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1
2022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题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除法以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有剩余,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除法列竖式计算方法:(1)先写“厂”表示除号。
(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
(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
(4)把商写在除号的外面,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6)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得结果写在横线下面,与个位对齐。
4、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先想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再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5、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第二单元时、分、秒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1)文字法:如:5时50分;(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
如:8时零5分写作8:05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
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三维目标:1、知识技能:让同学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方法:让同学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笼统、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笼统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第考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考虑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胜利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说明:.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
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
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
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
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除法1、意义:把物体平均分后,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3、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不大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上面;2乘,除数和商相乘,把结果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把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实际应用1进一法:余数不管是几都舍弃,舍弃后商加一,如租车、租船等问题2去尾法:余数不够1份,不能算作1份,舍弃后商不加1,如买东西、做衣服等问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继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三、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不异的数,先比力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不异,就比力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力出大小4、近似数、估计与准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五、整百数的加法整百加整百,先把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得数后添两个。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金沙县第四小学夏永权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剩余,这个过程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其中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商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写在除号的上面。
用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积,所得的差为余数,余数与上面的数位对齐,写在横线的下面。
4、除号是厂记心间,被在里面除在外。
上商数位要对齐,积要写在被下边。
余数要比除数小,余除关系要记牢。
第二单元时、分、秒一、认识时、分1、钟面上有12个数,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稍长稍细的针是分针,最细最长的针是秒针。
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电子表的显示屏上有个“:”,它两边的数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的右边显示的是“00”时,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走几大格就是几小时,走1圈就是12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走1大格就是5分,走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走1圈就是60分,分针走一圈时针刚好走1大格。
1时=60分。
4、指针兄弟来赛跑,顶端12是起点。
大哥时针慢吞吞,分针腿长跑得快。
分针跑了1大圈,大哥慢慢挪一步。
二、认识几时几分1、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就是几(较小数)时多,分针指向从12数起的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2、分针不是指向12,就不是整时,而是几时几分。
认、读几时几分时,顺着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3、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4、当钟面上不满10分时,用文字表示为几时零几分;用符号“:”来表示,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
5、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过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差几分和过几分,都说成大约几时。
三、认识秒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
苏教版数学⼆年级下册第⼀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苏教版数学⼆年级下册第⼀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们进⾏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除数⼩,例3除法的竖式、⽤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法是教学重点,求商⼜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种计算,学⽣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会继续应⽤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表⽰不同的意思,使⽤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个难点。
“余数必须⽐除数⼩”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定⽐除数⼩的道理。
1.让学⽣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常⽣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宝典:重难点、易错题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点击重难点】1.几个重要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例题】【解析】(1)如果除数是3,被除数每增加3,商就增加1;余数总是“0、1、2、0、1、2……”地重复出现。
(2)如果除数是5,被除数每增加5,商就增加1;余数总是“0、1、2、3、4、0、1、2、3、4……”地重复出现。
第二单元:时、分、秒【点击重难点】1.钟面上较短的针叫时针,较长的针叫分针,另有一个细长的针叫秒针。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时间单位有:时、分、秒,他们之间的关系是:①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②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的60小格,也就是60分,所以1时=60分。
③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正好走了一圈的60小格,是60秒,所以1分=60秒。
3.判断钟面时间:先看时针,再看分针(5分5分的数)。
【例题】小兰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的书后开始吃饭,6:40开始读书,()开始吃饭。
【解析】方法一:40分钟再加上30分钟是70分钟,70分钟也就是1是10分,故正确答案是7:10。
列式:6时40分+30分=6时70分=7时10分;方法二:6时40分开始读书,20分钟后是7时,再过10分钟就是7:10。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点击重难点】1.早晨,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2.在地图或平面图上,规定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四个方向之间还有四个方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一共有八个方向。
3.指南针的指针总是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
课题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1)上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
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正确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况的能力。
3.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学具每组准备10根小棒。
老师准备8个梨,10根小棒自主先学 1.分辨平均分○○○○○○○○○○○○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什么叫平均分?2.平均分○○○○○○○○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先分一分,再列式计算)口算练习56÷8= 32÷8= 40÷8= 8×3= 8×8= 56+7= 7×4= 7×8=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分辨平均分○○○○○○○○○○○○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什么叫平均分?小结:是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平均分○○○○○○○○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提问:这是怎么分的?你能根据这种分法,列出怎样的算式呢?板书算式。
谈话:是啊,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我们用除法计算。
二次调整二、探究交流(一)教学例11.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梨进行了平均分,现在老师这里有10支铅笔,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板书: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提问:每人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小结:就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
谈话:要知道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几个同学,就要知道每人分几支。
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精品教案【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在平均分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平均分活动后写出除法算式。
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3.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4.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余下的数为什么不能再分。
【教学准备】学生:8个圆、11个三角形、10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操作探究1.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分东西,这里就有这样一个关于分铅笔的问题。
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2.理解: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只告诉我们要把10枝铅笔平均分,平均分给几人,每人分的枝数都不知道。
在分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什么?3.设问:每人可能分到几枝呢?4.操作探究(1)每人分2枝如果每人分2枝,分给了几人?有剩余吗?用一根小棒代替分一分。
如果每人分2枝,分给了几人?有剩余吗?没有剩余就用横线表示。
(2)每人分3枝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剩余吗?分一分。
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剩余吗?还余几枝?这个余下的1枝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分的过程?(3)每人分4枝、5枝、6枝如果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别能分给几个人呢?有剩余吗?分一分后把分的结果象老师一样填写在表格里。
你是怎样分的?又是怎样填的?这余下的2枝、4枝还能再分吗?为什么?二、数学分类1.提问: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你能把这几种平均分的情况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2.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类?3.指出:把10枝铅笔每人分得同样多,根据是不是有剩余不能再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抽象“有余数的除法”(一)没有余数的除法1.过渡:像这类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分法,你会列式表示吗?2.10枝每人分2枝分给5人,怎样列式?(板书:10÷2=5(人))为什么用除法表示?10、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3.10枝每人分5枝分给2人,又怎样列式呢?(板书:10÷5=2(人))10、5、2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有余数的除法1.过渡:想这类有剩余不能再分的分法,你也会列式表示吗?2.尝试写法:10枝每人分3枝能分给3人还余1枝,怎样列式?自己试一试。
3.交流意义与写法:为什么还用除法表示呢?(板书:10÷3=3(人)……1(枝))这个10、3、3、1分别表示什么?1枝是剩余的,它是10枝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忘记它,在3(人)的后面加上六个小点,再写上1(枝)。
4.认识名称: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吗?说说看。
剩余下来的这个1是余数,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尝试读法:你还会读吗?一齐读。
(三)试一试1.尝试:你能把这些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分法中另外两种情况,也用有余数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完成试一试。
2.交流:你是怎样写的?这道算式中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又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四)总结反思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除法,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余数表示什么?(剩余的数)你还知道了有关有余数除法的其它知识吗?三、基本练习,巩固“有余数的除法”(一)想想做做11.第一关(1)8)份,还剩()个。
8÷……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然后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2.第一关(2)11份,每份()个,还剩()个。
11÷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然后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余下的1还能再分吗?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想想做做21.过渡:顺利通过了第一关,继续前进,看第二关。
2.理解题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一题是每几个一份,第二题是平均分成几份,都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不能再分了,都能用有余数除法表示。
)3. 独立完成后交流:第一题为什么除以4,第二题为什么除以3,余数为什么都是2?还能再分吗?为什么?四、拓展练习,丰富“有余数的除法”1.过渡:第二关也没有难倒大家,让我们进入最后一关。
2.活动:每个同学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算式后读一读,再说一说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3.交流:9÷3=310÷3=3 (1)11÷3=3 (2)12÷3=413÷3=4 (1)14÷3=4 (2)4.探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余数与除数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咱们以后就会慢慢认识的。
5.联系生活:你能在教室里面找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6.布置作业: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继续去找一找,然后说给别人听。
【教学札记】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4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在()里最大能填几?()×5〈 22 22里面最多有()个5()×4〈 23 23里面最多有()个42.6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盘。
(1)指名操作。
(2)学生列竖式计算。
(3)追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0”表示6个桃全部分完,0是用“6 - 6”得到的)二、探究新知1. 自主探索算法(1)出示: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盘。
“还剩()个”待学生解答后再出示。
(2)指名操作,追问:为什么这1个不能再分了?让学生完整地说分的过程。
(3)列式:怎样列算式表示?(板书:7÷3)2. 用竖式进行计算(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的活动知道了7 ÷ 3的结果,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7 ÷ 3呢?请同桌议一议,也可以试着做一做。
(2)交流:7÷3商是几?怎样很快找到商2的?(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7的下面应该写几?6是怎样算来的?“6”表示什么?横线下面的3是怎样算来的?“1”表示什么?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让学生完整地说说算理。
写横式。
(3)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3.比较:6 ÷ 3与7 ÷ 3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1)审题:出示题目,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尝试: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
(3)交流:①重点交流如何试商,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5最接近17,又小于17。
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商2,教师板书竖式,引导学生发现还剩下7,7里面还有一个5,说明商小了。
商4,教师板书竖式,引导学生发现17减2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商3,5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17,又比17小,所以商3合适。
②15表示什么?怎样算的?③2呢?还能再分吗?为什么?2.“试一试”变式(1)提问:如果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果:18 ÷ 5 =3(个)……3(个)。
(2)提问: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果:19 ÷ 5 =3(个)……4(个)。
(3)讨论:17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3个,余2个;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3个,余3个;19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3个,余4个。
那么20个气球呢?余数到底是几?为什么余数不能是5?(剩下的5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如果把这些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余数最大是几?为什么?(4)小结并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5)拓展: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有可能是几?最大呢?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3.想想做做第1题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完成括号里的填空,然后进行竖式计算,在方格中填上商和余数。
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说说每道题目的求商方法。
(计算9÷2时,想9里面最多有几个2。
)4. 想想做做第3、2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引导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无论是计算表内除法,还是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想。
在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时,商大了要调小,商小了要调大。
5.想想做做第4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用这些纽扣钉8件衣服,还缺几个?用这些纽扣钉6件衣服,还剩几个?剩下的纽扣还够钉几件衣服?【教学札记】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5页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巩固意义1.补充填空22÷6=()……(),读作()除以()等于()余(),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2. 练习一第1题(1)看图说意。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填空。
(3)校对算式,交流意义。
(4)对比(1):这两道算式有何共同点?(都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被除数和余数相同。
)余数都是1,在第一个算式中的1,为什么不能再分了?(不够再分1盘)在第二个算式中呢?(不够每盘再分1个)(5)对比(2):结合图来想一想,已知除数3,商和余数2,怎么求被除数?(6)小结:像这样,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地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都是在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