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取证原则与流程20170519A
- 格式:pptx
- 大小:70.74 KB
- 文档页数:16
电子数据取证规则近年来,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在法律调查和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数据来储存信息,而电子数据取证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成为司法机构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工具。
一、定义电子数据取证是指由专业的取证人员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从电脑系统,存储设备,数据库或其它电子数据存储媒介上检索并取得案件有关以及重要线索的信息,以便数据分析或司法证明,在鉴定过程中提取、加工、存储等过程。
二、步骤电子数据取证通常是步骤较复杂并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它分为三个步骤:1.取证准备:取证前,要进行严格的熟悉计算机环境、了解案件情况、准备取证器材、准备取证文件等;2.取证采集:在取证器材的帮助下,将案件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的磁盘或其它存储设备中的相关电子数据文件进行采集;3.取证处理:将取证采集的文件进行处理,对文件使用MD5等算法进行数字指纹校验,以便得到更可靠的证据;三、技术要求电子数据取证所需要技术要求有:1.备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能够审查操作系统中的配置文件;2.悉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能够审查网络系统配置文件;3.握外部设备、储存设备取证技术,能够审查外部设备中的数据;4.握电子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够分析电子数据文件;5.悉数字指纹算法,掌握数字指纹证据与案件信息的关联性;四、技术保护由于现在可以使用电子数据以及网络,因此,要保证电子数据取证质量,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确保取证过程中的数据完整、真实可靠。
1.强存储设备的保护措施:电子数据取证过程中,要求存储设备运行稳定,只有存储设备运行正常,才能保证取证的质量,因此,应该加强对存储设备的保护;2.强计算机系统安全:电子数据取证过程中,为了防止恶意破坏或攻击,应加强有关政策和规定,强化计算机系统安全;3.强取证技术:取证技术不断发展,应与时俱进,研究新的取证技术,开发新的取证工具,以提高现有的取证方法;4. 保护被取证的人的信息:电子数据取证过程中,除了取证必要的信息外,应当保护被取证的人的信息不被滥用;五、总结电子数据取证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十分重要。
电子证据的收集方法和措施
电子证据的收集方法和措施是指在收集电子证据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以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合法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子证据收集方法和措施:
1. 搜索和获取数据存储介质:搜索和获取需要收集的电子证据所存储的数据存储介质,例如计算机硬盘、移动设备等。
2. 确保证据不被篡改:在收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电子证据不被篡改,例如保持数据存储介质的完整性,使用安全的获取工具等。
3. 文档和记录整个收集过程:在收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整个过程,包括收集的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以确保整个过程的可跟踪性和可证明性。
4. 保护现场:在需要对电子设备现场进行收集时,应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避免任何操作对电子证据的损害或污染。
5. 保持证据的完整性:在收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电子证据的完整性,例如制作数据镜像、计算和验证哈希值等。
6. 确保证据的可读性和可分析性:在收集的电子证据中,应确保数据的可读性和可分析性,以方便后续的取证、分析和检验。
7. 遵守法律和隐私规定:在收集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隐私规定,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8. 保护证据的备份和存储:在收集到电子证据后,应制作证据的备份并妥善存储,以备将来的审查和证明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证据的收集方法和措施可能会因不同的案件类型、司法管辖区等而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操作。
同时,如果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请专业人士参与和指导收集过程。
电子数据取证原则与步骤电子物证检材提取有二种基本形式:提取硬件物证检材和电子信息物证检材。
如果电子设备可能被用作犯罪工具、作为犯罪目标或是赃物,或者是电子设备内含有大量与案件相关的信息,就有可能需要提取硬件作为物证检材。
在准备提取整台计算机作为检材时,应考虑同时提取该计算机的外围硬件,如打印机、磁盘驱动器、扫描仪、软盘和光盘等。
如果在案件中电子信息可能是用于证明犯罪的证据,或者电子信息是非法占有的,这时候电子物证检材提取的焦点是电子设备内的电子信息内容,而不是硬件本身。
提取电子信息物证检材通常有二种选择:复制电子设备储存的所有电子信息,或者是仅仅复制需要的电子信息。
选择哪种方式主要根据案件情况和侦查需要决定。
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储存的电子信息可以快速传递、多处储存和远程操作删改。
如果一个计算机网络涉及犯罪活动,电子数据证据通常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中,应尽可能地提取所有硬件或网络中的电子信息作为物证检材。
提取网络计算机内的电子数据证据需要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和案件调查经验,一般需要由专业的电子物证专家完成。
不适当的提取操作很可能造成电子数据证据丢失或提取不完整的严重后果。
第一节电子数据取证原则电子数据取证的原则:1.尽早地搜集整理证据,能够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并尽可能地做到取证的过程公正和公开;2.不要破坏或改变证据,尽可能少的改变系统状态,在不对原有物证进行任何改动或损坏的前提下获取证据;3.证明所获取的证据和原有的数据是相同的;4.在不改变数据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分析;5.在取证时使用的软件应是合法的。
为此,在进行电子物证检验的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做法来保证原证据不被改变或损坏:1.尽早收集证据,以防原证据被改变或计算机系统状态被改变;2.对送检的材料采用专用的设备进行克隆,然后将原始介质作为证据保存,所有的检查都在副本上进行。
原证据创建副本时,必须是逐位复制的准确拷贝;3.如果需要浏览,要采用专用只读设备进行检查;4.原证据的副本克隆在适合供法庭使用的介质上。
现场勘察电子取证流程今天来唠唠现场勘察电子取证的流程。
一、到达现场。
咱到了现场啊,可不能慌慌张张的。
先得打量一下周围的环境,看看有没有啥特殊的情况。
比如说,有没有那种一看就很可疑的电子设备摆放位置,或者周围有没有啥干扰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东西,像大功率的电器之类的。
这时候啊,咱心里就得有个底儿了。
二、设备确认。
接下来呢,就是确认那些需要取证的电子设备啦。
这就像在一堆宝贝里挑出最关键的那几个。
电脑、手机、平板这些常见的肯定不能放过。
而且要仔细看看设备的状态,是开着的呢,还是关着的。
要是开着的,屏幕上有没有啥正在运行的奇怪程序。
要是关着的,也得小心,说不定里面藏着大秘密。
三、证据保护。
找到设备了,那保护证据可就是重中之重了。
就像守护自己心爱的小宠物一样。
对于正在运行的设备,咱可不能随便乱操作,万一不小心把重要的数据给弄没了,那可就糟糕透顶了。
要是设备已经关闭了,那也别轻易开机,得先检查一下有没有啥物理损坏,比如说有没有被摔过或者进水了之类的。
四、数据提取。
等证据保护好了,就该提取数据了。
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对于电脑,可能要用到专门的取证软件,从硬盘里把数据一点一点地揪出来。
手机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手机的系统种类多,就更得小心谨慎了。
这过程就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掏鸟窝,生怕把鸟蛋给弄破了。
五、数据存储。
数据提取出来了,可不能就这么乱放着呀。
得找个安全可靠的地方把它们存起来。
就像把宝贝放进保险箱一样。
一般来说,会用那种专门的存储设备,而且还得做好标记,注明是从哪个设备里取出来的数据,啥时候取的,这样以后查看的时候就清清楚楚的啦。
六、记录与报告。
最后呢,要把整个现场勘察和电子取证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
这就像是写日记一样,把自己看到的、做的都写清楚。
然后根据这个记录再写个报告,报告里要把重点数据、可疑的地方都指出来。
这可不光是为了交差,也是为了以后万一有啥问题,咱能有据可查呀。
宝子们,现场勘察电子取证的流程大概就是这样啦。
浅谈电子数据取证的原则和鉴定的合法性作者:高虎孙伟焜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地发展,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实施犯罪行为的工具。
网络诈骗、网络淫秽、网络赌博等新型涉网案件层出不穷;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高级持续威胁(APT攻击)等新型网络攻击愈演愈烈;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威胁有增无减。
网络犯罪手段和危害后果远超一般概念上的传统犯罪。
因此,电子数据取证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取犯罪证据、打击网络犯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形式诉讼中不可缺少的证据。
电子证据,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保存,伴随着电子信息的普及而出现,并且能够在审判中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所有电子数据材料,也就是信息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数据。
所有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储存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均为电子数据。
1991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计算机调查专家会议上,首次提出“计算机证据”(computer evidence)的概念,我国在2012年3月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八项,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并列为一类证据类型。
2012年8月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五项规定证据包括“电子证据”。
2014年12月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规定证据包括“电子数据”。
从立法上,将“电子数据”明确为证据种类之一。
一、电子数据取证的原则2000年,计算机证据国际组织颁布了计算机取证的基本原则:取证过程必须符合规定和标准;获取电子证据时,不得改变证据的原始性;接触原始证据的人员应该得到培训;任何对电子证据进行获取、访问、存储或转移的活动必须有完整记录;任何人接触电子证据时,必须对其在该证据上的任何操作活动负责;任何负责获取、访问、存储或转移电子证据的机构须遵从上述原则。
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程序与技术方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与此同时,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电子数据取证则成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社会公正和打击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讨论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程序与技术方法,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一、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程序电子数据取证在法律程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调查取证的法律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公民权益、打击犯罪行为和解决纠纷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在国内,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电子数据取证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首先,电子数据取证的程序包括侦查、搜索、查封、扣押、复制等环节。
侦查人员有权依法查封、扣押涉案电子设备,并依法进行数据提取和复制。
此外,侦查人员还可以依法要求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等配合进行数据提取。
其次,电子数据取证的程序需符合法律要求,确保合法性和证据完整性。
在电子数据取证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程序合法合规,遵守法律程序和相关规定,确保取证过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最后,电子数据取证的程序需要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在实施电子数据取证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相关保密制度,保护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权力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二、电子数据取证的技术方法除了法律程序之外,电子数据取证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方法:1. 数据采集与提取技术:数据采集与提取是电子数据取证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包括硬盘镜像、文件恢复、数据提取等技术。
通过将电子设备进行镜像或复制,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大量的电子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是电子数据取证的重要任务。
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包括文本分析、关联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法,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发现隐藏的线索和关联关系。
安全法对电子取证的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数据已经成为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中重要的证据形式之一。
电子取证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形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确保电子取证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我国于2017年6月1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该法对电子取证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一、电子取证的定义根据安全法的规定,电子取证是指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通过采集、保存、鉴定和呈现电子数据,以证明事件发生或者某个事实存在的一种方法。
电子取证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确保取证过程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二、电子证据的形式根据安全法的规定,电子证据主要包括电子数据、电子文书和电子文件。
其中,电子数据是指以电子方式存储的数据信息,如电子邮件、短信记录、通话记录等;电子文书是指以电子方式生成的书面文件,如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文件是指以电子方式保存的各类文件,如电子图片、电子音频等。
三、电子取证的程序安全法对电子取证的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采集证据:电子取证的第一步是采集证据,包括获取被采集证据的许可或者授权;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提取电子证据,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记录电子证据的采集过程,留存相关的采证记录。
2. 保存证据:电子证据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安全法规定,电子证据应当保存原始的电子数据、电子文书和电子文件,不得随意删除或修改;应当采用合规的存储设备和技术手段,确保证据的安全可靠;同时,应当保护证据的秘密性,防止证据被非法获取。
3. 鉴定证据:电子证据的鉴定是为了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安全法规定,电子证据的鉴定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鉴定结果应当详细准确,有助于法院的判决。
4. 呈现证据:电子证据的呈现是将电子证据提供给法院或者其他有关机关使用的过程,安全法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者电子形式将电子证据呈现给法院;呈现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一般流程(一)观察评估在收集提取电子数据之前,或面对某一存储电子数据载体时,取证人员要观察了解与取证目标相关的情况,并对取证情况进行初步的全面评估。
通过评估,确定取证重点、顺序,选择拟用的收集提取工具、方法,拟定取证方案。
在观察评估过程,具体会涉及以下内容:(1)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妥当。
比如,现场环境是否了解透彻;取证难点能否克服;器材设备是否备好;相关法律手续是否履行;法律文书是否完备;见证人是否到位;遇到意外紧急情况该如何应对等。
(2)进一步了解案情。
比如,了解受害情况;受害人情况;犯罪嫌疑人情况;受害人计算机水平;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法;取证目标数据权限分配等。
(3)确定取证范围、目标。
明确多大范围内的电子数据载体应该收集提取;明确是否需要展开网络取证;明确是否需要收集提取基站数据;明确是否需要收集提取现场视频数据;明确现场中哪些电子设备、电子数据是需要收集的;明确现场中哪些传统痕迹、物品应连同电子数据一并提取。
(4)观察、了解取证目标。
观察取证目标所处环境,进一步了解目标情况。
了解取证目标是家庭单机,还是IDC机房服务器集群;了解是否涉及境外或异地远程电子数据取证;了解与取证相关的电子设备操作权限。
(5)确定取证人员。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根据取证人员的特长和取证任务要求确定两名以上取证人员具体取证。
(6)选定取证器材。
根据取证任务备好器材设备,如硬盘只读设备、复制设备、手机取证设备、信号屏蔽设备、备用电源、备用存储等。
(7)拟定取证方案。
根据现场环境、具体取证任务、器材、取证人员情况等拟定具体的取证方案,即应采用怎样的取证顺序?选择怎样的取证方法?(二)固定获取存储电子数据的载体是十分复杂的。
电子数据不仅存在于单独的文件中,还会存在于系统日志、数据文件、寄存器、交换区、隐藏文件、空闲硬盘空间、打印机缓存、网络数据、用户进程存储、堆栈、文件缓冲区、文件系统本身等不同的位置,电子数据遍布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