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贺拉斯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文艺的审美功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的价值摘要:贺拉斯《诗艺》是西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之一,它上承亚里士多德《诗学》,下启古典主义传统,在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寓教于乐”是《诗艺》中的重要的文艺思想。
从文艺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贺拉斯“寓教于乐”文艺功用观的内蕴及价值,分析“寓教于乐”观在文艺发展史上意义和价值是有研究前景的。
“寓教于乐”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中对文艺的发展仍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寓教于乐;诗艺;价值;教育;贺拉斯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Artistic——the value of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doctrine Abstract:Quintus Horatius Flaccus’Poetica Arts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t inherits the Aristotle Poetics activating a classical tra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 Edutainment obtain i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idea in. poetica 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We talk about Horace’s concept of intrinsic literary function and value in literary history is of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promising not just in toda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ill draw on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Key words: Edutainment; poetic art; value; education; Horace一、“寓教于乐说”提出的背景贺拉斯(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文艺批评家。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 %E5%BC%A0%E6%B6%A6%E5%8D%8E 同学 学号:W16105570353002单项选择题1、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 1. 美感的一般特点 2. 美感的感觉特征3.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4. 美感的主体差异2、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1. C. 精神分析学派 2. 伊壁鸠鲁派 3. 英国经验派4. 毕达哥拉斯学派3、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 1. 艺术技巧 2. 艺术想象 3.艺术敏感4. 艺术灵感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1. 斐多篇2. 大希庇阿斯篇3. 会饮篇4. 伊安篇5、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 1. 培养审美能力2. 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3. 规范社会文化4.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6、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1. 悲壮 2. 滑稽 3. 优美 4. 崇高7、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1.D.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2.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3.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4.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8、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1. 美在生活 2. 美在形式 3. 美在距离 4. 美在关系9、“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1. .民族性 2. 地域性 3. 历史性4. 阶级性10、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 1.1755年2. 1775年3.1757年 4.1750年11、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归纳一、文中成语银装素裹春意盎然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天工巧夺慷慨激昂横行霸道负隅顽抗喜出望外街头巷尾惊恐万状载歌载舞悲愤欲绝聚精会神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若有所悟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与世长辞负荆请罪井然有序巍然屹立阴森可怖忠于职守不可开交荒无人烟天经地义潸然泪下嗷嗷待哺要强好胜节衣缩食脱颖而出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大名鼎鼎神思妙笔成年累月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静思养神青灯黄卷谈经论道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喧喧嚷嚷高僧济济郁郁葱葱乱枝纵横遮天蔽日芸芸众生零零星星鹤立鸡群莽莽苍苍龙飞凤舞爱不释手左邻右舍普普通通深入人心有求必应无可挑剔熟能生巧数九隆冬清清爽爽有声有色波涛汹涌奇伟磅礴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生旦净丑喜闻乐见粉墨登场锣鼓喧天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余音绕梁字正腔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心急如焚二、成语分类1、寥寥无几嗷嗷待哺惴惴不安孜孜不倦滔滔不绝2、莽莽苍苍纷纷扬扬喧喧嚷嚷零零星星郁郁葱葱3、喜怒无常黑白不分表里如一黑白相间日夜兼程4、气喘吁吁大名鼎鼎生机勃勃神采奕奕文质彬彬5、无忧无虑一心一意惟妙惟肖不三不四载歌载舞6、人的优秀品质: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忠于职守孜孜不倦7、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完璧归赵四面楚歌望梅止渴(勾践)(蔺相如)(项羽)(曹操)8、来自神话故事:火眼金睛八仙过海开天辟地精卫填海9、来自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画蛇添足10、爱国的成语:精忠报国鞠躬尽瘁一心为国忧国忧民11、描写山水的:清奇俊秀山清水秀江山如画风光秀丽12、阴森森冷冰冰乐颠颠咝溜溜亮晶晶13、人的口才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滔滔不绝14、晨钟暮鼓:明争暗斗出生入死古往今来里应外合15、潸然泪下:恍然大悟庞然大物井然有序戛然而止16、与戏曲有关的:锣鼓喧天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余音绕梁17、珍惜时间的:争分夺秒分秒必争一刻千金尺璧寸阴18、精神集中的: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专心致志19、形容名气大的:举世闻名驰名中外大名鼎鼎天下闻名20、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顷刻间一瞬间转眼间霎时间刹那间三、积累1、描写桂林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美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了解美育发展的历史,认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以便从宏观上对美育这门学科有个概括的了解,为学习美育的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美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内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二)领会席勒的美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美育与美学、教育学的关系,美育的现实意义。
(三)简单应用联系实际分析加强美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意义。
(四)综合应用联系识记论述美育的现实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被人感知和认识的客观存在,其中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教育问题、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等等。
4.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5.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研究的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美育的特点、美育的任务、美育的功能、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等。
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媒介、美育的途径、美育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审美素养等。
※6,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①美育学是在美学理论中发育、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他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育学与美学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
②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
③美育正是按照美的规律美化人类自身的一种教育,它是实现人的自我塑造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美育是美学的重要内容,是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④美学理论的价值只有通过人及其审美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30句名言名句和作者1.30条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si=1。
2.名人名言30句我扑到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zhrs/475.htm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拉罗什福科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00条关于道德的名言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一些100条关于道德的名言,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00条关于道德的名言1. 大德必得其寿。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礼记·中庸》2. 德进则言自简。
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3. 修练多从苦处来。
清代诗人袁枚《遣兴》4. 当仁,不让于师。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卫灵公》5. 德不孤,必有邻。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6. 富润屋,德润身。
西汉学者戴圣7. 道德是真理之花。
法国作家雨果8.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9.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张九龄《上姚令公书》1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卫灵公》11.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清代学者史襄哉12.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西汉学者戴圣《礼记》13.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傅玄14.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斯米茨15.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16. 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 德如名香,碎之益烈。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18. 商人不言商是不道德的。
19. 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
德国文学家,历史学家蒙森20.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
宣永光21.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22.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北宋文学家苏轼23.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24.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洪自诚明朝道人洪应明25.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西汉学者戴圣《礼记》26.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夏27.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给同学的毕业赠言引用名言
亲爱的同学们,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毕业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想送给你们一些有用的赠言,希望能为你们的未来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第一句赠言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时光易逝,不及挽回。
”这句话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抓住当下。
我们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掉,要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第二句赠言来自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成功。
只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第三句赠言来自苏格拉底:“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性格和人格。
最后,我想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青
少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他成为某种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某种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让我们珍惜这份珍贵的友谊,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祝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关于宽广胸怀的名人名言1.关于心胸宽广的名言警句所谓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
——(美)塞德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2.胸怀广阔的名言警句1、一个人应当时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念。
一个人总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胸怀更宽广。
作者:巴菲特2、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作者:雨果3、赞扬本身是一门大学问:赞扬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是胸怀宽广;赞扬不值得赞扬的人,是借力打力;赞扬比自己更强大的人,(独木舟)是勇敢无畏。
作者:王立群4、悟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胸宽广地活着。
作者:正冈子规5、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作者:富兰克林6、所谓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
作者:塞德兹7、在这个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话,我们需要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
我一向主张做人要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作者:辛克莱刘易斯8、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作者:屠格涅夫3.有关胸怀广阔的名言警句1、要仅仅满足于自己伸手就可以拿到的东西,踮起脚尖,你会发现,自己的天空有多宽广。
2、所谓宽宏大量,胸怀宽广之外,只因对手档次太低。
——当年明月3、对于每一个人,他所能选择的奋斗方向是宽广的。
——爱因斯坦4、在心的远景里,距离显得更为宽广。
古代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
3.群众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中西古代美育思想总体特征比较与分析对中西古代美育思想作整体比较,我们会发现在美育中重视艺术的熏陶作用,重视情感育人的陶冶作用和注重美善相乐的理念是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共有之义,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显示着中华文明的特有民族色彩,且中西美育思想在对善的取舍标尺上也不尽一致。
标签: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与善;礼乐文明众所周知,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而且是以1795年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出版和“美育”概念的提出为标志的。
我国则是在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进西学、介绍美学理论和推动美育实践的条件下,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美育学科。
不过,美育的思想和实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古已有之。
西方美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在我国,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有“乐教”之事。
最晚,在夏商周三代已经实施了礼乐教化,这是比较可信的事实。
因为孔子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中西古代美育思想,虽然产生在彼此隔绝、迥然不同的地域条件之下,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各自的一些特性。
对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总体特征作比较和分析,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一定会有所启发的。
先说同。
重视艺术对人的熏陶、教育作用,是中西古代美育思想的第一个共同之处。
从孔子育人所提出的“三步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来看,孔子是把艺术(这里主要指诗歌、音乐和舞蹈)当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育人的起始性环节和使人走向完善的标志性阶段。
诗歌为什么被孔子当作育人的重要手段?因为诗既是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的艺术作品,又可能是意义广泛的社会文献,所以诗可以用来砥砺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
“成于乐”是孔子育人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乐”既指音乐,也可指艺术及其他感性审美活动的满足状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还得靠“乐”来完成。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这个就是他的“寓教于乐“的观点。
他认为“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我非常赞同贺拉斯的这种观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可见,在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作用之大。
在传统讲授中,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如何使讲授内容能够为学生接受,着眼点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讲授内容。
至于学生在接受时的情感状况如何,欢愉还是烦恼,乐学还是厌学,往往不加存眷。
寓教于乐作为情感讲授中的一条主要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当中的加工能力状况,并且还要关心学生乐不乐于接受讲授内容。
其基本涵义是"乐学",是教师通过操纵各种讲授变量使学生怀着欢愉乐趣的情绪学习,学习活动与欢愉相联系,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踊跃向上、乐观主动的。
通过实施寓教于乐从而使讲授活动成为一个布满精神享受的过程,对激发成人学习情趣、促进成人学习主动性、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实现教学中的“寓教于乐”的途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了,才能够主动去学习。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做“炸药” ,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
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注意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探索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论贺拉斯的“教”与“乐”与孔子的美育思想一、寓教于乐观1.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可见贺拉斯明确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
孔子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因而美育与教育密切相关,美育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十分注重美育的,其美育思想贯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张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通过艺术化、审美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教。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
如果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来看,“教”应该是诗人(创作者)表达自己的目的意识或情感,而这也是欣赏者(接受者)的对象。
当这种意识外化为诗(艺术作品),它就在文学交流中、在审美意识交流中起到中介作用。
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到诗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人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的“诗境”。
这种物化结构形成固定的“诗境”结构,这个结构在诗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并且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
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然后由语言、文字、节奏等因素“物化”成诗。
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
此时,诗人的情趣和意象都会在诗中体现。
诗人就乐在其中。
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乐”也就整体实现了。
“诗人之乐”并不是“读者之乐”,这个“乐”要传达,就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形式或结构,如语言风格、时人的欣赏趣味等等,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接受。
论“寓教于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经常强调文艺陶情冶性、移风易俗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所谓“兴观群怨”的原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美感作用。
西方的贺拉斯最早在著作《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
贺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具有“教”与“乐”双重功能。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贺拉斯对艺术欣赏中人的审美心理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所谓艺术快感,实际上是人们通过欣赏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
艺术首先要给人以这样的满足,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这就是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这个词极其准确地概括了诗的认识、教育作用与美感作用的辩证关系。
周恩来同志曾经谈到:“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同一的?是辩证的统一。
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
”①这可以说是对“寓教于乐”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规定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这就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
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孔子与贺拉斯
孔子与贺拉斯“寓教于乐”比较
贺拉斯与孔子作为中西方文学的集大成者,都对本民族前人的诗学观点和著作进行了整理、概括和创新, 对本民族诗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财富。
因而,通过比较孔子和贺拉斯的诗学观点,来探讨中西经典文化形成时期人类在文艺上的思维模式, 以把握两者内在本质, 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对话。
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可见贺拉斯明确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也十分注重并推崇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艺术化、审美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中西文学史上, 诗是最早的文学体裁。
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到成诗的创作过程,是由一个个具有诗人个性特征的意象结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境”。
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然后由语言、文字、节奏等因素“物化”成诗,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形成。
诗,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审美过程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
此时,诗人的情趣和意象都会在诗中体现。
诗人就乐在其中。
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乐”也就整体实现了。
“诗人之乐”并不是“读者之乐”,这个“乐”要传达,就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形式,如语言风格、读者的欣赏趣味
等等,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接受。
在“诗人之乐”通过诗传递给欣赏者时,“诗人之教”也同时得以传达。
可以说,教和乐在诗人的思想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
个整体的传达之钥就在于作品以欣赏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或内容为条件,这就是接受者之乐。
此“乐”也是“诗人之乐”再现的前提,也是“诗人之教”影响欣赏者的前提。
否则,没有接受者之乐,诗人的教与乐都难以实现。
以诗人的各种目的和意识为内容的“教”内化为欣赏者以“乐”为条件的目的和意识。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端,“兴观群怨”说是他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兴”是指诗的功用, 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 均从政治角度切入。
“群”, 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怨”, 孔安国、郑玄皆注:“刺上政”。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诗能起到触人生情、振奋人心的作用, 能帮助人认识并观察社会,能培养人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 能抒发心中的哀怨, 针砭时弊。
学诗则可以“事君”、“事父”。
由此可见, 孔子特别强调“诗言志”,即诗歌的社会政治功用,但同时又没有忽视诗歌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 即“诗缘情”。
显然, 这里的“兴”、“观”、“群”、“怨”已不是单一着重于诗的某个侧面, 而是从整体上把握诗的特征,要求诗歌在给人美感的过程中实现其教育目的。
孔子在其六艺的教学内容中也提到“乐”这一概念,其中的“乐”,是指周代的乐舞。
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乐”是它们的总称,因而可泛指文艺。
以“乐”为教育内容就是以文艺和审美作为教育内容,具有美育性质和特征。
孔子不仅以“乐”作为教育的一项科目,而且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亦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性很强的历史典籍文献。
贺拉斯是古罗马诗人, 罗马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奠基者。
其著作《诗艺》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
在谈论写诗的目的时, 贺拉斯说:“诗人写诗的
目的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使读者觉得愉快, 并且教人如何生活。
”他认为诗作要发挥娱乐和教诲的双重作用, 要“寓教于乐”。
他是古希腊罗马诗人中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
他第一次将“教”与“乐”并重,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把艺术的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结合起来。
贺拉斯在《诗艺》中说:“一首诗仅仅具
有美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魅力, 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
你自己先要笑, 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 同样你自己得哭, 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你要我哭, 首先你自己得感觉悲痛, 这样, 成勒福斯啊, 泊琉斯啊, 你的不幸才能使我伤心, 如果你说的话不称, 你只能使我磕睡, 使我发笑。
”贺拉斯意从观众角度出发, 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注意到了受众的心理反应,“教”是目的, “乐”是
形式, 最终“教”的终极目的与“乐”在其中的表现形式完美结合。
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 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劝谕的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在艺术享受的同时, 文艺
必须承担教化的使命。
对比可见, 孔子和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思想都揭示了诗的本质:诗中所包含
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 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
诗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统一, 即诗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鼓励诗人关心社会民生, 用诗歌反映现实, 反映民意, 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论, 滋润诗坛几千年。
贺拉斯上承希腊化时代的新诗学, 丰富发展了古希腊的文艺思想;下
启布瓦洛, 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诗学与近现代诗学的桥梁。
他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教育和娱乐功能, 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批评家、18世纪的启蒙作家得到
借鉴和启示。
对古典主义诗学原则的确立又为17世纪古典主义批评家和作家提供
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