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
- 格式:docx
- 大小:238.96 KB
- 文档页数:6
黄酮类化合物第三章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五、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基,故称黄酮类化合物。
存在形式: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不少的常用中药中主要含有此类成分。
大多与糖结合成苷成苷,,称为黄酮苷类;有的以游离形式存在,即未1952年以前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的一系列化合物。
OO5'4'3'2'1'8 76543 21 876543 21 OO 6'现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则泛指两个苯环两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6'5'4'3'2'1'87654321ACB1.黄酮类OOHOOH OHOHluteolin(luteolin ),),存在于存在于中,具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作用。
O槲皮素OOOHHOOHOHOHOR母体结构OROR=H 二氢黄酮OOOHOH水飞蓟素具有保肝作用具有保肝作用,,用于治疗损伤损伤。
水飞蓟素(SILYBIN)R=OH 二氢黄酮醇母体结构查尔酮为苯甲醛缩苯乙酮类化合物查尔酮为苯甲醛缩苯乙酮类化合物,,其邻羟基衍生物可视为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二者可相互转化二者可相互转化。
查耳酮6'5'4'3'2'1'654321O OOHOO HO O glcOOHO OH葛根加冠脉流量及降低心肌耗OO紫檀素OO OOCH 3O二氢异黄酮类可看作是异黄酮类C2和C3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
广豆根中的紫檀素就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矢车菊苷元(兰色)花青素母核OHOOHOHO(+)儿茶素(-)表儿茶素母体结构87654321异芒果素(isomengiferin)OO HO HOOHOHglc石韦中的异芒果素具有止765432O母体结构硫磺菊素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又名噢哢又名噢哢。
18种黄酮化合物1.⼉茶酸【中⽂名称】⼉茶酸【英⽂名称】 Catechin【⽤途】:可⽤作抗氧化剂。
与维⽣素E、⼭梨酸、L-抗坏⾎酸有协同的抗氧化效果,宜配合使⽤。
【物化性质】:淡黄⾊⾄淡褐⾊⾮结晶粉末。
对热稳定。
分d、L两种异构体,混合熔点132℃。
溶于⽔、⼄醇、丙⼆醇、⽢油等强极性有机溶剂,不溶于油脂。
在碱性介质中易被氧化。
L型的熔点为175~177℃,⽐旋光度[α]D20为-16.8。
d型的熔点为175~177℃,⽐旋光度[α]D20为+16.8。
2.表⼉茶素【中⽂名称】表⼉茶素【英⽂名称】Epicatechin【别名】EC, Epicatechol【分⼦式】C15H14O6【分⼦量】290.26806【化学分类】Catechins,Tannins【性状】⽩⾊粉末3.葛根素【中⽂名称】葛根素【英⽂名称】 Puerarin【别名】葛根黄素,葛根黄酮,黄⾖甙元8-C-葡萄糖甙【化学名】 8-beta-D-葡萄吡喃糖-4',7-⼆羟基异黄酮;4,7-⼆氢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分⼦式】 C21H20O9【分⼦量】 416.38【来源】为⾖科植物葛 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根,野葛 P. thunbergiana Benth.根。
【物理性质】低含量的为棕⾊粉末,⾼含量为⽩⾊针状结晶粉末, mp 187℃。
甲醇中溶解,⼄醇中略溶,⽔中微溶,氯仿或⼄醚中不溶。
如果是针剂现在基本为要求99.5%以上的含量,⽽且有要求相关物质。
4.杨梅黄素(myricetin)5.葡糖苷(glucoside)【中⽂名称】葡糖苷【英⽂名称】glucoside【简介】⼀种以葡萄糖作为糖成分的配糖体。
是具有各种配质与葡萄糖还原基结合的结构,这类化合物总称为葡糖苷。
作为配质的有醇(例如⼭萝⼘叶⽚的甲基萄糖苷);酚(Vaccinium oxycoccus叶⽚的氢醌葡糖苷);异硫氰酸[例如芥(Brassica cernuaHemsl种⼦和⼭萮菜根茎的⿊芥⼦硫苷酸钾(sinigrin)];⾹⾖素;黄酮6.异槲⽪素【中⽂名称】异槲⽪素【英⽂名称】isoquercetin【物化性质】:⼜称异槲⽪素,罗布⿇甲素。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属于多元酚类化合物的一种。
它们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叶等植物中,并在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为含有苯环和杂环,并且通常以花色苷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一个苯环连接一个杂环,杂环可以是吡咯环、吡嗪环等。
在杂环上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羟基(OH)基团。
根据杂环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和花色苷类等多个亚类。
黄酮类化合物通常以花色苷形式存在,即苷基与一个或多个糖基结合。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结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多个羟基基团,可以与自由基结合,减少其对细胞的伤害。
很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减轻炎症反应。
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基础,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能够缓解炎症症状,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
抗菌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抗菌活性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保鲜、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很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预防癌症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候选。
潜在应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药物开发、保健品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开发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药物活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
黄酮类化合物1.分类
几种重要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苷 甘草素
O
O
876
5
4
3
25'1'6'
2'4'
3'1
OH
HO
O O COOH OH
OH
OH
O
O
8
6
5
4
3
25'
1'6'
2'4'3'1
HO OH 7
牡荆素 葛根素
O
O
7
6
54
325'1'6'
2'4'3'1
OH
OH HO 8
O HO HO
CH 2OH HO
O
O
6
5
425'
1'
6'
2'
3'1
3
OH
HO
O HO HO
CH 2OH HO
78
4'
槲皮素 (+)-儿茶素
O
O
8
7
6
54
3
25'1'6'
2'4'3'
1
OH
HO OH OH
OH
2. UV 谱
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 谱
识别诀窍:
1.单纯黄酮在带Ⅱ最大吸收波长为250nm,如红移将近20nm考虑
5位有羟基取代,一旦红移不超过10nm,则一定5位无羟基取代,如果稍稍红移,则6、7、8位可能有羟基取代;
2.带Ⅱ强,带Ⅰ弱(肩峰),考虑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
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最大吸收波长比异黄酮大;
3.带Ⅱ弱(近乎肩峰),带Ⅰ强,考虑查耳酮和橙酮,橙酮最大
吸收波长比查耳酮大;
4.带Ⅱ带Ⅰ都有一定程度的峰(此时可能带Ⅱ弱,带Ⅰ强,但不同于
查耳酮和橙酮,不是肩峰),此时考虑黄酮和黄酮醇,黄酮醇带Ⅰ最大吸收波长比黄酮大(还是由于羟基的影响而红移);当带Ⅰ>350
nm,则多为黄酮醇或其苷类;
5.如果带Ⅰ最大吸收波长超过了400nm,极少可能为上述黄酮类,
有可能为橙酮类或花青素类;
6.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波长范
围重叠,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紫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紫移3—10nm。
2)加入诊断试剂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谱
因黄酮及其苷类均可溶于甲醇(MeOH)和乙醇,而乙醇中含有的痕迹量水
分可以抑制诊断试剂三氯化铝(AlCl3)与黄酮上邻二酚羟基(OH)形成络合物,故多选用MeOH做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用的溶剂;然后在溶有样品的MeOH溶液中,分别加入五种诊断试剂: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将测得的各种谱图进行对比分析,解析该类化合物的结构。
1加入NaOMe后立即测定。
如带Ⅰ红移40—60 nm,且强度不降,示有4’-OH;如带Ⅰ红移50—60 nm,强度下降,示有3-OH而无4’-OH;如5 min后测得的图谱带Ⅰ、带Ⅱ均衰减,示有对碱敏感的取代图式,如3’,4’-、3,3’,4’-、5,6,7-、5,7,8-、3’,4’,5’-OH取代等。
原因:母核上的所有酚OH在NaOMe强碱性下均可解离,故可引起相应峰带大幅度红移。
2加入NaOAc(未熔融)。
带Ⅱ红移5—20 nm时,示有7-OH;如带Ⅰ在长波一侧有明显肩峰时,示有4’-OH,但无3-及/或7-OH。
原因:NaOAc碱性较弱只能使黄酮母核上酸性较强的7-OH或4’-OH解离。
3在溶有NaOAc的MeOH溶液中加入H3BO3。
带Ⅰ红移12-30 nm时,示B环有邻二酚OH结构;带Ⅱ红移5—10 nm时,示A环有邻二酚OH结构(但不包括5,6-位)。
原因:邻二酚OH可在NaOAc的碱性下与H3BO3螯合,引起相应峰带红移。
4AlCl3/HCl谱和MeOH谱比较。
在加入AlCl3的MeOH溶液中又加入HCl后的谱图等于MeOH谱,示无3-OH及/或5-OH(因其形成的络合物稳定,不能被HCl分解)。
如AlCl3/HCl谱不等于MeOH谱,当带Ⅰ红移50—60nm时,示有3-OH或3,5-二羟基;当带Ⅰ红移35—55 nm 时,示只有5-OH;当带Ⅰ红移17—20 nm时,示有6-含氧取代。
5AlCl3谱和AlCl3/HCl谱比较。
当AlCl3谱等于AlCl3/HCl谱时,示A、B环均无邻二酚OH;当AlCl3谱不等于AlCl3/HCl谱且AlCl3/HCl谱比AlCl3谱带Ⅰ紫移30—40 nm时,示B环上有邻二酚OH, 如紫移约20 nm,B环有邻三酚OH,如紫移50—65 nm示A、B环均可能有邻二酚OH。
原因:Al3+可与黄酮分子中邻二酚OH、3-OH-4-酮基或5-OH-4-酮基形成络合物,使相应峰带大幅度红移,且生成的各种铝络合物的稳定性不同:黄酮醇3-OH>黄酮5-OH>二氢黄酮5-OH>邻二酚OH>二氢黄酮醇3-OH。
其中从邻二酚OH以后与Al3+形成的络合物不稳定,加入少量酸水(如HCl)可分解,使相应光谱紫移,而前三种络合物稳定,不能被分解,故加入HCl后仍表现为相应峰带红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