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929.68 KB
- 文档页数:8
收稿日期:2013-10-17作者简介:胡芬(1990-),女,江西吉安人,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
胡芬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儿童面孔识别缺陷概述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面孔识别障碍广泛存在于AS D 儿童中间,从而影响了个体的社会交往。
文章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AS D 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具体体现,并概括了该群体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成因。
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对AS D 儿童面孔识别的研究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干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AS D );面孔识别;特点;理论成因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04-0058-05(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上海200062)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 pe ctrum dis orders ,AS D )是一组有神经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临床表现,自闭症处于该谱系中最严重的一端[1]。
面孔是承载社会沟通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面孔加工的好坏对于儿童社会适应和交往至关重要。
识别面孔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正常儿童通过识别面孔获取社会信息,指导社交行为。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AS D 儿童在面孔加工方面存在缺陷,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2]。
近些年,国际上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面孔识别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包括AS D 患者面孔识别缺陷的主要特点,缺陷的理论成因及AS D 个体的评估和干预等,面孔识别也成为自闭症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大陆虽然有学者也逐渐关注这一领域,但是研究数量仍然有限。
一、正常发展儿童的面孔识别正常儿童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就开始知道从人脸获取社会信息。
研究表明,婴儿对人脸特征和面部情绪非常敏感[3],而且能够区分成熟与不成熟的面孔。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加工的研究进展陶衡恒【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在对面孔表情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情绪感知障碍问题,很难从他人的面孔中正确读取信息,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活动.为此对ASD个体面孔识别加工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前人在ASD个体对面孔表情类型、静态面孔的识别加工特点,以及对面孔识别的注视特点方面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应该深入进行发展性设计,将生理药物与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眼动与脑电等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揭示ASD个体面孔识别障碍的内在机制,为其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手段.【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4页(P1-3,36)【关键词】ASD;情绪障碍;面孔加工【作者】陶衡恒【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40 前言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并伴有某些重复的行为、兴趣[1].当前许多研究表明,ASD个体存在着面孔识别加工问题,这引起了广大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认为面孔识别加工障碍可以被看作是ASD个体社交缺陷的主要特征.近年的研究表明ASD个体出现社交障碍是由于其社会认知缺陷导致,而面孔认知是社会认知的表现之一,研究面孔认知是探寻社会认知问题的着眼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ASD个体面孔识别加工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研究者对ASD个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力求在这个领域取得较大的突破,进一步为ASD个体提供合适的诊断与干预措施.1 ASD个体面孔识别加工的特点人类的面孔表情传递着社交信息,正确读取他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能力.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中,ASD个体或轻微或严重地会出现情绪识别加工问题.影响ASD个体面部表情加工的因素非常多,如个体自身的特征、情绪面孔类型、实验方法等等[2].社交障碍至少与面部表情的识别与理解有关.现有的许多研究显示,ASD 个体面孔识别障碍是受到多个脑区异常影响的,主要是与N170、N300、P400、Nc等ERPs成分和梭状回面孔区与杏仁核激活有关系[3].1.1 ASD个体对面孔表情类型的识别加工特点研究表明,ASD个体在加工复杂的情绪时表现得很困难[4].在Evers等人的情绪面孔标签任务研究中发现,ASD组比正常被试组更频繁地选择“恐惧”这一标签,这也许在某些程度上解释了ASD个体在面对恐惧时表现得更差的原因.ASD个体在识别开心、悲伤、惊讶、厌恶、愤怒面孔表情时并无明显差异,与恐惧识别介于显著性临界[5].研究表明,ASD个体在识别积极情绪的反应时间与正确率都高于消极情绪[6].Harms等人认为,ASD个体存在情绪特异性,大多数是悲伤、厌恶、惊讶等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些情绪需要心智化.Eack等人的研究表明,ASD个体具有情绪识别障碍,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表明ASD个体是否存在情绪特异性[7].这些研究说明了ASD个体是否存在特异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ASD个体在识别惊讶和生气而且是高强度的表情强度水平上表现正常,而在低水平的表情强度上则出现面孔识别与加工障碍[8].在对面孔表情强度的研究上,高强度的面孔表情识别比低强度的面孔表情识别更准确[4].Evers等人的研究表明,强度与情绪相互作用,总体上,高强度的情绪面孔比中强度的情绪面孔更容易识别.1.2 ASD个体对动静态面孔的识别加工特点目前,国内有关研究ASD个体情绪面孔识别的实验设计集中于使用静态的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材料,很少有相关实验设计采用动态的面孔图片.有研究表明,ASD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时反应时间更长,在动、静态面孔身份的匹配实验中,准确率比正常个体更低,在动态面孔识别中,ASD个体存在普遍的情绪识别障碍问题[8].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自发的表情传达往往都是快速的、微妙的,而ASD个体对这些重要的社交线索往往会忽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静态面孔图片,ASD个体在识别面孔情绪时,会出现与正常个体相似的表现,而当使用动态面孔图片进行刺激时,ASD个体往往表现得更差,动态的面孔图片比静态的面孔图片在情绪水平上会产生更大的激活.有研究将动态的面孔图片与静态的面孔图片这两种呈现方式做了对比,发现ASD 儿童对静态情绪面孔图片的识别能力高于动态的情绪面孔图片,进一步提出ASD 个体对情绪性线索的提取出现困难.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SD个体在面对面孔表情时,大脑激活异常.1.3 ASD个体对面孔识别的注视特点许多研究表明,ASD个体在进行面孔识别时,注视的时间和区域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眼动技术的研究表明,ASD个体更倾向于关注面部的嘴巴部分,更少去关注眼部的区域.眼部注视不足是一项ASD个体评估诊断标准.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负性情绪面孔中,ASD个体更多地表现出眼部注视不足,这可能是由于负性效价情绪过度引发了情绪唤醒,从而回避了眼部的注视.结合眼动技术对ASD儿童进行研究,发现ASD儿童对面孔的总注视时间比正常发育的儿童少,对眼部、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及注视点数均比正常儿童低,对高兴表情和悲伤表情的注意较多,而对恐惧则较少[9].这表明ASD个体对面孔的识别加工与常人不同,对情绪面孔的注意方式异常.尽管对ASD个体面孔识别障碍缺乏统一的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他们在识别面孔时确实表现与正常人不同.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当表情面孔呈现在真实复杂的自然社会场景中时,ASD个体较少注视眼部.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可能是社会互动会直接影响ASD个体对眼部区域的注视不足.正常个体的眼部注视比率与N170成分的潜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而ASD个体没有出现此特征[10].ASD个体对眼部区域的注视不足可能是与他们在面孔加工时大脑神经的异常激活有关.一项将ASD个体、杏仁核损伤的病人、正常个体进行对比的实验研究表明,被试者在观看真实自然社会场景时,ASD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少注视眼部区域,与杏仁核受损的病人相似[11].由此,ASD个体对眼部区域的注视不够或是对眼部的回避,这可能与杏仁核的异常有关.ASD个体的情绪启动效应与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情绪启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但目前为止,对ASD个体情绪面孔识别与加工的原因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2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生理层面或是行为层面,ASD个体都表现出明显的面孔识别障碍.针对目前研究ASD面孔识别加工的主要方面,对ASD个体面部识别加工的主要特点进行梳理,为下一步更好研究这个特殊群体提供建议.目前为止,国内对ASD个体面孔识别加工纵向研究太少,使得我们无法判断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后天环境与实践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应该多去深入进行发展性的研究设计.提高被试者的同质性,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ASD个体的年龄、智力、教育背景等因素,更好地与控制组匹配.针对ASD儿童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法还应该将生理药物与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在有生活意义的情境中对ASD个体进行有效的联合注意与共情训练.在实验材料方面,大多都是采取加工化的标准静态图片,对于是否能推论到真实场景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少数使用动态面孔图片去探测ASD个体面孔识别的效果研究.研究证明动态图片更可靠地揭示ASD个体面孔感知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利用眼动与脑电等技术相结合的更加生态化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索ASD个体对面孔身份识别与面孔表情识别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揭示ASD个体面孔识别障碍的内在机制,为ASD个体提供更加合理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手段.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孟景,沈林.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共情及其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5(1):59-66.[2]王丽娟,罗红格,姚雪.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77-1184.[3]王磊,冯建新.面孔呈现特征对自闭谱系障碍面孔识别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7,(3):32-37.[4] Kris Evers,Jean Steyaert,IlseNoens,et al.Reduced Recognition of Dynamic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E-motion-Specific Response Bias in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5,45(6):1774 -1784.[5] Lambrecht L,Kreifelts B,Wildgruber D.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recognition:Ipact of sensory modality and emotion category[J].cognition and Emotion,2014,28(3):452-469.[6] Harms M B,Martin A,Wallace G L.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in Autism SpectrumDisorders:A Review of Behavioral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J].Neuropsychology Review,2010,20(3):290-322。
儿童自闭症的眼神接触与面部表情识别自闭症,也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发展障碍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这种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缺乏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
这种缺陷对儿童的社交交流和情感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闭症患者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识别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
眼神接触在社交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眼神接触,人们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和意图,并建立起互相的联系。
然而,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
他们可能会看向其他地方,或者只盯着某个物体。
这种缺乏眼神接触的行为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也使得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为了理解儿童自闭症患者为何缺乏眼神接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在观察他人时,他们的眼球会不断地扫视,而不是集中地注视对方的眼睛。
这表明他们对眼睛的注视能力存在缺陷。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对于眼睛的注视时间较短,而对其他部位的注视时间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眼睛的注视缺乏兴趣或者对于眼神接触感到不适。
面部表情是人们交流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面部表情,人们能够传递情感和意图。
然而,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或者无法将面部表情与相应的情感联系起来。
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者无法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
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患者对于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关。
镜像神经元系统负责模拟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然而,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这使得他们无法准确地模拟他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导致对于面部表情的识别困难。
针对儿童自闭症患者缺乏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识别的问题,有一些干预措施被提出。
其中一项干预措施是通过训练来提高他们的眼神接触能力。
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来实现,例如要求他们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的练习,或者要求他们观察他人的眼睛并描述对方的表情。
文章编号:1001-4918(2011)05-0449-458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7 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陈顺森1,2白学军2沈德立2闫国利2张灵聪1(1.漳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0;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要: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 10岁ASD 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
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
结果发现:(1)ASD 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 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 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 儿童对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 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情绪面孔;面孔觉察;面孔加工;眼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XLX266);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FJCGZZ11-006).通讯作者:白学军,E-mail :bxuejun@ 1引言面孔是一种丰富的有关他人情绪状态的信息源(Rosset ,Rondan ,Da Fonseca ,Santos ,Assouline ,Deruelle ,2008),辨认面部表情的能力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成分(王妍,罗跃嘉,2005)。
能否准确地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从眼睛获取社交信息,识别他人心境、情绪和意向(de Wit ,Falck -Ytter ,&von Hofsten ,2008),并做出适当反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个体社会交往、沟通的成败(Hoehl ,Wiese ,&Striano ,2008;Nachson ,1995)。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表现及其识别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主要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交交往、言语和非语言沟通、以及存在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如何进行识别。
一、社交交往的困难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互动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交流的能力。
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兴趣与他人分享喜悦和乐趣的行为,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关注。
他们可能避免和他人交流,显得孤独和与世隔绝。
二、言语和非语言沟通的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言语和非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困难。
一些患者可能在发育初期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完全缺乏语言能力。
其他患者可能会重复使用特定的词语或短语,这种行为被称为刻板语言。
此外,他们可能对于灵活使用语言和理解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困难。
同时,一些患者可能会倾向于以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如通过手势、指示和触觉等。
三、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特点。
他们可能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如反复摇头、摆动身体、扭曲手指等。
此外,他们可能对特定的事物或话题表现出极度的兴趣,对其他事物则缺乏兴趣。
这种狭窄的兴趣范围和刻板重复行为常常成为他们与他人进行正常互动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
识别自闭症谱系障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在社交交往、言语和非语言沟通以及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方面的表现。
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出现明显的偏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其次,专业医生会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进行评估,并结合观察、问卷调查和各种评估工具来确诊自闭症谱系障碍。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早期的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随着早期干预措施的发展,孩子的社交交往、言语和非语言沟通以及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得到改善。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以及行为表现。
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就目前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一、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众所周知,大脑是控制我们思维、行为和情绪等高级功能的中枢器官。
在自闭症患者中,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1. 神经元连接异常先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在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着神经元连接异常。
例如,在大脑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关键区域,患者间典型连接模式出现紊乱。
这些变化导致了信息传递和整合失调,从而影响到情绪识别、社交互动等行为功能。
2. 皮层厚度改变新近的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也存在着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在额叶和颞叶等关键区域,自闭症患者的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这种异常可能与注意力、社交认知以及语言能力的缺陷相关。
3. 神经兴奋抑制失衡神经兴奋抑制失衡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也被广泛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ate)水平升高,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下降。
这种兴奋抑制失衡可能是导致自闭症患者注意力困难、感官过敏等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遗传基础及环境因素自闭症谱系障碍涉及有复杂的遗传机制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1. 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证实,自闭症患者的遗传基础是复杂而多样的。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突变基因,包括NRXN1、SHANK3和CHD8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脑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发生异常,最终影响到个体行为和认知发展。
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孕期接触空气污染、毒物暴露、感染等环境风险因素与自闭症发生之间存在关联。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王道阳;殷欣;曹果果;杨婕妤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42)004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期瓦解性障碍以及非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等[1]。
ASD儿童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
而面部表情识别能力(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FER)对有效社会交往有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248-250)
【作者】王道阳;殷欣;曹果果;杨婕妤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市 24100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市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市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市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94
【相关文献】
1.口肌训练结合语言认知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效果评价 [J], 刘丹
2.人工智能技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及社会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J], 闫婷婷; 郑蔚
3.不同认知水平的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体力活动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性研究
[J], 石碧君; 曹牧青; 王馨; 罗靓尹; 曾晶晶; 陈嘉洁; 静进
4.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脑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 [J], 黄丹丹;姜志梅
5.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认知:基于图片命名的脑电图研究[J], 周正荣;王晨光;王谦倩;江钟立;贺丹军;林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闭症谱系病的面孔特征识别:行为研究综述摘要:面孔识别,一种从面部特征来辨认他人的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日常社会互动。
面孔识别的缺失深刻地影响到一种在社会交往中的最常见的障碍:自闭症。
在这里我们提出疑问,面孔特征识别是否确实损害到自闭症人群?在行为研究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闭症人群和非自闭症人群在处理面孔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典型的面孔特征识别的标志,例如面孔倒立效应,看来是存在于自闭症患者中的。
无论如何,从数量上,换言之就是对面孔特征的记忆或辨别的多寡,自闭症患者的表现要差于正常个体。
这种损伤在面孔识记和面孔知觉任务中的样本与测试之间的延迟阻碍中有明显不同,并且在没有记忆要求的任务中更少。
即使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缺失或许具体到面部,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的证据是必要的。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谱系病、艾斯伯格症候群、综合性精神发育障碍、神经发育障碍、面孔识别、人脸识别、身份识别、面孔倒立效应、行为研究、心理学面孔识别的缺失被广泛争论为社会交际损伤人群,像是孤独症谱系人群或称为ASD的主要甚至是核心原因。
然而,有关这话题的文献是很混乱的。
这里我们尝试弄清楚这些文献申明显得不同,专注在面孔知觉的一个方向,面部特征的认知(可以参照最近的情绪表情的识别)。
面部特征识别的潜在缺失尤其重要,因为(相反的事面部情绪识别的缺失),它们不是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提出疑问,现在的科学文献能否证明面部特征知觉的缺失发生在ASD和正常人之间?如果是这样,什么事缺失的明确性质?是不是只是特定指向面部,或者只是物体特征的缺失的一部分?是不是知觉识别的缺失或者记忆,或者都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了解ASD的病因和治疗非常重要。
如果面部特征确定影响到ASD,这将会对决定这些缺失是否在ASD中扮演一个基础的角色,在引导向认知表现的其他方向。
这就是说,面部特征的缺失会不会只是众多社会认知缺失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是这样锻炼更好的面孔识别技巧会导致认知技能的提升。
收稿日期:2018-06-25作者简介:李桃林(1994-),女,重庆黔江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廖全明(1968-),男,四川营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与促进对策研究”(SC17XK054)。
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成因的研究综述摘要:自闭症儿童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可以用脑部加工机制异常说、心理理论缺损说、面孔加工策略异常说、经验-预期模型、移情-系统化、社交动机缺乏说等理论来解释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成因。
现有的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成因研究存在对内在机制的研究不够、对成因缺少纵向比较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内部差异问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问题值得商榷等不足,因此可以从关注导致孤独症孩子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成因的内部机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成因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1-0064-05(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2.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李桃林1廖全明2童孝媚1面孔在社会适应及人际关系认知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个体在感知外界事物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社会线索[1-2]。
面孔表情作为个体向外外界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在社会适应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面孔表情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个体与他人、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面部表情识别是重要的社会认知技能[3],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成分[4],正确的面孔表情识别是进行人际沟通、了解他人内心状态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个体可以及时的给与他人回应,以此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正确的面部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5]。
心理科学进展2009, Vol. 17, No. 6, 1177–118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王丽娟罗红格姚雪(吉林大学心理学系,长春 130012)摘 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心理状况的谱系障碍,其症状是社交及沟通上的广泛性异常、异常局限性的兴趣和高度重复性的刻板行为。
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3类。
研究主要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为线索,通过深入分析ASD患者在面孔识别认知过程中脑的异常变化,探讨其面孔识别障碍的神经机制问题。
研究表明,ASD患者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主要与N170、N300、P400和Nc等ERPs成份异常及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的低激活有关。
研究推论ASD患者面孔识别障碍是多个异常脑区联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受异常脑区的数量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面孔识别;N170;梭状回面孔区;杏仁核分类号 B842.21 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指一种心理状况的谱系障碍,其临床特征表现为社交及沟通上广泛性异常、异常局限性的兴趣和高度重复性的刻板行为,给患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见《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d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
ASD主要包括自闭症(Autism)、亚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AS)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
其中Autism在谱系的核心位置,以社交能力缺陷、语言沟通能力缺陷、重复性的刻板性和丧失兴趣为主要表现特征。
AS与Autism症状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发展并未出现迟缓,比Autism的症状表现程度轻;PDD - NOS泛指除前两项以外,所有不能具体归类的自闭症倾向患者。
关于ASD患者面孔识别的大部分研究以Autism和AS为研究对象,也有少数研究以PDD-NOS为研究对象(Magnee, de Gelder, van Engeland, & Kemner,收稿日期:2009-05-20通讯作者:王丽娟,E-mail: wlj99@ 2008)。
面孔在个体社会交往认知和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显著的、有生物学意义的视觉刺激,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
而面孔识别障碍恰恰是ASD患者在社会认知缺陷方面最显著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ASD患者甚少与他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他人面孔及表情和情绪变化,无法正确判断他人的想法,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严重影响其社会交往。
Langdell (1978)最早研究自闭症儿童的面孔识别障碍,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对面孔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自闭症儿童多以外在维度(如是否戴帽子)进行分类,正常儿童则多以情绪维度进行分类。
从此拉开了ASD患者面孔识别障碍的序幕。
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ASD患者面孔识别的研究以行为学的实验研究为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电生理学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而开始关注ASD患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向。
目前,ASD患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两种技术。
ERPs研究发现,ASD患者的面孔识别主要与-11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N170、P400、Nc和N300等成份的异常有关。
fMRI研究发现,它主要与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的异常低激活有关,并且患者的杏仁核经历一个早期体积扩大,但随着年龄增加其神经细胞数量又会明显低于正常人的异常发展过程。
这说明面孔识别与梭状回面孔区等脑区有关。
但也有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如性别判断(see Pierce, Haist, Sedaghat, & Courchesne, 2004),被动的看面孔(see Hadjikhani等人, 2004),ASD患者的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激活类似于正常人。
上述可知,ASD患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时间不长,仍未有一个比较明确和统一的解释。
本文将以ERPs和fMRI两种研究方法为线索,对近20年来ASD患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整合。
首先阐述ASD患者面孔识别的ERPs成份研究,然后分别阐述其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异常激活的脑成像研究,最后讨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成人,本文给出了文献中其他ASD被试的年龄。
2 ERPs成份研究ERPs研究发现,ASD患者面孔识别障碍主要与颞枕部的N170、额中央部的P400、Nc及额叶的N300等成份的异常有关,且不同成份对应不同的面孔识别任务。
如N170发生在面孔识别早期阶段,主要与觉察面孔过程有关(see Bentin, Allison, Puce, Perez, & McCarthy, 1996);P400和Nc主要与判断面孔熟悉性有关(see Dawson等人, 2002);N300主要与识别表情过程有关(see Dawson, Webb, Carver, Panagiotides, & McPartland, 2004)。
这些ERPs成份的异常变化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不能如常人一样参加一般的社交活动。
2.1 N170对正常人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发现,N170对面孔刺激更敏感。
Bentin等人(1996)以成年人为被试,比较不同刺激诱发的ERPs差异,结果发现呈现面孔刺激后,被试颞枕部在150~180ms之间产生一个负波,在170ms左右达到波峰(即N170)。
而其他物体如蝴蝶、家具、手、车等则不能引起这一负电位。
Bentin提出N170发生在面孔识别的早期阶段,是专门用于觉察(而不是辨别)人脸的ERPs成份。
Itier和Taylor (2004)的研究亦发现,相对于其他物体如花、房子、路标等而言,面孔引起的N170振幅更大。
de Haan, Pascalis和Johnson(2002)以6个月大婴儿为被试,结果同样证实了该结论。
Taylor, McCarthy, Saliba和Degiovanni(1999)对4~14岁儿童(分成5组:4~5岁,6岁,7~8岁,9~11岁,12~14岁)和成年被试的面孔识别能力进行了研究,给被试分别呈现面孔、车、扭曲面孔和蝴蝶等图片,结果发现只有呈现面孔刺激时,所有年龄组被试都产生N170成份。
并且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N170的振幅不断增大,在14岁之前无显著性差异,但在12~14岁组和成年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到青春后期振幅和成人一样;达到波峰的潜伏期不断减少(4~5岁儿童的潜伏期大约为270ms),到青春中期潜伏期时间达到成人水平。
ASD患者面孔识别的ERPs成份和正常人不同,其N170成份以振幅变小,潜伏期变长为主要特征。
McPartland, Dawson, Webb, Panagiotides 和Carver(2004)考察了正常组和ASD组(15~42岁)被试在观看正置面孔、倒转面孔和物体图片时的ERPs成份。
结果发现呈现面孔刺激时,ASD 组的N170潜伏期变长,延迟达到波峰。
Webb, Dawson, Bernier和Panagiotides(2006)研究考察了33~54个月正常组和ASD组幼儿的面孔识别能力,记录被试在呈现刺激材料的230~390ms 之间所诱发的ERPs成份。
结果发现,相对于物体如,球、玩具车等,呈现面孔刺激时,ASD组和控制组的N170振幅都有所变大,但ASD组增大的幅度要比正常组小;控制组的N170潜伏期缩短,而ASD组的N170潜伏期变长。
近来,有研究发现ASD患者的N170不仅对面孔刺激表现异常,对不同面部表情刺激的反应也表现出异常。
O'Connor, Hamm和Kirk(2005)的研究对比了正常和ASD成年被试在看到不同表情(高兴,悲伤,愤怒,害怕)时产生的ERPs 成份。
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ASD组对所有情绪表情的观察都表现为N170潜伏期长,延迟出现,振幅变小。
但Magnee等人(2008)同样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却发现在观看不同表情(高兴,恐惧)时,两组被试所产生的N170无显著性差异。
据此可以推论,ASD患者在面孔刺激呈现的早期阶段,没有表现的像正常人那么敏第17卷第6期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 -1179-感,而是反应更慢甚至与普通物体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样,这正是由于N170振幅变小,潜伏期变长造成的。
2.2 其他ERPs成份:P400,Nc和N300研究发现,ASD患者除了面孔识别ERPs的N170成份异常,P400,Nc和N300这3个成份也存在异常。
Dawson等人(2002)以3~4岁正常和ASD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观看熟悉(母亲)和不熟悉女性照片,喜欢玩具和不熟悉玩具照片的ERPs成份差异。
结果发现,控制组由不熟悉面孔所诱发的P400和Nc的振幅大于熟悉面孔所诱发的电位振幅,不熟悉物体和熟悉物体所诱发的Nc的振幅间没有差异;ASD组由不熟悉和熟悉面孔分别诱发的P400和Nc振幅间没有差异,而不熟悉物体所诱发的Nc的振幅则大于熟悉物体所诱发的振幅。
Dawson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3~4岁ASD儿童对不同表情反应的N300也存在异常。
控制组被恐惧表情所诱发的N300的振幅比中性表情诱发的振幅大,而ASD 组由两种表情所诱发的N300成份无显著差异。
这些研究说明,由于ASD患者的P400和Nc这两个成分出现异常导致他们不能区分熟悉和陌生面孔。
同时,ASD患者对情绪刺激表现出和中性情绪刺激一样的反应,这种异常反应则是由于N300异常造成的。
上述是使用ERPs方法研究ASD患者面孔识别的一些基本结论,但也有不同的发现。
例如,Wong, Fung, Chua和McAlonan(2008)的研究表明,ASD患者的N170没有异常,但脑其他位置发出的ERPs成份异于正常人。
研究采用高密度ERPs源分析方法对情绪刺激诱发的大脑活动做准确的时间描述和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