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投资中的相反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合理运营,还关系到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使企业在合理的规划中有序地发展下去。
如何使企业在良好的财务管理下健康地发展,一直是企业所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阐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剖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宗旨。
标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企业的兴衰以财务为基础。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对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
财务管理就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的配置与使用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渗透于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活动之中。
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反应和监督密不可分。
企业运用科学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以资本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精细、规范、科学的财务管理,不仅使企业资金运用得更加合理顺畅,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制约着相关工作的发展。
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老式的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者的封闭意识形态,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企业管理者过多关注管理权力,忽视对财务状况的了解,并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感受做出盲目决策,从而导致腐败的管理现象。
[日期:2008年05月12日 13:31] 来源:作字体:[ 繁體大中小]者:一、凯恩斯(J.M。
Keynes)的选美论本世纪20年代,一代宗师凯恩斯在其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股票投资作了很简单而轻松的描述,他用类似击鼓传花似的游戏来解释股市投资中的风险,并且用选美来解释股票投资的机理。
凯恩斯认为,股票选择好比从报纸上刊出的美女相片中选出大家公认的美女,由于选美法则是谁的选择结果与大家的选择结果相同或最接近谁就获奖,因此,选美者实际并不选择他自己认为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猜测他人认为最美的人。
凯恩斯的这种“一致叫好”的股票投资理论从合理性方面考虑与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的博奕论在原理上有相同之处,但这种理论反映了股票投资中的“羊群心理”,作为实际操作技巧的“相反理论”,认为股票“一致叫好”之时正是股票派发之时,这是凯恩斯的股票投资理论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原因。
二、巴里亚(Louis J.B。
A。
Bachelier)的股价随机理论在对巴黎股市和美国股市变化过程的长期研究基础上,1900年巴里亚在博士论文《投机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有效率市场,股价具有随机性,期权期货对股价变化有平衡作用,时间越长股价波幅越小等观点。
尤其是关于股价随机变化没有规律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对股票投资以及相关的投资基金管理和咨询业务都有重要影响,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追随研究的一个课题。
根据巴里亚的理论,由于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关于股票投资的任何咨询意见甚至内幕消息都是多余的,股票投资选择应该用抽签等方式确定,而不需要考虑后才决定。
马里亚的天才观点由于多种原因在50年代中期才被学术界发现和肯定。
三、考尔斯(Aferd Cowles)的股市不可测理论如果股市是可测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1929年的华尔街大股灾呢?如果投资顾问能成功预测股市,为什么自己不投资而把赚钱机会介绍给别人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考尔斯对专家测市能力产生怀疑,通过对1929年至1944年15年内专家们所作的6904次预测的验证性分析(看好与看淡的比率为4:1,而实践期内股市下跌一半),考尔斯得出了股市不可测的结论。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在投资学中,投资者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揭示这些行为对市场效率和投资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对投资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
1.投资者行为理论的背景与发展投资者行为理论起源于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关注。
传统金融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投资者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见和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主要内容投资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偏差:投资者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例如,过分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
(2)心理账户:投资者将不同的投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管理,对不同账户的盈亏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3)群体行为:投资者在集体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市场舆论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他人的推动或者拉动效应。
(4)模糊厌恶: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远大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导致他们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
(5)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理论。
3.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投资者行为理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证研究: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效率、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和野外实验,模拟投资者决策过程,分析他们可能的行为偏误。
(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了解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和心理特征。
(4)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揭示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4.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投资者行为理论对实际投资决策有重要的启示:(1)避免情绪驱动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在情绪波动较大时作出投资决策,以免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ZT:相反意见理论(2009-12-25 10:48:27)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是投资者最熟悉,也最常用到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其创始人是美国的投资专家汉弗莱.B.尼尔,源于勒庞等人的群体心理理论。
在证券市场中,从最初的数人头、数自行车,到近年来刚刚出现于一些报刊的证券专版和证券网站的多空情绪指标,投资者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
也许有人要就上述逆向思考的现象进行“逆向思考”:如果大家都掌握了“数人头”的方法,这种方法还会有效吗?不错,这是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一个博弈的市场中,一种分析方法一旦被众人掌握就会失效。
但是,对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内涵,我们就不会怀疑其应用于证券市场,乃至应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有效性。
此外,尽管有不少人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但是又有多少人深入研究过其内涵及其适用性?还是让我们从尼尔的理论开始,一起来研究这种理论和方法。
一、尼尔的相反意见理论理论与逆向思考方法逆向思考方法来自于相反意见理论。
所谓逆向思考方法,“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逆向思考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挑战当前流行的政治、社会、经济趋势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
总之,目的就是和大众观念竞争。
”关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尼尔的主要观点是:(一)逆向思考的经验告诉我们,下面这些说法值得我们注意:当所有人都想得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太多的人发出同样的预言,预言反而不会应验;在同一种预言上层层加码,预言就会不攻自破。
(原因在于,太多的人预料同样的事,必定会导致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就抵消或绕开了当初的预言。
)(二)相反意见理论只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主要是对大众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三)人类的本性决定了相反意见理论是成立的,这些人类的本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习惯、情绪、急躁、习俗、贪婪、刚愎自用、模仿他人、一厢情愿、如意算盘、相互感染、轻信、冲动、恐惧、过敏、造作。
浅谈净现值与内含报酬率的比较【摘要】现代企业投资中,投资项目的决策十分重要。
企业领导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需科学决策,避免各种各样的陷阱。
文章分析了投资决策指标中的净现值与内涵报酬率认识上的误区,指出了两者不同的经济含义。
并分析了对投资项目的比较情况。
合理使用两者有助于项目的正确决策。
【关键词】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比较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标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价。
不同决策指标的采用通常使决策者做出不同的选择。
而决策的好坏将影响企业未来多年经营获利的状况。
正确选择投资决策指标也就成了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影响投资决策的指标有好多,按其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另一类是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本文主要探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里的净现值(npv)和内含报酬率(irr)。
一、净现值与内涵报酬率对同一投资方案的比较(一)在一般情况下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就同一投资方案而言,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因为,根据内含报酬率法的决策规则: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采纳与否决策中,只要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其资金成本,方案就可以接受。
根据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只要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正数,方案就可以接受。
而在一般情况下,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其资金成本,则其净现值也一定为正数。
(二)在特殊情况下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资方案只能有一个内含报酬率,但若一投资方案,除了初始投资支出外,在方案受益期限内仍发生有大量的现金支出,就可以出现一个投资方案同时具有多个内含报酬率的现象。
在非常规现金流量的特殊情况下,如果用内含报酬率指标评价该方案,则会面临究竟选择哪个内含报酬率与资金成本比较的问题,从而给内含报酬率的评价带来困难。
而净现值指标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因为依据净现值法,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即净现值为正,接受该投资方案;净现值为负,拒绝该投资方案。
股市你必须要知道的顺势而为与逆势而动作者:头条号 / 布股鸟一、顺势而为市场基本趋势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任何背景的投资者,其实力再强大,跟市场的力量对抗也只能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要做市场的朋友,切勿与市场为敌。
因为市场能载舟,亦能覆舟。
它可让投资者赚得满载而归,亦可让投资者一败涂地。
这么多投资者在一波中级行情宣告结束后,仍然不顾及市场已转势,依然搏杀其中,逆势待仓,结果是身陷套牢的困境。
敢于认输,方显英雄本色。
一切投资者都不应以自己是否盈亏为平仓依据。
一般投资者惯于赚钱时卖掉,这种情形下,平仓在感情上并非难事,而且本能上此刻也有一种沽售的欲望;可是当他亏损、套牢时,你让他割肉认赔,那真是心疼得要死。
一则不肯认输,不忍心割肉;二则盲目不顾目前的趋势,一味地一路持有,实行“驼鸟”政策,用掩耳盗铃的心态对抗现实所无法左右的趋势。
趋势,特别是基本趋势,是不以投资者个人的投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这时候只有顺应趋势的方向平仓、吃进,才是明智、正确的选择。
切不可以其他的非客观性的依据来买卖,如以过去业绩的好坏为准则等。
绩优股一路持有,绩差的股票就平仓;利好就持有,利空就平仓。
只有顺势而为方能立足于证券市场。
顺势之势又为何意呢?(一)顺管理层的真实意图在我国,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管理层不同程度的调控,证券市场也不例外。
故任何投资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不能忽视管理层的存在及其作用。
(二)顺人气向背人气旺盛的地方和市道,资金随人气而聚散离合,人市踊跃,持筹者也愿意锁仓不动。
这时投资者应顺势跟进或持仓,选择市场活跃的市道和个股积极进场吃进,当人气逍逝,投资者信心逐渐淡薄,甚至完全丧失时,要果断离场。
(三)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选择成长性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强的公司,共同分享业绩增长带来的资产收益和股价涨升而形成的差价收益,卖掉走下坡路的问题公司的股票,如预亏、ST类。
那些诉讼官司缠身、领导违法乱幻的公司,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善,也是投资者不能碰的。
浅谈后悔理论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应用后悔理论最早进行的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后来派生到经济学领域。
后悔是一种严重影响决策过程并且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环境间有很大差异的一种情绪。
投资者在未进行最优的货币对冲决策时会体验到后悔,因此,投资者预期他们在未来会体验到后悔,并将它们合并到目标函数当中去,笔者希望本文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悔后悔厌恶套期保值引言后悔是一种关于疼痛和愤怒的认知上的间接情感,它出现在代理人发现他们在过去作了一个不好的决定并且本来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时。
在金融市场,当他们所选择的投资产出与另一个明显的可替代投资相比不尽如人意时,代理们会体验到后悔。
与失望相反,失望是由与之前的期望相反的负面结果产生的,而后悔则是和所作决定的责任感强烈相关的。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有大量的文献支持后悔情绪影响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这一假设。
后悔是一种强有力的负面情绪,以至于对未来体验的展望能导致个体作出与期望效用范式相关的次优的非理性决策。
根据Connolly和Zeelenberg(2002)的陈述,后悔是从决策理论家那里所接受到的最多注意力的情绪。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后悔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的影响超过了失望和传统的不确定测量。
心理学文献显示,当采取行动后的不利结果的后悔体验比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体验更强烈。
并且,在不确定性下作决策时,预期后悔也被纳入考虑范围。
此外,预期后悔也受到未选择项的可视结果的影响。
就神经生物学的文献来看,Camille等人(2004)也表示从神经的角度来看,后悔不同于失望,并且不能够体验后悔也会扭曲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制定。
Coricelli等人(2005)测量了大脑在重复的彩票选择的活动,结果显示后悔体验会导致在作决策的一瞬间的后悔厌恶。
在跨文化和专业的环境方面也有后悔厌恶的截面数据。
最新的文献表明,后悔在医药领域是当分析真实生活中的决策的一种重要情绪,并且它被进行了情境研究。
2 0 1 0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结课报告)考核科目:高级经济学Ⅱ学生所在院(系):管理学院学生所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王凯学号:10S010058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浅谈托宾Q前言:托宾Q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于1969年提出的,其内容是:如果资本是完全耐用的,企业资产的边际Q值,即新增资产预期利润净现值与重置成本的比率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
其计算公式为:Q=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
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所以,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重置成本来说有所提高,那么,已计划资本的形成就会有所增加。
Q值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公司业绩表现或公司成长性的重要指标,并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公司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合理配置、股权结构的调整、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论证和改进了该理论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 Summers和Hayashi推导出托宾Q的具体投资函数。
Fazzari 实证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的状况; Hayashi&Inoue也用该理论论证了日本上市公司的状况; Blundell 运用托宾Q值检验了英国公司的投资情况。
以上研究均表明托宾Q理论对企业的投资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Furstenberg得出了Q值的计算方法; Chung和Pruitt 对Q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
一.托宾Q 理论托宾Q 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资本是完全耐用的(即资本折旧率为0),企业的投资水平将取决于新增资本的市场价值(MV)与重置成本(RC)之间的比例。
托宾用Q 来表示这个比例,因此被称为Q 理论,Q=MV/RC。
其中,MV 为市场价值,RC 为重置成本,若用MPK 表示资本的总边际产品,δ表示折旧率,则该阶段的资本回报r 为:当资本的预期回报E(r)等于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rk 时,资本市场出现均衡,依据等式(1)中对回报的定义,可以写为:对等式(2)求积分,得出MV 的现值关系:而重置成本的净回报率无形中界定了资本的边际效率R,即:在一定时间内,MPK 为常数的特殊情况下,RC=MPK/(R+δ),且MV=MPK/(rk+δ)。
浅谈投资中的相反理论
相反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关注多数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并在极端的情况下采取同绝对多数相反的意见。
该理论认为当所有人都看好后市时极有可能就是顶部的开始,应当考虑卖出;当人人悲观恐慌时则意味者趋势已经见底,此时要做好随时进场的准备。
相反理论有助于判断未来行情演变,但是需要注意,这里的相反,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相反,而是需要多方因素的支持形成相反的大局。
实际上相反理论对市场分析的论据十分简单。
如果市场中每一位投资者都看好后市,大家都有这个共识的时候就都会采取买入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力量就会消耗殆尽,由于想
买入的人都已经完成了买入的操作,则继续做多的资金就会面临无以为继的局面,牛市因此
也就会在绝大多数人的看好氛围中走向完结,市场行情开始由牛转熊。
同样,若市场一片萧条,假如每一位投资者都认为后市还有下跌空间的话,那么所有看空的人都将采取卖出的行动。
在绝大多数投资者表示对后市悲观时,实际上所有看淡的人都已经清空了自己的仓位,而此
时虽然场内十分低迷,但很可能已经没有了任何抛压。
在缺乏做空动力的情况下,市价基本上就处于谷底位置。
这时不仅不应跟风卖出,反而应当考虑买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用相反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
在实际运用时,一般的难点都集中在搜集资料方面。
当然,单凭直觉印象和想象的主观判断有多少人看多或看空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不可能得到包括所有投资者的统计数据,所以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尽量多收集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投资言论来归纳分析多空的比例,作为买卖决策的依据。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当媒介被看好或看空后市的观点占满版面时,多数情况下大市已经离见顶或见底不远,人人热情高涨时,实际上也就是趋势反转的先兆。
而当大众媒介焦点已经长时间没有去理会市场低迷的消息时,可能正是黎明的前一刻。
所以,大众传媒实际上是相反理论一个很好的借鉴资料,媒体若一边倒的观点可能就显示了牛市或熊市已经走到了尽头。
一般而言,相反理论在市场处于极端状态的情况下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每个投资者的情绪都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应用相反理论时,重要的是投资者要能够自己去
判断,尽量避免被他人所影响和左右。
在别人争相追涨的时候,反而要冷静考虑市价是否很快就会见顶而转熊;当其他人恐惧清仓时,反而要考虑机会是否来临。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相反理论并不否认多数投资者对行情的影响,有时市价会因为多数投资者的看法一致而在高位或低位长时间运行,趋势的逆转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因此,相反理论要以当时的具体实情做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