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鹿柴》、《使至塞上》、《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过香积寺》等。
1、《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释义: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2、《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3、《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4、《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5、《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释义: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苏轼曾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来看看王维的山水诗大全:1、《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1]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册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在与辋川别墅与伴侣裴迪唱和,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自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此诗是其中第五首,以不见人影而人语清楚可闻来反衬空山之幽静。
這就是人们经常称道王维诗的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段。
《王孟诗评》云:无言而有画意。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王维的山水诗历来为评家看重。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曰: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其妙处透彻玲珑,不行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是指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之一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wǎng)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殊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净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安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王维的写春天山水诗王维的写春天山水诗导语:王维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关于王维的山水诗大家会背诵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的写春天山水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延伸:山水唯美句子1、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2、循级而上,半山处停驻,见索道横跨山峦,悬空承载人往复来去,好一个穿云越谷的云谷索道!想像着,半空凌驾,在千米高空眺望山岭,不曾登临,心已慌跳。
3、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那青葱的草儿,或齐膝,或只跟脚面高度一样。
草丛里,有蟋蟀和蛐蛐的奏乐,他们变换着节奏,时长时短。
不知在哪棵树上的蝉儿,不甘寂寞,嘹亮蝉鸣破空而来,似乎相遇蟋蟀和蛐蛐儿们一争高低。
随手摘几根狗尾巴草,把它们编成兔儿、狗儿,随手递给路边玩耍的小孩子们,则把他们逗得乐呵呵的,“姐姐”的叫声就不绝于耳了。
间或摘到几棵野葡萄,小心地摘几个放进嘴里,满口生津了。
幽径独行,乐趣无限。
4、再往上走,只能步行爬山,山势陡峭,一条长白瀑布劈面飞来,涛声阵阵,烟水悠悠。
瀑布边是一陡峭小路,没有栏杆,下面是万丈深渊,只能手浮峭壁徐徐通过,这是爬长白山最险的一段路。
过了这段路,走过瀑布口,远远望去,就是长白山天池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哪些1、《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7、《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8、《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9、《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人物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王维十首经典山水诗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山水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以下是王维十首经典山水诗。
一、《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刻画秋日山居的景色,表现出一种恬静清幽的山水境界。
在诗中,王维通过对“空山”和“明月”、“清泉”等景物的描述,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享受,展现出了王维深厚的“山居诗人”之风貌。
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王维为元二使送行所作,描绘了在渭城滞留时的风雨及早晨的景象。
在表现自然景色的同时,王维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诗意深远。
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表达了王维对自然景色和生命的独特感悟。
诗中的“人闲”、“夜静”、“月出”、“鸟鸣”等词语,刻画出春山秀美与静谧,在静谧之中又不失生命的活力。
这种生命感和自然景致的结合,形成了王维诗歌的独特质感。
四、《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寻山游迹中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也表现出他对人间景色的感性体察。
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王维还运用了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这首诗显得尤其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思念故乡和友人的佳作。
在自然景致的描绘中,王维将个人情感与生活经验交融,表现了对人间人事的关怀。
通过“茱萸”这一象征性的物件,表达了对乡友之间感情的思念和憧憬,具有深刻的情感含义。
六、《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表现了王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和想法。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融合了儒家的人文关怀、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禅意,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
以下是王维山水诗思想的总结,写1000字。
首先,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关注和真挚热爱。
在他的山水诗中,洋溢着对山水景色的描摹和赞美,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钦佩之情。
在《送别》一诗中,王维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但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其次,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不是追逐外物的浮华和虚妄。
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王维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壮的笔墨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追求卓越的渴望。
第三,王维山水诗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征服和剥削。
王维在《游子吟》一诗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透露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和满足。
第四,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短暂性的认识,并寻求超脱和解脱的道路。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王维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骤。
卢家少妇破绽多,梅蕊香闲独不开。
近来怜取眼前事,料得年年花相似。
”这首诗以动人的诗句勾勒出战乱中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尘世间种种纷扰的反思。
最后,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他通过细腻的笔墨和丰富的意象,创造了独特的山水诗风格,将艺术与自然相融合,使诗歌达到了一种境界和意蕴。
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表现了自然之美,传达了对自然之道的赞美。
总的来说,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王维《青溪》全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王维《青溪》全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青溪 王维 ⾔⼊黄花川,每逐青溪⽔。
随⼭将万转,趣途⽆百⾥。
声喧乱⽯中,⾊静深松⾥。
漾漾泛菱,澄澄映葭苇。
我⼼素已闲,清川如此。
请留盘⽯上,垂钓将已矣。
【诗⽂解释】 我每次进⼊黄花川,都要沿着青溪溪⽔⽽⾏。
⽔随着⼭势千回万转,但⾛过的路不过千⾥。
流过乱⽯时⽔声喧腾,⽽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调优美。
⽔波荡漾,浮着菱⾓和菜,清澈的溪⽔侧映着芦苇。
我的⼼⼀向闲静,就像这淡泊的溪⽔。
请让我留在溪边岩⽯上,垂着钓竿了此⼀⽣。
句解: ⾔⼊黄花川,每逐青溪⽔。
每当我来到这黄花川上,总得要经过青溪的流⽔。
随⼭将万转,趣途⽆百⾥。
那曲折的⼭路千回万转,其实这段路途不满百⾥。
声喧乱⽯中,⾊静深松⾥。
⽔流过乱⽯发出喧闹声,静谧地融化松林的翠影。
漾漾泛菱,澄澄映葭苇。
⽔波荡漾泛出碧绿⽔草,⽔⾯澄明倒映青葱芦苇。
我⼼素已闲,清川如此。
我的⼼境早已恬静安然,就像清澈溪⽔平静淡泊。
请留盘⽯上,垂钓将已矣。
请让我留在溪边岩⽯上,竟⽇悠闲垂钓了此终⽣。
【词语解释】 ⾔:发语词,⽆义。
黄花川:陕西省凤县⽔名。
逐:顺,循。
将:将近。
万转:形容⼭路千回万转。
趣途:趣,通"趋"。
前往的路程。
声:⽔声。
⾊:⼭⾊。
漾漾:⽔波荡漾。
泛:飘浮。
菱:泛指⽔草。
澄澄:清澈透明。
映:倒映。
葭苇:泛指芦苇。
素:向来。
闲:恬静悠闲。
:安静,泊。
请:愿。
盘⽯:⼤⽯。
将已矣:将留此终⾝。
声喧乱⽯中,⾊静深松⾥。
五⾔古诗《青溪》是⼀⾸状景⾔情的⼭⽔诗,⼤约是王维初隐蓝⽥南⼭时所作。
这两句写溪⽔在⼭间和平地上流淌时的不同画⾯——当它在⼭间乱⽯中穿过时,⽔势湍急,⼀⽚喧哗之声;⽽当它流⼊松林间的平地时,却变得娴静、安谧,没有⼀点声息。
溪⽔与松⾊相映,⼀动⼀静,声⾊相通,意境优美。
对这种天然景致的描写,与诗⼈恬淡的⼼境、闲逸的情趣和谐⼀致,反映了诗⼈仕途失意后决意归隐、⾃⽢淡泊的⼼情。
王维诗词《终南山》原文译文赏析《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
王维的山水诗1、《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2、《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3、《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4、《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5、《欹湖》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6、《柳浪》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7、《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8、《金屑泉》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
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
9、《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10、《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11、《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2、《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3、《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
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
14、《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5、《早朝》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城马牌睨晓,宫并精轶声。
方朔金门侍。
班姬玉辇迎。
仍图造方土,东海访蓬流。
16、《黄花川》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17、《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秋色有佳兴。
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
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
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其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品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
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
……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
”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胡遂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
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王侍御惊愕云:大奇。
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
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
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
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
……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
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
‛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
[2]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
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
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
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
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圆融‛,禅宗提倡的‚定慧等学‛,都有强调禅观不能脱离世相,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本身的意思。
王维作为一位虔诚奉佛者,对中国佛学尤其是禅宗南北二宗的禅法,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
他早年与北宗禅有较多的接触,对那些‚闲居净坐,守本归心‛(净觉《楞伽师资记》卷一)的禅法很是倾心,在为北宗禅大师净觉撰写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中还盛赞净觉安居坐禅能达到‚猛虎舐足,毒蛇熏体,山神献果,天女散女,澹尔宴安,曾无喜惧‛的境界。
以后,他接触到南宗禅,对那种真空妙有两不相妨,‚担水砍柴,莫非妙道‛的禅法更为佩服。
如由他撰写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就说道:‚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
……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爱。
……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
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
……‛在这里,王维主要是谈了‚空‛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
由此看来,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
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
如: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
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
‛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除心中的矛盾、痛苦。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
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
‛(《谒xuán@①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
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
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
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
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
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
[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
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
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pán@②境界。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
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
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
所谓: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馆》)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
(《北chá@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辛夷坞》)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
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
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
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