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学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检查过程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检查过程:一.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1)肠道通过时间检查:①氢呼吸试验法:其原理为不能在小肠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在结肠内经细菌酵解释放氢气,经肺呼出,因而口服乳果糖后相隔一定时间(10~15min)收集呼气氢,利用气敏色谱仪测定呼气氢浓度根据呼出气体.氢气浓度的变化测算口-盲通过时间当呼吸氢浓度高出基础值的50%或高出4~l0ppm水平时即为峰值,从口服乳果糖至到达峰值的时间。
②放射性核素扫描法:A.小肠通过时间测定:通常用99mTC标记试餐试餐后在γ相机下进行计数(前后体位的核素扫描以纠正误差),若用两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其中一种用于胃排空,一种用于测定口-盲通过时间,由此推算出小肠通过时间。
B.结肠通过时间的测定:以放射性核素标记液态物灌入盲肠或口服定位在盲肠,崩解的放射性核素胶囊从而测算结肠的充盈和各段的通过时间。
(2)压力测定:小肠压力测定:将压力集合管或带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胃插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上段(X线下需导丝导引可通过内镜插入),可测得小肠消化间期和消化期的动力活动(收缩次数收缩幅度和动力指数)。
二. 测定胃运动功能的主要方法有胃排空检查、胃压力测定、胃张力测定.1.胃排空检查核素法:用Tc标记固体试餐 , 胃电图法用Fe304标记固体试餐 , 在餐后不同的时间应用一照相机计数或弱磁测量仪探测胃磁场的变化, 测定胃内标记物量。
2。
胃压力测定:将压力集合管或带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导管插人胃内实际上, 不少研究是将导管插至十二指肠, 同步测定胃、十二指肠的压力变化插管需要透视下定位, 有时也经内镜置人导丝再插管测压时间宜根据要求而定, 一般空腹测压3小时, 试餐2后小时。
如应用携带式测压监测系统, 记录时间可达24小时。
3。
胃张力测定:胃腔近端放置一个气囊, 并与电子调节泵连接胃松弛时电泵泵人气体, 收缩时吸出气体, 使气囊内始终维持恒定的低压水平这种恒压器可定量测定胃上部的慢收缩和松弛, 还可以观察在不同水平气囊内压时气囊容积的变化。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包括胃运动功能测定,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等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介绍: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包括胃运动功能测定,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胃电图(EGG),胆道运动功能检测,胃充盈及排空功能检查,小肠充盈及排空功能检查,酸返流试验八项检查,主要检查胃肠道功能。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正常值:1. 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正常,并且小肠内压力正常稳定。
2. 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没有或者有少量不消化标志物。
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
3. 胃电图中正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大于1。
正常胃电主频为2~4周/分,餐后应占75%以上。
4. 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指数, 正常可达70%。
5. 酸返流试验中正确时胃内pH值为1~4,高压区食管内pH值为5~7。
6. 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是直肠初始感觉值为87.3ml(P<0.05),直肠排便值为128.4ml(P<0.05),直肠疼痛值为206.1ml(P<0.05)。
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长或者短,并且小肠内压力大,为肠易激综合症。
2. 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仍存留大部分不消化标志物, 尤其在小试餐后, 表明患者可能缺乏消化间期相收缩或收缩幅度低下。
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
3. 胃电图中正常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小于1。
4. 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指数, < 40% 则可认为胆道功能障碍。
5. 酸返流试验中pH<4持续5min以上为阳性,为胃食管返流症。
6.胃肠道排空缓慢或者滞留,充盈时间长。
药物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胃肠道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针对这些疾病,药物的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手段之一。
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信息,有助于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一、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后,经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收过程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发挥。
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例如胃肠道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异常等都会导致药物吸收的改变。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评估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二、胃肠道对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决定了药物在靶组织中的浓度。
胃肠道疾病可以引起胃肠道运动和黏膜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分布。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测定不同组织或器官中药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的分布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三、胃肠道对药物的代谢胃肠道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胃肠道内,药物可能会被肠道细菌酶解或胃酸分解,也可以通过肠道壁的吸收与转运。
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胃肠道黏膜中的浓度来评估药物的代谢过程,进而考虑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
四、胃肠道对药物的排泄胃肠道也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通道。
药物可以通过胆汁排入肠道,也可以被胃肠道黏膜重新吸收而形成肝肠循环。
胃肠道疾病可以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肠道运动,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通道来了解药物在胃肠道的排泄情况,为合理选药和调整剂量提供参考。
总结起来,药物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而指导临床用药,实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胃肠道疾病的药代动力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疗效。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吴玲君1,孙建华2(1.南京中医药大学;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近年来,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以及其治疗的局限性,针灸对于胃肠动力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文献报道针刺对于胃肠动力异常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
对此,笔者就针刺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近年的文献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针刺;胃肠动力;治疗特点;作用机制针刺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根据杜元灏等统计的消化系统针灸病谱显示,涉及到针灸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达56种,其中膈肌痉挛、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0种疾病为针灸的优势病种[1]。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对其调节胃肠动力的机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针灸对胃肠动力的影响1.1针刺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整体性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对胃肠动力具有良好的全面调整作用,它对食道、胃、肠的运动均有影响,同时对胃肠分泌、胃肠电节律以及胃肠免疫也有良性调整作用。
如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动力,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的结肠转运时间(CTT)[2],并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3]。
针刺还具有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4 6],针刺足三里还能有效提高胃黏膜血流,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抑制胃黏膜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强度,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损伤黏膜的修复,明显降低溃疡模型动物的胃溃疡指数(UI)。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对外周血中的多种胃肠激素均有调节作用。
周惠芬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和照海穴对慢传输便秘模型大鼠的结肠肌电频率与振幅的改变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7]。
针刺足三里、天枢穴还能够提高或促进黏连性肠梗阻大鼠sIgA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对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8]。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胃肠动力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胃肠动力测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评估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胃肠动力是指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食物在胃肠道的有效推进。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胃肠动力测定实验,观察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0只,体重(20±2)g。
2. 试剂:大黄提取物、生理盐水、墨汁、乙醇、甲醛等。
3. 仪器:胃肠动力测定仪、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大黄组(A组)和对照组(B 组)。
2. 实验前准备:(1)大黄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剂量为0.1g/kg体重,对照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2)实验前12小时禁食不禁水,实验前4小时禁水。
3. 实验操作:(1)将小鼠置于胃肠动力测定仪上,记录胃肠动力指标。
(2)在实验开始前,记录小鼠胃肠动力指数(GI)。
(3)灌胃大黄提取物或生理盐水后,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胃肠动力指数。
(4)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粪便颜色、形状、数量等指标。
4. 数据处理:(1)计算胃肠动力指数的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
(2)比较大黄组和对照组的胃肠动力指数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大黄组小鼠胃肠动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有抑制作用。
2. 大黄组小鼠粪便颜色较深,形状较粗,数量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组小鼠粪便性状改善明显。
六、实验结论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有关。
本研究为大黄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有关。
2. 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可用于治疗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等症状。
3.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大黄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胃肠道用药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胃肠道用药也日益完善。
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胃肠道用药,其中一些新进展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一、胃动力药的新进展胃动力药是一类常用的胃肠道用药,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这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进展之一就是个性化用药。
个性化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物学特征和基因背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个性化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胃肠道疾病表现多样,各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疾病表现也有差异,如果不进行个性化用药,很难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目前,个性化用药主要采用基因检测技术。
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内的CYP450酶系统参与了药物代谢的过程,这对药物疗效和安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了解其CYP450酶系统的活性,从而提供个性化用药方案。
另外,针对胃动力药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绿色合成技术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胃动力药中有些是化学合成的,这些合成药物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副作用大和易产生抗药性等。
而绿色合成技术可以开发出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这些药物来源于天然植物,不仅副作用小,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二、抗胃酸药的新进展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胃酸逆流至食管内,导致胃酸灼烧食管黏膜。
抗胃酸药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规治疗药物。
近年来,抗胃酸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一方面,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新型抗胃酸药出现,例如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抗胃酸药,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胃液酸化,从而减少胃酸进入食管。
另外,针对抗胃酸药的研究还有一个新的领域,就是微生物治疗。
微生物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人体内的微生物进行调节,促进人体内微生物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菌群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因此,针对微生物的治疗可能成为抗胃酸药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