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发展经济数据:19-27 社会救助情况(2010-2018)
- 格式:xls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甘政发[2010]20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03.11【实施日期】2010.03.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甘政发〔2010〕20号2010年3月11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现将《甘肃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甘肃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改革创新,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以上。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加快项目建设,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9•【字号】甘政办发[2010]61号•【施行日期】2010.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6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是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
目前,《2010年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三月二十九日2010年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方案(省民政厅)一、项目背景。
2009年,我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9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2.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0.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3.1%,保障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8.57和8个百分点,但城市低保标准185元比全国平均标准224元低39元;农村低保标准728元比全国平均标准1176元低448元,月人均补助50元比全国平均补助60元低10元。
二、目标任务。
(一)城市低保。
标准提高10%,全省平均标准由185元提高到204元,平均补差由月人均110元提高到129元。
月人均58元的物价补贴不变。
(二)农村低保。
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平均补助水平由月人均50元提高到65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由月人均45元提高到60元,市州及县市区配套不低于月人均5元。
三、实施范围。
在2009年底城乡低保人数基础上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规范操作程序。
规范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和保障金发放程序,严格实行公示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二)坚持分类施保。
依据劳动能力、家庭收入、身体状况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施保。
农业【综述】2009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广关键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全年粮食总产突破900万吨,达到906万吨,增加18万吨,连续6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134万吨,比上年增长5.8%;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2.6%;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年农机总动力达17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
【强农惠农政策】全省“四项”补贴资金达22.09亿元,比上年增加4.73亿元。
其中,粮食直补2.5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良种补贴2.41亿元,增加1.6亿元,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农资综合补贴14.83亿元,增加1.93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3亿元,增加1.2亿元;马铃薯良种补贴4000万元,增加3500万元。
中央和省财政安排1.6亿元,在20个县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落实农业基本建设资金10亿元,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5.14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基本建设和重点产业开发,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大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692万亩,新增403万亩。
加上一膜两年用的66万亩,全省总规模达到758万亩,增产粮食超过12亿斤。
推广农业关键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83万亩、灌区农田节水78万亩;完成黄牛冻配改良78万头、绵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350万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000个,新建、改建节能日光温室20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85万亩,完成苹果套袋和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示范推广50万亩;加大秸秆开发利用力度,牛羊大县秸秆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1.03.04•【字号】•【施行日期】2011.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1年3月4日)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奋力开拓,狠抓落实,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1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984.9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49亿元,增长9.8%,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72.13亿元,增长12.7%,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9.54亿元,增长8.5%,房地产业增加值110.02亿元,增长3.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45.1﹕40.2调整为14.5﹕48.2﹕37.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2和2.9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0.9万人,与上年持平。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4%,农村上涨3.6%。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3.5%,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13.8%。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958.3万吨,比上年增产5.8%。
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0.03.09•【字号】•【施行日期】2010.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0年3月9日)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5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9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87亿元,增长11.3%,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8.27亿元,增长20.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31.21亿元,增长15.3%,房地产业增加值101.37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比上年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6.33:39.12调整为14.71:44.67:40.6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16和1.50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88.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2%。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413.84万人,增长4.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万人,下降6.8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2.2%。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9.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9.5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1.45%,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0.22%。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906.2万吨,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夏粮总产341.3万吨,下降2.8%;秋粮总产564.9万吨,增长5.2%。
甘肃省社会救助条例第一条为有效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和国务院有关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具有甘肃省户籍或长期居住在该省并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三条甘肃省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四条甘肃省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和尊重受助对象的基本权益,强化社会责任和自助能力并重,坚持依法行政、分类施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法治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条甘肃省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一)因缺乏劳动能力等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残疾人;(二)因疾病、灾害、意外事故、残疾人家庭困难、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致使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三)失去劳动能力且无法完全自理并丧失养老保险待遇或尚未达到领取条件的困境中老年人;(四)儿童、妇女和其他受到侵害的特困群体。
第六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社会弱势群体,有权向甘肃省社会救助机构申请救助。
受助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情况,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核实。
第七条政府应当根据受助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暂时救助、临时救助、定期救助、长期救助等方式进行救助,实行应助尽救的原则。
第八条暂时救助主要面向因突发事件致使生活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应当及时提供救助,并及时撤销。
第九条临时救助主要面向因突发疾病、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重大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应当提供救助期限不超过六个月。
第十条定期救助主要面向因患有重大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特殊生活困难导致长期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应当提供救助期限不低于三年。
第十一条长期救助主要面向持续患有重大疾病、长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特殊生活困难,长期无法获得常规救助措施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应当提供救助期限不低于五年。
第十二条甘肃省社会救助应当坚持分类施策,根据受助对象的情况,采取一次性救助、生活物品救助、资金救助、医疗救助、康复救助、就业救助等形式进行救助。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2019年第2期2018年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监测分析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2018年,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平稳增长,增长势头趋缓,呈现出以下特点: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较上年有所上升,实体经济对表内贷款的依赖度依然较高;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结构分化,委托贷款增量由正转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续递减,信托贷款作为全省社会融资增长占比第二大因素,保持明显增长态势;受股票市场低迷及债券新发动力不足影响,直接融资中企业债券融资下滑明显,股票融资式微,瓶颈效应亟待打破。
总体情况2018年,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47.38亿元,较上年少增547.05亿元,占全国的1.22%(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6万亿元),占比回落0.27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7.75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218.62亿元,占全国的2.10%(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8535亿元);二季度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8.59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67.37亿元,占全国的1.82%(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156亿元);三季度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89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73.04亿元,占全国的0.73%(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336亿元);四季度甘肃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94亿元,上年同期为增加722.04亿元,占全国的-0.10%(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8557亿元)。
结构变化分析(一)本外币贷款增长趋缓,仍是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支撑主体2018年,甘肃省本外币贷款增加1634.54亿元,较上年少增149.76亿元,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的69.63%,较上年提高7.98个百分点,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度持续递增。
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371.74亿元,同比增长9.40%,位居全国第20位,虽相对于2017年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2018年全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核销、市场化出售等方式贷款出表200亿元,比2017年多87亿元,加之政策性置换贷款等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实际信贷支持力度超过上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