛围的音乐。
A.对B.错8判断题】(10分)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创作者需要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和想法进行创作,不得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A.错B.对9判断题】(10分)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创作者需要和电影制作人员、导演等密切合作,进行反复的修改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A.对B.错10判断题】(10分)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创作者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创作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音乐。
A.对B.错第一章测试1.1911年,XXX提出“第七艺术”一词,此题答案为A。
2.XXX先生于1898年提出了“电影”一词,此题答案为B。
3.电影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是电影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此题答案为A。
4.人声是指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所有声音,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此题答案为A。
5.电影音乐是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声音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被纳入了电影的时空关系之中,从而获得一个为纯音乐所不具备的电影空间,因此其性质完全不同于纯音乐,此题答案为A。
6.XXX在《精神病患者》中用小提琴G弦尖厉的高音模仿女人的惨叫声属于音响音乐化,此题答案为A。
7.电影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一种新的体裁,具有音乐的共性特征,此题答案为A。
8.电影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此题答案为B。
9.电影音乐的个性特征之一在于表现内容的确定性,此题答案为A。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展望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产业的日益成熟,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在回顾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时期的转变:一、起步阶段:中国电影音乐的诞生与成长20世纪初,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电影音乐也随之产生。
当时的电影音乐以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琵琶、二胡、古筝等,为电影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音乐支持。
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更多地是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为电影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
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电影音乐崛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音乐逐渐崛起。
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开始注重旋律和歌词的创作,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歌曲和配乐。
例如,《红高粱》中的同名主题曲、《霸王别姬》中的《当爱已成往事》等,这些歌曲不仅为电影增色不少,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金曲。
三、多元化阶段:现代电影音乐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和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音乐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不仅在创作上更加丰富和多元,也在技术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例如,《流浪地球》中的原创音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古风歌曲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创新和突破。
未来趋势展望:一、原创音乐将成为主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对音乐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原创音乐将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原创音乐不仅能够更好地为电影服务,同时也能够展现中国音乐的创新与实力。
二、跨领域合作成为趋势未来,中国电影音乐将更加注重跨领域合作。
电影音乐将不再仅仅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跨领域合作能够让电影音乐更好地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能够为电影带来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三、国际化发展成为目标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电影音乐也开始瞄准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中国电影音乐将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国际元素,与国际音乐家展开合作,让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风格演变及发展探析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风格演变及发展探析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电影歌曲作为传递主旋律的重要媒介之一,也经历了多次风格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的起源,到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化,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析。
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以歌颂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为主题,歌词内容崇尚革命英雄,传递乐观积极的情感。
《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成为了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品。
这些歌曲的音乐风格简单朴实,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给人以精神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影艺术技巧的提高,80年代主旋律电影的歌曲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开始加入更多的流行元素,音乐编曲更加丰富多样。
电影《天下无贼》的主题歌《神雕侠侣》、电影《末代皇帝》的插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作品,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实力派歌手的演唱,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这些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更加柔和,更注重情感表达,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享受到美妙的音乐。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歌曲的风格又有了新的变化。
电影《战狼》的主题曲《战狼之吼》、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题曲《大鱼》等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力求大气磅礴,更注重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些歌曲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主旋律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变化。
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的发展方向将多样化和个性化。
近年来的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接触欧美流行音乐、摇滚乐等多种音乐类型,这也为主旋律电影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主旋律电影歌曲的风格将更加多元化,更加与时俱进,以满足观众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主旋律电影歌曲风格经历了从简单朴实到丰富多样再到多元化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既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缩影,也反映了社会观众审美需求和音乐本身的变化。
浅谈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作者:王菁宸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1期摘要:电影音乐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为当前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存在价值。
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电影背景音乐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优秀电影作品提出了电影背景音乐的应用特点,最终总结出了其艺术特征。
笔者认为,中国电影音乐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期、成熟期、十年“动荡”期以及当前的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主要是以音画同步、音画对位、音画平行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影作品中;不仅发挥着抒情功能,而且还极大地完善了影片故事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等,由此成为当前电影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电影音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85-03中国电影音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式创作出的《寻兄词》由此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音乐作品。
自此之后,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电影音乐不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呈现出迥异的制作特点与风格特征。
一、中国电影背景音乐发展历程(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初创期1905年至1949年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初创期。
最初,中国的电影作品是以默片的形式出现,但在放映时却拥有相应的“配乐”方式。
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沿用了西方“剧院音乐”的配乐方式。
银幕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银幕后则是由3~5人组成的小乐队,一方面,來活跃现场气氛;另一方面,帮助人们理解剧情。
从1929年由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开始,有声影片逐渐兴起,电影音乐也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这一时期,很多电影歌曲风靡一时,广泛传唱,如《渔光曲》《毕业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义勇军进行曲》等。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特色及风格探析所谓电影音乐,泛指的是在电影中所采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
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载体,同时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音乐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在几代电影音乐创作人的努力下,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因为中国所独特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也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形成的特色也各不相同。
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几个时期:(一)解放以前20世纪20年代末,欧美地区开始兴起有声电影。
自从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电影音乐就成为了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音乐之声》、《钻石皇后的故事》等电影中演员的歌唱和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我国的电影音乐的起步是随着电影艺术的传入而开始发展的。
中国的有声电影音乐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电影音乐不仅仅是能够有效的与剧情进行配合使得电影的情节能够更加吸引人,同时电影音乐本身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但是因为解放前的战争,使得中国电影以及电影音乐都只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这就使得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没有能够亮相银幕,但是仍然有一些很经典的作品被保留下来,例如1934年电通公司所出的《桃李劫》,其主题歌《毕业歌》更是深受喜爱。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的音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呈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之感。
1949-1966是中国电影以及电影音乐发展的兴盛时期,而1966年到1976年因为文革的影响使得中国电影音乐进入了低迷时期。
(三)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以及各项政策的执行,使得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1981年中国电影音乐学会成立,这表明了中国电影音乐开始被重视,发展空间也更加的广阔。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中国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也承载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进行探析,旨在揭示中国电影音乐在表现民族特色和推动电影艺术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对未来的影响。
一、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中国电影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乐器的运用中国电影音乐中,常常运用传统民族乐器来表现中国的独特韵味。
琵琶、二胡、笛子、琴等乐器常常出现在影片中,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独特,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能够有效地传达中国文化的底蕴。
2. 传统音乐的融合中国电影音乐中,还常常融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如京剧、黄梅戏、民歌等,使电影音乐更具中国特色。
通过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不仅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也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 音乐风格的民族化中国电影音乐的音乐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民族化特征。
比如在配乐上,常常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旋律和节奏,使得电影音乐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感。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中国电影音乐在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影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走向也受到了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也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1.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壮大,中国电影音乐也将面临更多的国际化需求。
未来,中国电影音乐可能更多地融合国际音乐元素,以适应国际观众的需求,使中国电影音乐更具国际竞争力。
2. 多样化音乐风格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音乐的音乐风格也将更加多元化。
未来,中国电影音乐或将更多地融入流行音乐、摇滚乐等元素,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3. 创新与传承并重未来的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既将注重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也将注重音乐创新与尝试。
中国电影音乐需要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得电影音乐更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和电影艺术需求。
曾田力巫睿李菁王艳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1905-1045)《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
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
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
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
”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
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
《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
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
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
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
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
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
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
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
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
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
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
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
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
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1949-1966)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
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
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
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
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
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
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
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
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
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
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
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
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
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
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
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
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
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
《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
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
《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
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
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
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
《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
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
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
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
《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