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勘误表全
- 格式:doc
- 大小:576.00 KB
- 文档页数:11
附录Ⅰ地层符号1.地层与地质年代表界(代)系(纪)统(世)构造运动距今年龄* (亿年)新生界(代)K z第四系(纪)Q全新统(世)Q4或Q h喜马拉雅期0.02~0.03更新统(世)Qp上(晚)更新统(世)Q3中更新统(世)Q2下(早)更新统(世)Q1第四系(纪)R上(晚)第三系(纪)N上新统(世)N20.12中新统(世)N10.12~0.25下(早)第三系(纪)E渐新统(世)E30.25~0.40始新统(世)E20.40~0.60燕山期古新统(世)E10.60~0.80中生界(代)M z 白垩系(纪)K上(晚)白垩统(世)K20.80~1.40下(早)白垩统(世)K1侏罗系(纪)J上(晚)侏罗统(世)J 31.40~1.95中侏罗统(世)J 2下(早)侏罗统(世)J 1三叠系(纪)T上(晚)三叠统(世)T 3印支期 1.95~2.30中三叠统(世)T 2下(早)三叠统(世)T 1古生界(代) P z上古生界(晚古生代)P z2二叠系(纪)P上(晚)二叠统(世)P 2华力西期2.30~2.80下(早)二叠统(世)P 1石炭系(纪)C上(晚)石炭统(世)C 32.80~3.50中石炭统(世)C 2下(早)石炭统(世)C 1泥盆系(纪)D上(晚)泥盆统(世)D 33.50~4.10中泥盆统(世)D 2下(早)泥盆统(世)D 1下古生界(早古生代)P z1志留系(纪)S上(晚)志留统(世)S 3加里东期4.10~4.40中志留统(世)S 2下(早)志留统(世)S 1奥陶系(纪)O上(晚)奥陶统(世)O 34.40~5.00中奥陶统(世)O 2下(早)奥陶统(世)O 1寒武系(纪)∈上(晚)寒武统(世)∈35.00~6.00中寒武统(世)∈2下(早)寒武统(世)∈1续表界(代)系(纪)统(世)构造运动距今年龄* (亿年)元古界(代) P t上元古界( 晚元古代)(P t2)震旦系(纪)Z上(晚)震旦统(世)Z 3或Z h蓟县 6.00~17.00中震旦统(世)Z 2下(早)震旦统(世)Z 1或Z a下(早)元古界(代)P t1吕梁17.00~25.00太古界(代)A r五台,泰山25.00~35.00远太古界(代) >35.00*综合国内外年表的控制数据。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勘误表全————————————————————————————————作者:————————————————————————————————日期:《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勘误表页行误正附注16表1-3-1 岩基、岩株岩脉、岩枝、岩盘熔岩流,应移至产状栏内相应位置,调整分格线按第三版改21≤5% ≤50%表1-3-14“细粒土质砂”栏27含细粒土砾、细粒土质砾含细粒土砂、细粒土质砂表1-3-27“土类”列27表黏土质砾、粉土质砾黏土质砂、粉土质砂1-3-27“土名称”列69 倒数7 分折分析11表2-6-3 “代表性岩石”第18行,硅卡岩矽卡岩111 抗剪彩强度抗剪强度15118表3-3-2 杆长25、30、40、50m的校正系数应分别为0.68、0.65、0.60、0.556 (注:表中数据原引自DBJ13-07-91表3.4.3,现根据DBJ13-84-2006表11.4.6修正。
)203 20于探头锥面上测得的 于探头锥底以上圆柱面处测得的206图3-4-7(a )粉质黏土 153.0151.0+=T q q B粉质黏土153.0151.0-=T q q B206 图3-4-7(b )t 50-30 盲区t 50=30207 续表公式栏序号4 =026.0p 91.4s p +44 续表公式栏序号9第2行24.19980+=c q f207 表3-4-6中粗砂1<s p -10中粗砂1<s p <10210 6轻黏土 软黏土210 表3-4-13s p 栏55应改为6210式(3-4-17b )式(3-4-17c )d w ∆.γ d w ∆•γ211 表3-4-1512.056.9s p =γ 095.056.9s p =γ212 第12行以后的修改稿列在勘误表的最后(此页内容原由第三版引入,现根据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更新)2139 当s p <1000kPa 当s p ≤1000kPa21310 i i i f21318 探侧壁摩阻力探头侧壁摩阻力21 3 倒1 极限摩阻力和桩尖土的极限承载力合修正系数极限侧摩阻力和桩的端阻力综合修正系数21 4 9 如ciq及sif、ciq不能同时满足……如ciq及cisiqf不能同时满足……214倒16、17 (3-4-23c)(3-4-23d)(3-4-23e)其中的23均改为24214倒12 f R>0.1013…f R≤0.1013…21 5 图3-4-120~a线上应标注0.05sp21 5 图3-4-12图注第2行,砂层土土层砂土土层21 5 表3-4-21表注2,侧锥底面积圆锥底面积21 5 表3-4-22h<15≤60 30<h≤6021 6 1 skiP1skp22 5 图3-5-3(b)7线的端部应指向中间的粗实线23 4 11 剪切面积不得小于0.25m2。
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2007完整版附录Ⅰ地层符号五台,泰山*综合国内外年表的控制数据。
附录Ⅲ法定计量单位及换算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⑴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附表3-1);⑵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附表3-2);⑶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附表3-3);⑷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附表3-4);⑸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⑹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见附表3-5)。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附表3-1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附表3-2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附表3-3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附表3-5注:⒈周、月、年(年的符号为a),为一般常用的时间单位。
⒉[ ]内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
⒊()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语。
⒋角度单位度分秒的符号不处于数字后时,用括弧。
⒌升的符号中,小写字母l为备用符号。
⒍r为“转”的符号。
⒎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⒏分里为千米的俗称,符号为km。
⒐104称为万,108称为亿,1012称为万亿,这类数词的使用不受词头名称的影响,但不应与词头混淆。
2.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说明:⒈法定单位时今后必须采用的计量单位,非法定单位是指今后不应该采用的计量单位。
⒉书写时,须注意量和单位字母的大小写及斜正体。
⒊换算单位中黑体字为法定单位之间的换算式。
⒋国际单位制(SI)采用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电力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及发光强度为基本量,其相应的量纲符号分别为L、M、T、I、○H、N、J。
⒌“SI导出单位”系指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⒍目前出版的技术规范中,换算时均采用近似的方法,如1kgf/cm2=10tf/m2=98.0665kPa=100kPa等。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勘误表第212页第10行起修改为:现将该两种方法估算经验式介绍如下(图3-4-11)。
1.按单桥探头实测比贯入阻力估算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PPsb b sisi p ppksskd A p l f u R R R γαγγγ+=+=∑ (3-4-18) 式(3-4-18)是市地基基础设计规(DGJ08-11-1999)推荐的公式,适用于沿海软土地区。
式中 d R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N ); sk R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N ); pk R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kN ); p A ――桩身横截面积(m2); p u ――桩身周长(m);i l ――按土层划分,第i 层土分段桩长; b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由表3-4-19查取;桩端阻力修正系数b α值 表3-4-19sb p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kPa ),按式(3-4-19a )和(3-4-19b )计算: 当1sb p ≤2sb p 时,221sb sb sb p p p β+=(3-4-19a ) 当1sb p >2sb p 时,2sb sb p p = (3-4-19b )s γ、p γ――分项系数,可根据表3-4-19a 查取;分项系数s γ、p γ 表3-4-19aρ为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之比。
注:pf――桩端处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sf――桩侧第i层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Pa);sip――桩端全断面以上8倍桩径围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1sb(kPa);读者、作者来信、来电登记(第十七次印刷本未包括)勘误表(二)实用文档读者、作者来信、来电登记(第十八次印刷本未包括)勘误表(三)。
主要符号第一篇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第一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1第一节地貌单元的分类1第二节构造、剥蚀地貌2第三节山麓斜坡堆积地貌3第四节河流侵蚀堆积地貌3第五节河流堆积地貌4第六节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5第七节大陆构造一侵蚀地貌5第八节海成地貌6第九节岩溶(喀斯特)地貌7第十节冰川地貌8第十一节风成地貌9第十二节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10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10)二、主要成因类型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10)第二章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11第一节地质构造11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11)二、褶皱(12)三、裂隙(节理)(12)四、断层(13)第二节岩体结构14一、结构面和结构体(14)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14)第三章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15第一节岩石的分类15一、岩石按成因分类(15)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7)三、岩体按完整程度分类(18)四、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19)五、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19)六、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20)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20)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20)第二节土的分类20一、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 (GBJ 145-90)的分类(20)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分类(23)三、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的分类(25)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 SL 237-1999)的分类(26)五、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25-2005)的分类(29)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的分类(32)第三节土的野外鉴别37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37)二、砂土的野外鉴别(37)三、黏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37)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37)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37)第二篇工程勘察第一章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40第一节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40一、工程重要性等级(40)二、场地等级(40)三、地基等级(41)四、岩土工程勘察等级(41)第二节勘察阶段一、勘察阶段的划分(41)二、各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方法(42)第三节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3一、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和要求(43)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43)三、极限状态设计原则(43)第二章工程地质测绘45第一节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45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45)二、测绘精度要求(46)三、观测点、线布置(46)第二节测绘的准备工作46一、资料搜集和研究(46)二、踏勘(47)三、编制测绘纲要(47)第三节测绘方法48一、像片成图法(48)二、实地测绘法(48)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48)第四节测绘内容49一、地貌(49)二、地层岩性(49)三、地质构造(50)四、不良地质作用(51)五、第四纪地质(51)六、地表水和地下水(5])七、建筑砂石料(51)第五节资料整理~52一、检查外业资料(52)二、编制图表(53)第三章遥感影像解译53第一节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53一、遥感的基本概念(53)二、遥感的类型(53)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54)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54)第二节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54一、准备工作(54)二、初步解译(55)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56)四、最终解译和资料编制(57)第三节遥感图像的解译57一、解译的概念(57)二、直接解译标志(57)三、间接解译标志(57)第四节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60一、地形、地物解译(60)二、地貌的解译(61)第五节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2一、岩浆岩解译(62)二、沉积岩解译(63)三、变质岩解译(64)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4)第六节地质构造的解译66一、褶皱的解译(66)二、断裂构造的解译(66)第七节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67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67)二、危岩、落石阳崩塌的解译(68)三、岩堆的解译(68)四、泥石流的解译(68)五、岩溶的解译((9)六、采空区的解译(69)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69)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69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69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69一、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功能(70)二、操作运算(70)三、数据的查询、检查(70)四、应用分析(70)五、数据显示、结果出(70)六、数据更新(70)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70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70)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71)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72)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73)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73)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3)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73一、数据管理(73)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74)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74)四、成果生成与输出(74)第五章地球物理勘探75第一节电法勘探76一、电阻率法(76)二、充电法(82)三、自然电场法(84)四、激发极化法(84)第二节电磁法勘探85一、频率电磁测深法(85)二、瞬变电磁法(EM)(86)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87)四、探地雷达(GPR) (87)第三节地震勘探89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89)二、反射波法(90)三、折射波法(92)四、瑞雷波法(95)第四节声波探测96一、基本探测方法(96)二、声波探测的应用(98)第五节层析成像98一、弹性波层析成像(98)二、电磁波层析成像(99)三、电阻率层析成像(100)第六节综合测井100一、电测井(I00)二、声波测井(102)三、放射性测井(103)四、电视测井(104)五、其他测井方法(105)第七节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105第六章勘探与取样108第一节探槽与探井108一、探槽(108)二、探井(108)三、编录要求(108)第二节钻孔-109一、钻进方法(109)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110)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111)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112)五、技术要求及编录(113)六、复杂地层钻进要点(114)七、水上钻探(115)八、冰上钻探(117)第三节取土器和取样技术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117)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117)三、取土器的种类(119)四、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122)王、取样质量要求(123)第七章勘探点的测量第一节经典测量方法125一、测量内容(125)二、测量坐标的方法和要求(125)三、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127)第二节GPS测量技术128一、GPS定位原理(128)二、GPS定位方法(129)三、GP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130)第三篇岩土测试第一章室内试验132第一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32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132)二、黏性土的可塑性指标(133)三、颗粒组成和砂土的密度指标(137)四、透水性指标(138)五、土的击实性指标(138)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139)第二节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一、压缩性(141)二、抗剪强度(147)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154)四、孔隙水压力系数(154)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155)第三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156第四节有关土的经验数据158一、经验数据(158)二、经验关系(161)三、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161)第五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162一、试验目的和方法(162)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163)第六节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65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165)二、岩石的力学性质(166)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167)第二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71第一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应用范目的和影响因素171一、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特点(171)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171)三、国内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及规格(172)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范围(172)第二节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173一、试验设备(173)二、设备安装(173)三、试验要点(174)第三节试验成果的整理174一、触探指标(174)二、触探曲线(176)第四节试验成果的应用176一、利用触探曲线进行力学分层(176)二、评价地基土的密实度(176)三、评价地基承载力(178)四、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181)五、确定单桩承载力(182)六、确定抗剪强度(184)七、地基检验和确定地基持力层(184)第三章标准贯入试验185第一节标准贯入试验的测试方法185一、设备组成及设备规格(185)二、试验要点(186)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186)第二节试验成果的应用188一、确定砂土的密实度(188)二、确定黏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189)三、确定地基承载力(190)四、确定土的抗剪强度(192)五、确定土的变形参数(193)六、估算单桩承载力(195)七、计算剪切波速(196)八、评价砂土液化(197)第四章静力触探197第一节静力触探的贯人设备197一、加压装置(197)二、反力装置(198)第二节探头198一、探头的工作原理(198)二、探头的结构(199)三、探头的标定(200)第三节量测记录仪器200一、电阻应变仪(201)二、自动记录仪(201)第四节现场试验201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01)二、现场实测工作(202)第五节成果的整理203一、各种触探参数的计算(203)二、划分土层及绘制剖面图(204)三、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204)四、归一化超孔压曲线绘制(205)第六节成果的应用205一、应用范围(205)二、土层分类(205)三、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206)四、确定土的变形指标(208)五、确定不排水抗剪强度f。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勘误表
第212页第10行起修改为:
现将该两种方法估算经验式介绍如下(图3-4-11)。
1.按单桥探头实测比贯入阻力估算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P
P
sb b s
i
si p p
pk
s
sk
d A p l f u R R R γαγγγ+
=
+
=
∑ (3-4-18) 式(3-4-18)是市地基基础设计规(DGJ08-11-1999)推荐的公式,适用于沿海软土地区。
式中 d R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N ); sk R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N ); pk R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kN ); p A ――桩身横截面积(m2); p u ――桩身周长(m);
i l ――按土层划分,第i 层土分段桩长; b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由表3-4-19查取;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b α值 表3-4-19
sb p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kPa ),按式
(3-4-19a )和(3-4-19b )计算: 当1sb p ≤2sb p 时,2
2
1sb sb sb p p p β+=
(3-4-19a ) 当1sb p >2sb p 时,2sb sb p p = (3-4-19b )
s γ、p γ――分项系数,可根据表3-4-19a 查取;
分项系数s γ、p γ 表3-4-19a
ρ为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之比。
注:p
f――桩端处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s
f――桩侧第i层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Pa);
si
p――桩端全断面以上8倍桩径围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sb
1
(kPa);
读者、作者来信、来电登记(第十七次印刷本未包括)勘误表(二)
读者、作者来信、来电登记(第十八次印刷本未包括)勘误表(三)
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