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_7.1 家的意味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9
课题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课型新课实际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激发互动学习方法发现探究合作交流教具ppt民族团结教育内容1771年1月5日,吐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于6月回到祖国的怀抱。
吐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
一、自主预习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关系、_____关系或_____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_____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_____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_____。
家里有_____,家中有_____。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_____、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_____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案提示:(1)略。
(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上册教案-第7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能力目标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3.能够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难点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活动一: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1)研读教材第71页正文。
问题引导:一般来说,家庭的含义是什么?问题提示: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追问:家庭通常包括哪些关系?问题提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之间有多种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
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往往越复杂。
(2)活动拓展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①你倾向于教材中提及的哪种“家”的含义?②你认为“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家庭的作用(1)研读教材第72~73页正文。
问题引导:①为什么说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②为什么说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问题提示: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对家庭的态度和感受也各有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对家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家庭的重要性3.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案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2.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二、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三、知识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位父亲,每天都很晚回家,难得那一次在天黑前回来了。
他发现五岁的儿子正倚门等他。
还没说话的父亲先听到儿子的问话:“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父亲说:“你很想知道吗?那我告诉你,我能赚20元。
”儿子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捧出一堆皱巴巴的零钱,对爸爸说:“我攒了好长时间,现在终于有了20元,你明天能早点回家吗?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
”请对材料中父子的言行进行分析。
二、生命的居所1.家的内涵(1)阅读教科书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提示: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把遮风避雨的伞;家是一个让我们身心放松的安乐窝;等等。
(2)识图展示爱是一把能遮风挡雨的伞。
家是充满爱的小屋。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新的家庭——小两口结婚成了家。
(2)因血缘关系组成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
(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
(4)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
阅读教科书第72页“探究与分享”。
想想还有其他功能吗?提示:物质生产功能:农村家庭承担着承包土地进行生产的功能;城镇个体户家庭承担着生产经营的功能;家庭成员就业,获得家庭经济收入;等等。
课题名称: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关系的建立,理解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的心灵港湾。
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义务,从而孝敬长辈,关爱家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义务,从而孝敬长辈,关爱家人。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百分导学)。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①完成《百分导学》P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6分钟)
②演练单项选择题。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单项选择答案,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如何孝亲敬长。
4、巩固记忆。
(10分钟)
知识点一:
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①“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如何孝亲敬长?
①尊敬;
②倾听;
③感恩。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9分钟)
独立完成分析说明题。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 1 课时家的意味1教课解析【教课目】感情、度与培育学生同中文化,家庭,孝顺父亲母亲的感情价目知目认识家庭含、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能力目能悟家的内涵,用行表达孝顺之心【要点点】教课要点:家的内涵教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色2教课程一、入新1.出示关于“春运”的片——他在路上要什么,他的方向指向哪里?2.通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堂上,思虑家我意味着什么。
二、新授目学一:生命的住处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 (里的“家”指的是地点)那座房子就是我家⋯⋯(里的“家”指的是住处、建筑物)我家大常打开,开容天地⋯⋯ (里的“家”指的是国家)七年 (5)班是我家,境生靠大家⋯⋯(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些句子中,“家”分指什么呢?(2)睁开想象:学生用自己的感觉表达心目中的家,睁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明理由。
教述:地域、住处、一群人、吃的地方等,然与家庭有关,但都不过家庭的某一个面,而不是家庭的。
一般来,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关系或收养关系合成的属生活。
2.小明的家庭意:通小明家庭的例子,学生感觉家的功能的多化,理解家的意味供给支撑。
今年暑期,小明得特别充,老部署的作已按完成了,然碰到几道,但在的帮助下,也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清早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夜晚,偶与爸爸下几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收入很高,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
上个礼拜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玩了两天。
此后又去奶奶家住了几日,正好追上叔叔的儿童月,于是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期快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
(1)资猜中体了家庭的哪些关系?你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虑: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小:家是我身心的借居之所。
正是因家庭拥有的生育、、感情交流、养、扶养和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 于我每个人都拥有独到意和重要价。
3.感悟 (教材 P73)交流:同学之交流完后的感觉。
提示:有房子不等于有家;醉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人,感觉不到人的暖和,所以他没有家;人在家就在⋯⋯教:家是我身心的借居之所,更是我心灵的港湾,是人、情的代名,是家最大的特色,一个没有情、没有的人,才是真切没有家的人。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1课时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知识目标
(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Family=Father(爸)+And(和)+Mother(妈)+I(我)+Love(爱)+You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