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语文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提分攻略2 “2步走”解答情节类题目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节 意蕴探究:多方挖掘,深入思考探究即在感悟、体验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它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从某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019·新课标Ⅰ卷)原文见本专题第一节“赏真题”部分《理水(节选)》。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现场答案我来评卷①《理水》建立在古典文学传说的基础上,故事本身来源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通过改编的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借古事的躯壳激发读者对现代人事的思考。
②对古典故事进行现代化改写。
写作中融入了独特的想象和故事构造,把禹还原为平常人,有平常人的甘苦和弱点,以平凡作为标尺来构建大禹的人物个性,实现了对荒诞的超凡表达,使故事新编充满趣味性和生命力。
③古代和现代错综复杂,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特点,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具有深列的思想性。
1. 得分:4分2.理由:考生能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考生只是在艺术技巧方面组织答案,没有考虑主题。
扣2分。
[参考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题型一标题意蕴类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
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标题意蕴,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对应抓住“含义”和“妙处”探究小说标题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放在其含义(意蕴)和妙处(作用)上,以后者为重点。
专题2 小说阅读提分攻略 1 解答分析鉴赏性选择题“3大步骤”提分攻略 1 解答分析鉴赏性选择题“3大步骤”(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题型特点]设误类型解读说明典型考题特点概括不当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
[2016·全国卷Ⅰ《锄》T11(1)—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分析:从六安爷和村人的对话中,可以反映出六安爷是个温和、固执、勤劳、热爱土地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他与村人的分歧”。
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对耕种生活的热爱,也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孤僻”。
技巧判定分析不当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
[2013·全国卷Ⅱ《峡谷》T11(1)—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分析:选项中“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属于技巧解说错误。
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外貌、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作用分析不人物、情节和环[2016·全国卷Ⅱ《战争》T11(1)—A]小说以“1941年9当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分析:“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分析错误。
小说这样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也只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事实陈述错误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
(2018·全国卷Ⅱ《有声电影》T4—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分析:选项中“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无中生有,二姐等人开始对有声电影无知,后来对有声电影进行不懂装懂的赞叹,从本质上看,他们对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发生“转变”,因而并未描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消息二则积累运用1.wukuididu jian sai cui 2,略3.C4.C 5.(1)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3)毛泽东 6.示例:让喧闹在这里停止,让思想在这里升华。
阅读理解(一) 7.是这则消息的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8.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_---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集中表明消息内容的词语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9. “均”在这里是“全,都”的意思,用来表现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之广、战线之长、声势之浩大,更能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自豪感和必胜信念。
目10.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西起九江(不含)”说明不包括九江,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顾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酒起高潮,12. 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作用是体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二) 13. 示例: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14.导语是“国民党二十二年反革命中心..直告灭亡”。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慨要。
15.第一层:“人民解放军人城后----献花致敬。
”层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门营业。
“层意:解放后的南京,城内秩序稳定,第三层:“在发起渡江作哉..有组织的抵抗。
”层意;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评论。
16. 这则消息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种说法不正确。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原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中不可以有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表达应用17.略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积累运用banzhonge遭相逝2.略3,瑞典化学黄色炸药阅读理解(一) 4.获得了颁发诺贝尔奖的机构和诺贝尔奖的颁发依据这些信息,5.示例: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提分攻略3 漫画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漫画是一种带有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
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
审题之初要弄清漫画有哪些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枚图章,都不要放过。
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等。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
弄清了漫画里都有哪些人、哪些物之后,我们还需要从整体着眼,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漫画中若人物众多,要注意理清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
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
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寓意。
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
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
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想着与社会人生相对接,揭示社会现实寓意。
[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让座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析题】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
漫画共两部分内容,左边是一个厂家代表的人和一个商家代表的人在一拉一推一个消费者代表的人;右边是一把椅子,上面写着“3·15”。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
从人物的动作可以看出,厂家和商家是被消费方,中间的人是消费方。
第三步:思考寓意。
通过“3·15”、漫画上方的文字和漫画题目“让座”,漫画寓意不言而喻。
第二节情节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命题时,通常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常考查梳理小说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2019·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DAO TU CHONG WEN SUO YAO DIAN导图重温·锁要点MING QUE KAO QING BU DUAN BAN明确考情·补短板1.注意材料选取。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
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
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
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
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2020年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
【二轮复习达标】在二轮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
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
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
姓名,年级:时间:第六节人分对象,境分场合,语分敬谦-—表达得体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辞、谦辞的使用等等.语言得体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也要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并且还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得体类题目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对应语言表达得体四考虑1.看对象,谦敬不可错位有些词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敬辞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辞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还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来选择词语.如对长辈、上级等多用敬称。
如:“家母"属谦辞,只能用于己方而不可用于他人;“令郎”属敬辞,则只能用于他人而不可用于己方。
2.看目的,注意程度、方式交际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重点等也应有所不同。
哪怕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听众(或读者)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说话或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尽可能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
3.看用语,分清口语、书面语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于不同的语言材料,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
比如文言词语典雅、庄重,适合书面语体,在公文中使用;方言和俚语简明、通俗,在口语或书面语的文艺语体中使用。
4.看场合,注意环境氛围不同场合用语不同,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有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的语言.[典题赏析]——析典题学通法[典例](2018·新课标Ⅱ卷)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提分攻略1 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掌握断句“2步骤”(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熟悉文言文断句“5标志”]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
因此,通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答断句题,应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做断句题可以抓住以下“5大标志”:标志1名词和代词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应用体验]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提分攻略2 “2步走”解答情节类题目(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技法点拨](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提分攻略1”的“典例剖析”),完成后面的题目。
1.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考查的是“情节手法”,“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情节手法的作用。
此类题目应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安排作用及对主题的表达作用等角度回答,并把这种技巧的作用答出。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2.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题干要求分析这篇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本题属于“分析情节作用类”题。
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这一问题,应当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对点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导学号:74364007】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情节概括)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
围绕“马兰花借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情作答。
【答案】①马兰花借钱给麻婶;②到医院看望麻婶未提钱;③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④因麻婶女儿还钱借房而满眼泪水。
(答出三点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2.(情节手法及作用)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的情节就是围绕借款展开的,借款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走向,马兰花一家为此冲突迭起。
因此,由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是小说的明线索;还款过程集中在结尾麻婶女儿的来信中,是暗线索。
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主题、情节、人物形象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情节作用)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围绕信的内容以及马兰花夫妇、麻婶女儿等相关人物,从弘扬主题、人物塑造、情节逆转等角度探究。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结尾深化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①小说结尾是马兰花夫妇收到了麻婶女儿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表达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不仅还了母亲所借的钱,还将母亲的房子借给他们使用。
善有善报的感恩之情满人间。
②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
人与人之间的相助之情满社会。
③“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男人因为来信而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错即改的夫妻温情满家园。
(示例二)我认为结尾实现了情节的逆转,收到“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①心灵的逆转。
麻婶女儿在来信中表达了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不仅还了母亲所借的钱,还将母亲的房子借给他们使用。
这与前面男人指责妻子“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形成对比,造成逆转。
②现实的逆转。
麻婶女儿知恩图报,从母亲的小本本里面得知实情,与前文麻婶女儿火化了麻婶回上海,马兰花可能无法再收回自己的钱形成了逆转。
③人情的逆转。
麻婶记账、女儿还钱、男人改错、兰花流泪,让原本冷漠的社会一下子变得温情脉脉。
(示例三)我认为结尾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①马兰花读着信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
其善良跃然纸上。
②“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让我们在看到其暴躁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人性中知错能改、知错善改的美好一面。
③麻婶女儿从母亲的小本本里面得知实情,不仅借六百还一千,还将母亲的房子借给他们使用,表达的是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而其知恩图报的美德温暖的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