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第一册(1)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17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1)初中语文学习的十大习惯:1、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只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习插上翅膀,飞得更快、更高。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 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shùn) 瞬间(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 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 诫瘦骨(lín xún) 嶙峋小心(yìyì) 翼翼(sǒng) 耸立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论学六则一、填空1、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论语》是由的书,共篇。
3、《》作者朱熹字号,时期著名的家、家。
4、《》作者刘开字,时期文学家。
二、注音论()学论()语不亦说()乎愠()罔()殆()默而识()之好()学三、解释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人不知而不愠:5、温故而知新:6、可以为师矣:7、学而不思则罔:8、思而不学则殆:9、默而识之:10、学而不厌:11、诲人不倦:12、何有于我哉:13、却只漫浪诵读:14、心到最急:15、眼口岂不到乎?16、非学无以致疑:17、非问无以广识: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2、默而识之3、眼不看子细五、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2、学而不厌:古义:今义:3、心既到矣:古义:今义:六、翻译1、不亦说乎?2、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何有于我哉?5、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七、成语1、“温故知新”出自:2、“学而不厌”出自:3、“诲人不倦”出自:4、“不亦乐乎”出自:5、“相辅而行”出自:文言短文两则一、填空1、《牡丹图》作者字,时代著名家、家,代表作。
2、苏轼名字号,时代著名家、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位分别是、、、、、、。
3、欧阳修是时期的家、家,他的谥号是,所谓谥号就是。
二、注音姻()家谥()号披哆()色燥()房敛()蜀()中处()士戴嵩()曝()书拊()掌搐()入谬()矣三、重点字词解释1、尝得一古画:2、未识其精粗:3、姻家:4、披哆而色燥:5、何以明之:6、尤所爱:7、黑睛如线:8、房敛而色泽:9、所宝以百数:10、一日曝书画:11、拊掌大笑:12、尾搐入两股间:13、谬矣:14、笑而然之:四、古今异义1、尝得一古画古义:今义:2、尾搐入两股间古义:今义:3、今乃掉尾而斗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1、好书画:2、所宝以百数:3、锦囊玉轴:六、翻译1、何以明之?2、其花披哆而色燥3、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4、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5、所宝以百数6、锦囊玉轴,常以自随:7、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课的读读写写内容如下:
第一课《春》
读读写写:
1.朗润:明朗润泽。
2.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4.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
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5.舒活:舒展,活动。
6.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第二课《济南的冬天》
读读写写:
1.响晴: (天空) 晴朗无云。
2.温晴:温暖晴朗。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慈善:对人关怀,室有同情心。
5.肌肤:肌肉和皮肤。
6.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7.宽敞:宽阔;宽大。
8.贮蓄:储存,积聚。
9.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10.地毯:这里指地上铺的苜蓿。
因为-到秋天,苜蓿结籽,微风吹拂下,摇晃著脑袋,非常像一块地毯。
11.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课的读读写写内容,希望能够耜助到您。
初中语文第一册必背古诗词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3. 《如梦令》李清照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4. 《观书有感》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1.《背影》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3.《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
《最后一课》是小说。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5.《小桔灯》作者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女作家,福建长乐人。
6.《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7.《出塞》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唐代的杜甫。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
渔歌子,词牌名。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8.《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
9.《春》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是散文,作者老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1.《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12.《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文学家、历史学家。
第二册13.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要素。
14.《我的老师》是散文,作者魏巍。
15.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小说写人,常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16.《分马》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
17.《社戏》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
18.《狼》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9.《荔枝蜜》是散文。
作者杨朔。
20.《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21.《谈骨气》作者吴晗,历史学家。
22.《梅岭三章》作者陈毅。
23.《木兰诗》是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民歌。
24.线索,是记作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总结【—
初一
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总结】,以下就是第一册文言文中成语的总结,仅供参考。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至无法抢救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至不容挽回的程度。
——《扁
鹊见到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等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朦胧;——《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总结:
初中语文
文言文成语并不是很多,以上概括了一些。
第一册再别康桥初中一年级教案-初一语文教案<b><font color=#ff0000 size=4>再别康桥</b>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初一语文上册电子课本加笔记内容预览:1.忆读书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一了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背景材料】一、背景材料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
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
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
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二、补充注释1.关于“触龙”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眬”,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总结【—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总结】,以下是
第一天
语文第一册翻译总结,是这学期的重点。
第一卷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
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考而不学习是危险的:如果你只是阅读和学习而不思考,你会
感到困惑;如果你只思考而不学习,你会感到困惑,一无所获。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
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如果有三个人走路,那一定是我的老师;选择好的,跟随他们,改变坏的:当几个
人一起旅行时,一定有人能成为我的中间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如果你也有他们,你应该摆脱他们。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时间像这样日夜流逝:时间像这条河一样流逝!夜以继日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结论:句子翻译在文言文中是很难理解的,也是一个必要的测试。
以上给出的翻译是
我们必须掌握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序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学生们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语文课。
这堂课主要讲解了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本文档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详细介绍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和学习内容•理解语文学科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学科成绩课程内容一、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和学习内容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语言文字、文学欣赏、写作与应用三个方面。
1.语言文字: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常用的词汇和词义,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2.文学欣赏: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内涵。
3.写作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并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语文学科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身价值感。
1.提高表达能力:语文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培养思维能力:语文学科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能力。
3.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4.培养创新能力:语文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