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87.80 KB
- 文档页数:17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禅宗思想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发展也达到了顶峰。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一、唐代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其主旨是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
在唐代,禅宗由印度传入中国,然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禅宗思想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日本等邻近国家。
唐代禅宗思想主要包括南北两派。
南派禅宗主要由神秀和道信创立,强调通过为一体,即通过禅修和参禅来实现人自身的解脱;北派禅宗主要由般若、法眼和毗尼三大祖师创立,强调通过打破人的固有认识来实现解脱。
两派禅宗思想共同强调禅修和参禅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二、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玄奘法师归国后,佛教教义才得以广泛传播。
在唐朝,佛教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佛教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唐代,许多佛教寺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支持,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同时,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的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唐代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解脱和超越,而佛教文化则具有广泛的教诲和实际应用,二者在许多方面具有接近的方面。
唐代禅宗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同时,禅宗思想也从佛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四、唐代禅宗思想与现代的联系唐代禅宗思想深刻而精准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启示意义。
禅宗思想推崇的专注和静心,对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非常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禅宗思想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佛教与禅宗思想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指导。
本文将从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初以经教为主,为人们带来了解脱苦难的教导。
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变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
2.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首先,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关怀他人的价值观得以强化。
其次,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如园林设计、山水画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承。
此外,禅宗思想注重对内心的觉察与体悟,对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对孝道、义务、忍耐等价值观的强调。
3.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佛教与禅宗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内心平静与解脱,对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提供了一种冷静面对困境的思维方式。
其次,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佛教与禅宗思想所倡导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佛教与禅宗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乃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与价值观,为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思想与禅宗文化佛教是一个主张修行改变自身、实现解脱的宗教,禅宗则是其重要的一派。
自从唐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便渐渐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包括禅宗文化在内的佛文化也悄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从佛教思想和禅宗文化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华文化中的佛教影响。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佛教学说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主张无我、空性和因果报应等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这些概念虽然超越常人的思维范畴,但却能够给予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其中,“无我”指的是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
佛教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由于六界之外的根本力量——“识”的存在而产生的,而这种识不能被称为自我。
因此,无我才是一个人真正存在的状态。
这种想法反映了佛教对于文化价值的观点:人应该能够抛弃自我意识,才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触,并最终寻求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此外,“空性”是佛教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万物皆空,没有永久的实体存在。
佛教认为一切实体都是因缘所造,没有绝对的实在性。
这个概念又延伸到了管理文化上,佛教认为道德法则应该是建立在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实体的个体之上。
因果报应的概念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罪与诸善的结果,是在现世与来世得到反应的。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轮回中,对于人的未来产生影响。
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想到当今社会中所流行的理应得到“惩罚”的观念。
这个概念提醒人们在行事之时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品质,从而追求自身的卓越和完善。
禅宗文化禅宗是建立在佛教思想基础之上的一派,禅宗文化在佛教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禅宗主张通过打破思维的“枷锁”,实现心灵的自由,达到涅槃的境地。
禅宗的实现是通过许多修行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坐禅、草木营造、作画等,这种修行的方式在古代的日本、韩国、中国都有很深入的发展。
佛文化中的禅宗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上。
禅理与佛教的思想交融与文化传承禅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而禅理与佛教并称为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交融与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就禅理与佛教的思想交融与文化传承进行探讨。
一、禅理与佛教的思想交融禅理源于佛教,以最初的释迦摩尼所成立的佛教为基础,并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佛教徒们通过对佛陀教诲的学习,开始深刻思考生命、世界和宇宙等问题,并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福祉要通过“菩提”才能实现。
禅宗是基于佛教思想基础上的修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并称为“禅理”的哲学思想体系。
禅理的修行方法和佛教有所不同。
它以察觉到“道”的本质为中心,通过此感悟,另一个名词为“悟”,而达到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
禅理强调的是:觉知、观照、经验、领悟和实修等五个方面的原则。
其具体方式是建立在禅坐、禅歩、禅食、禅睡等禅修生活中,通过自我观照和感悟来达到对“道”的认知。
与禅理不同,佛教的修行是基于内观、禅坐、持咒等方法进行的。
在佛教的方法中,禅修的目的是消除烦恼和缘分。
这个过程中,并不是通过直接感知“道”的本质,而是通过觉知自己和环境的变化、认识烦恼和缘分的根源和产生的原因、缓解烦恼、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忧虑等,最终达到很大程度的心灵平静。
如此看来,禅理与佛教的信仰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实践上有所不同。
在禅宗初期,有“南宗北宗”之分。
所谓南宗是以禅师慧能为代表,由他所创立的“轻悦部派”而来;而北宗是以禅师祖庭为代表,由他所创立的严部派所发展而成。
虽然两个派别各自强调的方面略有不同,但最终都可归结为禅学的一个方面。
此后,禅宗又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成为了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远影响着东亚地区。
二、禅理与佛教思想的文化传承禅理和佛教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传播,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文化中。
无论在文学、绘画或茶道等方面都能够见到佛教或禅宗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佛教绘画。
这类绘画的特点是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装饰性,图中除了佛、菩萨还有动物、植物等元素,展现了生命和宇宙的充满生机的形象。
禅意概念的来源禅意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禅意的根源与佛教密切相关,佛教最初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提倡修行者通过禅坐和专注觉察来达到觉醒和解脱。
禅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沉静的心境、内观和深思熟虑来寻求内心平静和真实的觉醒。
在禅宗发展的早期,禅意受到了诸多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其中包括儒家学说、道家哲学和印度的佛教禅修传统。
禅意的主要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5至6世纪间的中国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
禅宗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祖师禅师们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位禅宗祖师是南北朝时期的达摩祖师、唐代的神秀禅师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六祖慧能。
他们通过禅修实践和教导,进一步丰富了禅意概念并为禅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祖师达摩祖师是禅宗的发起者,他是印度曼荼罗(现在尼泊尔地区)人,公元6世纪初传入中国。
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授禅宗修行法门,强调通过观想、禅坐和行住坐卧中的精神专注来消除执着、烦恼与干扰。
神秀禅师是禅宗北传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导进一步丰富了禅宗的哲学和实践。
神秀禅师提出了“二谛”观念,即相对谛(尘埃世界)和绝对谛(真实本性)。
他强调了悟性与智慧的重要性,主张禅修者通过悟空的觉醒来体悟真实本性。
六祖慧能是禅宗发展中的又一重要人物。
他提出了禅修中的重要原则,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无法可传,唯心之法”。
慧能禅师强调了直接体验真实自性的重要性,认为禅修者可以通过悟空的直接经验来实现觉醒和解脱。
除了这些祖师之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了许多后续禅师的影响,包括唐代的法眼和曹洞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这些禅师们通过他们的教导和实践,为禅宗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禅意概念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传统。
禅宗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意观念。
儒家的理性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都为禅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禅宗与佛教文化禅宗作为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
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禅宗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禅修方法与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修体系。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禅修方法以及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禅宗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初。
它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高僧菩提达摩,他将禅宗带到了中国,并在中国融入了许多本土的文化因素。
禅宗的兴起与唐朝时期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期,禅宗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禅修方法主要包括坐禅、行禅和用禅。
坐禅是禅修的核心,通过专注呼吸和身体姿势的练习,让禅修者摆脱杂念,达到清净寂静的境地。
行禅则是在行动中实践禅宗的教义,通过慢慢地行走来培养专注力和觉知能力。
用禅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禅修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事物,从而达到超越自我、无欲无求的境界。
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强调直接觉悟的体验,强调个体的内在潜力和自由意识的觉醒。
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觉悟、空性和无我相契合。
禅宗通过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以及与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和谐来实现自我觉醒和解脱。
在传统的佛教文化中,禅宗也影响了许多方面。
禅宗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与独到的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佛教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是社会伦理。
禅宗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佛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禅宗寺庙的建筑到禅宗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禅宗对于美的追求和自然的表达。
在文学方面,禅宗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禅宗公案,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和禅修的境界。
禅宗的思想也对佛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禅宗对于自性空性的理解与闻思修的方法论等都成为了佛教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禅宗思想对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也有着显著的影响,禅宗倡导的平等互助、慈悲善良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佛教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禅宗与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起源于佛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全称为“禅那”,在中国古代又称“坐禅”或“坐忘”,是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期,传承了佛教中的禅定修行方法并融入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元素。
禅宗强调直接指向心性的体验和证悟,追求直接领悟佛性的境界,强调体悟实相、即时体验的修行方式。
禅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繁盛的时期,禅宗也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代,禅宗与其他宗派如律宗、律因宗等一同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南北宗派”,丰富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禅宗的兴起使佛教成为唐代的国教,并在世俗社会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禅宗的教义与修行方式禅宗的教义主要强调直接领悟、体悟心性、证悟佛性的境界,称为“见性成佛”。
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佛,只要经过修行,每个人皆可证悟佛性。
禅宗注重体验、直觉和直观,推崇无语默照、思维停滞的境界。
禅宗强调内观,通过坐禅、打坐等修行方法,培养内心的安定和智慧,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坐禅、禅悟、禅诗等。
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通过正定呼吸和内观冥想,专注于此刻的当下,以觉察和体验内心的真实本质。
禅悟是通过临悟、觉悟的方式了解真相。
禅诗是禅宗修行者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禅宗境界和经验的理解和体验。
三、禅宗对佛教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了儒家、道家等思想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的修行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冥想和思维方式相契合,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禅宗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诗词、绘画和茶道等方面。
禅诗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文人墨客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禅宗体悟的重要手段。
禅是什么意思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我们怎么称呼禅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现实,一个真正的法界。
禅离开了区分、坚持、治疗,所以叫“无二”,进入自洁心就是禅。
如何修禅?
那么修这个禅从何下手呢?有很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都要以戒定慧作为它的宗旨。
但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你就修念佛禅好了。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心,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念佛当下就契入到禅的最本质的内涵,这就是佛开示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念阿弥陀佛就不是一般的禅了,是无与伦比的极为深妙的禅,直接在这个禅当中跟阿弥陀佛的心在沟通。
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光中极尊,法王,跟一切佛的法王来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念佛就安住在禅的世界,禅的境界当中,这就是“已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
你已经到了含元殿——皇宫里面最好的一个宫殿,不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所以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从这里下手。
阿弥陀佛的正念也可以确定。
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名里面有无限的生命。
无限生命是自性的静止,是一切三摩地之王,是至高无上的决心。
当你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赶紧念佛,用佛名来加强我们的专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
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的。
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状态。
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
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
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
古代中国的禅宗与佛教传播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系统深入人心。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禅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禅宗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它不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文化、哲学乃至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初几个世纪,主要以文献的形式存在,殊不知,它无法直接融入当时社会的生活中。
这种情况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转变,禅宗便开始兴起。
禅宗不仅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体。
禅宗强调心灵体验,强调直接领悟佛性的道理。
它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道家的影响,对于修身养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禅宗通过独特的禅修方法,如坐禅和行禅,使得人们能够心静自觉,达到对佛性的直接觉悟,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与智慧的提升。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禅宗与教育的结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早在唐代,禅宗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问,许多皇帝和达官贵人都亲自到寺庙中听讲禅宗。
最著名的例子是唐朝皇帝玄宗的贵妃杨贵妃,她曾经在退朝后,亲自到青龙寺诵经禅修,以修身养性。
不仅如此,禅宗还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时尚,许多文人都是禅宗的修行者。
宋代以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新的突破。
禅宗在这一时期开始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在艺术方面,宋代的佛教壁画就充满着禅宗的因素。
这些壁画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笔墨表现出禅宗的思想,富有禅意的自然景色使人们感受到宁静和内心的宽广。
其次,禅宗在文学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晚唐至宋代最有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之一,濮陽惟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禅师,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朴素、深邃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诗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宗教建筑领域,禅宗也对中国古代寺庙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建筑追求简洁、自然的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在世界各地的寺庙中独一无二。
最后,禅宗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禅宗通过培养修行者的内心品质,使得社会得以和谐稳定。
唐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传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黄金时期。
在唐朝时期,禅宗兴盛起来,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佛教思想流派之一。
禅宗的兴起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的佛教研究之中。
当时,南朝正值动乱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传统的经书解释逐渐产生怀疑。
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倡导的是通过冥想禅修来直接觉悟佛性,而不是依靠经书的解释。
禅宗强调个体的直接体验,强调在此刻的当下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种独特的修行方法,与传统的教义相比,更加简单直接,因而得到了许多人的追随和认同。
禅宗在唐初开始逐渐盛行,唐朝时期的几位著名禅师,如道信、法眼、怀让等,都以他们的教诲和思想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禅宗在《坛经》、《楞伽经》等著作中的流传也极为广泛。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也受到禅宗的影响,如王勃、杜牧等都在他们的诗歌中表达了禅宗的思想。
二、禅宗与社会唐朝时期,禅宗的兴起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回应。
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与禅宗倡导的内心自由和即时体验的思想不谋而合。
禅宗的教义主张超越物质追求,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寂静,与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禅宗与社会的关系还表现在寺庙的规模和影响上。
唐代的禅寺规模庞大,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很多学者和文化名流。
禅宗寺庙的兴建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修行者和弟子。
寺庙中的僧侣们以禅宗思想为指导,提倡朴素和平等的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禅宗与文化禅宗对于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强调身心合一,重视经验的直观感受,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相契合。
在唐代,画家们开始将禅宗思想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哲理。
这种画风被称为“禅宗画”,风靡一时,对后来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
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
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
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
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
」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
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
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
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
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
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
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
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
佛和禅的关系和区别?1.禅宗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
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
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
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至于区别,我觉得更应该称之为重点,慧能开创的南宗禅,首先是更加注重人的本心,强调修行中人自身的力量,认为西方净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心性明净,既是身在佛地。
其次是强调“平常心是道”,只要内心善自修持,便可在凡常的生活中体会到佛的境界。
对凡人内心、凡俗世界的重视,使得南宗禅成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便法门”。
2.其实佛教与禅宗不可分开而论。
生命珍贵,爱众生,悲悯众生,然而要做到处有而常无,佛教讲究人间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虚有,不过是人的心在做苦。
慈悲是立一切说的重点。
3.哲学历来对立统一,唯物和唯心本无差别,绝对角度来看,可以说唯心即是唯物,用一句偈语解释为什么唯心就是唯物,--“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佛学便是一种高级的哲学,体现了唯物与唯心的统一。
唯物角度来讲,一切物质,都是由固定元素构成,只是元素内部的排列组合不同而产生外在的差别。
元素由更小的粒子组成,那粒子又由什么组成呢?人们研究出分子,原子,难道不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质吗?所以说世间万物深究到底,本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而且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的期限,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研究佛法的人不能偏执于任何一端。
即是“色空,法空,空空。
”色空是一切万物虚有,虚有不是没有,而是似有。
法空即是一切有为法乃至佛法尽皆为空。
空空,便是将说万物是空,这个说法本身亦空。
楼主可以慢慢体会,唯物即是唯心。
4.佛教认为,是有地狱的,人在地狱中受苦,苦在人以为这苦实际存在,而这心这苦亦空。
心中有地狱,便有,心中无地狱,便无。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
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
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
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
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
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
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
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
」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没有用。
各位如果不笑话我,我坦白说,我现在跟各位说话都是靠直觉,我没有分别心;我若有分别心,那我说的话一文不值,浪费各位的时间。
方立天教授讲的「直觉」,六祖开示过:「直心是道场」,反分别、不分别的心,就是直觉。
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说到:「禅是直觉」,我感到非常欢喜、非常高兴,遇到知音了。
禅是反分别心的,「不分别」你怎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别」而能洞察表里精粗,毫无遗漏,这是禅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种类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种: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时代的婆罗门研究吠陀经与奥义书;现在的哲学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这跟真正的禅没有什麽关系,为什麽因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众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麽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爱祂。
把「信」看成是足够和必须的条件。
只要「信」就得救了。
感情的宗教,它的好处,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它的缺点,盲目、固执、着相。
过去的宗教战争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没有感情的执着,就没有宗教的战争。
第三是肉体的宗教:专在肉体上下功夫,这种修炼方式很多,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举例了。
肉体宗教的好处,可以锻链人的意志力;它的缺点便是对肉体的执着,而「我执」便是解脱的最大障碍。
佛法讲「断惑」,说对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实、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有疑惑,如佛的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什麽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你若修炼肉体,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有了问题就不洒脱、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
所以肉体的宗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黄、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这都太离谱了。
像这些宗教,我们把它列在最後面。
它连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尘莫及。
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这反映出没有文化、没有自尊、没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无价值。
因此,说「禅」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
如果说禅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种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
何以见得禅是生活的宗教呢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这如何显示呢下一句说:「运水与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禅必须落实在生活里我们了解,中国禅宗的目标,原本是要在现实的生活里紮根的,但是,禅的表现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变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刹高僧们的专利品,你、我大家没份。
为什麽呢如果说有逻辑可寻的,那麽我们就会去推理。
比如说「什麽是佛」「麻三斤」。
麻三斤跟佛有什麽关连「什麽是佛」「乾屎橛!」。
乾屎橛跟佛有什麽关连这是没法理解的。
那麽,各位若问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话,我不敢出来弘扬禅。
那别人问我,我却瞪眼又该怎麽办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从直观、直觉而来。
中国的禅,它是个幽默的化身,种种的一切都讲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够的话,就不行。
比方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的两位大德,一个是德山的「棒」,你问话,话还没有说一半,他的棍子已经打到头上去了〈当头棒喝〉;第二个是临济的「喝」,临济的祖庭、发源地就是在我们河北,而且我们河北今天来讲就是禅宗的故乡,这句话怎麽讲呢因为现在的禅宗是「临济儿孙遍天下」,都是临济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传到台湾、传到大陆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禅宗的重视。
因为六祖与弟子都反对打坐的。
六祖说:「生来坐不卧」--你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卧不坐」--你死了还是要躺着。
「一具臭皮囊,给谁立功课」--人追求解脱,你执着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脱更加不解脱--本来不解脱,再加根绳子,所以六祖不赞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岳大师,他也反对打坐。
南宗没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号:「只管打坐」。
打坐有什麽好处呢打坐可以强身、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可以打通气脉等,有很多好处,但那不是禅!禅所追求的不是这个,而是追求人生的彻底解脱,所以禅宗反对打坐。
我们了解:禅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麽过,今天还是怎麽过;以济公活佛作典型来看,就禅来讲,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
出家人为什麽还是吃素呢那是「北传宗教」留下来的。
北传宗教吃素的着眼点并不是说吃荤有什麽罪,但是他们口头上说:「吃荤是有罪的,你吃猪,下辈子就变猪。
」佛教研究院有个小和尚写一篇文章说:「我下辈子还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给我们很多启发。
虽然我不是专攻佛教史考据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
因为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法三十年以後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律。
而佛陀本身也是百无禁忌,化缘化到什麽,就吃什麽。
金刚经上不是讲吗「尔时」--这个时候,「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世尊是很讲礼貌的,「着衣持钵」--在房内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着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饭,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饭要完了;「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金刚经的这一段可知,佛不问你家有没有荤的,你有没有专程给我做素菜或钵有没有洗乾净佛陀不计较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麽不顶重要。
「吃什麽」,对於禅宗来说一向不顶重要。
四、禅宗的悟是无字天书而禅宗的开悟有没有呢确实是有的。
悟是什麽有人打坐以後,很兴奋地站起来说:「我悟了」,到处嚷嚷:「我悟了,你们大家来,我告诉你们」,然後发表一篇论文,这简直荒谬绝伦。
那个绝对不是禅宗的真悟!禅宗悟的是「无字天书」,有一个字就不叫悟,无一个字也不叫悟。
因为法是圆满的,是无欠无余,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处的。
禅这麽好,我为什麽不把过去的禅拿来弘扬,又提倡安祥禅呢你要知道,过去的禅确实是没有人懂的。
譬如德山禅师,他很骄傲,专门研究金刚经,他是四川人。
他听说江西法席很盛,龙潭崇信禅师声望很高,他不服气。
他说:「修行人千劫学佛的威仪,万劫学佛的细行,都不能成佛,你这些南方魔子说什麽见性顿悟就能成佛我不信。
」於是挑着一担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由四川出剑阁到了湖南,他去找龙潭,盛气凌人,信心十足。
半路上肚子饿了,想买个点心,看到一个老太太卖点心。
他说:「老太太,我买个点心。
」老太太问:「你担的是什麽东西」他说:「是青龙疏钞。
」老太太说:「我有一问,你若是答对了,我就卖给你;你若答不对,你到别处去买。
」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这下子把德山问愣了!真的,「我点哪个心」这老太太说:「你既然答不出来,你到别处去买。
」这德山的气焰就挫了一大半。
你说这里面有什麽道理这老太太幽他一默、「将他一军」,他就傻眼了。
德山是不错,他对佛教的义理、学问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够。
等德山到了龙潭,周围转了一下,说:「来到龙潭,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龙潭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
」他又不知道怎麽说。
德山到了龙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龙潭崇信禅师。
有一天侍奉崇信禅师到了深夜,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回去休息了。
」他说:「外面太黑。
」崇信禅师就点了个纸捻子给他,他刚要去接的时候,就被崇信禅师吹灭了,德山当场大悟。
他悟了什麽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说,你也不知道。
你要从这个地方找讯息,这个是大麻烦。
这个除了直觉,没有用。
你想得愈多,离主题愈远,你想用这种方法接引现代人,根本行不通。
过去参话头,参个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
一个葛藤扯不完,皓首穷经,头发白了,一辈子研究经典没有开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禅可以变化气质、转凡成圣现在是工业社会,西方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浪费了生命。
现在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谁呢所以,有一个老禅师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我一向按规矩,把禅宗的法拿出来说;法堂前草深三尺--这表示人家不来了。
」禅宗是这麽铜墙铁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顶,呵佛骂祖--坐在山巅上,佛也骂,祖也骂,只有我最大,这种人叫人怎麽能接近在这个情况之下,实在很讨人嫌。
但是,你想变化气质、转凡成圣,非「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