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14章人与自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01 MB
- 文档页数:18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教学目标】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
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
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
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
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的压力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过渡)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海版科学七下《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课
稿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是《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环境与环境保护”中的第一课时。
本章节以“人与自然”为框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从知识的地位来看,对后继内容的学习具有引导、铺垫的作用;从知识的结构来看,是对“保持生态平衡意义”的理性探讨;从态度情感上来看,是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生态平衡意识的关键。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本章节及本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的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科学》已经进入第二年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中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方法,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理论经验。
但又由于他们还是初中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还趋于情绪化,思维的过程中缺乏成熟。
因此,我首先要满足学生能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方法,给学。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说课稿一、教材背景1. 教材名称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2. 章节名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教材内容简介本章节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学习本章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如何保护环境。
4. 学科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材: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PPT或黑板;•活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水质检测试纸等;•图片或幻灯片,用于呈现环境问题。
2. 学具准备•学生教材《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学生练习册;•纸和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呈现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导入学生的先前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步骤二:了解环境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例如:你们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步骤三: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保护实验。
2.分组进行环境保护实验。
七年级下册空中课堂回放科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类屈服于自然,敬畏自然和崇拜自然,为强有力的自然所支配。
这一时期。
人类在畏惧自然情绪的笼罩下曾闪烁出或是萌发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
人类在这一时期对自然的认识仍是以畏惧自然情绪为主导的。
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
当人类把第一颗种子种入地下,辛勤耕耘,期盼丰收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便由本能变为自觉,人类开始由顺应自然到积极干预自然。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
工业文明的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人作用于自然的时代,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似乎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成为当时人类的响亮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