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 dan《数学与交通》第1节--相遇1
- 格式:ppt
- 大小:838.00 KB
- 文档页数:28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您如今正在阅读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会剖析复杂实践效果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处置复杂实践效果的才干,培育先生的方程看法。
2.阅历处置效果的进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提高搜集信息、处置信息、树立模型的才干。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先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索方法。
2、让先生独立剖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处置效果。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送资料1、让先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取得的信息,了解题意〔相遇〕教员出示标题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资料,他们商定两人同时坐车动身。
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
王阿姨的面包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张叔叔的小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请先生读一遍标题。
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动身。
④两人在哪个中央相遇?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团体或一个物体运动的状况。
假设是两团体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相遇效果。
〔板书副课题:相遇〕〔二〕探求新知活动一:估量两人在哪个中央相遇?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中央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反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量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量相遇地点在李村左近。
活动二:思索并处置动身后几时相遇?效果1、引导先生把笼统的效果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面包车行驶小轿车行驶的路程的路程遗址公园天桥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3、汇报交流。
◆您如今正在阅读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60+40=100〔千米/时〕50100=0.5〔时〕所以,动身后0.5时相遇。
北师大版《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56----57页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送材料”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出发。
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3、汇报交流。
[-小学教学设计网=}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60+40=100(千米/时) 50100=0.5(时)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 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
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
60x+40x=50100x=50x=0.5④……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数学与交通》相遇教案及教学反思《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遇教学内容: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课本第56页的例题,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约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高用方程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技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
重难点、关键: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具预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学回答后,老师板书呈现:速度×时间=路程2、应用呈现预备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由同学独立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反馈时,要求同学说一说第2题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方法1:200÷40=5方法2:40*=200 *=5二、探究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亲密相联。
今日,我们一起来探究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2、创设情境。
〔1〕电脑课件呈现情境图。
让同学读题,弄清题意。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1:估量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生:在这段路程的蹭并靠近遗址公园。
生:估量在李村的四周。
由于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确定超过一半。
问题2:出发后几小时相遇?首先让同学争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怎么理解“相遇”?②在同时相向而行时,速度、时间和路程有什么关系?然后,老师做须要的引导。
①课件呈现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境。
经过课件演示,使同学明白“相遇”是指两车所行的路程和等于遗址公园与天桥的总路程。
图3-20③你能从中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吗?生: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加上小轿车行驶的路程等于遗址公园与天桥的路程。
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写出关系式: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④列方程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物体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问题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画线段图分析、罗列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等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阐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相遇问题。
1、创设“送材料”的情境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采用“永春——南安——泉州——厦门”的路线)3、审清题意(1)读题——观察——发现(2)模拟演示。
(同桌一组)A、师:“那现在请同学们用橡皮模拟一下王阿姨和张叔叔的运动过程。
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会怎样?同桌合作,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了什么?B、学生动手操作。
(以桌面为两地之间的路程)C、学生上台演示。
D、揭示课题(4)学生尝试画线段图。
A、学生独立画图B、展示交流(5)依据线段图寻找等量关系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师:“他们行驶的时间大家都知道是相同的了,那么他们经过几小时相遇?”(课件展示问题)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展示3、交流提问:如40X表示?60X表示?……4、引导比较:今天的这道题跟我们以前所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5、出示问题“相遇地点到东平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A 、学生独立解答B 、展示交流6、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三、应用模型,拓展提升1、出示“试一试’2、师:“这是相遇问题吗?能用今天学过的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吗?”3、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相遇面包车的路程+小汽车的路程=120千米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60X+40X=120 (60+40)X=120 120÷(60+40) 100X=120 100X=120X=1.2X=1.2(算法,学生有几种就板书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