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1、2课知识框架
- 格式:ppt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热度★★★)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各民族文化无论优劣,一律平等。
4.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6.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开展文化申遗能够拓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8.中法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9.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中确定的。
10.《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12.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13.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4.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5.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18.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19.文化交流消融了文化多样性。
20.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22.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
23.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4.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25.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考热度★★★)26.文化遗产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7.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8.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9.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0.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民俗文化课程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传承方式;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4. 培养学生运用民俗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模块一:民俗文化基础知识1. 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
模块二:传统节日与习俗1.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2. 地方特色节日的介绍;3. 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模块三:民间艺术与技艺1. 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介绍;2. 传统手工艺、民间绘画等技艺的传承与发展;3. 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模块四: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1. 民间信仰的起源、内容和表现形式;2. 民间传说的故事、寓意和影响;3. 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模块五: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1.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3.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民俗文化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 观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5.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项目: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成果展示;4. 课后作业:撰写民俗文化小论文、设计民俗文化相关课程等。
五、课程资源1. 教材:《民俗文化教程》;2. 教学课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视频等;3. 实践基地: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民俗村等;4. 网络资源:民俗文化网站、博客、论坛等。
4、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文化。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一)、自我学习考点:△6、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二)、易错点分析:5、文化是物质力量。
6、文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社会发展。
(三)选择题训练:6、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④原生态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A.① B.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7、自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考点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一)、自我学习考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是,政治是经济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
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和相对的。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易错点分析: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政治。
2、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开学第一课知识点梳理与整合一、预备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在开学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努力。
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如积极乐观、自信自律等,对于我们在学业上的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合理的学习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做好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善于总结归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学习和消化所学知识。
二、学科知识点梳理:语文1. 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培养语文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素养包括识字、阅读、听说、写作能力等。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积累词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 古代诗词与文言文的学习古代诗词与文言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与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习古代诗词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情商。
在学习古代诗词与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诗词的内涵,学会鉴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学科知识点梳理:数学1. 知识的系统学习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记忆公式,还需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所用。
四、学科知识点梳理:英语1. 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我们巩固和运用基础知识。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掌握好英语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英语的基石,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