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对苏联因素的内化
- 格式:pdf
- 大小:463.77 KB
- 文档页数:2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关键词]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改造[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加速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或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逻辑结果。
在这场运动结束后毛泽东对农业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始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
对于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尤其是毛泽东为什么在50年代中期突然决定加速农业改造的步伐,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相当多的论者把这一运动的发动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联系在一起,一些国外学者则将其归因于毛泽东的所谓“民粹主义”思想,或者认为它是毛泽东主观意志的产物。
笔者认为,毛泽东提出加速改造的动因并不仅仅是希望中国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更非个人一时的“偶然冲动”,而是另有更现实的原因,即它不过是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所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
简言之,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对农业的要求和农业发展不适应工业化的矛盾,促使党的领导人寻求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的方法以解决这一矛盾。
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限的估计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设想,在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将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至于这个时期有多长,说法不一。
1948年9月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插话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土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在1949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不要急于追求社会主义化,如果希望搞社会主义,太快了,会翻筋斗。
中共二十八年,再加上二十九年、三十年两年,完成全国革命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
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参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36页)。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世界形势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世界形势是这样的:资本主义陷入空前的危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局部战争演化为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初一革命的边缘,因此毛主席无可辩驳的说明中国只有选择社会主义而别无选择。
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现状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达20年的艰苦斗争后取得了胜利。
然而,新中国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最初倾向于采取苏联模式,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对苏联模式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演变。
1949年至1957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崇拜和借鉴了苏联模式。
中国政府迅速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国家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推行“五年计划”的经济计划。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评价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坚信这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上追赶西方国家的有效途径。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到了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苏联模式的误导和局限有了更多的反思。
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党内出现了关于苏联发展模式的争论。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存在工业部门过度发展、农业滞后、官僚主义等问题。
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提出要“批判教条主义”,并在195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表示,苏联模式有“右倾保守”倾向,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开始试图根据国情制定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1958年至1966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发生了更为深刻的转变。
中国领导人认为苏联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即它过于强调计划经济和国家集中经济管控,导致了静止不动、僵化的状况。
中国坚持要实行农田水利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强调发展农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经验只是个别国家的经验,不能机械照搬,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文化大革命以后,到了1976年,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了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的任务。
到1950年,苏联恢复、新建大企业6 200个,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3%。
这表明( )A.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苏联已经实现现代化C.苏联的经济模式具有局限性D.卫国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到破坏解析:从题干提供的材料看,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并没有实现现代化,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体制弊端及经济遭到破坏,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世纪50年代初,联共(布)中央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指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讨论该书书稿时,苏联经济学界在______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 )A.是否存在经济规律B.是否存在价值规律C.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D.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规律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联,经济学界存在分歧的问题比较多,但具体到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分歧,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B.价值规律的存在C.社会分工的存在D.计划经济的存在答案:A4.下列观点属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的是( )A.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B.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使得国家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C.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没有界限D.无论什么条件下的商品生产都会导致资本主义解析:C、D两项观点与斯大林的观点相悖;B项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只有A项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建国初期,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战斗,最终选择了上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的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必然性。
第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就决定了它具有两面性。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这就使其具有了较强的革命性。
但是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引进外国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
这又使其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那么发展资本主义必然遭到巨大的挫折甚至失败。
外国帝国主义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中国设立工矿企业、航运公司、银行等等,并不是要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恰恰相反,帝国主义强大势力的排挤和压迫,是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生长起来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除日本以外,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在这次战争时期和战后一二年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欣欣向荣,被称为“黄金时期”。
但随着各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后重新向中国扩张势力,这个“黄金时期”迅速结束了。
这种情形更证明,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资本主义是无法自由发展的。
在中国丧失独立主权的情况下,当然也谈不到按照本国的利益和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等。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造成了一个为它们服务的买办阶级,又竭力维持中国的封建土地关系和相应的社会关系。
以买办势力和封建地主阶级为基础的军阀、官僚、政党,是帝国主义所选中的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帝国主义从军事、财政各方面支持这些代理人,并通过这些代理人吮吸中国人民的血汗。
当这些代理人中的这一个或这一批倒下去时,帝国主义就以另一个或另一批取而代之。
封建势力虽然腐朽落后,但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并同买办势力结合起来,就成了难以摧毁的堡垒。
作者: 刘涛
作者机构: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出版物刊名: 大连干部学刊
页码: 45-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毛泽东 建构主义 身份 利益 中苏关系
摘要: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身份和利益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属性,也是影响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两大最关键依据。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家,国内矛盾始终不曾化解,外在威胁始终没有减弱,中国在冷战大环境中是一个受威胁的弱者。
对于中国此时期的利益定位,毛泽东认定的利益是反苏抗美符合中国利益(这一认知在实践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受威胁的弱者的身份认知和反苏抗美的利益认知,极大影响了毛泽东的对苏战略决策,决定了后续十余年中苏对抗的关系大走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与启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苏争霸的“两条线”战略:一方面使中国对外交往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并拓宽了外交新渠道,大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对我国内政与外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研究”(批准号:05KS209)暨华东交大科研校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世界局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两超争霸。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联盟破裂,其结果不仅使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主导战略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且使中国逐步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相对抗的道路。
为了反对美苏两霸,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中国权益,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我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国主义”[1],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两条线”战略,全面主导并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客观地分析我国“两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对当今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积极效应“两条线”战略是在美苏争霸,并互与中国对抗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畏强极、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产物。
这一战略的贯彻,不仅使我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拓宽了外交新渠道,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使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捍卫了国家权益与民族尊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利用中国经济建设的暂时困难,掀起反华浪潮,使中国处于南北受敌的危险境地。
专题13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
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
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 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山东·高考真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
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6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
中国学苏联模式的事例
中国与苏联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社会主义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苏联是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中国借鉴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经验,并相应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的重工业基地和农田水利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学习了苏联的教育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中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3. 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之一,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也学习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中国实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4. 科学技术合作
中国与苏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广泛的合作。
两国在航空航天、原子能、计算机等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苏联的科技发展成果对中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事例有很多,这些学习经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