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戏曲——省份:
常见:
京剧——北京
评剧——河北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山西
豫剧——河南
越剧——浙江
川剧——四川
吕剧——山东
沪剧——上海
粤剧——广东、香港
汉剧——湖北
昆曲——江苏
秦腔——陕西
梆子——山西、陕西、河北(称河北梆子)、广东南方等地(称南梆子或广东板)黄梅戏——湖北
皮影戏——河北唐山驴皮影,西北牛皮影较著名
二人转——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
【地方戏】:省份——戏曲
黑龙江省——龙江剧
吉林省——吉剧
河北省——评剧、河北梆子
河南省——豫剧、河南梆子、越调、河南戏剧
北京市——京剧
山东省——吕剧、山东梆子
山西省——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蒲州梆子)、雁剧(北路梆子)陕西省——秦腔、
甘肃省——陇剧
安徽省——庐剧(又称倒七戏)、徽剧
江苏省——锡剧、淮剧、昆曲
浙江省——越剧、甬剧、婺(wù)剧(金华戏)、绍剧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独角戏)
湖北省——楚剧、汉剧、黄梅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祁阳戏)、花鼓戏、
四川省——川剧、
贵州省——黔剧、
江西省——赣剧、高腔(又称弋yì腔)、采茶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
福建省——闽剧、芗剧、莆仙戏(兴化戏)、梨园戏、高甲戏、潮剧
海南省——琼剧
云南省——滇剧、傣剧
内蒙古自治区——二人转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桂剧、彩调西藏自治区——藏剧。
戏曲的分类戏曲剧种,是用来区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的特定称谓。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武安平调、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明代以来所形成的各声腔系统在长期的发展流布、衍变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进一步可划分为单声腔剧种和多声腔剧种。
单声腔戏曲剧种指由一种声腔腔调为主的剧种,如昆剧是仅用昆腔的单一声,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是由梆子腔为主的单声腔剧种;多声腔戏曲剧种指由几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如京剧是以皮黄腔、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腔调所组成的多声腔剧种,川I剧则是由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戏等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等。
这些剧种在群众中称之为“大戏”。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20年第25期
京剧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
越剧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
它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黄梅戏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评剧
评剧,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前身是河北滦县一带的“對口莲花落”。
评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
豫剧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一)传统节日(1课时)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3、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5、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6、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常识判断四十二:我国传统戏曲的相关常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庞杂。
传统戏曲也是作家众多,作品无数。
公职类考试中常识判断也经常纳入我国传统戏曲及代表作的考察。
整理出我国传统戏曲的作家作品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一、我国传统戏曲种类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二、我国传统戏曲代表作依次为:1、京剧:《长坂坡》《四进士》《秦香莲》《空城计》《霸王别姬》《群英会》《四郎探母》等。
2、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等》。
3、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玉堂春》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远流长,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地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剧种,其中著名的有京剧、粤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1.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 (唱、白、舞、功)的表演形式,注重武打、舞蹈、唱腔和化妆。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行当。
2.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广州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曲调优美多变,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重视歌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打击乐器伴奏。
3.越剧(Yu Opera):越剧是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源于苏州地区,以苏州话为表演语言。
越剧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婉转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剧情多以浪漫爱情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主题。
4.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唱腔激越明快,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简练优美。
5.其他剧种:中国传统戏曲还有许多其他的剧种,如豫剧(河南地区)、评剧1/ 2(北方地区)、川剧(四川地区)、闽剧(福建地区)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化妆、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戏曲依然在文化传承、演出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护。
2/ 2。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
为了让朋友们对中国戏曲剧种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对现存中国戏曲剧种做个概略的介绍。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海南省:琼剧临剧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戏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
潮剧历史的简单介绍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潮剧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艺术形式。
潮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当时潮州是潮剧的发源地。
潮州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非常活跃,潮剧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清代,潮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当时,潮剧的演出场所多为临时性搭建的戏楼,演员们经常在村庄和城市里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潮剧的特点之一是音乐独特。
潮剧音乐采用潮州方言演唱,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著称。
潮剧的音乐结构丰富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伴奏音乐。
潮剧的音乐配器包括锣、鼓、板、弦等多种乐器,演奏起来声音铿锵有力。
潮剧的服装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
潮剧的男装以长袍、短衫、马褂为主,女装则以旗袍、对襟衫为主,服饰色彩鲜艳,花纹繁复。
演员们化妆时,注重突出眼线和唇线,以及刻画眉毛和胡须等细节,使演员的面部表情更加生动。
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戏曲元素,也有舞蹈和杂技的元素。
潮剧的演员们不仅要具备唱功、念功、做功、打功的基本功底,还要懂得舞蹈和杂技技巧。
潮剧的表演风格热情奔放,动作夸张,富有戏剧性和喜剧性。
潮剧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剧、古代文学剧等。
其中,潮剧的经典剧目有《潮洲四妙》、《铁笼山》、《西施》等。
这些剧目通过精彩的演绎,生动地展现了潮汕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潮剧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潮剧的演出团体逐渐增多,演员们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
同时,潮剧的剧目也在不断创新,涉及到现实生活的题材,使得潮剧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通过独特的音乐、服装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潮剧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希望它能够在传承中融入创新,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中国著名戏曲名称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涵盖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
以下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名称: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源自北京,具有鲜明的京味儿文化特色。
京剧有四大门派,被誉为“四大名旦”、“四大净”、“四大花旦”、“四小生”。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昆山。
昆曲以高亢悠扬的唱腔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为特色,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兴起于河南省豫北地区。
豫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形式多样,寓意深刻,被誉为“中原瑰宝”。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源自浙江嵊州,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
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著称,被誉为“江南第一声”。
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是中国著名的南方剧种之一。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低调的性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湘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源自湖南岳阳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
湘剧的唱腔高亢雄浑,表演技巧精湛,内容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湖湘玉屏”。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四川,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
川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色彩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黄梅戏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鲜明夸张,极富民族色彩,被誉为“武汉之声”。
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福建。
闽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技巧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南方戏曲的精华”。
以上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名称,它们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的种类中国戏剧的种类大全中国地大物博,省份众多,56个名族都留下了各自不同文化的各种戏剧。
世人熟知的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还有其他省份共计273个戏曲剧种。
为让大家对这方面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店铺收集整理了以下的资料给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帮到大家。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隆尧秧歌、唐剧、深泽坠剧、安国老、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莲花落、固义傩戏、海兴南锣、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剧、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戏、张家口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莲花落子、河间南辛庄木偶戏、新颖调、涿州横歧调、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哈哈腔、保定诗赋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坠子戏、邢台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秧歌、肥乡罗戏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二人转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宿州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江西省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海南省琼剧临剧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宛梆二夹弦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戏我国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出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剧种有哪些剧种是指戏曲的不同类型和形态。
在中国戏曲的丰富多样性中,有着众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戏曲剧种。
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通常以唱为主,结合了说、念、打、舞等艺术形式。
它的表演特点是嗓音高亢、动作夸张,并注重表演细腻的情感。
豫剧(Henan Opera)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也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咏史为主题,常常表演明代和清代的历史故事。
豫剧的演员注重歌唱的技巧和唱腔的变化,动作缓慢而优雅,表演风格沉稳庄重。
越剧(Yue Opera)越剧是中国浙江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它源于杭州,并以杭州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
越剧的演出以女子扮演男性角色为特点,以及强调唱腔的优美和舞蹈的优雅。
越剧通常表演古代爱情故事和悲剧,富有感情和戏剧冲突。
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也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广州,并以广州方言作为表演语言。
粤剧特点是唱腔婉转悠扬,演员动作矫健灵活,以及有着极高的唱腔技巧。
川剧(Sichuan Opera)川剧是中国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川剧以变脸为特色,也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之一。
演员通过迅速的变脸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不同的情绪表达出来。
川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抑扬顿挫和浓重的地方音色。
湘剧(Hunan Opera)湘剧是中国湖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
它源于湖南省常德市,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湘剧的特点是唱腔婉转柔美,表演方式细致入微,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形象塑造。
以上只是中国众多戏曲剧种中的一小部分,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剧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剧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
中国约有360多种戏曲...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也称东方“歌剧”。
京剧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其腔调以西皮和二簧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它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平。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
潮剧
外文名
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
荣誉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
分布
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
别名
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
代表人物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
代表剧目
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
行当
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除河
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豫剧
外文名
Yu Opera
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
腔调
中州韵
发源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
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黄梅戏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发源地
湖北省黄梅县
代表作
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
别称
黄梅调、采茶调、怀腔、皖剧
历史溯源
起源于唐初,有1400年的历史
主要荣誉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
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1]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
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
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1]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越调
流行区域
河南大部、山东、陕西南部等
别称
四股弦
性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正装戏、外装戏
代表人物
申凤梅、张秀卿、杨桂芝
主要剧团
河南省越调剧团等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1]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评剧
外文名
Ping Opera
发源地
发源于唐山,发祥于唐山
艺术特色
唱腔通俗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
代表剧目
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等
代表人物
白玉霜喜彩莲小白玉霜新凤霞
流行区域
京津冀辽吉黑蒙鲁等全国各地
京剧(戏曲剧种中国国粹艺术)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1]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
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文名
京剧
外文名
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起源
徽剧、昆曲及汉剧
起源时间
距今200多年
行当
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
发源地
安徽省安庆市
发展兴盛地
北京
别名
平剧、京戏、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