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摄像课程--角度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3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拍摄角度与镜头语言分析影视摄影与制作是现代电影与电视剧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影视作品的呈现过程中,拍摄角度与镜头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拍摄角度与镜头语言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一、拍摄角度的选择拍摄角度指的是电影或电视剧中镜头所处的位置和高度。
拍摄角度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观众对场景和角色的感受和理解。
不同的拍摄角度能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1. 高角度高角度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之上,往下拍摄。
这种角度可以用来强调被拍摄对象的卑微和无助感,常用于表现人物弱小、被控制或者环境压迫的情节。
例如,电影中的反派角色经常会以高角度来增强观众对其恶劣行径的厌恶感。
2. 低角度低角度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之下,往上拍摄。
这种角度可以让人物或物体显得庄重、威严或具有崇高感,常用于表现英雄人物或者强者的形象。
例如,在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们常常以低角度镜头出现,以彰显其力量和正义感。
3. 俯视角度俯视角度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之上,垂直向下拍摄。
这种角度常用于展现整体场景或大规模人群。
通过俯视,观众可以获得全局的视角,感受到场景的广阔和人群的众多。
例如,在战争影片中,俯视角度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庞大。
4. 仰视角度仰视角度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之下,垂直向上拍摄。
这种角度可以被用来让观众感受到被拍摄对象的威严和崇高,也可以突显出人物的力量和决心。
例如,在史诗片或巨型怪兽题材中,仰视角度能够增强观众对怪兽的震撼感。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镜头语言是指通过使用不同的摄影方式和技巧来表达故事内容,引导观众在感受、理解以及思考上达到导演预期的目的。
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1. 倒计时镜头倒计时镜头常用于悬疑或紧张的情节中。
通过以秒表或时钟为背景,将时间逐渐减少的方式,引发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例如,在犯罪片中,倒计时镜头经常用来增加故事节奏感和紧迫感。
2. 迷雾镜头迷雾镜头通过增加雾气或烟雾效果,使画面显得朦胧,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
电影影像的角度一、镜头角度的划分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锡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
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
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具体作用如下: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后窗》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单视线”:制作者)《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
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
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4、刻划人物:《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5、剧作作用:《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花边女工》结尾。
6、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侯孝贤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画中人”7、境界与升华:《喜宴》结尾:三、角度与景深电影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视点”问题,一个“怎么看”问题。
电影拍摄中的拍摄角度与镜头运动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拍摄角度和镜头运动来呈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拍摄角度和镜头运动不仅决定着影片的观感和节奏,还对观众的情绪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电影拍摄中,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镜头运动是导演和摄像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讨论电影拍摄中的拍摄角度与镜头运动。
一、低角度低角度是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的下方,向上拍摄的角度。
低角度能够突出被拍摄对象的威严和权威感,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电影中,低角度经常用来拍摄英雄或主角的形象,给人一种仰视的感觉,增强其形象的高大和崇高感。
例如,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救世瑞恩》中,低角度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
二、高角度高角度是指摄像机位于被拍摄对象的上方,向下拍摄的角度。
高角度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俯视的感觉,让被拍摄对象显得渺小和无助。
在电影中,高角度常用来拍摄危险或紧张的场景,给人一种紧迫感和背叛感。
例如,在恐怖电影《致命ID》中,高角度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无助和绝境。
三、前景运动前景运动指的是在拍摄场景中增加运动元素,通过摄像机的移动来加强电影的表现力。
前景运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电影中,前景运动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展现场景的变化。
例如,在《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前景运动经常用来展现汽车追赛的刺激感和速度感。
四、跟随运动跟随运动是指摄像机通过跟随被拍摄对象的移动来记录故事情节的发展。
跟随运动可以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与被拍摄对象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电影中,跟随运动常用来记录人物的行走、奔跑或者其他动态的场景。
例如,在科幻电影《阿凡达》中,跟随运动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异想天开的世界和人物的冒险。
五、特写特写是指摄像机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局部或者细节的特别近距离拍摄。
特写可以突出被拍摄对象的表情或者物体的细节特点,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思考题: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一、镜头角度的划分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锡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
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
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
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
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巴拉兹讲:“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关于拍摄角度真实角度,心理角度。
摄像机拍摄的真实角度包括垂直角度(摄像高度)和水平角度(摄像方向)两个方面。
心理角度可分为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
(一)摄像高度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
平角:被摄对象不易变形;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室外拍摄注意地平线海岸线等强势线条等分画面);新闻纪实类节目多用平角,平视的感觉,日常感觉;长焦平拍可以产生夸张的效果,纵向压缩物距(纵向运动的物体会长久地保留在画面中,位移不明显。
),画面形象饱满。
比如拍人潮涌动的街道、自然纪录片动物迁徙常用。
俯角:自上而下拍摄。
向下俯视的效果,地平线升至画面上端或从画面上端出画;景物在地面平展开,方便交待环境、不同视觉形象的层次、数量、相互位置和关系(盛大的场面,交战双方);一般为大景别,深远辽阔的气势,中景、近景拍摄人物慎用俯角拍摄(小景别注重神情、交流);感情色彩较明显:对象有变形,显得低矮、萎缩,常用来表达贬低、蔑视、压抑、渺小等感情。
仰角:自下而上的拍摄。
仰视效果;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出画,常以天空或其他单一背景作为衬底;背景相对单一,可以有效突出主体,方便高大的拍摄对象在垂直方向伸展,如建筑、古木等;仰角画面前景突出,广角仰拍有更强透视感,跳跃、腾空等动作以仰角方式拍摄突出夸张效果;变形与情感:主体形象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英雄人物常用拍摄角度,以表现景仰、赞颂、不屈等正面情感,也可表达自满、傲慢等情绪。
广角仰拍变形明显,丑化、戏噱。
(二)摄像方向摄像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形象特征、意境会随着方向的变化而有明显的改变。
正面:人和物正面拍摄都是必不可少的方向,利于表现正面的特征,尤其是人,面部肯定是重点造型的内容,正面是主流方向。
结合其他造型手段如景别、高度等一起运用更有表现力。
如平角正面近景拍摄人物,画面交流感特别强,营造和观众面对面对话的感觉,主持人播音员。
摄影是电影制作的重要工种之一,电影所有的画面和故事叙述都必须通过镜头摄录来完成。
在电视摄像艺术中,拍摄角度是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
拍摄角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画面上形象主体的轮廓和现行构架,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
平角拍摄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使画面结构稳定,是新闻摄像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
纪录片拍摄时,需要临时进入各种现场,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而运动摄影中的摄影师,通常是以站立的姿势肩扛或手执摄像机。
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拍摄的人物比摄像机的高度更低,比如孩子或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残疾人,就会造成俯拍,显得不尊重对方,并且不利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所以,需要尽力设法避免这种不尊重被摄对象的俯拍。
俯角拍摄俯角拍摄是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
这是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
俯角具有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往往严谨、实在。
俯拍往往用于表达蔑视、贬义的态度,或者表达怜悯的情感,视线发出的一方,处于更为强势的地位。
仰角拍摄仰角拍摄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产生仰视的效果。
仰角可以净化背景,突出主体,强调高度,表现强烈的透视效果,主体显的高大,具有权威性。
画面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
正面拍摄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称肖像,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侧面拍摄角度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
背面拍摄角度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