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行交通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杭州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及启示崔曙平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游客和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在这方面,杭州市的做法具有先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城市慢行系统分析对环境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的回归正在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中成为受鼓励的出行方式。
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慢行系统,体现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城市居民通勤、休闲、观光等交通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有暇去欣赏和体味城市个性化空间的魅力。
与此同时,城市慢行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等诸多方面。
事实上,很少有交通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能超过自行车。
这是因为自行车不排放尾气,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并且还可以健身。
而最重要的是,自行车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自行车的通过率是小汽车的12到20倍。
中国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有关数据表明,中国自行车总量约为4.5亿辆。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出行占30%以上,小城市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居民短途交通出行(6KM以下),自行车交通占60%以上。
根据北京市2001年城市客运方式调查,自行车出行比例在38%左右。
而2000年苏州居民的通勤交通方式结构调查显示,苏州居民日常出行中,自行车出行占到46.1%。
但是,中国目前自行车的道路状况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
以大连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实施了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措施,旨在建设“无自行车城市”;哈尔滨早在2001年就为了提高车辆通行能力而将自行车道搬上了人行道,广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多个大城市在发展道路交通方面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广州市自行车使用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34%下降到2000年的大约16%。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年长者和少年儿童更愿意选择步行的出行方式。
在苏州居民出行方式调查中,38%的老人(60岁以上)选择步行方式出行。
交通设计慢行交通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现有交通设计中的慢行交通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和现场调查,我们发现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交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未能提供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慢行交通。
1. 引言慢行交通是指步行、自行车、轮椅等非机动交通方式。
它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健康状况等。
在现代城市,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为了提供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交通设计需要兼顾非机动交通需求。
2. 现状分析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交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有:2.1. 缺乏慢行交通设施在现有的道路网络中,慢行交通设施的覆盖率较低。
步行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在道路上存在安全隐患。
这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机动交通方式,从而加剧了交通拥堵。
2.2. 交通规划未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较少考虑慢行交通需求。
道路宽度、车道数量等规划依据的主要是机动车的运行要求,而忽略了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的需求。
这造成了交通系统的不协调,使得慢行交通不便于进行。
2.3. 车辆与非机动交通冲突频发由于缺乏专门的慢行交通设施,车辆与非机动交通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
这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导致了交通流动性的下降。
因此,建立车辆与非机动交通的分离是必要的。
3. 改进建议为了改善现有的交通设计中的慢行交通情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3.1. 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在道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增加步行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设施的布局。
这将为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通行条件。
3.2. 优化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应更全面地考虑慢行交通需求。
包括在规划设计中增加步行街区、自行车优先道、交叉路口人行设施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慢行交通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产能经济浅析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陆丹丹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和车辆都在与日俱增。
主要的行车道都是为机动车设计的,然而道路的增速却远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塞车、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以其他方法来方便自己的生活,比如慢行交通。
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出发,分析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慢行交通在城市中展开的脉络给出建议,提出结构布局,以期为城市慢性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6-0343-02城市慢行系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系统主要由步行和自行车等环保交通方式组成[1]。
虽然,机动车的数量仍然呈递增趋势,但是在城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中短途出行中会选择非机动车或以步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部分人已经意识到环保出行的便利性和重要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到慢行系统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但这些设想还处于起步阶段[2]。
现有的慢行交通系统又因为诸如道路抢占、路面状况差、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交通运行的任务给青睐环保出行的人们带来许多烦恼。
总之,环保出行不仅仅对于城市污染治理来说是一大助力,它还能帮助人们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噪音等问题[3]。
未来交通发展,必将是由“快+慢”两种交通方式组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一、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步行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人行道规划不足,步行交通过去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需求,在目前城市规划或道路交通规划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部分道路缺少人行道或宽度太窄;缺乏对道路两侧严格地管制,一些不法商贩占据人行道经营,违停车辆对道路的占用现象严重;人行道的质量普遍不高,缺少无障碍设置和盲道[4]。
园区慢行交通系统浅析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存在许多问题。
汽车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包括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
为了缓解或避免这些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以“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这个发展策略的核心就是慢行交通系统的建立。
以下通过一个园区慢行交通系统研究的实例,使我们对慢行交通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011年我们项目组接受了重庆永川凤凰湖工业园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任务,在对园区道路网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按照“引导公共交通出行,重视保留人行和自行车出行空间,合理规划慢行交通系统,以及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衔接”的原则。
我们首先提出了以下的研究策略:1、合理划分慢行组团: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划分生产区和生活服务区,以出行发生点、出行吸引点及交通枢纽为核心,合理划分慢行组团。
慢行组团内应完善社区功能(餐饮、购物、休闲、娱乐、锻炼、医疗等),保证慢性空间和优先路权,完善网络布局,提高步行及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
2、以慢行组团划分为依据,以园区规划路网为依托,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网络。
3、实现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处理好换乘,引导居民积极采用“步行-公交”和“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4、完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强调人性化设置;提高园区内自然与人文环境,体现园区文化与形象。
园区慢行组团的划分是慢行系统研究的第一步,了解园区内土地使用规划是划分组团的前提条件,根据最新的《永川凤凰湖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凤凰湖工业园二期工程凤龙大道南侧,成渝铁路西侧及永师路东侧为二类居住用地,公共绿地及商业用地,永津路北侧至园区北侧边线为二类居住用地,公共绿地,商业用地及医疗教育用地,凤沪路以南至西三环高速间为仓储物流用地,园区其余用地基本为工业生产用地。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
例如,在城市地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
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慢行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慢行系统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交通模式。
与传统的高速交通相比,慢行系统注重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电动车等低速交通工具。
本文将对慢行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慢行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许多城市通过改造道路、新建自行车道、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等方式,积极推动慢行系统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交通流量,减轻城市交通拥堵,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是慢行系统的杰出代表,其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交通效率高,空气质量好。
慢行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智能交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为慢行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此外,通过使用智能手机APP应用程序,人们可以轻松规划行程、查询交通信息,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方便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为慢行系统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提供了更科学的工具。
未来,慢行系统将继续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慢行系统将更加安全和舒适。
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的引入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更高效、低碳的交通选择。
其次,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将更加高效和便捷。
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推广将减少私家车使用,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智能交通信号灯的应用将提高交通流量管控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慢行系统的发展还将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慢行系统的需求,新建或改造街道、步道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好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路网络。
此外,慢行系统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废气排放。
在追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慢行系统将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3, 12(4), 467-47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mse https:///10.12677/mse.2023.124054浅谈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发展及趋势张 雷中咨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收稿日期:2023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7日摘要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 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
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 + 公交、自行车 + 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是绿色出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作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象征和核心,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推动慢行交通系统发展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交通减碳、增强交通韧性,是美化社区环境、改善民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双碳”目标,交通减碳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ow Mov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Lei ZhangCIECC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Co., Ltd., BeijingReceived: Jun. 4th , 2023; accepted: Jun. 24th , 2023; published: Jul. 7th , 2023AbstractSlow traffic refers to a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hat contrasts with fast and high-speed traffic,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Generally, slow traffic include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with speeds not exceeding 15 km/h. This includes walking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 with bicycles being the primary non-motorize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many major ci-张雷ties. The urban slow traffic system focuses on prioritizing walking, cycling,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the mai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city to effectively address conflicts between fast and slow traffic,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slow traffic and guide residents to use walking plus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cycling plus public transportation for their commutes. The slow traffic system isa crucial componen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is widely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as asymbol and core element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t plays a significant sup-porting role in achieving the “dual carbon” goals. Extensiv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low traffic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promote carbon reduction in transportation, enhance transportation resilience, and serve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beautify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s,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nd promoting economic prosperity.KeywordsSlow Traffic System, Green Travel, Sustainable Transport, The “Dual Carbon” Goal, Traffic Carbon Reduc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内城市致力于打造宜居空间,积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日渐兴起,公共自行车、绿色休闲廊道等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成为热点。
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
我国近几年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大众群体、弱势人群的出行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城市的邻里空间、公共空间正受到快速交通干扰甚至破坏。
目前,**市中心城区挤占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不但对居民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容易造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不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慢行交通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行人与自行车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冲突中最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应该根据安全和平等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专用路网,保证慢行交通系统在道路系统中拥有足够的比例和空间,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传统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设计时以车辆通行顺畅为出发点,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剥夺了行人与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
城市道路上弥漫着尾气、噪声和快速行驶的车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被剥夺了使用道路的权利。
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将慢行交通流与快速交通流隔离开,不仅避免了机动车流与非机动车流的互相干扰,也保障了慢行交通的通行权。
1、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1)路段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路段上的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是分离快慢交通,将非机动车从一块板上分离出去,与行人交通组成慢行交通体系,路段上机非混行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图1 慢行一体化道路横断面图由图1可以看出,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在同一水平面上,可用分隔带或栏杆将机动车道与慢行车道隔离开,而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间可种植行道树,也可以不采用实物隔离,而通过标志标线以及不同颜色路面铺装加以区别。
此做法既为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借用一部分人行道通行创造可能,也有利于在非高峰期间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行人,以创造一个舒适、宽阔的步行空问。
这种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统一起来考虑并综合加以利用的空问,可以称为“慢行通道”。
(2)交叉口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图2 交叉口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交叉口的慢行一体化设计,是将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用同一信号,若左转则需经过二次信号灯才能左转。
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主要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的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
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上汽车排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但同时也减少了市民出行安全的保障。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非机动交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更安全、方便出行。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1、缺乏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道路网络设计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设计,而忽略了道路交通系统中缓慢行专用路、城市干路、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道路所组成的完善的网络设计,因此不能保证连贯性的交通、给居民的出行会带来不便。
此外,大部分的城市中的慢行专业路设置的较少,慢行交通设施设计的和改造的一般仅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如商业地段,湖泊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统一安排。
因此,现在的慢行城市交通系统依附于在机动车交通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2、慢行交通设计没有和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整合。
慢行交通空间是由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商业区域等组成的。
之前的以居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小区设施自身相对完善,但限制了在住宅区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慢行交通网络。
浅谈慢行交通
摘要: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慢行交通受挤压,出行安全和行驶权益得不到保障。
现有慢行设施无法满足休闲、健身等新兴慢行出行目对景观环境的要求。
倡导绿色交通,转变发展理念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慢行交通步行非机动车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包括对环境的污染、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等。
由石油危机伊始,荷兰带头制定鼓励自行车的政策,并引发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效仿。
由此,“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
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完善慢行系统是对“以人为本、绿色交通”理念的落实,是打造精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是“美好江苏建设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慢行交通系统概述
慢行交通的定义
慢行交通是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车速不大于15km/h得环保型助力车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普通市民的步行速度为0.5m/s~2.5m/s,可接受的步行距离为400m~600m,优势出行距离一般在1km 以内。
普通自行车速度为3m/s~5m/s,优势出行距离一般在5km 以内。
相对于机动车交通而言,慢行交通更为灵活。
由于慢行交通消耗的是人的体力,不适合长距离出行,因此慢行交通在中短距离出行中更具优势。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出行占30%以上,小城市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居民短途交通出行(6KM以下),自行车交通占60%以上。
事实上,很少有交通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能超过自行车。
这是因为自行车不排放尾气,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并且还可以健身。
而最重要的是,自行车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自行车的通过率是小汽车的12到20倍。
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
1.2.1慢行交通的特点
(1)慢行交通多是体力型交通,适合短距离出行。
(2)绿色环保健康。
不产生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3)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1.2.2 慢行交通的定位
(1)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提高城市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特别是应当精心设计慢行与公共交通的衔接系统。
(2)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它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交通工具、任何目的的出行,起终点均离不开慢行交通,慢行交通设施能增进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脚步慢下来,才能真正增进彼此交流。
“慢行交通”就是要让出行交通更加舒适和方便,创建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市民畅享城市的美好生活。
常州市慢行交通的现状分析
交通设施方面
慢行休闲道路系统缺乏,不成系统,无法满足新兴慢行休闲的出行需求;非机动车通勤道路系统基本完善,但等级划分和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步行道路系统基本完善,但步行空间不连贯,配套设施不完善,沿线景观有待提升。
交通运行方面
慢行占居民出行比例较高,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自行车出行距离超过合理的3公里以内的范围,侵入公交服务区,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自行车出行中电动车比例偏高,速度快,不安全。
交通管理方面
对慢行交通的管理不够重视,慢行交通在节点通过困难,慢行违章现象较为严重;慢行道路上违章停车现象普遍,严重侵占了慢行空间。
行人过街总体良好,少数路口等候时间过长,缺乏二次等候空间。
促进慢行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主导,尽快制订并出台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在推动慢行交通发展方面,政府应该负起主要职责,保障在交通系统中处于劣势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权益。
哥本哈根在低碳交通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慢行交通体系非常发达,还被赋予“自行车城”的称号。
哥本哈根慢行交通快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清晰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是要恢复城市中人的主体地位和权益。
首先,哥本哈根有计划地推广居民步行、自行车使用。
其次,给予充足的资金保证。
比如,在丹麦交通部门的总体预算中,自行车交通的规划与公共交通规划分量相同,享有同等的预算。
而且,根据哥本哈根道路建设法规的规定,城市中主要道路一定要开辟自行车专用道。
政府在处理交通问题时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大力发展中低收入居民经常使用的慢行交通,积极引导中高收入者多采用慢行交通出行,并尽快制订慢行交通专项规划,确立其与公共交通同等重要的地位,禁止以发展快速交通为由蚕食慢行交通的各种行为,将慢行交通建设资金纳入政府预算。
慢行交通的规划还应与其他交通方式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紧密结合,分阶段逐步推进,切实把这项工作打造成民心工程,而非政绩工程,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和谐共存。
同时,政府还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提升领导干部和普通百姓绿色出行理念,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
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实现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要真正实现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建立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安全、舒适、方便的慢行交通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在道路两侧通过隔离设施等建立自行车专用道及步行道,并尽可能连接成网,实现交通流的“机非分离”、“人车分离”,保障步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
其次,在交通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公交站、商业区、广场等设置充足的自行车存放场所、固定车子的支架以及避雨设施,同时要增加重点路段的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设置慢行交通专用信号灯,以方便慢行交通出行。
慢行交通还应与城市绿化、商业、古迹、景区等紧密结合,在步行区、人行道提供休息的椅凳,使出行变得更休闲、更惬意。
如果常州的慢行交通设施越来越便捷、人性化,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市民加入步行、自行车出行的行列。
加强慢行交通系统的管理
针对常州市自行车出行经常出现的闯红灯、超速行驶、在机动车道行驶和逆向行驶等违规行为,应从提高市民交通意识、规范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规则和速度、完善自行车法规的设置、严格惩处并重罚违规行为等方面加强交通管理。
同时,
交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自己的职责,严禁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人行道,居民还可以通过热线投诉占道行为。
交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应加强对自行车偷盗的打击力度,为慢行交通营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空间。
合理发展自行车租赁服务
常州市自行车租赁始于2008年,当时发起这项公益事业的龙骑天际国际传媒在市区范围內设置了32个租赁点,2000多辆自行车,规划部门为此特别在城区就项目需要规划了400个租赁点。
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运营公司亏损了几百万,一年之后2000辆公共自行车的命运是锈迹斑斑的栖身在街头。
常州应学习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在自行车租赁方面的经验教训,合理设计租赁点,与公交、地铁等紧密衔接,并在人口活动密集区加大自行车的投放,使市民在购物、娱乐、郊游等活动中能方便租到自行车,即便在长距离出行中也能享受到慢行交通的便捷、乐趣。
我们还建议采用常州市目前比较普及的公交IC 卡对自行车租赁业务进行收费,而且要根据人们的支付能力合理设计租金。
结语
交通就像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慢行交通是其重要的“微循环系统”,它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机体的健康。
如今,低碳、环保、健康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城市发展目标,大力推行慢行交通是常州市解决交通拥堵、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云美萍、杨晓光、李盛,等.城市交通[M].北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