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洪灾赈济:减免赋税是最常见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汉代赋税制度一、背景汉代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在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不断完善和调整赋税制度,使之逐渐趋于完善和合理。
二、基本概述1. 赋税的种类汉代赋税包括田租、人丁赋、车服、杂役等多种形式。
其中,田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赋税形式,也是汉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赋税征收对象汉代赋税征收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地主。
农民需要交纳田租和人丁赋等各种形式的赋税,而地主则需要交纳车服和杂役等形式的赋税。
3. 赋税征收方式汉代赋税征收方式主要有直接征收和间接征收两种方式。
直接征收是指政府直接向农民或地主征收各种形式的赋税;而间接征收则是通过商业贸易等渠道来实现对农民或地主的间接征收。
三、具体内容1. 田租(1)基本内容田租是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种赋税形式,也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负担之一。
汉朝规定,每亩耕地要交纳3斗粟或5斗谷作为田租。
(2)征收方式田租的征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征收,即由政府官员直接向农民征收;另一种是间接征收,即由地主代为向政府缴纳。
(3)调整措施汉代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调整和完善田租制度。
例如,在灾荒等特殊情况下,政府会对田租进行减免或延期缴纳等措施。
2. 人丁赋(1)基本内容人丁赋是指按照户口数目来计算并征收的赋税形式。
汉朝规定,每户家庭需要交纳1个男子的赋税。
(2)征收方式人丁赋的征收方式与田租类似,主要有两种:直接征收和间接征收。
其中,直接征收比较常见,政府官员会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来确定家庭人口数目,并据此征收赋税。
(3)调整措施汉代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调整和完善人丁赋制度。
例如,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政府会对人丁赋进行减免或延期缴纳等措施。
3. 车服(1)基本内容车服是指地主需要交纳的一种形式的赋税。
汉朝规定,每个地主需要交纳一辆车和一件衣服作为车服。
(2)征收方式车服的征收方式主要是直接征收,政府官员会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来确定地主的身份,并据此征收赋税。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水灾防治措施作者:汪文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3期在自然灾害当中,水灾是我国古代最为频繁的灾害之一。
正如《史记·河渠书》言:“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在经过了先秦时期较为零散的灾害防治经验和教训之后,两汉时期的灾害防治措施初步具备了法律化、规范化特点。
两晋的灾害防治承袭两汉,虽然某些地方有所创新,但由于战乱、政治动荡等原因,总体上有所后退。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灾前防备两汉至两晋时代,最重要的防灾思想就是重农崇本,积贮备荒。
隐患险于明火,防灾胜于救灾。
汉代有识之士,如贾谊、晁错等,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都大谈重农积谷及积贮备荒的重要性。
他们总的看法是,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尽量多储备粮食,这样不但国家安全有了保障,还能防灾备荒。
积贮备荒防灾理论是汉代乃至以后王朝防灾救灾的基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汉的耿寿昌提出了设立常平仓的建议,并得到了汉宣帝的肯定。
常平仓设置之初是为了平抑谷价,在谷价贱时,官府增价籴入;谷价贵时,官府减价粜出。
后来成为国家的一种粮食仓储形式。
常平仓和中央粮仓——太仓、汉代郡国所设置的其他粮仓一道,在荒年赈济灾民。
两晋时期继承了两汉时期的重农崇本,积贮备荒之说。
该时期皇帝经常下诏令劝课农桑,除了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外,还有备荒防灾的意识在里面。
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州郡及县)都设有粮仓,多层次的正仓系统已初具规模,这种仓储体系后来为隋唐所继承。
比起秦汉,这个时期防灾的仓储制度不太健全,仓储时时亏空;另外,用于救灾的常平仓兴废无定,导致该时期防灾能力较低。
另外一个重要防灾措施就是加强水利建设。
自古以来,中国对水灾就比较敏感,大禹治水的传说和许多关于旱灾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长期与水旱等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兴修水利对水旱灾害防治有重大作用。
因此,兴修农田水利、防水抗旱,也是国之大事之一。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这都表明兴修农田水利、沟渠堰塘等水利工程的重要。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的卓越出自艰辛,挑战才能真正激起具有创造性的应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旱震蝗螟霜雹疾疫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史不绝书。
汤因比指出:“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
”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古代国家就是我国先民战胜自然灾疫的产物。
先民们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建立了集中财物、物资储备、协助生产的机制,逐步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税收制度和思想。
一、抗灾防疫的需要对税收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一)抗灾防疫的共同需要是促进税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防灾、赈灾、灾后恢复等公共需要往往是推动重大税制改革的契机。
马克思曾提出东方国家的起源不同于西欧类型,是建立在履行社会公共工程基础上的,是“以贡赋的形式获取剩余产品并主管灌溉、交通等公共事务”。
恩格斯亦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大禹治水成功后的恢复生产的制度安排。
大约四千年前,地球出现了一个小冰期,气温变冷,洪水肆虐。
地质考古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和世界其他很多地方都普遍出现了异常洪水地质记录。
世界很多民族都留下了应对这场大洪水的传说,如希伯来人的诺亚方舟、印度人的摩奴之舟、迦勒底人的鸠什特拉舟,都是借助某种工具逃难,然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人们重建家园。
只有我国是积极治水救灾,并在治水成功后积极进行灾后重建。
大范围的治水需要专门的规划,需要用职能分工和集中管理的方式大规模组织人力,这就促使了氏族社会的质变和集中化权力的产生,推进了古代国家的形成,并建立了最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尚书·禹贡》开宗明义地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禹在治水过程中,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根据各地不同土质和物产状况,建立了最初的税收制度。
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
我国古代的救灾赈灾作者:赫治清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08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
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报灾勘灾报灾,指向官府报告灾情;勘灾,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级乃至朝廷派遣的官员共同勘查核实受灾范围、程度。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向上直至朝廷如实报告。
官员在复查核实时,往往把轻重灾情分十分定级。
清朝勘灾有一套严格程序,受灾人户要填写简明申报表。
经核对后,申报表作为勘灾底册,交勘灾人员一一核查。
然后,州县官将结果汇总造册,然后上报。
户部接到各地报灾提请后,要派员复勘,查证属实,勘灾结果可作为蠲免的依据。
如果有需要赈济的人户,还要增加审户程序,把灾民划分极贫、次贫等各个等级。
报灾、勘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若迟报逾限或报灾不实,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罚。
严重匿灾不报,更要严惩,直至杀头。
临灾救助政策与措施朝廷的救灾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赈济、减免赋税、调粟平粜、转移灾民、抚恤安置、劝奖社会助赈等。
(一)赈济。
严重灾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国家往往首先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叫做赈济。
元代,凡有水旱灾,例行赈济,验口发放,赈期多为两三月。
明朝建国初,一般每户给米1石。
清前期到乾隆初年对赈济有了统一的政策,各直省灾民,大口日给米5合,小口减半。
赈期,水旱灾一律1月。
另外按受灾分数及户等极贫、次贫的区别,各加赈3—4个月,甚至半年。
官府让灾民参与公益事业,特别是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叫以工代赈。
这种赈济形式,唐代已经有了,清朝实施最普遍。
这既可以解救灾民于困顿,又为国家治理河患、修筑海塘等防灾工程提供了劳动力,一举两得。
(二)调粟平粜、转移灾民。
及时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史称“移粟就民”。
清代运用比较多,调运的粮食来源,一是国库仓米,二是截留漕粮,三是采购。
古代赈灾措施及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古代赈灾措施及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先说说古代赈灾措施有发粮这一种方式。
就好比现在家里有困难了,别人给送吃的一样。
古代政府在灾年的时候就会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那些受灾的老百姓。
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呢。
有的朝代会按照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分发粮食,这就像我们现在按份分东西似的。
还有的措施是减免赋税。
这也好理解呀,受灾了老百姓收成不好,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交赋税了。
就比如我遇到难事了,手头紧的时候,别人知道我的情况就不让我还钱了这种感觉。
但是呢,这个减免赋税也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做得很好。
有些朝代就虎头蛇尾的,开始说减免,后来各种理由又继续收,我就特别不理解这是为啥。
古代还有以工代赈的方法。
就是政府搞一些工程,像修城墙、修水利,让那些灾民去做工,然后给他们发工钱或者粮食。
这就像是现在我们去找个临时工作赚钱一样。
这个办法还挺不错的,灾民不仅能赚钱吃饭,国家也能趁机搞建设。
可是呢,这种工程启动得有时很慢,如果灾情很紧急的时候,可能还没等开始,很多人都挨饿受冻不行了。
说到古代赈灾措施的特点,我发现权力的集中程度对赈灾的影响特别大。
在中央集权比较强大的朝代,赈济相对就比较及时有效。
因为命令可以很快下达,资源也能高效调配。
还比如信息传达也是个问题,如果遇到偏远地方受灾了,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通信手段,有的时候消息根本传不到上头去,这对于赈灾来说就是个大麻烦。
但是我又想啊,如果上头收到假消息,以为灾情严重其实没那么严重,或者相反,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一点现在还好,有各种监测手段,但在古代就很难解决了,这些就是我发现的关于古代赈灾措施及特点的一些事儿啦。
还有关于募捐赈灾的情况。
有的士绅啊或者富人会捐钱捐物。
不过呢,这个就很没有保障。
他们可能捐得多,也可能捐得少,全看个人品德。
就像现在我们做公益一样,有的人特别热心,有的人就不上心。
而且有时候官商勾结啊什么的,会导致募捐的物资不能很好地到灾民手里,都被那些坏人贪污了一部分或者弄去干别的了,这可真让人气愤。
秦汉时期国家救助措施概述在秦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来帮助贫困人口、灾民等需要救助的群体。
这些措施包括直接救助、赈济、救灾等多种形式,为当时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接救助秦汉时期的直接救助措施主要通过向贫困人口、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所需来减轻其负担。
具体措施包括:1.给予粮食补贴:贫困人口可以向政府申请粮食补贴,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种方式减轻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2.提供住宅救助:贫困人口、灾民等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住宅救助,提供基础的住所和居住条件。
这对于那些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失去住所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救助。
3.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救助,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合理的医疗治疗。
这种救助措施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赈济除了直接救助,秦汉时期还实行了赈济制度,用来救济遭受灾害、贫困的人们。
赈济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赈济物资:政府会调拨部分物资,如粮食、布匹等,向灾民、贫困人口进行赈济。
这些物资是粮食产量丰收时的调剂,能够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人们度过难关。
2.赈济金钱:政府会通过赈济金钱的形式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这些金钱可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医药费等,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3.赈济劳工:政府会组织赈济劳工,将贫困人口安排到一些公共工程上进行劳作,以获取一定的报酬来维持生计。
这种方式不仅提供了生计来源,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救灾在灾害时期,秦汉时期的国家会采取积极的救灾措施,以减轻民众的灾害损失。
救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荒补给:灾荒时,国家会立即调配粮食、食品等物资,以满足受灾地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2.重建工程:在灾后,国家会组织重建工程,修复被毁的房屋、农田、水利设施等。
这些工程既有助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又有助于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
3.救灾医疗:灾后的人们面临伤病风险,国家会派遣医疗队伍驰援灾区,为受伤受病的人们提供治疗和护理。
古代赈雪灾的手段
古代赈雪灾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储备粮食和物资:在灾荒之年,政府会通过储备粮食和物资
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粮食和物资通常会被运送到受灾地区,免费发放给当地的居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修建水利工程:雪灾常常伴随着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因此修
建水利工程是古代赈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会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堤坝、水库等水利工程,以防止洪水泛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开设粥厂和施粥棚:在灾荒之年,政府会在各地开设粥厂和施粥
棚,为受灾群众提供免费的食物。
这些场所通常会设立在寺庙或公共场所,由政府派人管理和发放食物。
4.发放赈灾款项:政府还会通过发放赈灾款项来帮助受灾群众度过
难关。
这些款项通常会被用于购买粮食、修建房屋、购置生活用品等,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减免税负和徭役:在灾荒之年,政府会减免受灾群众的税负和徭
役,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这些政策旨在让受灾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恢复生产和生活。
总的来说,古代赈雪灾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来组织人力物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些措施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缓解灾害的影响和保障人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略论中国古代赈灾措施及其借鉴【摘要】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包括赈济、赈贷、赈粜、施粥、蠲免、罢官籴、招商、工赈、劝分等多种。
古代赈灾措施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动因,一在于传统重民思想这一理论基础,二在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今天看来,古代赈灾值得珍视的经验主要是:1.必须把赈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赈灾必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3.赈灾必须注重调动民间积极性;4.赈灾救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关键词】赈灾;措施;动因;经验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抗灾赈灾,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抗灾赈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我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害斗争的历史。
在这一斗争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赈灾措施。
1.赈济。
是将救灾物品无偿提供给受助者的一种方式。
主要是赈给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目的在于帮助灾民度过临时性的生活困难。
赈济包含赈粮、赈物、赈款三种形式。
2.赈贷。
是将救济物品(通常为粮、种)以借贷的方式暂时性给予受助者,以帮助其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
3.赈粜。
是将救济米粟低于市价卖给受济者的一种方式,属于有偿赈济。
粮食来源为仓储谷米,或从外地购买调运,或存粮富户捐出。
朝赈主要用常平仓米谷,“其法在于平准市价,默消闭粜之风。
如市价三十文一升,常平只等籴时本钱或十五六至二十文一升出粜”。
4.施粥。
是对受助者施以稀粥以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一种方式。
其起源甚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礼记·檀弓》载:“昔者,卫国凶饥”,公叔文子“为粥与国之饥者”。
5.蠲免。
或称蠲放,即官府免除应征赋税及所欠官府钱物。
先秦时期已有类似做法。
《周礼·地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二曰薄征。
宋代灾害救助的五种主要措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尤其是自北宋以来,连年的战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为了减轻人民的灾难,宋代政府采取了五种主要的救助措施。
一、减免税收宋代政府在遇到灾害时,往往会采取减免税收的措施来减轻人民的负担。
比如在遭受旱灾或水灾时,政府会暂停征收田赋,减免人民的负担,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外,政府还会通过减免其他税收,如商业税、工业税等,来减轻人民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发放粮食援助灾害发生后,宋代政府会组织粮食储备,并向受灾地区发放粮食援助。
这些粮食不仅用于救助受灾民众,还用于修复灾后的基础设施和农田。
政府还会组织抢险队伍,帮助受灾民众修复房屋、修筑堤坝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设立救济机构为了更好地救助受灾民众,宋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如“水利司”、“渔梁司”等。
这些机构负责组织救灾工作,分发救济物资,提供医疗救助,安置灾民等。
政府还会派遣官员到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灾情,及时制定救助方案。
四、征调官员和军队参与救援在灾害发生后,宋代政府会征调官员和军队参与救援工作。
官员会被派往受灾地区,负责组织救援工作,分发救助物资,安抚灾民的情绪。
军队则负责抢险救灾,修筑堤坝,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还会组织义勇军,动员民众参与救援工作,共同抗击灾害。
五、推行赈灾政策为了帮助受灾民众重建家园,宋代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赈灾政策。
政府会提供贷款、补贴等经济援助,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此外,政府还会组织重建工程,修复灾后的基础设施,重建房屋等。
为了确保赈灾政策的落实,政府还会设立专门的赈灾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赈灾工作。
宋代政府在面对灾害时采取了一系列灾害救助措施,包括减免税收、发放粮食援助、设立救济机构、征调官员和军队参与救援,以及推行赈灾政策。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灾难,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
尽管灾害频发,但宋代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帮助受灾民众渡过难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自然灾害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相伴相随,中华民族正是在同灾荒的顽强抗争中一步步坚定走来。
这里,既包括每一个普通个体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也包括历代王朝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作出的努力。
一、中国古代防灾救助的思想和主张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主张,以及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的措施。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的政策措施一一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
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虽兴废无常,且在各朝各代都发生过官员管理不善致使粮食霉烂浪费或被贪污中饱等现象,但它确实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储粮救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的传承沿袭,使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要求得国泰民安,政府必须承担起举办公共保障事业的责任。
位于北京东城十条、距今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南新仓,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的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实物建筑群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倡导的大同思想和养老慈幼措施,是中国人民美好的精神追求,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孔子曾对其弟子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谓大同。
”就是说:在理想的大同社会中,人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还要为社会上的弱者提供帮助,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安度晚年,使儿童得到照顾教养而健康成长,使鳏、寡、孤、独、残者都得到社会的救济安置。
在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先深入理解主题。
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译文是一句古文,出自《汉书·文帝纪下》。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在灾变时向政府请求免税和救济粮食,以解救人民的困境,减轻灾害的影响。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是深邃的,它反映了古代君王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灾害的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深入解读这句话的内涵。
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译文中,四个关键词乞、宽、免税、粮构成了一个行文的逻辑关系。
它表达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应该尽力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人文关怀和应对灾害的策略值得我们深思。
文章应该围绕这句话展开深入的探讨。
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还应该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实践出发,进一步诠释这句话的含义和价值。
文章的结尾部分,应该包含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
作者可以对文章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还可以共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心得和感悟,为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整篇文章的撰写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写作原则,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文章表达的观点。
文章内容应该具有丰富的论据和案例支撑,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文章的总字数应该超过3000字,且文章内容需要以普通文本格式呈现,不使用Markdown格式。
文章的主题应该在内容中多次提及,以加强文章的主题表达和阐释。
文章的结构应该合理有序,内容丰富全面,既能够展现作者的思考和理解,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
飓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时,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译文所表达的哲理和智慧,对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救济和帮助。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防灾救灾的主要方式作者:郜金山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灾害频繁在我国秦汉时期,由于当时社会还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种种天灾不断,水旱、蝗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邓拓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中提到秦汉时期灾害总数为375次,其中旱灾81次,水灾76次,地震68次,蝗灾50次,雪雹之灾35次,风灾29次,大歉致饥14次,役灾13次,霜雪为灾9次。
二、中央政府发挥作用防灾救灾(一)政府主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防灾、减灾需要社会付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经济实力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增强社会抗灾、减灾的能力,比较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秦汉时期的封建政府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则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秦昭王时,在蜀郡太守李冰的主持下,在今四川灌县一带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晚期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后,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
西汉文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郫(今四川郫县)、繁(今彭州西北)田千七百顷”。
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代,“用事者争言水利”,兴修水利在当时成为了一定的社会氛围。
汉武帝元光六年经大司农郑当时建议,由水工徐伯设计,调动数万士卒开挖漕渠。
汉武帝元鼎六年,在郑国渠的上游开了六条支渠,用于灌溉渠旁地势较高的土地,称为六辅渠。
汉武帝太始二年根据赵国中大夫白公的建议,修建白渠,对关中农业生产起了显著作用。
东汉时期的水利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当时的汝南太守邓晨修复鸿隙陂,受益田数千顷,后任太守鲍昱又采用筑“方梁石洫”的办法,使该郡经常被冲毁的众多陂池“水常饶足,溉田倍多”。
和帝时,太守何敞又修理了旧渠,增加垦田三万余顷。
(二)中央政府组织抗灾救灾面对天灾,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广泛采取措施进行了治理,比如西汉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列举宋代灾害救助的五种主要措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减轻人民的痛苦,宋代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救助。
下面将列举宋代灾害救助的五种主要措施。
一、设立灾害救助机构宋代灾害救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救助工作。
比如,在地方上设立了“保赈司”和“赈济司”,负责收集赈济款物,分发给受灾群众。
这些机构不仅提供物质援助,还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和精神支持。
二、开展赈济活动宋代政府在灾害发生后,会立即组织赈济活动。
一方面,政府会调拨储备粮食和物资,向受灾地区提供救助。
另一方面,政府还会号召全国各地的官员和富有的人士捐款捐物,用于赈济受灾群众。
这些赈济活动旨在缓解受灾地区的困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减免税赋和征役在灾害发生后,宋代政府还会采取减免税赋和征役的措施,以减轻受灾地区的负担。
政府明令各级官员暂停征收税赋,以及减少或免除军队的征役。
这样可以降低受灾地区的经济压力,让人民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
四、修建水利设施宋代政府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以防止洪涝灾害对农田的破坏。
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堤坝、挖掘水渠、修复水库等,提高了农田的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水的泛滥,保护了农田和农民的生计。
五、加强灾后重建宋代政府在灾害发生后,还会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政府会派遣官员前往受灾地区,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重建。
重建工作包括修复房屋、修缮道路、恢复农田等,以恢复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政府还会鼓励商人和富有的人士投资兴业,为受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宋代灾害救助的五种主要措施包括设立灾害救助机构、开展赈济活动、减免税赋和征役、修建水利设施以及加强灾后重建。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灾地区的困难,帮助人民渡过了灾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这些措施也为后世的救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更好地应对灾害,保护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宋代灾害救助的五种主要措施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为了救助受灾群众,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以下五种主要措施:
1. 赈济粮食:政府会积极调集粮食,向受灾地区提供赈济,以应对灾民的食物需求。
政府会通过没入官产、募捐等方式筹集粮食,并派遣官员负责将粮食送到受灾地区。
2. 赈济金钱:政府会动员官员和地方富裕人士捐款,以提供金钱帮助灾民。
这些捐款将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或直接分发给受灾群众以解决生计问题。
3. 建立灾民安置点:当灾害发生时,政府会尽快建立灾民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住所和基本生活物资。
政府会组织官员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和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减免税赋:受灾地区的农民往往因灾害而无法按时缴纳税赋,政府会对这部分农民进行减免,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此外,政府也会通过减免或延期地租等方式,支持受灾地区的农业恢复和重建。
5. 修复水利设施:水灾是宋代经常发生的灾害之一,政府会积极修复和加强水利设施,以减轻水患对农田和民众生计的影响。
政府会组织工程师和劳工进行堤防修复、河道疏浚等工程,以增加排水能力和防洪能力。
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2008-7-4 15:20:04 来源:南方网进入【秦楚论坛】作者简介赫治清,男,重庆市开县人,1939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国家清史工程清史编委会典志组专家。
长期从事清史、经济史、灾害史等研究,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
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一、报灾勘灾报灾,指向官府报告灾情,宋代称作“诉灾”。
勘灾,宋代称为检视或检放,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级乃至朝廷派遣的官员共同勘查核实受灾范围、程度。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向上直至朝廷如实报告。
官员在复查核实时,往往把轻重灾情分十分定级。
宋代报灾最初没有时间限制,往往“秋诉夏旱”,或者“冬诉秋旱”,也就是在收割之后再报。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正月,朝廷出台了报灾时限:凡荆湖、江淮、二浙、四川、岭南百姓向官府报告水旱灾害,夏灾四月三十日,秋灾八月三十日为最后期限。
明初报灾不拘时限,随时申报。
万历九年(1581年)还规定,地方凡遇重大灾伤,州县官亲赴现场勘明,申呈抚、按。
巡抚立即将勘实分数具奏,作为复请赈恤的根据。
清朝明确要求地方有灾必须及时上报。
清朝勘灾有一套严格程序,比起明朝还要完备,受灾人户要填写简明申报表。
经核对后,申报表作为勘灾底册,交勘灾人员一一核查。
然后,州县官将结果汇总造册,然后上报。
户部接到各地报灾题请后,要派员复勘,查证属实,勘灾结果可作为蠲免的依据。
如果有需要赈济的人户,还要增加审户程序,把灾民划分极贫、次贫等各个等级。
报灾、勘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据。
正如朱熹所说,“救荒之务,检放为先”。
明清两朝对此要求尤其严格,若迟报逾限或报灾不实,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罚。
古代中国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古代中国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在古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洪水、旱灾、地震、蝗灾等各种天灾,古人凭借着智慧和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努力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
在天文观测方面,古人通过观察星象、日月运行等,来预测可能出现的异常气候和灾害。
例如,当出现彗星、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时,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即将发生灾害。
在地理方面,对于河流的水位、山川的变化等也有着密切的关注。
比如,在黄河流域,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测水位的变化,一旦水位超过警戒线,就会及时向周边地区发出警报。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与灾害相关的经验和规律。
例如,根据节气的变化、动植物的反常表现等来预测旱涝灾害。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俗语,就是古人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灾害预警经验。
当灾害发生时,古代政府通常会采取积极的救灾措施。
首先是物资救济,包括发放粮食、衣物、帐篷等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会从各地的粮仓调运粮食到灾区,同时还会组织募捐活动,号召富户和官员捐款捐物,共同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其次是减免赋税。
灾害过后,灾民往往无力承担沉重的赋税,政府会根据受灾的程度,适当减免当年或几年的赋税,让灾民有时间和精力恢复生产。
再者是组织灾民进行生产自救。
政府会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鼓励灾民开垦荒地、补种农作物,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同时,还会组织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
除了政府的救灾行动,民间力量也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灾害发生时,邻里之间会相互帮助,共同抵御灾害。
一些富户和乡绅会主动拿出自己的粮食和财物,救济灾民。
宗教团体也会参与到救灾中来,通过举办祈福仪式、施粥等活动,安抚灾民的心灵。
古代如何抗震救灾:朝廷赐钱各界捐银北京史上最大地震、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波及地区示意图。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使地震二字成为近来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古人早期称地震为“地动”,认为是一种“地不宁”即大地不安定的现象。
遭遇“地不宁”后,古人是如何抗震救灾,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社会伤痛的?皇帝颁“罪己诏”汉宣帝刘询“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相对于现代,由于物资的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古代抗震救灾的难度很大。
在封建时代,不少朝代的“皇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反应,竟认为是自己得罪了上天,要检讨自己的施政得失,急于下“罪己诏”。
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地宜宁不宜动,地若“不宁”有动,说明阴阳失调,或与人君失政有关,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和告诫。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要赶紧承认错误,把罪过揽下来,以获得上天的宽恕,避免上天再给人间降灾,减轻灾民的不幸。
清季元瀛《地震记》内页(记述嘉庆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山西平陆大地震。
西汉刘询(宣帝)当皇帝时的本始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元前70年6月1日),河南以东49个郡国皆发生地震,不少地方是山崩水出,“杀六千余人”。
刘询便为此下了道“罪己诏”。
《汉书·宣帝纪》记载,刘询是这样说的,“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刘询想表达的意思是,地震是天地神灵发出的警告,是我刘询没有安定民生,我现在很恐惧。
显然,下“罪己诏”的做法,对抗震救灾而言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一直到清朝灭亡,封建皇帝们都愿意这么做。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上午,北京发生了建城史上最大的一场8级大地震。
这场地震所及,东至辽宁沈阳,西至河南安阳,范围之广、破坏之严重都是罕见的。
震中在三河、平谷一带。
从《中国地震目录》所辑史料来看,这场地震中共有45500人遇难。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历朝的重要政策及措施专题中国古代历朝的重要政策及措施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2、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
首先是减轻负担,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其次是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减为三年一次。
3、东汉初年光武帝的“光武中兴” 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三国时期各国的重农政策 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成功,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
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大力开展屯田,修浚都江堰,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孙吴强迫山越人进入平原地区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同居共耕,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5、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6、清初重农政策和“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自1683年台湾郑氏政权降清之后,百余年间无大的战事,其时赋役有一定之规,财政入多出少,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称“康乾盛世”跟踪练习 1、农业政策关系到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为调整社会阶级关系,中国古代一些封建王朝在政权建立之初曾实行过一系列重农措施。
(1)试列举出三个王朝的重农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西汉高祖时期,实现轻徭薄赋政策,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后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唐太宗时期,实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出现“贞观之治”。
清初,封建统治者注意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清初出现了“康乾盛世”。
(2)我国当前在“三农”问题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有何现实意义?意义: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汉朝的洪灾赈济:减免赋税是最常见措施
两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其中水灾尤其频繁发生。
对于两汉时期的水灾次数的统计说法不一,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的数字是76次,其他学者诸如陈业新先生的统计数字为105次,而杨振红先生的统计数字是78次,学者甄尽忠统计为92次,相互不一。
但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频繁的水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惨重的损失。
在水灾发生后,为了安抚灾民、保障民生和社会秩序,两汉政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赈济措施,一旦水灾发生,就会按部就班地启动救灾程序救济灾民、恢复生产。
水灾过后,人民的生活往往陷入了绝境。
为使失去生计的灾民能够度过暂时的难关,以保存民力,两汉时期的朝廷政府按照灾情发生程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法。
学者甄尽忠在相关著述中总结了两汉时期政府对于水灾赈济的一些做法。
减免赋税是两汉时期水灾发生后最常见的赈济措施。
政府根据受灾的程度,全部或部分免除赋税,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关于此类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鸿嘉四年,因关东连年大水,汉成帝下诏:凡“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
逋贷未入,皆勿收。
”绥和二年秋,因河南、颍川郡水出,汉哀帝下诏:“令水所伤县邑及他
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永元十四年,汉和帝诏:“兖、豫、荆州今年水雨淫过,多伤农功。
其令被害什四以上皆半入田租、刍稿;其不满者,以实除之。
”延光元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因雨成灾,汉安帝下诏:“又田被淹伤者,一切勿收田租。
水灾发生后,人民的家园被毁,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两汉时期的政府就已经开始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赈济灾民了。
移民就食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灾办法之一,由于运输赈济的粮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政府往往组织灾民向未遭灾、有粮食储备的地区移民逃荒,并派官员沿途护送,到达目的地后再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或向地广人稀之处移民,到达后给予赈济、发放田亩使其安家。
《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史记》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
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元鼎四年,“山东被河灾”,汉武帝“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