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顺序的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4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说明文】一、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等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引用、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更具体。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四、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八、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删,“××”词的意思是……,在文中是说……,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答题技巧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做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别1. 按说明对象与目的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②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关系、方法等。
2. 按语言特色平实性说明文:直截了当说明所写对象,不夸张、无修饰,没有弦外之音文艺性说明文: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三、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 分式;②分- 总式;③总-分-总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是平行式的结构。
并列式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4)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
四、说明顺序1. 时间顺序按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也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
一般文中会出现表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
一般会出现方位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近到远,从整体到局部等。
3.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
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
常用的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八种: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准确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列数字 运用科学严密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里的“数据”包括确数、约数。
(3)打比方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 体化。
(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 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顺序)
辨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①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
②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a.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一般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古代、现代、21世纪”等。
b.以空间为序的语言标志是“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
c.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还有的逻辑词语为由内到外、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
③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不能明显地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析,我们就概括归纳文意,厘清写作思路后,才能把握文章顺序。
说明文阅读复习学习单——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顺序【目标描述】1. 了解说明文结构及顺序方面的文体知识。
2. 明确考试要求,掌握阅读说明文这方面知识的技巧、方法、要求。
3.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并提高相关方法的运用能力。
【学习过程】一、知识概说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
《大纲》规定,初中生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有:1.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2.能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二、复习指路(一)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
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
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我们学过的《在太空中理家》《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
例如《奇妙的克隆》,是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至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