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辞学发展简史
1)草创期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
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得以创建的草创发展期。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
2)普及期
自1951年6月6日,吕叔湘、朱德熙在《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到1963年张弓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又趋于活跃,进入普及期。
后文革十年动乱不堪,修辞学多年沉寂无声。
3)繁荣期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
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
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渐跌入低谷,至今尚未摆脱困境。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与文学美学——探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
修辞手法是文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脉络。
古代修辞学派的发展古代修辞学派主要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汉代至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首先是《诗经》的传唱,传承下来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含笑九泉之下”、“箭穿百步之扇”等。
这些修辞手法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为后世修辞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其次是《楚辞》和《离骚》的出现,这些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上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并将修辞应运于文学艺术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
唐宋时期的修辞学派唐宋时期,由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得修辞学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时期,王勃创办了“文学院”,这个学术机构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研究材料,推动了唐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时期,修辞学派的研究继续深入,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修辞学家,如苏洵、苏轼、欧阳修等。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苏氏家藏小品》、《欧阳氏文读》等文集,成为了后世修辞学派发展的重要参考。
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进入现代之后,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趋势逐渐分化。
中国的诗歌与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而西方的修辞学派也逐渐被引进中国。
同时,近现代的文学形式与修辞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崭新的文学风格和思考方式也影响了修辞学派的学者们。
其中,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文化与文学翻译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语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智慧,古今两种审美形态及修辞手法的交相辉映,丰富了修辞学派研究的深度与内涵。
追溯历史,发掘汉语修辞学派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和当代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展示修辞学派的魅力与价值。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
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
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
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
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
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
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
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使用语言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修辞手法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开始,探讨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修辞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经》中的各类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通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形象。
二、古代修辞手法的发展古代修辞手法在经历了起初的阶段后,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例如,唐代的诗歌中,出现了对偶、倒装等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流畅。
宋代的诗人推崇典型的象征手法,通过抒发感情来达到审美的目的。
三、现代修辞手法的兴起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修辞手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现代修辞手法注重对感官的描写和主观情感的抒发,例如,意象派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来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当代修辞手法的新特点当代修辞手法不再受传统规范的束缚,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
例如,现代诗歌中常常使用反讽、拆构和自由联想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的意义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不仅仅是文学发展的表现,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思维变革的反映。
修辞手法的不断演进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具有更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六、结语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变革的标志。
修辞手法的不断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带来的艺术享受。
修辞手法的不断演进,使文学作品始终保持了鲜活的创作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为人们传递着智慧和情感。
1、修辞学的研究历史:“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修辞”两字最早出现在《周易》。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陈望道先生的思想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做了广狭之分。
狭义:以为修当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为语辞,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现象分为:1、积极修辞:使话语生动形象包括辞格和辞趣2、消极修辞:使表达清楚明白要求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平匀、稳密3、《修辞学发凡》杰出贡献:1、建立一个崭新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2、廓清修辞定义任务和作用的理论3、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
4、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提出修辞手法两大分野学说。
4、什么是修辞?如何来理解修辞?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5、语境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单独的词语,无所谓生动与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有了情趣。
试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特点修辞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历史分期问题。
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先生在其《中国修辞学史稿》中首次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期研究。
郑先生认为,中国修辞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两汉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宋金元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再延续期;明代与清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复古期。
这种历史分期,不仅顾及到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等发展的独特背景,而且确实恰切反映了中国修辞学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根本特点。
一、先秦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中国文学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明确的修辞学思想与修辞学研究还未开始。
虽然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孔子有“辞达而已矣”、“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等观点,孟子亦有“言近而旨远”的说法,但仔细研绎其辞,皆不是明确的为修辞学目的而阐发的观点,其修辞学思想还不明朗。
即使是对于修辞意义的看法,虽然《墨子》、《荀子》以及《易经·系辞下》中都有强调,但是从未有人提出汉人刘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这样明确的修辞观点。
至于具体的辞格研究,更是难以见到。
二、两汉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两汉时,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成熟与哲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修辞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刘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的主张,充分强调了修辞的作用与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春秋》一书用辞的深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对避讳修辞手法的论述,王逸在《离骚经序》与王符在《潜夫论》中对髻喻的论述,还有王充在《论衡》中对夸饰的论述,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此时的汉语辞格研究已初具规模。
但是,这一时期的修辞学家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修辞学理论问题,对汉语修辞如语体、风格等各方面皆未有深入研究。
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修辞学并没有发展得很充分,只能说中国修辞学处于思想成熟的时期,而不是修辞学发展的成熟期。
修辞手法的来源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
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
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
”后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
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譬喻手法。
汉代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直述)、比(譬喻)、兴(联想)。
魏晋南北朝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宋代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民国八年(1919年)于北京发生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便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辑录中国古人的说法。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中文里重要的修辞学著作之一——陈望道写的《修辞学发凡》出版。
现今在中学教育中即开始教授行文时必须使用到的各种修辞法。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学科。
它涵盖了修辞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研究,以及修辞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下将简要介绍修辞学的发展史。
古代修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修辞学主要由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开创。
他们对辩论、演讲和即兴演讲等技巧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系统化为修辞学。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逻辑推理和对话,柏拉图则强调演讲技巧和说服力。
古希腊的修辞学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期,修辞学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伦毕修斯和恺撒。
伦毕修斯在他的作品《修辞学》中系统地阐释了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称为“三艺术”的演讲技巧。
这三艺术包括纲目(inventio)、安排(dispositio)和文风(elocutio),分别指辩论的主题选择、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
恺撒则在政治演讲中成功地运用修辞技巧,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演说家。
中世纪修辞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由于此时的学术环境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修辞学主要用于讲道和祭坛演讲。
在这一时期,修辞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内涵,成为神学的一部分。
修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信仰和语言的关系,并认为有效的修辞应该以信仰为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该时期的学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遵循古典传统,修辞学家理解修辞技巧为一种美学表达形式。
先驱者之一是培根,他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修辞学在19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开始从学科边缘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他们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的某些方面,例如演讲技巧、写作技巧和论证的方法。
约翰·奥斯汀、理查德·惠勒爵士和恩德尔·洛克等学者都对这一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经历了虚实、凝炼和转化的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修辞的基本手法主要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人们使用夸张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对比来突显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排比来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使用反问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修辞逐渐趋向于凝炼和简约。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他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如借景、对仗和象征等,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更加精炼、丰富。
到了宋代,修辞技巧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诗人们注重选择富有意境的词语,同时注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他们常常使用隐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明代至清代,汉语修辞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
文人学士们开始在作品中注重对比、反击和联想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修辞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具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凝炼和对比开始,逐
渐演变为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它不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富有艺术性。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①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雅言”。
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
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
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
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騤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
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
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
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②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
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唐钺《修辞格》(1923)。
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
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
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继承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列为38格;这些,对此后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有很大影响。
汪震《国语修辞学》(1935),全讲白话文。
这个出发点和当时国语运动的历史形势是合拍的。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辞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1951年发表了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这里的修辞,比较侧重《修辞学发凡》所说的消极修辞,结合着语法来讲述。
《语法修辞讲话》在序言里明白指出,这书以“匡谬正俗”为主要任务。
50年代,参考苏联的学术发展的比较多。
当时苏联修辞学界有一种区分语言修辞和艺术修辞的主张。
鉴于中国古代修辞学中就有讲句法、字法的传统,而在汉语里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又很密切,因而也有人作了参考所谓语言修辞的主张,把用词、造句的某些内容从积极的表达效果方面纳入修辞学里讲述的尝试。
60年代,语言学界在《中国语文》上发起了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讨论。
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尝试和设想。
1979年,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出版。
这是又一部试图把语法和修辞融汇探讨的著作。
80年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重新蓬勃开展起来了。
许多年轻一代的学者正分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新的探索。
汉语修辞技法,特别是修辞格;对近代汉语修辞以及修辞专书的研究;有的着重对现代和当代作家作品的修辞的研究;实用修辞学,或者称之为文章学;功能修辞学;话语语言学,等等。
成熟还需要时间。
不过形势已使人们预感到,一种或几种新的汉语修辞学体系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一些新的领域正在开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