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电子教案-第1章 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31
热量的计算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热量计算的基本概念1.1 热量的定义与单位解释热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热量是物体内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介绍热量单位焦耳(J)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其他热量单位。
1.2 热量传递的方式讲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热量传递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热量计算的基本公式2.1 热量传递的计算公式介绍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如温度、导热系数、面积、距离等。
2.2 热量转换的计算公式讲解热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计算方法,如温度变化、相变等。
介绍热量转换公式中的转换系数和适用条件。
第三章:热量计算的实例分析3.1 热传导实例分析提供一个实际物体(如金属板)的热传导问题,让学生应用热传导公式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运用适当的解决方法。
3.2 对流实例分析提供一个实际物体(如散热器)的对流问题,让学生应用对流公式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运用适当的解决方法。
第四章:热量计算的实践操作4.1 热量计算软件的应用介绍热量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进行热量计算和结果分析。
4.2 热量计算实验安排一个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热量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测量相关数据,并应用热量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第五章:热量计算的综合应用5.1 热能转换的实例分析提供一个新的实例,涉及热能转换的问题,如热机效率等。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运用适当的解决方法。
5.2 热量计算在工程中的应用讲解热量计算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热力系统设计、热传导材料选择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热量计算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热平衡与热量守恒6.1 热平衡的概念解释热平衡状态是指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热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上册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1.4 学习目标与要求第二章:气体2.1 气体的性质2.2 气体的压力与体积2.3 气体的温度与热量2.4 气体的化学反应第三章:溶液3.1 溶液的定义与组成3.2 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3 溶液的蒸馏与沸腾3.4 溶液的离子平衡第四章:固体4.1 固体的结构与性质4.2 固体的相变与相图4.3 固体的溶解与熔点4.4 固体的电导与磁性第五章:液体5.1 液体的性质与表面现象5.2 液体的蒸发与凝结5.3 液体的扩散与对流5.4 液体的相变与相图第六章:热力学第一定律6.1 能量守恒定律6.2 内能与热量6.3 功与热传递6.4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第七章:热力学第二定律7.1 熵与无序度7.2 可逆与不可逆过程7.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7.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第八章:化学平衡8.1 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8.2 酸碱平衡与pH值8.3 沉淀平衡与溶解度积8.4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第九章:动力学9.1 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9.2 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9.3 反应机理与速率定律9.4 化学动力学的应用第十章:电化学10.1 电解质与离子传导10.2 电极与电极反应10.3 电池与电势10.4 电化学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体的化学反应补充和说明: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例如气体的合成、分解、置换等反应。
这些反应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案中应详细介绍气体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类型及其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二、溶液的离子平衡补充和说明: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物理化学中的关键概念,对于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中应详细讲解离子平衡的基本原理、离子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酸碱平衡、溶解度积等。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英文译名:Engineering Therodynamics (Architecture type)总学时数:54讲课学时:50(含习题课4)实验学时:8授课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材专业本科生课程要求:必修分类:技术基础课开课时间:第三学期主要先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选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采用由我校廉乐明主编,李力能、谭羽非参编的全国建筑暖通专业统编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工程热力学》。
本书自1979年出版至今,历经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共四次修订,计十二次印刷,在全国发行量达12万余册。
本书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二等奖、建设部部优教材奖。
主要参考教材:1、清华大学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热力学》2、西安交通大学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热力学》3、 Krle C.Potter Craig W .Somerton《Engineering Therodynamics》(1998年版)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能与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一门工程基础理论学科,是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热工基础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热工问题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训练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热力性质、热能有效利用以及热能与其它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各种热工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计算。
此外本课程在有关计算技能和实践技能方面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训练。
因此本课程不仅是学习后续课程,包括《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主要专业的理论基础外,而且能广泛服务于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冶金、石油、电力工程等各个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