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0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18、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论语知识点总结
一、仁爱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待人宽厚和谦和,反映了孔子对于
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态度。
同时,在对待上级和下级、亲朋好友之间,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之道。
二、儒家教育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主
张“教学相长”,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感悟,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情感激发。
另外,孔子也强调了师德,主张“教无倦,学无怨”。
三、政治治国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政治、治国的言论,主要包括了孔子对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性的建议。
孔子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政、民主、礼治。
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及对于政治的积极介入,实践了自己对于政治的理论观点。
四、修身养性
孔子提倡修身养性,并体现在他对待生活、处事的态度上。
孔子主张对人生应抱有积极乐
观的态度,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遭遇,认为只有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自身的完善,
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五、实践原则
孔子提倡实践原则,主张技艺、学问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一思想也贯穿于孔子的治学方法中。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观点,涉及
到了政治、教育、修身养性、实践原则等方面。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对儒家思想有更
加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四、仁者爱人文化思想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论语》复习资料《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中国古代,读《论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论语》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论语》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论语》的内容和主题《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行。
其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三部分:《论语》的学习方法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理解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篇目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部分:《论语》的现实意义虽然《论语》是古代的著作,但它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孔子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这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生字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时:时常,常常;说: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自远方来(朋:同一师门的师兄弟)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wăng,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不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好;乐:以······为乐)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从:采纳,听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通“又”;立:有所成就)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越法度)(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顺承,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接,却而温故而.知新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顺承,就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知人不知.而愠了解(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四)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2.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3. 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18、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篇》22、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33、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3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3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3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3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4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4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4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4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46、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4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4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49、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5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5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5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宪问》)5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5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5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5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5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阳货》)5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5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6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5、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思考题1、举出五位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荀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试举数例说明孔子的好学精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4、孔子的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
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同时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
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另外,孔子也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
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儒家从孔子始,义和利便是统一的。
孔子也不可能只谈义不谈利。
义是依附于利而存在的,只谈义不谈利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5、孔子的孝道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孔子提倡的孝也不是一味的愚昧和保守。
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
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
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