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1)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2)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3)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4)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5)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6)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7)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8)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9)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10)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的疼痛等。
(11)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12)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13)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14)滑数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15)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真脏脉要点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无胃之脉(1)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
(2)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
(3)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
2.无神之脉(1)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
(2)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
(3)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
3.无根之脉(1)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2)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
(3)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要点一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脉动6~7次为常脉;5~10岁的小儿,脉动6次为常脉,4~5至为迟脉。
要点二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1.浮脉—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脉诊是通过触摸桡动脉,根据脉象的变化不同判断疾病。
脉诊需要掌握诊脉的时间,病人的体位,指法和指力的轻重,通过每次按脉的时间,每侧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的长短、浮沉、快慢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诊是切的一种方法。
“切”是通过按触身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四大脉象,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脉,还要结合平时的病情、症状、舌苔等综合表现来判断病情。
目前中医把脉主要通过寸口诊脉方法。
具体是:患者将手臂放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者中指按于掌后高骨内侧关脉处,食指按在关前寸脉处,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处,三指呈弓形,指腹触按,另外要注意布指疏密要与病人臂长相适应。
主要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进行。
把脉的位置一般是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脉是先用中指按关脉位置,接着食指按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尺脉位置,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指
腹接触(指腹比较灵敏)在三个部位上,部位取准后同时用力按脉感受脉象(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而动脉有创监测取穿刺点一般选择左手第二掌横纹动脉搏动处或桡骨茎突近端1cm处,刚好和中医把脉的关尺部位重合。
中医脉诊实验报告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次中医脉诊实验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实验目的:了解中医脉诊在辨识人体健康状况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过程: 1. 实验对象选择选择了20名年龄在25至5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参与实验。
志愿者事先排除了患有明显疾病的情况,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实验环境准备实验室环境保持安静、温度适宜,以避免外界干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脉诊操作步骤实验中,脉诊师使用中医传统方法,通过触摸志愿者手腕上的脉搏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
脉诊师需要掌握脉象的规律、节律和力度等要素,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
4.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中,记录每位志愿者的脉诊结果,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分析包括脉指标的变化、脉象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等。
实验结果:经过脉诊师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脉搏节律和力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脉搏过快或过缓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而脉象细弱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2.脉搏的形态和规律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功能状态。
例如,脉象滑数可能与肾功能有关,脉象沉迟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3.脉诊与中医理论的关联性高。
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结合脉诊结果,辅助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循环和脏腑功能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中医脉诊作为一种传统的诊断方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脉诊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脉诊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主观性和经验性的问题,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判断人体健康状况。
结语:本次中医脉诊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脉诊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诊断服务。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中医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触诊脉搏
来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为了保证脉诊技术的准确性
和标准化操作,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技术操作要求
2.1 操作环境
- 脉诊应在安静、明亮、通风良好的诊室内进行。
- 应提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舒适的诊疗床椅。
- 床椅表面应干净整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和防止交叉感染。
2.2 操作准备
- 医生应洗手并戴好消毒的一次性手套。
- 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呼吸。
- 已经确认患者病史和主诉,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3 操作步骤
1. 医生应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以获取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医生应先触诊患者的两侧脉搏,遵循从浅到深、从缓到急的顺序,分别触诊寸、关、尺三脉。
3. 医生应注意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触诊其他脉搏如舌下、胞宫等辅助脉搏。
5. 医生应根据触诊结果作出判断,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信息,确定诊断。
2.4 操作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分心或操之过急。
- 医生在触诊脉搏时应使用适当的力度,避免太轻或太重,以保证准确的触诊结果。
- 医生应注意记录触诊到的脉搏特征和所感知的异常情况,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3.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应仔细遵循操作要求,并关注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
(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
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
——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
上述四条线中间再画一个V形,代表脉管随着温度高低的大小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河面随着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最下面温度最低,冬季河面最小最窄。
对应脉象最细为石。
向上温度渐高,河面渐宽,脉管渐大。
同等流量下,尺部肾脉管最小,所以压力最大,手感为“石”,寸部脉管最表浅,压力最小,血液压力释放,象波涛汹涌的河面,手感为“洪”。
所以,脉象其实就是:压力、位臵、体形大小三个因素的综合表达。
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
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
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
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