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动力学检测的研究概况(1)
- 格式:pdf
- 大小:629.7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便秘肠道动力肛门直肠功能的检测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测所获数据虽不是慢性便秘临床诊断和治疗所必需的资料,但对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科学评估、便秘分型、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估是必要的。
在临床研究中,这些检查能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对难治性便秘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外科手术前应行相关检查以全面了解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及形态学异常的严重程度。
结肠传输试验:随标准餐顿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如直径1 mm、长10 mm的标志物20个),简易法于48 h 时拍摄腹部X线片1张,若48 h时大部分标志物在乙状结肠以上,可在72 h时再摄片1张。
根据标志物的分布计算结肠传输时间和排出率,判断是否存在结肠传输延缓、排便障碍。
该方法简易、价廉、安全。
对考虑手术治疗的STC患者,建议术前重复此检查,并延长检查时间至第5日。
采用核素法可检测结肠各节段的传输时间,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测压法:肛门直肠测压能评估肛门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监测用力排便时盆底肌有无不协调性收缩、是否存在直肠压力上升不足、是否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有无变化等[。
对难治性便秘患者,可行24 h 结肠压力监测,如结肠缺乏特异的推进性收缩波、结肠对睡醒和进餐缺乏反应,则有助于结肠无力的诊断。
球囊逼出试验:可反映肛门直肠对球囊(可用水囊或气囊)的排出能力,健康人可在60 s内排出球囊。
球囊逼出试验作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筛查方法简单、易行,但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盆底肌不协调收缩的可能。
排粪造影:通常采用X线法,即将一定剂量的钡糊注人直肠,模拟生理性排便活动,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和解剖结构变化。
主要用于与便秘相关的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如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直肠前突、肠疝(小肠或乙状结肠疝)、盆底下降综合征等。
磁共振排粪造影具有能同时对比观察盆腔软组织结构、多平面成像、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点。
对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排粪造影是外科决定手术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
胃肠动力的检测方法进展作者:宋加友许媛[审校]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年第09期摘要胃肠动力障碍非常普遍,评价胃肠功能状态以及解释胃肠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对临床上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及其原理进行介绍,各种方法各有利弊以及其适用的条件、人群和疾病状态,因此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胃电图胃肠动力检测实时超声放射性核素内镜影相学检测方法核素法:口服含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99mTc-SC或111In-DTPA)的标准试餐后,经γ-照相机在检查区域进行连续照相,根据胃内食物放射性核素的量来评价胃肠动力[1]。
从餐后即刻扫描开始计数,以后在规定的时间点采集图像,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胃排空曲线,根据排空曲线得出所需要的观察指标。
X线检查:包括钡餐法[2]和不透X射线标志物检测法[3],不透X射线标志物胃肠传输功能检查是由Hinton等在1969年提出来的,临床上多用钡条作为标志物,方法简单,仪器要求不高。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有放射性,不适合孕妇和儿童。
核磁共振(MRI):MRI主要用来评定胃的排空,受试者摄入含有造影剂(钇络合物,Gd-DOTA)的试验餐后,立即行胃MRI扫描,得到胃的断层切面,以后每隔15分钟扫描1次,根据每次扫描的胃部层面的面积得到胃的立体图像,计算出胃内容物的体积,根据时间-体积曲线计算胃排空功能[4]。
超声检查1982年Bateman用全胃体积法测定胃排空,由于过程繁琐,易受胃底气体干扰,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1985年Bolondi等对全胃体积法加以改进,单纯以胃窦的体积或面积变化测定胃排空[5],1989年Marzio等应用胃窦单切面法检测液体食物胃排空,与γ-闪烁照相比无差异,由于胃窦位置较恒定,图像清晰,测量重复性好,所以这一方法已为大多数学者所采用[6]。
测压法:消化道的压力测定是通过压力传感器将消化道内压力变化的机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过多导的生理记录仪记录下来的一种技术。
胃肠动力障碍的检测方法及应用标签:胃肠;动力障碍;检测临床上胃肠动力障碍常见,胃肠动力障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评估胃肠动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检测方法较多,包括超声诊断、放射学、核素显像、核磁共振、胃肠电图、生物电阻抗、胶囊内镜、腔内测压等,这些方法已在临床应用,作为临床诊断胃肠动力的客观手段。
本文就胃肠动力的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1胃肠动力及胃肠动力障碍从100多年前美国胃肠病学家W.B.Cannon利用X线影像技术对人和动物的胃肠动力的观察开始[1],百年来,人们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越来越重视。
胃肠动力是指胃肠壁肌肉有序、自主地收缩,推动食物沿肠腔前进的过程。
胃肠动力障碍主要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病理过程[2]。
胃肠动力障碍可见于胃肠动力性疾病,如碱性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亦可见于危重症疾病如重症急性胰腺炎及术后炎性肠梗阻等。
由胃肠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胃肠表现,无论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只要导致胃肠平滑肌运动功能障碍,都可称为胃肠动力障碍。
胃肠动力障碍时,胃肠蠕动减弱使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繁殖,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胃肠道屏障功能损害,可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
胃肠动力障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评估胃肠动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对胃肠动力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治。
2胃肠动力的检测方法及应用2.1肠鸣音(bowel sounds)肠鸣音作为人体一种重要的生理信号,是肠运动状态的客观反映,是临床检测胃肠蠕动的重要生理信号之一,是检测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依靠听诊可容易获取,操作简便、无创,是腹部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
Sasakin等[3]应用肠鸣音听诊、超声波检测以及肠电描记术等三种方法对马进行了术后监测,证实了肠鸣音与胃肠运动的相关性。
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及胃肠动力功能浅析目的分析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在胃肠动力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胃肠动力功能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经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检测,所有患者的病情得以明确,其中有7例为倾倒综合征,4例为胃轻瘫,3例为胃动过速,5例为假性肠梗阻,6例为常运动失调,2例为Ogilvie综合征,3例为肠激惹。
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0.05)。
结论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能够较准确的检测胃肠运动障碍。
标签: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胃肠动力功能胃肠道是人体中的重要组织,组织学上分析则是一条由口腔至肛门的中空肌性管道,该组织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从而为机体的正常代谢提供用于构筑和滋养细胞的能量,因此,该组織的正常与否对人体营养吸收和利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胃肠道医学信息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提出的一个理念,主要是对胃肠道动力功能进行评价。
胃肠道医学信息主要作用是反映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生理病理改变情况,从而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指导意义。
鉴于此,本文就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及胃肠动力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30例胃肠动力功能患者,本组患者中有19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为14~56岁,平均年龄为38.4岁。
所有患者均应用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进行检测分析。
2 结果经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检测,所有患者的病情得以明确,其中有7例为倾倒综合征,4例为胃轻瘫,3例为胃动过速,5例为假性肠梗阻,6例为常运动失调,2例为Ogilvie综合征,3例为肠激惹。
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3.1胃肠道多元医学信息无创遥测系统很多胃肠道疾病的探查往往需要将腹部剖开,这种方式就对患者机体产生了很大的创伤。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消化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有日渐上升趋势。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约有近50%患者因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其中30% -40%最终确诊为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疾病几乎占胃肠道疾病的半数以上。
人体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生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研究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都直接依赖于消化道生理参数的检测。
如前所述,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整个胃肠道多项参数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胃肠道动力检测是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和诊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肠疾病其它检查方法的补充和综合应用,显示了较高的临床意义。
本文根据实际的医用要求,探讨胃肠动力诊查方法。
一、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功能性胃肠病(FGIDS)罗马Ⅲ体系与胃肠动力疾病(DGIM)新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例如最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
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嘈杂、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且经胃镜等多种检查无特殊异常,病程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现已获悉:新发消化不良患者中,能从组织结构方面作出解释的只是少数,多数病人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病不能工作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显著,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
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于检查和评估这类疾病的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提高。
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胃肠动力测试,探讨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为中药大黄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g,共40只。
2. 实验药物:大黄提取物(以干重计)。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
4. 实验仪器:胃肠动力测试仪、电子天平、手术显微镜、剪刀、镊子、注射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
2. 给药方法:大黄低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100mg/kg,大黄中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200mg/kg,大黄高剂量组给予大黄提取物400mg/k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各组小鼠均通过灌胃方式给药,连续给药7天。
3. 胃肠动力测试:在实验结束后,采用胃肠动力测试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胃肠动力测试。
具体操作如下:a. 将小鼠麻醉后,固定于手术显微镜下。
b. 用手术剪刀在腹部进行开腹手术,暴露出小肠。
c. 将肝素钠溶液注入小肠,以防止血液凝固。
d. 将小肠插入胃肠动力测试仪,记录胃肠蠕动情况。
e. 测试结束后,将小鼠恢复麻醉状态,并进行缝合。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速度、蠕动频率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速度: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胃肠蠕动速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2. 各组小鼠的胃肠蠕动频率: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胃肠蠕动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胃肠神经递质、平滑肌收缩等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
六、结论大黄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为中药大黄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肠道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研究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肠道模拟装置,对肠道环境进行模拟,并检测其中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二、实验目的1. 模拟肠道环境,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2. 探究不同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 评估肠道模拟装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三、实验原理肠道模拟装置是一种模拟人体肠道环境的装置,通过调节装置中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条件,模拟肠道内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本实验采用该装置,通过检测装置中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肠道模拟装置:包括模拟肠道、培养箱、温度控制器、pH计等。
2. 微生物检测仪器:包括PCR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等。
3. 样品:新鲜粪便、模拟肠道培养基、不同因素处理的样品等。
4. 试剂:PCR试剂、引物、DNA提取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等。
五、实验方法1. 准备模拟肠道:将模拟肠道置于培养箱中,调节温度和pH值至37℃和7.0,加入模拟肠道培养基。
2. 样品处理:将新鲜粪便加入模拟肠道中,模拟肠道中的微生物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肠道微生物群落。
3. 分离微生物:将模拟肠道中的微生物分离,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4. 分析微生物组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5. 不同因素处理:将模拟肠道分为多个组,分别添加不同因素(如抗生素、益生元等),观察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肠道微生物组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发现模拟肠道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等。
2. 肠道微生物数量:模拟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表明肠道微生物在模拟肠道环境中能够正常生长。
3. 不同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添加抗生素后,模拟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表明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添加益生元后,模拟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增加,表明益生元对肠道微生物具有促进作用。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离体肠段平滑肌的实验方法。
2. 了解肠段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3. 探讨不同药物对肠段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消化道的神经支配较为复杂,它是通过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
胃肠平滑肌是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本实验通过离体肠段平滑肌的实验方法,观察胃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并探讨不同药物对胃肠平滑肌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离体肠段、生理盐水、Krebs液、肾上腺素、阿托品、酚妥拉明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理显微镜、刺激器、电子天平、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阿托品组和酚妥拉明组。
2. 实验步骤:a. 将家兔处死,取出离体肠段,置于Krebs液中,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b. 将肠段固定在生理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刺激器刺激肠段,观察肠段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c. 分别向对照组、肾上腺素组、阿托品组和酚妥拉明组加入相应药物,观察药物对肠段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d. 记录各组实验数据,包括收缩幅度、舒张幅度、收缩频率、舒张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肠段平滑肌呈现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收缩幅度为0.5-1.0mm,舒张幅度为1.0-1.5mm,收缩频率为1-2次/分钟。
2. 肾上腺素组:肠段平滑肌收缩幅度减小,舒张幅度增大,收缩频率降低,舒张频率升高。
3. 阿托品组:肠段平滑肌收缩幅度增大,舒张幅度减小,收缩频率升高,舒张频率降低。
4. 酚妥拉明组:肠段平滑肌收缩幅度和舒张幅度无明显变化,收缩频率和舒张频率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分析1. 肠段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这是由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
2. 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激动α和β受体,导致肠段平滑肌收缩幅度减小、舒张幅度增大、收缩频率降低、舒张频率升高。
3. 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导致肠段平滑肌收缩幅度增大、舒张幅度减小、收缩频率升高、舒张频率降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胃肠动力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胃肠动力测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评估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胃肠动力是指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食物在胃肠道的有效推进。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胃肠动力测定实验,观察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0只,体重(20±2)g。
2. 试剂:大黄提取物、生理盐水、墨汁、乙醇、甲醛等。
3. 仪器:胃肠动力测定仪、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大黄组(A组)和对照组(B 组)。
2. 实验前准备:(1)大黄组小鼠灌胃大黄提取物,剂量为0.1g/kg体重,对照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2)实验前12小时禁食不禁水,实验前4小时禁水。
3. 实验操作:(1)将小鼠置于胃肠动力测定仪上,记录胃肠动力指标。
(2)在实验开始前,记录小鼠胃肠动力指数(GI)。
(3)灌胃大黄提取物或生理盐水后,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胃肠动力指数。
(4)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粪便颜色、形状、数量等指标。
4. 数据处理:(1)计算胃肠动力指数的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
(2)比较大黄组和对照组的胃肠动力指数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大黄组小鼠胃肠动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有抑制作用。
2. 大黄组小鼠粪便颜色较深,形状较粗,数量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组小鼠粪便性状改善明显。
六、实验结论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有关。
本研究为大黄在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对小鼠胃肠推进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有关。
2. 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可用于治疗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等症状。
3.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大黄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基于LabVIEW的胃肠动力检测系统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胃肠道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功能性胃肠障碍、肠易激综合征、溃疡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加重了社会和医疗资源负担。
胃肠动力检测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情况,诊断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肠梗阻等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传统胃肠动力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胃肠道造影、胃肠内视镜等方式,操作复杂、创伤大、费用高,且易受到患者情绪和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开发一种准确、便捷、低成本的胃肠动力检测系统对于了解胃肠道功能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基于LabVIEW平台设计一种胃肠动力检测系统,通过引入人机交互界面、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胃肠道蠕动和排空情况的检测和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设计胃肠动力检测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数据采集装置、传感器、信号放大与滤波电路等。
2. 设计胃肠动力检测系统的软件平台,包括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算法的编写和验证、数据分析和展示等。
3. 对胃肠道蠕动和排空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包括蠕动频率、运动幅度、胃肠道排空时间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4. 通过实验验证胃肠动力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实现将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 提高胃肠动力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医生诊断胃肠道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和痛苦。
2. 降低胃肠动力检测的成本和操作难度,提高检测效率,为更多患者提供胃肠道检测服务。
3. 探索基于LabVIEW平台的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在医疗诊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推进医学技术进步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