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墓志看古人的内外兼修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0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汇编1.《诗经》中的弃妇形象2.《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3.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形象4.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女侠形象5. 唐代侠义小说的流变及成因6.《三国演义》赵云的形象7. 宋江性格的悲剧性8.《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9.《长生殿》故事源流考10.《红楼梦》中老婆子的形象11. 三言二拍中的媒婆形象12. 薛宝钗的交际艺术13. 袭人的交际艺术14. 林黛玉交际艺术的得与失15. 王熙凤的交际艺术16. 曹操的管理艺术17. 诸葛亮的管理艺术18. 徐州琴书研究19. 徐州餐饮行业门头楹联研究20. 徐州旅游景点楹联研究21. 白居易与徐州22. 韩愈与徐州23. 徐州唐代节日民俗考24. 徐州宋代节日民俗考25. 徐州明代节日民俗考26. 徐州清代节日民俗考27. 贺铸在徐州诗歌创作考28. 试论柳永歌妓词29. 试论柳永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0.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31. 试论李清照词的动态美32. 试论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33. 试论苏轼的和陶诗34. 试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形象35. 试论关汉卿《救风尘》中周舍的形象36. 试论元杂剧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影响37. 试论元杂剧中“水浒戏”对《水浒传》的影响38. 试谈“崔莺莺故事”的流变39. 试谈“昭君故事”的流变40. 试谈“秋胡戏妻故事”的流变41. 试比较元杂剧《豫让吞炭》中的豫让与《史记》中的豫让42. 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43.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4.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45.《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46.《水浒传》中对女性形象与女性价值的曲解47. 论《儒林外史》中的名士48. 论《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奇案49.《桃花扇》的主题意象50. 论“梅村体”的叙事成就51.《牡丹亭》对“至情论”张扬的时代意蕴52.《水浒传》宋江形象悲剧结局的文化辨析53.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审美艺术54.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精神55.《红楼梦》中的“石”与“玉”56.《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57. 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58. 试论《水云楼词》的末世情调59.“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60. 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61. 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62. 论高启诗歌的拟古倾向63.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64.《水浒传》与侠文化研究65. 论李东阳与“茶陵诗派”的风格特征66. 论明代中期的复古运动67. 论张岱小品文的生活化与个性化特色68. 晚明小品文的审美价值研究69.《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谈70. 论汤显祖的至情论与传奇创作71. 论纳兰词的意象72. 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73. 宋代女性涉酒词情感研究74.《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反叛精神的再认识75. 始信英雄尽有雌——秋瑾和她的爱国诗词76. 论徐渭的杂剧77. 试析韦庄词的艺术特色78. 论温庭筠浓艳词风及形成原因79. 鸳平紫袭论析80. 四春的象征性与《红楼梦》的主题81. 论柳永词中的功名意识82.《瘦鹤轩词》初解83. 明代妓女词人研究84. 从乾隆皇帝御制诗探求其审美情趣85. 徐灿诗词中体现的家国情怀86. 论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87. 从歌妓词与赠妓词看宋代歌妓的卑贱地位88. 宋代女子绝命诗词研究89.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90. 宋代歌妓词研究91. 唐传奇中的豪侠小说研究92. 论“唐传奇”和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93. 论“二拍”中的僧侣形象94. 生相依,死相随——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人鬼恋”题材作品比较95. 从新出土墓志看唐代文人96. 从出土墓志看唐代女性处境97. 浅探唐代女性的思想信仰分流——以唐墓志为基础98. 论李贤太子之死99. 唐代文人乔崇敬墓志考100. 从墓志看唐朝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101. 从出土墓志看古人的内外兼修102. 论徐州饮食文化103. 孟师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孟子思想的发展104. 唐代徐州著名文人考105. 从彭城女性墓志看唐代女性婚姻观106. 浅议墓志中的作伪现象107. 从出土墓志论唐五代科举对婚姻观与名利观的影响108. 关于中国古代与现代胎教的研究109. 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和特点110. 从刘姓看古代徐州姓氏111. 唐代天宝年间徐州刘姓人士探究112. 从出土墓志看唐代妇女的宗教信仰113. 从出土墓志看唐朝宫人的命运114.《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和《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考论115. 常州市明遗民考116. 李蟠诗文集笺注117. 阎尔梅《陕西集》笺注118. 阎尔梅《河南集》笺注119. 中国古代爱情题材解析120. 从《陈州舂米》看看“清官信仰”121. 对青蛇形象的探讨122. 论传奇爱情的流变123. 李娃与霍小玉人物形象比较124.《太平广记》中唐代女子的经商活动125.《太平广记》中唐代鬼恋小说的女性形象126. 就《枕中记》浅谈唐小说中的寄梦人生127. 从《太平广记》看唐代婚恋爱情128.《太平广记》狐类小说研究129. 从《太平广记》看龙的意象130. 略论《太平广记》中唐代人仙婚恋小说的世俗化倾向131.《太平广记》中神仙形象的流变132.《太平广记》与唐扬州城市文明133. 两种《三元记》比较134. 唐代爱情传奇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135. 苏轼徐州行实考136. 白居易《燕子楼》诗考辨137. 我校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现状考察138.《浣纱记》传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39. 白居易与关盼盼之死的调查140. 李白作品书迹本考论141. 苏轼诗文书迹本考论142. 杜甫作品书迹本考论143. 明清时期《世说新语》续仿作品繁荣原因研究144.《西游记》中诗词研究145.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酒文化146. 苏辛艳词比较147. 复词运用与婉约词风148. 宋代女冠词研究149. 柳永与晏几道妓情词比较150. 苏州作家文征明家族诗论研究151. 常熟作家冯复京父子诗论研究152. 王建《宫词》的艺术成就153. 宋词兴盛探源154. 宋词衰微探源155. 宋词兴盛与衰微的内在原因156. 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曲的影响157. 宋代文人对歌妓的情感梳理157. 爱情意识的觉醒与执着追求——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159. 美学境界的新开拓——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160. 温庭筠、韦庄词的不同表现手法161. 从李煜词看其悲剧性格162. 试论两宋时期男女登楼词(楼意象词)的不同情感指向163. 词人笔下的歌妓形象164. 论柳永词女子形象165. 论朱淑真词的爱情意识166. 论李清照词的爱情意识167.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与朱淑真怀人词比较168. 句子长短与词的表情关系169. 用韵疏密与词的表情关系170. 欧词描写女性的三种模式171. 宋词与唐词特色异同论172. 宋词小序论173. 晏殊与柳永词的夕阳意象比较174. 论宋人对秦观词的评价175. 唐宋词中的“闲愁”176. 二晏词主题比较研究177. 苏轼爱情词分类解读178. 从苏轼词看其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179. 直抒胸臆,纯任自然——从苏轼的诗词文看东坡的人格精神180. 悼亡妾、亡妓词的心理探源181. 悼亡妻、亡妾、亡妓词之比较182.《唐雎不辱使命》逻辑与语言分析183.《邹忌讽齐王纳谏》逻辑与语言分析184.《信陵君窃符救赵》逻辑与语言分析185.《过秦论》逻辑与语言分析186. 明代《水浒传》评点的比较研究187. 中国古代叙事中的幻想母题比较188. 中国古代叙事中的悲剧意识比较189.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批评个例研究190. 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对于叙事意境的阐释191.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192.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193.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194.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195. 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洛阳新出土《姚异墓志》考释姚异是唐朝前期名相姚崇的第二子,其墓志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万安山南。
墓志完整记载了其生平的仕宦经历及家人情况,弥补了史料之中关于姚氏家族的相关内容,同样对我们了解唐代世家大族的政治制度也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研究价值。
洛阳;墓志;姚异;姚崇唐代著名贤相姚崇及其家族墓地位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万安山南。
新出土的姚异墓志就是在这里发现。
这篇出土墓志非常完整,墓志行文楷书,字体优美,共33行,满行33字,长73.5厘米,宽74厘米。
现录文如下并略作考释。
盖文:大唐故姚府君墓志铭,墓志录文如下:大唐银青光禄大夫许州诸军事许州刺史上柱国郑县开国伯姚府君志铭并序公讳异,字谦光,本吴兴人也。
高祖避地,徙居陕郊,后又因官迁于洛邑,今家河南洛阳焉。
导源妫,禀庆有虞,自玄德升闻,受终尧祖,至公传禅,宣禹功,纪号显其重华,盛德流于千叶。
或周封于陈,或陈兴于齐。
代着勋贤,布在方册。
公则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祥之曾孙,幽、二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善意之孙,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兵部尚书、赠扬州大都督、太子太保、梁文贞公崇之中子。
文贞公四朝拜相,二纪持衡,为龙为光,开济攸属,有典有则,燕翼是谋。
公弱冠以资补怀州参军、蒲州司士、太子典膳郎。
贬沣州司仓,常、宋二州司功。
寻又还资,改将作丞,蒲、卫二州司马,京太庙令、太常丞、太子中舍人、太仆少卿,复转光禄卫尉、太仆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出牧坊、许二州。
皇考推恩,建侯于郑。
陟遐目迩,敬始慎终。
业广惟勤,识通无滞。
逮典宗佑,明祀无违。
参侍龙楼,端士推秀。
四亚河海,直道而不迁;再牧藩条,已之而不愠。
国赖余润,棠旌去思。
长戟高车,果谐初愿;纡金拖紫,独冠等夷。
与善徒欺,歼良何速!以开元廿一年闰三月廿三日遘疾薨于许州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二。
其年十月四日归葬于万安山南先茔之侧,礼也。
风韵简旷,器用弘远,敦诗阅礼,讲信修词。
拾翠采牙,曾无暇日,怀经枕籍,可谓多年。
扬州出土两方唐墓志
李则斌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89(000)0Z1
【摘要】<正> 墓志一:1982年10月在扬州市城东公社沙口大队东庄生产队一条宽1米的沟内出土.墓志埋深1.5米,出土时志盖相合侧立.从埋藏情况看,应为残墓.墓志盖44厘米见方,厚5厘米,志身41厘米见方,厚8.5厘米.盖篆刻“唐故汝南周府君墓志”三列.铭文楷书,23行,543字.时代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9年).(见图和附录)墓志二:1984年12月发现于扬州三元桥三元新村玻璃厂宿舍基建工地的一座唐残砖室墓中.该墓只存东端,正东西向,平面作腰鼓形,残长1.0、宽0.6~0.8、残高0.3米.墓壁平砖砌筑,有铺地砖三层,横向平铺,皆用长32.5、宽16.5、厚3.5厘米的小青砖铺成.墓内出土茶绿釉瓷碗一件,直壁,平底,施釉不及底,碗内有许多支烧点,制作极其粗糙.墓志盖44.5厘米见方,厚7厘米,中间篆刻“任府君墓志铭”二列.志身44.5厘米见方,厚9厘米,铭文楷书,25行,601字.时代为咸通九年.(见图和附录)【总页数】3页(P181-183)
【作者】李则斌
【作者单位】扬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新出土唐令狐楚家族两方墓志探赜 [J], 杨洁
2.职官制度学养与出土文献整理——以新出土唐、宋两方墓志释读为例 [J], 龚延明
3.冯师英:首个因出土墓志证实的唐长安西市令——唐《冯师英墓志》考释 [J], 王彬;张沛
4.职官制度学养与出土文献整理——以新出土唐、宋两方墓志释读为例 [J], 龚延明
5.江西樟树出土两方明代墓志 [J], 谢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墓志研究——以定州市出土的两盒唐代墓志为例作者:王亚楠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4期王亚楠两盒墓志用散文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以及用韵文了表达对死者的赞杨、悼念之词。
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配合城市基建工程,于2007年六月份对中兴路北侧天成花园建设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并对勘探中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在一座墓中出土了二盒唐代墓志,现介绍如下:两盒墓志均为石质,正方形,一盒边长38厘米,志盖面阴刻楷书“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3行9字,四周阳刻牡丹花纹。
志底阴刻志文楷书16行满行25字,共331字(见图一)另一盒边长50厘米,盖面阴刻篆书“大唐故胡氏夫人墓志”3行9字。
盖面及四周阴刻几何图案和卷云纹饰,外部有水波纹围绕一周。
志文四边阴刻水波纹,志底阴刻志文行、草书22行,满行23字,共295字。
(见图二)一、赵崇一墓志文初释。
志主赵崇一,字崇一,轩辕赐姓,望天水郡人,从《天水堂?赵氏族谱》得知,自造父得赐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而有了赵姓,造父乃赵姓的立姓始祖,到秦灭赵国后,赵姓分为天水,涿郡两大支。
《史记。
赵世家》记载,赵国未君主代王嘉的儿子公铺,受秦国之命主西戎,世居天水郡西县(今甘肃天水县南)发展成望族,可以证明志主为天水赵氏之后裔,但因不得志,屡迁居所,后定居博陵《定州志》载唐时,定州为博陵郡。
志主幼时立志扬名立身,后奉授勋官上柱国(唐设上柱国用作勋官的称号)其性情温柔,教育子孙多行道义,一生严格教子,时年71岁,于建中四年(783)3月25日故于“光风私舍”(堂号)同年4月9日与故夫人杜氏合葬于定州城南。
膝下共有5个儿子,栋栖(游击将军),惟清、惟诚、惟政等号天擗地为之而悲伤。
崇一故,胡氏心酸至极,泪染衣襟,况有二女年幼未嫁心扉甚是无依,鉴此志刻于石以记其由。
词曰:赵府君(崇一)之英杰,如松之盛,万古长青。
二胡氏夫人志文初释,胡氏其先祖深居安定郡(唐时甘肃的泾州为安定郡)后居中山,(战国、汉代定州均为中山国,隋开皇初废)已三代。
中国·林州文物鉴赏:北宋刘朝宗墓志有一种考古发现,是由于出土物品的美不胜收,而惊艳了时光。
2002年11月,在我市姚村镇坟头村东地出土的北宋刘朝宗墓志,志文雅驯,笔姿瑰丽,又及志石之大,可称得上是林州出土石刻中的惊艳之作。
墓志青石制成,近正方形,长96厘米,宽95厘米。
志文楷书,38行,满行38字,共1235字。
耿辙撰文,窦诰书丹,夏鳍篆盖。
盖为盝顶,篆书4行,行4字全文为“宋故中散大夫致仕刘公墓志铭”。
据《重修林县志》记载,撰写志文的耿辙初做官时曾做过林虑尉,后升至朝散大夫、开封府仪曹参军、飞骑尉(从六品)、赐绯鱼袋(五品以上)。
志主刘朝宗,字汇甫,世为棣州厌次(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十二岁丧父。
元丰乙丑(1085年),徙居林虑,生于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卒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寿85岁。
以明法(宋代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科)应选赐及第。
官至中散大夫(五品),勋衔自骑都尉六迁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封长社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赐三品服。
其母李氏寿达94岁,两次封为淮安郡太君。
长子刘逢原,官至朝散大夫(六品),长媳为丞直郎陆瑛之女,右丞相陆佃之堂妹。
次子刘逢厚,通仕郎。
三子刘逢辰,官至文林郎知襄阳府中庐县。
刘朝宗的做官经历,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宋朝官制。
他24岁步入仕途,初为孟州河阴尉,先后做过河西、保定、三泉县知县,又历任洺、莱、卫、唐、黄、磁、泽诸州知州或刺史(文散官阶四品),其间做过大理寺丞、太子中舍、殿中丞、辽州判官厅公事、国子博士、晋州与太原军府事通判,还做过尚书虞部员外郎、朝奉郎、朝散郎、朝请郎、朝奉大夫、右朝散大夫、朝请大夫、右朝议大夫、左朝议大夫等文散官,官至致仕(退休)时赠正议大夫。
其上柱国的勋衔也是北宋王朝林州籍做官级别最大的高官。
古代墓志的大小形制,也是按照其生前官职高低所决定。
官位高低,墓志的大小也有不同级别。
据有关学者研究,生前官职属于一品、二品的,大部分墓志尺寸边长在66厘米以上,三品及三品以下小于60厘米,在55厘米左右,还有的在45厘米至50厘米之间。
解读三位唐代诗人的墓志作者:袁新雨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8期墓志,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
也指墓志上的文字。
有的有韻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墓志铭可以是生前自己写好,也可以是死后由他人撰写。
打开3位唐代诗人的墓志,既可管窥诗人生平,也可加深对以诗闻名的大唐王朝的了解。
因为唐代墓志是记录、呈现着唐代文学演进过程的重要载体。
上官婉儿(绘画)上官婉儿才华出众,并以个人的品鉴才能影响了武则天至中宗时期朝廷上下的文学风尚。
上官婉儿今留存诗歌32首,尤以《彩书怨》“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脍炙人口。
近年来,随着上官婉儿墓葬的发现,她在内政与文坛上“称量天下”的双重才华及其生命轨迹,开始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上官婉儿墓志盖上书:“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墓志一开篇,先以“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
挺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
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的语句来概括其人,之后又用大量篇幅叙述其祖上的任职情况,接下来用了一半篇幅叙述其生平。
从墓志的内容中不难发现,被评价为“懿淑天资,贤明神助”的上官婉儿,经常处于宫廷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也许是家传的天赋,这位出身名门、少时就饱读诗书且颇具文才的才女,13岁便被封为才人,之后便开始了其一生周旋于武则天、唐中宗李显、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宫斗生涯。
最后因罪被诛,但死后不久便恢复了名誉。
根据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于死后一年(景云二年七月)被恢复了生前获封的昭容身份。
但在2013年9月上官婉儿墓志出土,根据其上内容可知,上官婉儿是被葬于唐景云元年八月,其墓志盖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即可确定在其死后不久,下葬时就已经恢复了其昭容的称号。
王之涣登鹳雀楼(绘画)今人对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研究,也因墓志的出土而取得进展。
在其墓志出土之前,王之涣在后人眼中的影像并不清晰。
分析《李璧墓志》——摘自汪永江书法篆刻教程《李璧墓志》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魏碑型的特点: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
从边缘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边缘处笔划起、止点处占位充裕,体现出外围宽博疏朗的特点,虽然字距、行距较大,但被长笔划点位、分割之后,既加强了字间、行间的联系,又能使空白(外围空白与字内空白)形成内外沟通,行的两侧边缘笔划之间在齐与不齐之间,齐处在于边缘处大致到达了最宽点,撑住了大外形,使字间谐调统一;不齐处在于两侧边缘处笔划略有局部的少量的凹凸进出,塑造出行的大外行的开(凹)合(凸),进一步形成了行间的穿插组合。
同样,在横向的列间关系上,也具有齐中不齐的特点,齐处在于边缘处大致到达了至高点与最低点,撑住了整体结构,使列间谐调同统一;不齐处在于边缘处至高点与最低点处笔划略有局部的少量的高低起伏,塑造出横向列的大外形的开(长)合(短),进一步形成了列间的穿插组合。
临写时应注意不能把边缘处起止点的位置做反向的修整,如本来好的笔划被斩掉一大段,致使外形轮廓不到位。
临写前先将边缘处做好理性的判断,再进入内部结构的塑造。
从框架型主笔的角度分析,对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与分割作用的是框架式的主笔划,占据决定性的位置上,虽然这部分笔划数量少,,但体量重,定局面的主体体势,其作用类似于建筑力学原理的框架支撑。
相对于框架部分而言,其余的笔划起辅助作用即对平衡的调节,虽然这部分笔划数量多,但体量相对轻,微调、补足主体的体势。
在临写前,要充分地区分出主体支撑的框架型主笔,不能完全按照笔顺建立结够关系,要有所取舍及主次区分,才能意在笔先地把握结构主体。
从聚集焦点角度分析,虽然中宫部分包括广义的中宫区域是紧密的,但再细致地加以区分,其实只有一个位置是最密集处,聚焦于此就能够链接住外围的每一综笔划。
《李璧墓志》的焦点处是非常明朗的,通过密集、穿叉、搭接等手法,先攒住这个焦点,就不会造成全局的松散,再聚外围的笔划而形成整体,所谓攒三聚五。
北齐徐颖(显秀)墓志北齐徐颖(显秀)是北齐时期一位备受称赞的才子。
他的墓志铭是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见证了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卓越贡献和卓越人生。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北齐徐颖(显秀)墓志的内容和价值。
1. 墓志的发现和保存北齐徐颖(显秀)墓志是在现代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发现的。
据专家考证,此墓志应该是北齐时期的文献,保存完好,内容丰富,为研究北齐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墓志中,记载了徐颖(显秀)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政绩和文学成就。
墓志的发现对于完善北齐时期的历史记载,了解北齐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学成就的展现徐颖(显秀)是北齐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墓志中详细记载了他的文学成就。
据墓志记载,徐颖(显秀)工诗善赋,擅长写作诗歌和赋文,尤以其赋文为盛。
他的赋文以情景描写生动、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著称,为北齐文学的辉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北齐徐颖(显秀)的文学创作中,他以田园、山水为题材,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广受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和民众的喜爱。
他的文学成就为北齐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政绩和家世的记载北齐徐颖(显秀)墓志中还详细纪录了他的政绩和家世。
据墓志记载,徐颖(显秀)曾在北齐朝廷担任要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墓志中还提到了徐颖(显秀)的家世背景和家族传承。
他的家族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却世代尊崇礼法,勤勉持家,世代都有人才辈出,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北齐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人生态度的反映墓志中记载了北齐徐颖(显秀)的一生态度。
徐颖(显秀)在文学创作之余,还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励志为国家社会尽心尽力。
他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徐颖(显秀)以诗赋自娱,以治政造福,诚实守信,不谄曲说,深得当时朝野的尊敬和爱戴。
图书分类号:密级:学年论文从出土墓志看古人的内外兼修学生姓名殷寻学院名称人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涉外秘书)指导教师文艳蓉2011年8月28日从出土墓志看古人的内外兼修摘要本文通过相关古文作品及唐代墓志铭,探析古人重视内外兼修的特性:对外在形象与气度的重视、对美好志向与节操的追求、对自身品行与技艺的修养与相关的代表词语。
认为古代文人外在看重气度,内在重视对技艺尤其是琴艺的修养。
关键词:风神;珪璋;玉润;琴瑟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绪论 (4)一、古人对外在形象与气度的重视----风神 (5)二、古人对美好志向与节操的追求----珪璋 (5)三、古人对自身品行与技艺的修养----琴瑟 (7)结论 (9)致谢 (9)参考文献 (9)绪论在古代社会,文人墨客历来重视修养,他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古人云:“先修身而后求能”,客观地指出了人的修养、品行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也许能够升到一定层面,但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做人要正直、要严谨、要忠诚,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那么,要成为品行兼修的“君子”形象,要做到哪些呢?本文试图从几个特定方面探究古人的内外兼修。
一、古人对外在形象与气度的重视----风神古有俗语:“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中国人自古重视形象,重视气度,讲究穿着,讲究仪表,而这些都恰恰是外在美的表现。
代表儒家思想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这样写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只有文饰和质朴比例恰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这就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君子形象。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芬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些句子通过对诗人外在形象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屈原显贵的身世,重视内外兼修与自身的美好高尚的品德,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的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而通过对唐代墓志的查阅,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对外貌的描写多用到“风神”一词。
《唐故田府君墓志铭并序》:“乃为铭曰:抑抑田侯,今古罕仇,风神散明,威仪雅遒。
口权截截,心直休休,冠时轨训,盖俗芳猷。
”【1】、《大唐故上護军朝议郎行邛州浦江县令萧府君墓志铭并序》:“父武定侯,太子洗马,弈叶重光,尽一时之高选;风神清举,冠当代之名流。
公幼挺珪璋,早标聪令,起家济阴郡主簿。
”【2】、《大唐故王君墓志铭并序》:“父穆,隋恒安府鹰扬郎将;志尚军麾,素甄戎律。
公风神爽晤,器宇冲深,英勇外彰,雄衿内发。
”【3】不仅古代的文人如此(当然,他们也都是男性),古代的女性外貌也多用此词表现。
如《唐故常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资灵以化,□善而生,仪彩闲华,风神凝婉,珪璋外发,琬琰内成,托好玄宗,归依觉宝,以斯上善,宜保遐年。
”【4】、《唐故萬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资灵以化,赋善而生,仪彩闲华,风神郎润。
作闺□于彤管,归妇顺于母仪,遗义二门,缉熙两族。
”【5】、《唐故鄧君墓志铭并序》:“夫人资灵以化,赋善而生,仪彩□华,风神凝□,加以归依觉□,□好玄□,福善徒言,弥遘斯疾。
”【6】以上几个例子可见一斑,古人对人的外貌形容多用风神,一是由于受中国古代神话的影响:“相传太初时期,神王太始以创始神力造就二大主神--风神与火神,只因当初世界仅有风与火两种太初能量,并称混沌太极,风神主创,火神主灭,阴阳循环!后来风神化身为人,创造万物。
”古人对风神有极高的崇拜热情,因此大多向往之。
二是用风神比喻气宇轩昂,形容一个人的气节于神采,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更能表现古人对外在形象与气度的重视。
二、古人对美好志向与节操的追求----珪璋如果说“风神”是形容人的外在形象,那么“珪璋”就是对古人高尚品质与情操的最好评价。
古代的“珪璋”最早是指玉制的礼器,主要用于朝聘、祭祀。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南齐书·礼志上》:“用珪璋等六玉,礼天地四方之神。
”宋曾巩《明州拟辞高丽送遗状》:“盖古者相聘,贽有珪璋。
及其卒事,则皆还之,以明轻财重礼之义。
”进而比喻高尚的人品。
《后汉书·党锢传·刘儒》:“郭林宗常谓儒口讷心辩,有珪璋之质。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
”《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风鉴澄爽,神情俊迈。
”最后而进一步比喻杰出的人材。
晋葛洪《抱朴子·安贫》:“贽币浓者,瓦石成珪璋;请托薄者,龙骏弃林垧。
”《旧唐书·齐物传》:“故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兼正卿齐物,宗室珪璋,士林桢干。
”宋苏轼《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我怀元祐初,珪璋满清班。
”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玉树秀纷错,姻娅尽珪璋。
”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同样可以发现,多用“珪璋”变现古人对美好品质与节操的追求。
《大唐故陪戎副尉安君墓志铭》:“君龆年早慧,夙着嘉声,玉润优游,逍遥自得,珪璋闲发,挺思云松。
”【7】、《唐故昭武校尉任君墓志铭并序》:“其词曰:裂汉源开,干云族布,双标杞梓,孤分箘簬。
玉润珪璋,音调武濩,桂掩星花,剑发龙步,松风飋飓,音迹增傃。
”【8】、《大唐故云骑尉王府君及夫人魏氏墓志铭并序》:“父粲,幼挺珪璋,时称俊秀,光应妙选,任沂州録事参军,因宦成周,遂居于洛汭。
”【9】对于女性的品质则主要表现她们的妇道与秀丽的心灵,如《唐越州诸暨县主簿宫君故夫人秦氏墓志铭并序》:“夫人明艶晖霞,峻节清玉,识异表于宗党,辩则述于明从。
内法克修,行于宫氏,车摇佩响,步振熏风,妇节合珪璋之声,女□蕴兰茝之气。
”【10】而更多的则不用“珪璋”表示,而是用“玉”来形容。
《大唐故淄州淄川县令祖君夫人墓志铭》:“夫人肃清,观龟取鉴,味道求贞。
猗欤美媛,实掩柔名,性深玉润,志洁冰清。
”【11】、《唐斛斯处士张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珠泉玉彩,俪冰镜以凝鲜;玉树分柯,掩瑶华而荡色。
”、《大唐故焦君墓志铭并序》:“原夫人玉谍扬晖,疏爵傅于赤伏;瑶篆颓祉,景□□于黄星。
夫人温姿玉折,润渐珠胎,澄秦镜以齐明,皎梁玑而比洁。
”【12】当然,对“珪璋”研究最为深刻的当属庄子,他在《庄子·马蹄》中这样写道:“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可以看出,普通的玉石不经过雕琢根本不能成为贵重的玉器,而正是经过无数次的精雕细琢才形成了珪璋,才能被大家所认可,奉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感叹着古老苍劲的民族,孕育了古老深遂的文化。
在那丰碑一样哲人的智慧里,他的珪璋,永远闪烁着不朽光芒。
正如司马迁,他忠实地验证着这古老的哲理,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图强,挥动如琢如磨的大笔,溶入到如磨如琢的人生中,和着血泪,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留给后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给人才成长制造困难,形成压力和压抑,使人才成长备受挫折,最后才能成就不朽的大业。
如此可见,在《唐代墓志汇编》中男性一般用“珪璋”形容,而女性一般仅用“玉石”表示是有因可循的。
毕竟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是男性,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大背景下,没有饱览经书,没有接受大量教育的女性是难以用“珪璋”来形容的。
三、古人对自身品行与技艺的修养----琴瑟正如前文所述,一个人的气度与气质是外在形象的要求,对志向与情操的追求是个过渡,那么对自身品行与技艺的培养就绝对称得上内在修养。
而内在的修养是古人最看重的,也是一个人成功与成才最重要的部分。
自古有成语“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有其表”…,这些词都是说的一个人只有外在美好的形象于表面而内心空虚无物,没有一点内涵,这样的人注定成不了大器,也被人们所鄙夷。
即使凭运气偶然取得成绩,也终究会被打回原形。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更加看重内在的修养,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最古老的“琴棋书画”: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
聪明博识,文翰纵横。
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在古代,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通常用它们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而在这四样技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又非弹琴莫属。
琴表示的是人的一种高雅的情调,棋是一种智慧,书是为人最基本的技能,而画是最简单,最易开始的,从高往下,是一种希望,而约定俗成也是原因之一。
当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具备了很高的琴技,那么他们也必定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关于琴的创制者,文献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说法——《乐记》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清代著名琴家徐祺在《五知斋琴谱》中写道:“昔者伏曦之王天下也。
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峰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虽然现在仍无史诗可以考证古琴的创制者到底是谁,但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记载。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虽处陋室,但因为弹得一手好琴而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这些正是他们修身养性的绝佳途径。
通过对《唐代墓志汇编》的查阅,可以发现,在唐代社会,古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琴艺的重视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而且不但文人墨客爱好弹琴,很多女子和夫人们都培养的一手绝妙琴技。
虽然在以前的封建社会大背景下有“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思想,但是我们在《唐代墓志汇编》中也经常可以发现女性琴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