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学期龙川一中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5
3.1 温度(考点解读)(原卷版)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
2、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和温度的计算(1)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2)摄氏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0℃,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0℃以下读作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如-10℃,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
3、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1)体温计: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2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界(因为弯曲的管子很细,比其它地方细,管子冷却最快,收缩最快,就断开了)分开,温度下降,两边的水银向两边收缩而使水银柱断开,这样使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退回到玻璃泡内,所以即使离开人体,体温计显示的还是人体的温度,这样体温计才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考点1 温度】【典例1-1】(2023•宜兴市模拟)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5℃B.从节能环保考虑,夏季空调制冷温度不低于26℃C.洗澡水的最佳温度为40℃左右D.人体正常体温为37℃左右【典例1-2】(2022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已知某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刻度不准,当把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它的示数为6℃;当把它放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正在沸腾的水中时,它的示数为96℃。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教学难点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演示]让小球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提问]小球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得出]小球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那么怎样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呢?[讨论]速度改变快慢的比较[讨论与交流]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课件展示:某竞赛用的跑车启动时,4s内速度达到108km/h;某高速列车启动时, 120s内速度达到108km /h ;自行车4s 内速度达到6 m /s ;而100 m 跑运动员起跑时,0.2s 内速度达到12m /s 推算出这些物体启动时,速度的增加量和1 s 内速度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师:试根据上述数据,推算出这些物体启动时,速度的增加量和1 s 内速度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比较A 和B :它的速度的变化量相等(30m /s),A 经过的时间比B 短,在速度变化量相等的情况下,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改变快,即跑车比列车速度改变快.比较A 和C :它的经过的时间都是4 s ,A 速度的变化量比B 大,在经过的时间相等的情况下,速度变化量大的速度改变快,即跑车比自行车速度改变快比较C 和D :它们的速度变化量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要比较它们速度改变的快慢,只有计算它们的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物体速度变化快,得运动员速度变化(每秒钟改变60m /s)比自行车、列车、跑车速度变化(每秒钟改变 1.5m /s)快.因此,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快.上述四物体,运动员速度变化最快,火车速度变化最慢.师: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不同,速度增加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板)[新课教学]一、加速度师: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的?例如在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如下图1—5—l 所示建立数轴AB ,设A 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1(一维位置坐标,下同)为2 m ,B 点在数轴上的读数x2为7m ,则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大小为多少?生:△x =x2一xl =7 m 一2 m =5 m ,方向由A 指向B .师:如果物体从A 到B 是做匀速运动,如果所用时间为t =10s ,怎样求这段过程中物体的速度?生:物体运动的速度v =△x/△t =5m /10s =0.5m/s ,方向从A 指向B .师: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同样在10s 内,速度从2m /s 增加到7m /s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启动物体 速度增加量(m/s)经历的时间(s ) 1 s 内速度的增加量(m /s) 速度增加的快慢程度(最快、较快、较慢、最慢) A 竞赛用跑车 304 7.5 较快 B 高速列车 30120 0.25 最慢 C 自行车 64 1.5 较慢 D 运动员12 0.2 60 最快生: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增加的快慢.师:如果用a符号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v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那么用公式如何表达呢?生:a=△v/△t=(7-2)m/10s2=0.5m/s2师: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往往是不同的,再看下面的例子.案例1:飞机的速度由。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2008—2009学年度龙川一中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同学们,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努力吧!奋斗吧!你付出的汗水定会换来金灿灿的硕果!一、填空题。
(每题3分,共21分)1.盈盈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而_________发声;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________的缘故。
2.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面镜。
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一照。
同学们在镜子中看破到的是自己的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
本次奥运会安全工作中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1),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 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计算机识别。
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________m 。
4.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蒸发越快;冬季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形成的。
5.我们在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一般是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它们都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要在南极测气温,这两种温度计中不适合使用的是_________温度计。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得多)6.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如图2所示,则金属箔带的是______电荷(填“正”或“负”), 金属箔______了电子(填“失去”或“得到”)。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龙川一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 题 号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同学们,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努力吧!奋斗吧!你付出的汗水定会换来金灿灿的硕果!一、选择题(3分×10=30分)1. 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2. 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A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锣发出的声音是靠锤子的振动发出的B .气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C. 音调越高的声音越响亮D. 真空不能传声4.在下面的事例中,不能说明固体或液体能够传声的是( )A. 关严窗户,仍能听到室外的声音 B .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C .在空房子里讲话,会感到余音缭绕D .游泳时,潜水员在水里也能听到岸上的说活声5.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A. 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B. 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 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D. 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6.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 B .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C. 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 D .睡眠时噪声不应超过30分贝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是( )A. 在汽车底盘下要装减震弹簧 B .在宾馆地面上铺厚地毯C. 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音器 D .给噪声大的机器加上外罩8.小林家中的桌面有一只金鱼缸,小平敲了一下桌子,鱼缸中的金鱼立即受到惊吓,鱼接收到声波的传播途径是( )A. 空气……水……B. 桌子……水……鱼C. 桌子……空气……水……鱼D. 桌子……鱼缸……水……鱼9.对由于衣物没有放平引起的洗衣机机身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D .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10.如右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评券人得 分二、填空题(1分×30=30分)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 _____。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第三定律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难点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大家回忆一下力是怎样定义的.生: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师:什么是相互作用?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甲对乙有作用,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
师:大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1:可以用两块相同形状的海绵A、月,然后将它们对齐并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因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所以它们同时受到了力的作用.师:为什么要用海绵进行实验呢?生1:因为海绵的形变非常明显,很容易进行观察.师: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生1: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海绵A对海绵月有力的作用,同时海绵B也对海绵A有力的作用.生2:可以用力拍巴掌,两个巴掌同时感觉到力的作用.生3:用橡皮擦擦去铅笔写的字,橡皮擦和纸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现在大家看这样一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分析一下为什么.(实验演示)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慢慢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生:磁铁甲对磁铁乙施加了力,同时磁铁乙也对磁铁甲施加了力的作用.[新课教学]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结以上实验现象师: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力的作用,物体间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猜想一下.学生猜想讨论生l: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生2:力是一个矢量,它们的方向也应该存在一个关系,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师:刚才两位同学猜想得很有道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大家想一下怎样来进行验证呢?生:要通过实验.师:那么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先进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积极思考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师:选取的器材应该具有什么特性?生:选取的器材应该能够测量力的大小,这样才可以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师:我们常见的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生:弹簧秤.师:我们需要几只弹簧秤呢?为什么?生:两只,因为需要同时测量两个力.师:怎样设计实验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用投影展示出来.学生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生:把两个弹簧秤A和月连结在一起,如图4—5—1甲所示.①用手拉弹簧秤A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月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月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并且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②分析弹簧秤B受到A的拉力F方向向右,弹簧秤A受到B的拉力F,方向向左,这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根据他的演示,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实验设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实际的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教师总结]通过上述练习可知;(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一对力.(2)任一物体既是对另一物体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另一物作用的受力物.(3)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任何一个力都可作为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师:除了这种实验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种现代化的实验手段——传感器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投影演示和实物展示传感器,介绍传感器的用法注意:学生初次接触传感器,对其应用的方法和使用的技巧还很不熟悉,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通过阅读逐步独立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科技说明书的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发展作好准备.学生用传感器做实验,体会先进科技带来的方便师: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生:我们可以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课堂训练]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滑行的木块,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几对?A.一对 B.两对 C.三对 D.四对解析:答案应该选C.木块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是: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木块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和它对地球的引力;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二、牛顿第三定律师: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多媒体展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大家做的实验,我们来讨论总结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老师补充不完整的部分生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生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不会抵消.生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生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教师总结]从上例中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除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外,还有性质相同、作用对象不同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概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衡力?[学生]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手竖直握着酒瓶的瓶颈,而酒瓶静止时.瓶子的受力中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有何相同之处?[学生门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生2]有一对平衡力.[学生3]它们间的相同处有:(1)大小都是相同的.(2)方向都是相反的.(3)都是在同一直线上.[教师总结]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同值、共线、都反向.[教师)g日么是不是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跟平衡力是一样的呢?[学生]不是一样的.[教师]那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例子,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学生活动]举例、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关系的不同点主要有:(1)作用对象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2)力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不一定同性.(3)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作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平衡”的真实体现.(4)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灭、同变化的,而平衡力都不一定要有这种关系,它可以一个力消失而另一个力独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一个力不变而另一个力变化.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表格(课堂训练)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i)析与解答: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必有向上的加速度,这是因为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女于达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的结果.所以选项B正确.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A正确.答案:ABD[小结]学生在以前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而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真正地理解.这一节课从实验人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作业:教材第88页问题与练习.板书设计: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2.通过收集展示资料,了解牛顿定律对社会进步的价值.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5.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6.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教学难点1.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2.正交分解法.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汽车的运动,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及准确定点回收情景、导弹击中目标的实况录像资料.学生观看录像,进入情景师: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地点,他们靠的是什么?生:牛顿运动定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师: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是否也能研究这一类问题?生:不能,因为这样一类问题太复杂了,应该是科学家的工作.师:一切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组成的,现在我们还不能研究如此复杂的运动,但是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方法将会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现在就从类似的较为简单的问题人手,看一下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方法.[新课教学]一、从受力情况分析运动情况师:大家看下面一个例题.多媒体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讨论,尝试解决例题: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 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的位移.师:本题研究对象是谁?生: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师:它共受几个力的作用?生:它一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分别是物体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方向垂直地面向上,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师:物体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生:物体所受的合力沿物体的运动方向即向右,大小等于F-f=6.4N-4.2N=2.2 N.师:本题要求计算位移和速度,而我们只会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依据是什么?生: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根据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保持不变.师:经分析发现该题属于已知受力求运动呢,还是已知运动求受力呢?生:是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并完整列出解答过程.多媒体显示学生的受力分析图(如图4—6—1)师:受力分析的图示对研究这一类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复作业: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学难点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师: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种类?生:我们常见的运动有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最常见的是物体静止的情况.师:如果物体受力平衡,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生:如果物体受力平衡的话,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这要看物体的初速度情况.[新课教学]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师: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生: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师: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生1: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停止在路边的汽车,放在地面上的讲桌以及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等等.生2: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师:大家讨论一下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学生讨论,回答提问生1:竖直上抛的最高点物体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因为此时物体速度为零.生2: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受合力为零的状态,并不是物体运动速度为零的位置.处于竖直上抛最高点的物体只是在瞬间速度为零,它的速度立刻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认为处于平衡状态.师:刚才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区分到底是速度为零还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经过讨论分析我们知道应该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探究物体的平衡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师: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什么?生: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师: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什么?生: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一理想化模型,所受合外力为零.师:我们分析的依据是什么?生: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是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等于零的特殊情况.师: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解答:如图4—7—1所示,F1、F2、F3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表示这三个力在x方向的分矢量之和及y轴方向的分矢量之和也都为零,也就是:F2一FlcosӨ=0师:在这个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生: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1:可以用力的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生2:也可以用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师:总结:处理多个力平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这三种方法,即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三角形定则.这几种方法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就要看具体的题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灵活掌握.二、超重和失重(学生实验)一位同学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师: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生: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小了.师: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生: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大.师: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呢?生:这是因为当人静止在体重计上时,人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相等,而实际上体重计测量的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这种静止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是等于重力的.而当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或突然站起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了加速度,此时人受力不再平衡,压力的大小不再等于重力,所以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大家再看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
2020—2020学年度龙川一中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人教版初二上)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同学们,坚强的毅力能够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努力吧!奋斗吧!你付出的汗水定会换来金灿灿的硕果!一、填空题。
〔每题3分,共21分〕1.盈盈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而_________发声;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同学讲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讲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________的缘故。
2.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面镜。
同学们通过镜前都适应照一照。
同学们在镜子中看破到的是自己的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
本次奥运会安全工作中采纳人脸识不系统〔如图1〕,识不系统的摄像机能够自动将镜头前1m 处的人脸拍照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运算机识不。
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________m 。
4.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蒸发越快;冬季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形成的。
5.我们在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一样是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它们差不多上依照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要在南极测气温,这两种温度计中不适合使用的是_________温度计。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得多〕6.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如图2所示,那么金属箔带的是______电荷〔填〝正〞或〝负〞〕, 金属箔______了电子〔填〝失去〞或〝得到〞〕。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新课教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讨论与交流]师:请同学们思考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生: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以坐标的形式将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用点在坐标系中表现出来.它以图象的形式描述了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课件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2—1所示.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件展示的两个速度一时间图象.在v—t图象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呢?思考讨论图象的特点,尝试描述这种直线运动.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师:请大家先考虑左图.生1:我们能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中得出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生2:我从左图中能看出这个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在不同的时刻,速度值都等于零时刻的速度值.不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是恒定的,说明质点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0m/s,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师: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呢?生(众生):零.师:大家观察右图,与左图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生3:在这个图中的速度值大小也是10m/s,但它却是负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因为速度值也保持不变,所以它也是匀速直线运动.生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师:你能断定这两个图象中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反吗?生5:是的,它们肯定相反,因为一个是正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一个是负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老师及时引导,提示.师:它们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吗?这样的信息对你确定它们的方向有没有帮助?生6:显然不是啊,这有什么用啊?生7:有了,有了,两个坐标系中规定的正方向一定是相同的吗?对了,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断定它们的方向一定相反.师:是的,在两个不同的坐标系中不能确定它们的方向关系.(课件展示)上节课我们自己实测得到的小车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2—2所示.师:请大家尝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生: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师:大家尝试取相等的时间间隔,看它们的速度变化量.学生自己画图操作后回答.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增加量是相同的.老师课件投影图2—2—3,进一步加以阐述.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x/Δt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师: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课件展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让学生说出运动的性质,以及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如图2—2—4至图2—2—8所示.生1:图2—2—4是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生2:图2—2—5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是负的.生3:图2—2—6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方向与规定的速度方向相反.生4:图2—2—?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负向)匀加速运动。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明白得物体运动的速度.明白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明白得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运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外表中的速度.3.明白得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明白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究,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会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截了当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外表读数,判定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爱好,坚决学习摸索探究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明白得.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差不多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伙儿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刻、时刻、位移和路程.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 1表示tl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1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一xl,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刻内的位移.师:我们差不多明白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刻有关.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学生通过阅读、摸索,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明白这些概念差不多上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差不多概念.(板书)§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讨论与交流]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处)等,都能够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能够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课件投影图1—3—l,让学生观看,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刻的变化量?[摸索与讨论]1.图1—3—l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假如汽车沿。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龙川一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 题 号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同学们,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努力吧!奋斗吧!你付出的汗水定会换来金灿灿的硕果!一、选择题(3分×10=30分)1. 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2. 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A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锣发出的声音是靠锤子的振动发出的B .气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C. 音调越高的声音越响亮D. 真空不能传声4.在下面的事例中,不能说明固体或液体能够传声的是( )A. 关严窗户,仍能听到室外的声音 B .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C .在空房子里讲话,会感到余音缭绕D .游泳时,潜水员在水里也能听到岸上的说活声5.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A. 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B. 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 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D. 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6.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 B .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C. 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 D .睡眠时噪声不应超过30分贝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是( )A. 在汽车底盘下要装减震弹簧 B .在宾馆地面上铺厚地毯C. 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音器 D .给噪声大的机器加上外罩8.小林家中的桌面有一只金鱼缸,小平敲了一下桌子,鱼缸中的金鱼立即受到惊吓,鱼接收到声波的传播途径是( )A. 空气……水……B. 桌子……水……鱼C. 桌子……空气……水……鱼D. 桌子……鱼缸……水……鱼9.对由于衣物没有放平引起的洗衣机机身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D .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10.如右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评券人得 分二、填空题(1分×30=30分)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 _____。
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 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 笛声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传播速度是______m/s 。
(3) 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3. 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 、 和 。
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 较高。
4.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头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判定的。
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客船的。
5. 敲打铜锣,因锣面 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6. 如右图所示,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_ ______通过_____ ___传给_____ ____。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
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之间;低于20H Z的声波叫做 ,高于20000H Z 的声波叫做 。
8.右图是小明用笛子和二胡奏出的声音经过同一个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图。
关于这两个声音,你的认识是:音调较高的是 发出的,响度大的是 发出的。
9.雷雨前,经常是电闪雷鸣。
在一次闪电过后约3s 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 m 。
人耳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 ,因此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至少为 m 时才能听到回声。
10.如右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
11.一根装有水的500m 长的直铁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约为5000m ,在水中每秒传播约为1500m ,则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 _ __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 _ __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 _ __传来的。
12.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
(1) 工业噪声: ;(2) 交通噪声: 。
三、实验题(8分+6分=14分)1.如右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评券人得 分 评券人得 分答:_________。
(4)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四、简答题(2分+2分=4分)1.有副对联如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声学的知识?2.在有些地方,可看到如右图所示的标牌,这表示什么意思?五、探究题(6分+6分+10分=22分)1. 小明、小红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红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笔尖在纸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他们共同探究的问题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共同的结论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验证问题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写出你的设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实验一:如图左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实验二:如图右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比较你在探究实验一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
(2)比较你在探究实验二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评券人得 分评券人得 分图左 图右(3)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2. 小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控制因素编号A 钢20 0.3B 钢20 0.7C 尼龙丝300.5D 铜40 0.5E 尼龙丝40 0.5(1) 如果小玮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 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__________和,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的关系。
(3) 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
你认为小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分×10=30分)1.C 2.B 3.D 4.C 5.B 6.C 7.B 8.D 9.A 10.B二、填空题(1分×30=30分)1.快2.(1)振动(2) 340 (3)月球上方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3.音调响度音色音调4.振动音色空气5.振动真空6.振动空气塑料球真空不能传声7.20~20000H Z低声波超声波8.笛子二胡9.1020 17 10.响度 11.铁管水空气 12.(1)工厂(车间)里的机器运转声 (2)街道上的汽车声三、实验题(8分+6分=14分)1.(1)能(2)音乐声逐渐减弱(3)不能(4)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2.(1)2张较硬的纸片、1根长约10 m的棉线(2)首先把2张较硬的纸片做成喇叭状,并分别接在拉直的棉线的两端(做成“土电话”);然后两人可分处两房间内通过“土电话”交谈,看能否听到对方的声音(注意:房门要关闭,棉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3)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四、简答题(2分+2分=4分)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或空气传导)2.禁止鸣笛五、探究题(6分+6分+10分=22分)1.(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3)弹吉他发声时,会发现琴弦在振动2.(1)听到的两次声音,第一次音调高,第二次音调低。
这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关系:划得快音调高,划得快慢音调低(2)听到的两次声音,第一次音调低,第二次音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