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咕咚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3
20咕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小鹿、狐狸、野牛等词语;会写“家,象,羊”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指导“家”“象”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游戏巩固
(1)故事人物:兔子小鹿狐狸山羊野牛大象小猴子
(2)动作词组:掉进跟着拦住领着拔腿就跑
2.我们知道听到“咕咚”声的小兔吓得拔腿就跑,接着被吓坏的动物有哪些?请翻开书106页自由读课文;
3.指名回答(预设: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
4.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看看可怕的咕咚是什么?(预设: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二、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就这咕咚声,兔子听到了边跑边叫,课件出示引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猴子听到了边跑边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对比这连个句子的不同,
(1)指名读
(2)师范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想象对话课件出示:
小猴子碰到狐狸,他们之间会怎样对话呢?
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
4.这话越传越可怕,传到大伙儿那里就变成了要“逃命”,读课件: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指名读
5.看来啊,咕咚实在太可怕了,连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但是有一只动物他却没有跟着跑,而是拦住大象,拦住大伙,他是谁?(野牛)
(1)野牛问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
三.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齐读第六,七自然的
四.书写生字“家”“象”。
第一篇:《咕咚》第二课时20、《咕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学法: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发散联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教学过程:一、导入:1.摘木瓜游戏,复习词语。
说话:拦住、领着2.课文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大家学得真认真,一个一个的人物都找到了。
那“咕咚”是谁呢?(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哎呀,你学得可真仔细。
那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3.这个故事就是由“咕咚”一声引起的,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咕咚”。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听第一自然段,这时候边听边想,想什么呢?想你听的画面,也就是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一幅图画,该是什么样的。
看谁最会想。
2.师朗读第一自然段,生自由发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木瓜树)木瓜树是画高一点还是矮一点?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3.根据老师的画,请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讲一讲。
4.下面我们看看书上写的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咕咚,真响!在一旁玩的小兔听见了,她会怎么样呢?请大家继续听、继续想。
2.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发言:这次你看见了谁?(兔子)她在干什么?(跑)她是怎样跑的?(拔腿就跑)她为什么跑?她边跑边叫,对谁叫?(小猴子)叫了什么?(“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二幅图。
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上的内容?(第3、4自然段)3. 男生朗读第3自然段。
20 咕咚第二课时
尹家溪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三班龙老师
一、激趣导入,进入状态
情境:教师上课前,三名同学突然依次跑出教师。
(惊吓,莫名)
师:这是什么情况?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老师,他们跑出去了?不知道为什么?
生:老师,刚刚有三个人没跟你打招呼就出去了。
……
师:那我们把他们三个人叫回来,问问到底什么情况。
(叫三个孩子进教室,其中一位孩子搬着一把板凳。
)
师:你们为什么要跑出教室呢?(生3:我是看见XXX跑了我就跟着跑出去了。
生2:我看见XXX跑出去了,我还以为是地震了呢。
生1:老师我跑出去是为了为您搬个小板凳。
)
师:同学们,像生2,生3这样什么都不管不问,就跟着跑。
这样的行为对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对,他们是盲目跟从。
应该先问一个为什么,再去做。
)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
像他们一样不知道原因就跟着一起跑的行为,我们把它叫做盲从。
在森林里也发生了一件热闹的事情,很多动物一起跟着跑,大家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咕咚。
板书课题《20、咕咚》
二、复习导入。
1、PPT认读生字、词语。
(让学生齐读、小组读、去掉拼音读。
)
2、自由阅读课文并给出阅读要求和问题。
(尝试读出小动物们的语气。
问题:“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为什么要跟着兔子跑?)
二、整体读文,理解内容。
1、出示木瓜树和成熟的木瓜图片。
让孩子们说出木瓜树长的又___又____,木瓜长的又___又____。
(让孩子们知道,成熟的大木瓜从高高的木瓜树上掉落在湖里,会发出巨大的响声。
进而知道“咕咚”什么。
)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兔子受到惊吓时是什么反应?(引导孩子说出:拔腿就跑,可怕急了,一边跑一边叫。
)
3、读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
(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
(3)引导孩子说出不同动物对待“咕咚”不同的反应,从动作和声音来说明。
(4)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咕咚一定是很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5、教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6、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都吓得跑起来?
7、全班齐读5~7自然段。
(1)指名反馈:野牛是怎么做的?野牛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野牛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那么这咕咚
是什么呀?
(3)理解“拦住”。
填空:野牛是一头()的动物,它没有跟着大伙跑,而是先
()。
8、谈收获: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教师小结。
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以后遇到任何事情,要多动脑经思考,问个为什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做判断。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生分小组尝试读出小动物们的语气。
2、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表演。
3、推选出7位同学,上台和老师共同进行角色扮演。
4、朗读儿歌
小兔子真胆小,
听见“咕咚”撒腿跑。
狐狸啊、猴子哇、山羊呀、
小鹿、大象跟着跑。
野牛王,不慌张,
弄清真相不跟跑,
大家夸他真勇敢!
我们都要学习他。
板书设计:
20 咕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