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第1课时 溶液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0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艳艳一、教材分析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
学生还知道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但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不系统的。
所以本课题在编排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重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2)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和汽油中,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1)教法:问题启发,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2)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总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创设动画,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概念的能动建构。
所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溶解的现象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3.认识溶解和乳化重点: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学习过程实验准备【实验9-1、2、3、4】一、溶液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3.对溶液的理解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课题1 溶液(第1课时)班级:姓名:日期:2015年1月8日[导语]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生理盐水和葡萄糖常用于人体生病时输液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知道溶液的形成及其特征。
[关键词]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特征[课内探究]活动与探究1: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观察)蔗糖表面的分子在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长时间放置,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归纳分析:(请在课本上画出溶液的概念)1.溶液的特征:性、性物。
2.溶液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活动与探究2: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观察分析)思考: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可以洗去?为什么?回答:。
活动与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实验观察分析)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再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的叫溶剂,的叫溶质。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空气、合金都是溶液,因为它们符合溶液的待征;(2)溶质溶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是气体。
(3)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课堂小结]请针对关键词小结本节知识点。
[达标测评]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5.只有水才能做溶剂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创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 烧杯三个、药匙学生填表: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