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6
基础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1185031 班组姓名,同组人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
2、掌握制备过程中的称量、水浴加热控温、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倾析、常压、减压过滤等系列化学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首先由硫酸亚铁铵与草酸反应制备草酸亚铁:(NH4)2Fe(SO4)2·6H2O+H2C2O4→FeC2O4·2H2O↓+(NH4)2SO4+H2SO4+4H2O然后在过量草酸根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草酸亚铁即可得到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同时有氢氧化铁生成:6FeC2O4·2H2O+3H2O2+6K2C2O4→4K3[Fe(C2O4)3]+2Fe(OH)3+12H2O,加入适量草酸可使Fe(OH)3转化为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配合物:2Fe(OH)3+3H2C2O4+3K2C2O4→2K3[Fe(C2O4)3]·3H2O再加入乙醇,放置即可析出产物的结晶。
总反应:2FeC2O4·2H2O+H2O2+3K2C2O4+H2C2O4→2K3[Fe(C2O4)3]·3H2O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托盘天平、恒温水浴、循环水泵、减压过滤装置、常用玻璃仪器、温度计、滤纸、pH试纸、酒精灯。
试剂:自制硫酸亚铁铵晶体、3mol·L- 1 H2SO4溶液、饱和H2C2O4溶液、饱和K2C2O4溶液、6%H2O2溶液、95%乙醇、K3[Fe(CN)6]固体、硝酸钾固体。
主要试剂及产物物理常数四、实验步骤及现象五、产率的计算六、注意事项FeC2O4·2H2O的制备(1)为了防止Fe(II)水解和氧化,硫酸亚铁铵溶解时应加少量的H2SO4,防止Fe(II)的水解和氧化。
(2)FeC2O4·2H2O生成时要维持微沸几分钟,主要是有利于FeC2O4·2H2O晶体颗粒长大便于过滤。
基础实验操作规范一、实验前准备1.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和具体步骤,并阅读相关实验材料。
2.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器材,确保完整、无损坏,并按要求准备好。
3.清洗实验器皿和仪器,保持干净整洁。
4.穿戴实验服装、实验鞋和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等。
5.检查实验室环境和安全设施是否正常,确保无明显安全隐患。
二、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准确称量试剂、标定液或其他物质,并记录相关数据。
2.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操作,注意技术细节和注意事项。
3.遵循实验室操作流程,按照实验标识和实验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手指、头发等接触实验试剂或其他物质。
5.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整理和归档。
6.在实验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或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实验老师或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三、实验结束后1.关闭实验仪器和设备,切断电源,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整理。
2.清洁实验器皿和仪器,归还到指定位置。
3.将废弃物和废液按规定分类,不得随意倾倒。
4.维护实验室卫生,保持试验台面和操作区域的清洁。
5.将实验结果和数据整理归档,制作实验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交。
6.如发现仪器设备损坏或需要维修,应及时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四、安全注意事项1.严禁用手触摸实验试剂或其他物质,尤其是化学试剂。
2.避免将试剂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嘴唇,严禁尝试实验物质的味道。
3.注意实验室通风,避免吸入有毒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4.使用高温仪器或试剂时,操作自己注意防护,如穿戴防火服,佩戴保护眼镜等。
5.实验结束后,记得关闭实验仪器和设备,尤其是易引起火灾或电气事故的设备。
6.注意实验室用电安全,严禁私拉乱接电源,不得随意接触裸露电线。
7.注意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避免杂物混乱,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8.如实验室出现火灾、漏电等紧急情况,应迅速撤离并寻求帮助。
一基础实验: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
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4) 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
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总结: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四原则:(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三必须:(1) 除杂试剂必须过量(2) 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3) 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1、过滤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操作要点: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一、 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测量所需波长、有色物质的稳定性、溶液酸度、显色剂用量、溶剂、反应温度、干扰离子的影响。
邻二氮菲与Fe 2+生产红色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510nm 处。
Fe 2++3NN N N3Fe 2+红色配合物二、 实验步骤1、显色反应的实验条件(1)测定Fe 3+标准溶液的测量波长与吸光度曲线(2)显色剂用量与吸光度曲线2、试样中铁含量的测定三、数据处理Fe 含量的计算:5.00对应的微克数e 标准曲线ρFe F (μg ·mL -1) 四、 思考题1、在加入显色剂之前加入盐酸羟胺溶液的目的是什么答:工业盐酸中含有Fe2+和Fe3+,而Fe3+能与邻二氮菲生成淡蓝色配合物,故在加入显色剂之前,应用盐酸羟胺(NH2OH •HCl)将Fe3+还原为Fe2+,然后,进行铁的总量的测定。
2、若用配制已久的盐酸羟胺溶液,有何影响答:盐酸羟胺是将Fe3+还原成Fe2+,如果配制已久,还原能力减弱,就会使部分铁离子得不到还原,造成分析结果偏小。
3、显色时,加还原剂、缓冲溶液、显色剂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答:不能,盐酸羟胺(NH2OH •HCl)是用来将Fe3+还原为Fe2+,邻二氮菲是显色剂,乙酸钠用来调节酸度(若酸度较高反应进行较慢,酸度太低则Fe2+水解,影响显色)。
水中微量氟的测定思考题用氟电极测得的是F -离子的浓度还是活度如果要测定F -离子的浓度,该怎么办答:在没有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液(即TISAB )时,测量的数值都是离子活度。
如果在测量时,加入了TISAB ,可以在测量过程中保持离子强度的稳定性,这时所测的数值就是氟离子浓度。
蒸馏及沸点的测定一、实验原理蒸馏: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蒸气压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沸点至少相差300C的两种物质才能进行有效分离)。
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大量气泡从液体内部溢出,即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沸点。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本次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称量、滴定、加热等,并进行了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实验,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反应等。
以下是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讨论。
二、实验现象与分析1. 酸碱滴定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酚酞作为指示剂,滴定了已知浓度的盐酸溶液。
实验现象如下:(1)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最后变为深红色,此时达到滴定终点。
(2)滴定过程中,发现酚酞指示剂在接近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较快,容易误判滴定终点。
分析:酚酞在酸性溶液中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在滴定过程中,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时,溶液的pH值逐渐升高,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也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现象表明,酸碱滴定实验成功进行了。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滴定了已知浓度的硫酸铁溶液。
实验现象如下:(1)在滴定过程中,随着高锰酸钾溶液的加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最后变为深紫色,此时达到滴定终点。
(2)滴定过程中,发现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较强,容易氧化试管壁上的有机物质,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分析: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硫酸铁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使其转化为三价铁离子。
实验现象表明,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成功进行了。
但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氧化剂与有机物质的接触,以减少实验误差。
3. 沉淀反应实验实验中,我们进行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沉淀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实验现象如下:(1)在反应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观察到蓝色沉淀的形成。
(2)沉淀反应过程中,发现沉淀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该沉淀在常温下溶解度较小。
教案: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功率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让学生明白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W)。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步骤如下:(1)连接电路:将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器材连接成串联电路。
(2)调节电压:通过移动滑片,改变电压表的示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3)记录数据:分别在不同的电压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计算功率:根据功率计算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
4.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解释为什么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会变暗。
5. 拓展延伸:讨论生活中其他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功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4. 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探讨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如何做好这个实验呢?这里有图有真相~一、首先了解一下实验目的:1、观察弦振动形成的驻波。
熟悉其性质2、测定弦振动张力与波速的关系3、测定音叉的频率二、实验原理一、驻波的性质柔软均匀的弦线被拉紧,一端固定,另一端以一个固定频率振动,于是激起一个由振动端传至固定端然后反射回来的波,前进波和反射波不断在弦线上传播,并发生干涉。
为了简便可见,我们视前进波与反射波的振幅相等,通过调整绳线的压力,当弦线的长度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形成振幅最大又稳定的驻波,即弦与音叉共振。
前进波为;y1=Asin2p(t/T-x/λ)y2=Asin〔2p(t/T-(X+2l)/λ)-p〕y=y1+y2 经三角函数变换,得y=〔2Asin2p(l/λ)〕cos2p〔t/T-(x+l)/λ〕此式即驻波方程,式中余弦符号前面的系数是驻播上各点振动的振幅,可见,驻波上不同的点(不同l)以不同的振幅振动,振动的振幅依点的位置而按正弦规律变化,振动的最大值等于2A,叫波腹;最小值等于0,叫波节。
可见驻波上某些点始终以最大的振幅振动,某些点则始终静止。
处sin2p(l/λ)=0,是波节的位置,即l=0,λ、2、2λ/2、3λ/2......波节的位置;处sin2p(l/λ)=1,是波腹的位置,即l=λ/4、3λ/4、5λ/4、7λ/4.......是波腹的位置可见,波节与波节,波腹与波腹的距离,叫做驻波的波长,它等于形成这个驻波的两个横波波长的一半,因此利用驻波可以方便的测出横波波长二、音叉以固有频率做等幅简谐振动的原理音叉两臂间装有一个电磁铁N,磁铁的线圈一端接直流电源,一端接螺钉尖端的固定架,螺钉尖端可与音叉一臂上的弹片接触,电源另一极在音叉座驾上,通电后,调整尖端与音叉的距离(这是重要操作,音叉与尖端不能接触,但要足够近,以至于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回路),电磁铁线圈有电流通过,音叉臂在电磁铁的吸引下使得尖端断开,电流中断,电磁铁失去吸引力,音叉臂弹回,弹片与尖端重新接触电路接通,电磁铁又吸引如此反复,使音叉以固有频率不断振动,而且每次振动都能得到电磁铁补给的能量,因此,音叉按照它的固有频率做等幅振动。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分液漏斗,锥形瓶,单孔橡胶塞,导气管,药匙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实验步骤:1、制取氧气⑴按照右图连接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⑵或向锥形瓶里加入约2克(或1药匙)的二氧化锰,向分液漏斗里加入约30mL的5%的过氧化氢溶液,组装好装置。
⑶将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
⑷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当有大量气体产生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反应方程式:⑸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闻氧气的气味。
2、氧气的性质把一根带火星的火柴棒伸入氧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实验指导:1.取铁架台放在靠近自己的左侧,调整铁夹高度后,用铁夹固定锥形瓶;将带有分液漏斗的橡皮塞塞紧在锥形瓶口,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2.取水槽放在铁架台的右侧(其中加约1/2的水),把导气管放入水槽中,用双手捂住锥形瓶,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3.从铁架台上取下锥形瓶,把分液漏斗平放在实验台上,向锥形瓶中加一药匙二氧化锰(锥形瓶倾斜,药匙送入锥形瓶底,再把瓶子竖直)。
4.再将锥形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塞上分液漏斗,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约1/ 2容积的过氧化氢溶液。
5.在水槽中,把一只集气瓶装满水并用玻璃片盖好(瓶内不要留有气泡),将其倒立在水槽中。
6.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注意控制滴加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
7.等均匀冒出气泡时(约需30秒),把导气管伸入集气瓶中,(收集过程中需用手扶住集气瓶,同时注意观察分液漏斗中液体的量,快滴加完时,及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8.氧气集满后(瓶口有大气泡逸出),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立在实验台上。
9.把集气瓶口玻璃片移开一部分,用招手入鼻的方法闻氧气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