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专题七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点拨】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2012年2月西安五校一模33题)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答案】D3.(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32题)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
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里批判的主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只抓农业不抓工业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答案】C4.(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5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B5.(2012年1月临沂市期末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两大初期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大模式: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两大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二)重大历史线索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考查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题干列出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是“原因是”“是为了”“目的是”等;而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2.从考查的素材看:多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技法攻略】审题干―→“中国1978年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是因为中国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5.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 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来源:Z+xx+]C. 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D. 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6.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义务劳动制[7.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8.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B.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 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D. 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9.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 )A. 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B. 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C. 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D. 从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10. 1922年有一苏俄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巿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会是( )A. 不加干涉B. 联合C. 限制D. 消灭11.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差距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12.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 冷战格局的形成D.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3. 结合图片回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绩是 ( )A. 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B. 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苏联历史上最高水平C.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4. (2010·潮州模拟)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15. (2010·泰安模拟)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个人高度专权②国家对经济实行指令性和计划性的管理③优先发展农业④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的模式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强攻‟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中“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其目的是什么?(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取得的成就。
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第2课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实行按劳分配制③大规模开垦荒地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2. (2010·福州模拟)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①②③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3. 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4.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最终减产。
主要原因是什么( )A. 违背自然规律B. 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 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5. 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 )A.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 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 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6.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 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B.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C. 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D. 对市场机制的排斥7.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 )A. 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B. 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C. 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8.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 )A. 苏联解体B. 苏联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D. 使东欧国家得到了发展9.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来源:]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10. (2010·福州模拟)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11.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12. 下列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修补B.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C. 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 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3. (2010·福州模拟)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 赫鲁晓夫B. 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14.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 军事力量的削弱B.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 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15. 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彻底打破了斯大林体制B. 改革内容与新经济政策的规定有些相同之处C. 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象D. 在农村的改革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6. 阅读下列材料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请回答:(1)从这段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2)你怎样认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解析:个人崇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存在。
答案:(1)赫鲁晓夫执掌政权后也搞起了个人崇拜。
(2)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固然有斯大林本人的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赫鲁晓夫把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完全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