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8.75 KB
- 文档页数:5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欧洲和美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病史悠久。
它是炎症细胞浸润在血管壁和血管周围,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和肌细胞坏死的炎症,也被称为脉管炎。
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热、贫血、肺和肾功能损伤、血液沉积增加等。
血管炎的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血管炎疾病;相邻组织炎症病变影响血管壁的继发性血管炎,只是各组织的病理变化之一,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坏死性小血管炎。
主要表现为:多系统损伤、活动性肾小球肾炎、缺血或血瘀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年轻人、隆起等结节性坏死性皮疹、多发性单神经炎和不明原因的发热。
一般来说,有疲劳、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能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能没有上述症状。
因此,特别是在年轻人、隆起性和其他结节性坏死性皮疹、多发炎和不规则性单神经炎和不规原因。
本病多数病因不明,少数病因较明确。
属于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原因导致的过敏引起的一组血管炎疾病,主要累及细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
以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变性及坏死,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破碎成核尘为特征。
发病多较急,常有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
主要有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变应性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低补体性(荨麻疹样)血管炎等。
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管,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
主要有系统性结节性多动脉炎、良性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由于白细胞的病变导致的血液能力的降低,继而出现肌性动脉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一种非肉芽肿性血管炎。
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管,皮肤细小血管受累、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产生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病程慢,反复发作。
主要有淋巴瘤样丘疹病、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
主要有系统性结节性多动脉炎、良性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研究现状1. 引言1.1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概念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其特征为血液循环中存在异常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
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肺部、肾脏、皮肤等。
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肺部受累是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患者体内的ANCA与中性粒细胞共同作用,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毒作用,最终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破坏。
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肺部血管炎症、肺泡炎症甚至肺出血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命质量。
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诊断和治疗肺部受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该病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步,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2 肺受累的重要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血管炎症和组织坏死。
肺受累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肺受累可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肺受累还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肺受累程度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深入探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临床表现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血管,但也可侵犯肺部和其他器官。
ANCA相关性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组以血清中能够检测到ANCA为最突出特点的系统性小血管炎。
1982年Davies等在研究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时意外地发现了该种新的IgG类抗体,其能与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发生反应。
1985年Van der Wonder等在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患者血清中发现也存在这种相似的自身抗体,ANCA才逐渐被广泛认可。
1988年Falk等发现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细胞核周围产生黄绿色荧光的核周型(perinuclear pattern,P-ANCA),另一种是细胞浆产生散在的颗粒性荧光的胞浆型(cytoplasmic pattern,C-ANCA),并发现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P-ANCA的靶抗原,1990年丝氨酸蛋白酶3(proteinase 3,PR3)被确认为C-ANCA的一种靶抗原。
此后,更多的ANCA靶抗原被逐渐发现,ANCA也被发现与某些小血管炎的发病、临床表现、预后密切相关。
2012年Chapel Hill共识会议(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CHCC)提出新的血管炎分类,将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ncompases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既往称为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既往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等这一类小血管炎均归属为AAV,进一步证明了ANCA在AAV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亚婧;陈战瑞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3(30)6
【摘要】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 icvasculitis。
AASV)是一种严重的累及小和中等血管引起严重的全身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血清中存在针对靶抗原蛋白酶3(PR3)或髓过氧化物(MPO)的ANCA阳性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它以小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主要特征。
【总页数】3页(P554-556)
【作者】刘亚婧;陈战瑞
【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530021
广西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R543.6
【相关文献】
1.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J], 肖红
2.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牟翠萍;毛慧娟
3.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并肾损害患者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J], 廖蕴华;王成玉;薛超;伍巧源;霍冬梅;黎伟
4.ANCA 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血清指标、内皮损伤标记物与肾损害的关系
[J], 刘维佳;黄俊波
5.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郭洪彬;袁岳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