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部分:有关城市一城市的属性:城市:·城市社会·实质载体城市既是事又是物城市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实质载体:·资源·生态·实体建设空间·居住生活建设·经济产业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群居――原始群落――――固定居民点(雏形)以上进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扩大而不断进行下去的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之后,出现了专业的交换场所,“市”就这样,城市的雏形不断形成了.2 发展(1) 城市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其历史进程如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现代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生活中心――信息生活中心(2)社会思想的发燕尾服与城市的发展“图腾崇拜”:人们处于比较蒙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清,所以将精神寄托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对某种物的崇拜,这时的人们无力抵抗大自然,他们只能通过群居的方式,使种族延续下去. “英雄崇拜”: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控制自然界,先前对自然界的迷茫与恐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某个有威力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在这个时期常常会形成雄伟、威慑的建筑群和庞大繁华的城市空间。
“自我崇拜":人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实力,对改造自然界充满信心,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科学地建设城市,城市向着个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下去.3 从时代发展言城市发展农业时代:生产力更低,自然经济,因此,多采用天然材料构筑城市实体,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
城市大都选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高,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使建筑材料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实体更加坚固,抵御自然的能力增强,同时产生了更多提供人类新的需求的场所,但这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自然资源质量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讲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及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尽早介入城市规划学科的学习,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
从认识(recognize)城市、了解(knowledge)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入手,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ion)、内容与方法(content and method),初步树立区域整体观、文化观、环境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 学习方法: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实习相结合规划师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专家,强调规划的综合性(Integration)是指规划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应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使社会发展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这就要求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成的原因,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城市发展的过程。
二、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趋势(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
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①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呈工程与社会经济多元化的特征;③规划教育与国家规划机构、制度、体系相一致;④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一致;⑤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⑥现代分析统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
复合型人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起源一、城市的概念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与乡村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1、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考点1)(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讲 义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城”是指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卫民”。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市”逐渐合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出现成为古代的城市。
因此,“城市”一词被用来表示这种集政治权利和贸易活动于一体的人口集中聚居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经济中心。
英文:urban (城市、市镇),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 (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2、城市的定义相关学科理解: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地理学——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构成的三要素:3、城镇设置的标准⎪⎩⎪⎨⎧行政:政府所在地产业:工厂、商业人口:大量人口聚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二、城市的形成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还没有掌握一定的生产能力,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靠采集自然界的果实、捕食猎物来勉强充饥,因此哪里食物资源多到那里去。
原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拈嫁粟,幕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二)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复习要点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二)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 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4.交通通讯理论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 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考试大纲要求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的物质构成1. 城市物质构成的两种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2.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属性------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外部效应: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如交通、绿化等)与消极(如污染)两类。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1.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2.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3.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三)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 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四)城市的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1. 城市产业构成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 城市产业演化趋势]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考试大纲要求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 初期阶段2. 中期阶段3. 稳定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关系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四、城市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要求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①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①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
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本章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整体性地认识城市和城市规划,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城市观和规划观,为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掌握城市、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本质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第二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一、规划的概念二、规划的特征第三节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2、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社会改革理性:Howard的田园城市建筑学传统: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雅典宪章》(1933)(2)《马丘比丘宪章》(1977)(3)《华沙宣言》(1981)(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职能二、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三、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四、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五、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六、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2、城市规划概念中的核心理念是什么?3、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4、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