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477.50 KB
- 文档页数:52
多系统萎缩的诊断鉴别根据临床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症状、锥体束征、脑干损害(眼外肌瘫痪)、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可初步诊断。
但在多系统萎缩的不同阶段,尚需注意与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伴有Lewy小体的痴呆等疾病鉴别。
1、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双下肢症状突出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步态紊乱,并有锥体束征和假性球麻痹。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征表现有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特别是下视麻痹。
3、皮质基底节变性有异己手(肢)综合征、失用、皮质感觉障碍、不对称性肌强直、肢体肌张力障碍、刺激敏感的肌阵挛等有鉴别价值的临床表现。
4、Lewy体痴呆肌强直较运动缓慢和震颤更严重,较早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注意力和警觉性波动易变最突出,自发性幻觉、对抗精神病药物过度敏感,极易出现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
5、其他应与多种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相鉴别。
其他如排尿性晕厥,神经症、脊髓小脑变性、多发性硬化等。
鉴别方法:如与其他变性病有叠加,注意鉴别。
1、直立性低血压当人体处于直立体位时,由于调节和维持正常血压的神经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无法使血压随体位发生相应的变化所出现的低血压状态,临床特征:血压在直立后7min内突然下降,大于15mmHg,伴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4%,老年患者的33%。
主要分为:特发性(合并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继发性(继发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体位调节障碍(血管抑制性晕厥),一般不合并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2、帕金森病综合过去的尸解结果,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中,有5.1%~11%尸解证实为MSA,1995年Wenning报道英国帕金森病脑库中370例生前有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表现的脑标本中,经神经病理学检查35例符合MSA的病理诊断(9.5%),这些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生前均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自主神经受累者占97%;小脑性共济失调者占34%;有锥体束征者占54%;平均存活7.3年(2.1~11.5年),提示在临床诊断为特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中,有将近10%的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符合MSA的诊断标准。
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症)【病因】(一)发病原因MSA的病因不明。
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凋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导致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
(二)发病机制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
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
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
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
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
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
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
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
多系统萎缩名词解释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称为多系统萎缩综合征(Multiple System Atrophy,简称MSA)。
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多个部分,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脑部异常蛋白质聚集和神经元的退化有关。
多系统萎缩通常会导致各种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
主要症状包括肌张力失调、肌肉僵硬、肌肉无力、平衡困难、姿势不稳、言语和吞咽困难等。
患者也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低血压、尿失禁、便秘和性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可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和智力减退。
病情逐渐进展,最终会导致严重的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
多系统萎缩的确诊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神经生理学测试。
然而,目前尚无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该疾病。
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的缓解,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由于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和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
总的来说,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多个系统的功能,包括运动、自主神经和认知功能。
尽管目前对该疾病的
了解有限,但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并希望能够找到该病的病因和机制,以便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神经影像: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散发、快速进展的少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成人,病理上主要以存在于黑质、纹状体、脑于、小脑核、脊髓中间外侧束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嗜银α-突触核蛋白阳性包涵体为特征。
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型MSA(MSA with predominant cerebellar dysfunction,MSA-C),取代过去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帕金森症型(MSA with predominant parkinsonian features,MSA-P),取代过去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以及Shy-Drager综合征(Shy-Drager syndrome,SDS)。
十字面包征(简称“十字征”,Hot cross bun sign)MSA-C的MRI影像学表现包括橄榄、桥脑、小脑中脚和小脑的萎缩,横轴面上桥脑T2WI交叉样高信号,即所谓的“十字征”,是诊断MSA-C的较特征性的表现。
“十字征”的病理学基础为桥脑核及其发出的通过小脑中脚到达小脑的纤维(桥横纤维)变性和神经胶质增生,T2WI信号增高,而锥体束和由齿状核发出的小脑上脚的纤维无变性,未出现异常信号。
有学者认为,先出现“垂线征”,后出现“十字征”。
“十字征”形成过程与桥脑小脑萎缩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当“十字征”等级越高时,对应其桥脑面积越小。
因此,根据MRI图像诊断MSA-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
然而,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其他类型如SCA1、SCA2、SCA3以及继发于某种血管炎的帕金森征合并小脑、脑干功能障碍患者中,有相同的MRI影像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
(脑桥“十字征”伴小脑萎缩)裂隙征(间隙征,Slit-like hyperintensity sign)指壳核外侧边缘T2WI高信号环(Hyperintense Putaminal Rim Sign),是MSA-P在1.5T MRI上的一个特征性征象。
多系统萎缩编辑本段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编辑本段疾病概述多系统萎缩 (multiplesystematrophy,MSA)是由Graham和Oppenheimer 于 1969 年首次命名的一组原因不明的散发性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脑干和脊髓本综合征累及多系统包括纹状体黑质系及橄榄脑桥小脑系,脊髓自主神经中枢乃至脊髓前角、侧索及周围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小脑、自主神经、锥体束等功能障碍的不同组合故临床上可归纳为 3 个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统功能障碍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Shy-Drager综合征(SDS)和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的散发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
实际上这些疾病之间常常难以截然划分。
Graham 和多系统萎缩Oppenheimer 总结文献中具有类似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提出这 3 个综合征是不同作者对神经系统一个独立的变性疾病的分别描述和命名它们之间仅存在着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有某一系统的症状出现较早或者受累严重,其他系统症状出现较晚,或者受累程度相对较轻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各个系统受累的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目前在 MEDLINE数据库中散发型OPCA、 SDS和 SND均归类在 MSA中。
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
但专家们认为该病在中国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低。
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 ~74 岁 ) 其中 90%在 40 ~ 64 岁明显早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3~ 9 年。
多系统萎缩( multiplesystematrophy,MSA)是一种散发进行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和锥体系统功能损害等。
历史上对这一疾病曾经有多种不同的命名:纹状体黑质变性、橄榄 - 桥脑 - 小脑萎缩和 Shy-Drager综合征,不同表型患者的共同病理特征——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GlialCytoplasmicInclusions,GCIs)(图1)使得人们认识到MSA为一个疾病实体,而包涵体主要成份为α - 共核蛋白(α -synuclein)这一发现将 MSA与帕金森病和 Lewy 体痴呆共同归为共核蛋白病(synucleinopathies)。
定位诊断:患者高级皮质功能减退定位于广泛皮层;患者共济运动欠稳准,定位于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双下肢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双下肢膝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定位于周围神经;患者性功能障碍,尿急、尿频、尿失禁可能定位于自主神经。
定性诊断
多系统萎缩:患者中年男性,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小脑、锥体束、自主神经受累多个系统受累的表现,以小脑症状为主,目前考虑多系统萎缩-C型可能性大,但患者目前尚无锥体外系受累的表现,进一步完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尿动力学等检查。
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年男性,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患者存在共济失调、双下肢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受累的表现,但患者浅感觉保留,上下肢锥体束受累相对较轻,既往患者无饮食尚可,另外上存在自主神经受累的表现,进一步完善维生素B12检测等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该病周围神经、自主神经可受累,但患者近几年血糖控制尚可,无明显四肢麻木,同时患者存在锥体束受累的表现,予以完善肌电图、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