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评(一)《琵琶行》
- 格式:docx
- 大小:21.22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行》文学短评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与结构1. 内容概括-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送客时听到琵琶声的经过。
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出萧瑟的秋夜江边送客的场景,为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细致地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诗人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曾经是京城的名伎,色艺双全,风光无限,但后来年老色衰,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独守空船,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后诗人重闻琵琶声,泪湿青衫。
2. 结构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从年少时的风光到年长后的凄凉;另一条线是诗人自己的仕途经历,从京城为官到被贬江州。
两条线索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处交汇融合,相互映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三、艺术特色1. 音乐描写- 比喻手法:如前面提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柔、交错弹奏的美妙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通过一系列比喻,把琵琶声的变化多端、美妙绝伦表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名家鉴赏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
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
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
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
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
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
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
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
琵琶行短评赏析简短《琵琶行》短评赏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琵琶和弹奏琵琶的女子为主题,通过描述女子的琵琶技艺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从诗的结构和形式来看,《琵琶行》是一首七言古诗,共有九十六句。
整首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开头,这种重复的结构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流畅而有力量。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动听。
整首诗的结构和形式都非常工整,显示了诗人的高超写作技巧。
其次,从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和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琵琶女子在弹奏琵琶时的形象,她的琵琶技艺高超,能够把琵琶的声音变化得淋漓尽致,仿佛琵琶在她的手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琵琶女子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诗人通过琵琶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的追求,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再次,从诗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看,《琵琶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句更加生动和形象。
诗人通过对琵琶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琵琶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琵琶声音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等手法,使琵琶的声音更加动听和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动人,修辞手法巧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从诗的意义和价值来看,《琵琶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琵琶行》赏析浅谈《琵琶行》赏析浅谈《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赏析浅谈,欢迎阅读!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篇一: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未2009-02-18 2008 5d56b7b40100c10m《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篇二:《琵琶行》赏析一曲琵琶为何打湿司马青衫姓名:叶胜勇班级:11级中文1班学号:201102010123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而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但我更关注的却是白乐天。
在我看来,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杜甫。
因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数量不比杜甫少,在关心现实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上也不比杜甫差。
我想如果杜甫和白居易的创作年代调换一下,或许“诗圣”的称号就是白居易的了。
琵琶行赏析•相关推荐琵琶行赏析(通用10篇)赏析,是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赏析(通用10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琵琶行赏析篇1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经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述,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之后以描述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述,与上头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赏析篇2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其中,《琵琶行》作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古代诗词作品,被广泛传唱和赏析。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同时也提出了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则对《琵琶行》进行了诗词赏析,包括其音乐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
第四部分探讨了《琵琶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包括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琵琶行》的独特魅力,强调了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琵琶行》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琵琶行》的赏析,探讨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意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诗词作品。
同时,通过对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杰出成就,并启发读者对于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能够促进《琵琶行》这一经典作品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并为古代诗词赏析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2. 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1 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古代琵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
最初,古代人们使用动物脑壳、竹子等材料制作了原始形态的琵琶。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革创新。
到了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至9世纪),由于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琵琶得以进一步发展。
《琵琶行》古诗解析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以描写女子音乐家为主题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本文将对《琵琶行》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主题《琵琶行》的主题是表达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琵琶女的苦辣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女子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由,甚至被束缚于琵琶的弦音之中,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结构与意境《琵琶行》由七言绝句组成,每一句都以响亮的句式开头,通过叙述琵琶女的境遇,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全诗中,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坎坷。
通过诗人对琵琶声音的刻画,产生了一种悲壮而凄凉的意境,使读者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同身受之感。
三、语言运用作者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通过对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音色的描绘,运用了音的比喻,使琵琶与女子情感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感。
其次,通过对琵琶女丰富的手势形态的描写,运用了形的比喻,突出了琵琶女身体的动感与优美。
再次,通过对琵琶女命运坎坷的描绘,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使琵琶女和整个封建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凸显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困境。
四、艺术风格《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女子命运的关切与痛惜,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其次,作者通过对琵琶音色的描绘,使整首诗具有了鲜明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最后,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总结一下,《琵琶行》是一首描写女子命运的优秀古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闷与无奈。
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整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将琵琶女的悲剧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
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思想情感内容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1.1白居易悲情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受到谗毁,被贬江州司马。
司马本为闲职,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又因江州地方偏远,在此空闲度日,心中自是落寞。
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
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送别友人归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
忽然,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如闻仙乐,情绪为之一振,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一扫满腔的愁绪,寻访弹奏琵琶曲者。
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琵琶女勉为其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如梦方醒,以为妙绝入神。
诗人不免追根溯源,探询琵琶女的来历,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
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1.2琵琶女伤情诗中琵琶女自述了自己盛衰荣枯的经历,曾经色艺双绝“,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在京城红极一时“, 今年欢笑复明年”,不觉韶华已逝,琵琶女为之黯然神伤。
琵琶女也曾为浓浓亲情团团包围,可惜“弟走从军阿姨死”,落得孑然一身,琵琶女为之落泪。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挥泪洒别教坊众姐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此时凄凉心境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诗人仕途坎坷,内心充满悲愤苦闷。
琵琶行文学点评《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
本文描写了一个民间故事,通过琵琶女在长安城吹奏琵琶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篇作品结构完整,插叙有致,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价值,下面将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点评。
首先,本文在形式上运用了渲染的手法,通过对琵琶女的身世背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血泪、悲凉的氛围。
比如文中写道琵琶女年纪轻轻却早已丧失了纯真和快乐,内心深处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这样的描写不仅给人以震撼和共鸣,而且展示了作者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哀婉之情。
其次,作品以琵琶女为主线,通过她的琵琶声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形成了小说的高潮部分。
作者通过刻画琵琶女的才情和自豪,展示了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读者在惊叹琵琶女的才情之余,也引起了对琵琶艺术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再次,本文在描写长安城的时候,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城市的美丽和繁华,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感慨。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还原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幅灯火辉煌的画卷。
与此同时,他通过对琵琶声的描写,传达了长安城的喧嚣和繁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浮躁和动荡。
最后,本文通过琵琶女的命运展示了世事无常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琵琶女流落街头,索取施舍的形象,传递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以及社会的冷漠和残酷。
这种描写既使读者感到琵琶女命运坎坷,也引起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时代性,也与今天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着关联。
综上所述,《琵琶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入的社会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作者既道出了一个个体的命运悲剧,也勾勒了一个时代的浮华虚幻。
这种对人生短暂和社会变迁的思考,使得《琵琶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深刻影响。
《琵琶行》,文学短评《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琵琶行行吟曲调,描绘了一个悲伤动人、激情四溢的故事。
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白居易以第一人称身份,讴歌了一个闻琵琶声而获得启迪的人物。
这个人在听闻琵琶声后,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亲眼目睹了古代战争的惨烈场面,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痛楚。
白居易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感受与心境,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类悲欢离合的真实景象。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琵琶声的婉转悠扬和悲怆深沉。
诗中的琵琶声既是主人公的感受,又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琵琶声引发了主人公对生死、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唤起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惜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象的描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美。
此外,《琵琶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也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对《琵琶行》的阅读与理解,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与厚重。
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的辗转,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中的悲欢离合和苦难境遇。
它既富有审美价值,又呈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综上所述,《琵琶行》以其艺术的创新与独特性,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惨烈残酷和人类命运的悲喜起伏。
读者们在阅读此诗时,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更能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时代的厚重。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是清代文人王实甫所作的一部五百六十三句的古典词诗,
来源于中国民间曲调《慢郎中》,也叫“龙钗记。
”古典词就异于一般的
古诗,是以旋律和意象的组合为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把它们组合成美妙
的乐曲,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韵律效果。
《琵琶行》用词描绘了古代“桃花源”般的情节。
王实甫用流畅的文字、丰富的情感来描述这位乐师弹奏琵琶的情景,表达出有关爱情、友情
甚至军队和物质欲望的旷世美景,它是一部细腻、情感弥漫、诗情赋予的
古典诗歌,在丰富的文字语言中让人有种如神仙般的感觉:红谷中的舞蹈
被描绘成美丽的舞蹈,湖光山色变成了墨色的山脉。
“琵琶行”把它村古老的特色融入了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清新的乡
村风情,而且把山水等元素的审美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绪沉郁而真实,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灵动之中。
当我们回顾王实甫给这首诗一贯展现出来的那种抒情韵律,就会发现,他非常善于把文字与音乐融合到一起。
这首诗歌以琵琶独奏的旋律和意象
为背景,但又流淌出一种隐晦的追求,他的诗自有自的柔情意味,时而叹息,时而歌唱,真切抚慰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抒情效果,使得这
首古典诗歌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了一部永载史册的经典著作,仅凭它自身的审美即可持续流传千古。
琵琶行原文及译文赏析优秀13篇《琵琶行》艺术赏析篇一艺术赏析《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精品,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述了一位歌女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与苦难身世,塑造了诗歌世界里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也倾述了作者对自己屈遭贬官、大志难申的满腔悲愤。
此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不能及”的独特之处,因而使本诗成为后世学者写作叙事诗时不可或缺的借鉴蓝本。
就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见解:(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
譬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描述琵琶女演奏结束以后,又写她自叙不幸身世;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后,又要请琵琶女重弹一曲等,使全诗具有一种跌宕多姿、委曲动人的情致。
同时,全诗叙事写人层次分明,诸如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自叙身世,描写诗人自己引起的遭际感慨与情感共鸣,尽管有如此多的铺叙内容,却能做到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二)、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待征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情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
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逼真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二句,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与表情描写,把女主人公在开始诉说身世时的矛盾、迟疑、欲说还休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六句,使读者脑海里自然会感知出琵琶女以声传情的演奏技艺和满腹愁怨的鲜明形象。
可见,诗人把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动作与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它在听者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自然融合,立体描绘,因而起到了相互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极大作用。
唐朝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九篇说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二)分析课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升。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
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琵琶行》全鉴赏琵琶音乐中流露的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突出《琵琶行》的悲凉伤感。
《琵琶行》是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其音乐描写堪称一绝。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连小孩和胡人都能吟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音韵和谐;也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琵琶行》其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主题深刻、艺术性高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同凡响的音乐描写。
白居易通过对音乐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音乐天地。
《琵琶行》一开始就为琵琶女的出场蓄足了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两句点出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渲染了萧瑟落寞的环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在急需音乐来助酒兴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一个“忽”字透露了诗人意外得闻、喜出望外,突出了音乐的不同寻常,难怪“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并“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这里通过突出听者对音乐的心驰神往,渲染了琵琶音乐的“磁性”吸引力。
有人说,音乐家的手能传达出各种微妙的情绪,文学家的笔能描绘出各种复杂的感情,《琵琶行》就是这样的典范,我们从诗人所描写的琵琶曲调的变化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也可从聆听中捕捉到琵琶女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
整个描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弹奏前的试弦调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还没弹出曲调,就已经充满了感情,写出了诗人谛听出音乐中的情调,体味出音乐中流露的“幽愁暗恨”: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凄凉。
因而琵琶旋律低沉抑郁,让人不由自主地为琵琶女一洒同情之泪。
二、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快惬意的曲调:“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女运用了“拢”“捻”“抹”“挑”四种指法动作弹奏出轻快自如的曲调。
他人对琵琶行诗句的评价
《琵琶行》是唐代琵琶曲,被称为中国古代乐曲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文人隐逸山水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琵琶行》的评价:
1. 《琵琶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以流畅和优美的语言刻画了一幅幅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人生的苦乐。
2. 《琵琶行》以琵琶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和无奈,诗中透露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悲凉。
3. 诗中的琵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对音乐的力量和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4. 《琵琶行》通过音乐和文字的结合,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示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和高雅审美情趣。
总之,人们普遍认为《琵琶行》是一首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并对它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给予了高度赞扬。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快来看看吧。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1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是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
作者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融合在—起,这是本文的—个特点。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写出琵琶女用乐声倾诉悲苦,也表现了作者抑郁的心境。
琵琶女因遇知音而感动,详细自叙身世。
作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也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个是名震京城的歌伎,—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个因“颜色故”而沦落天涯,—个因直言敢谏而被贬异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饱含着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揭露。
“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女用急促的曲调表达了个人的激愤和对作者的同情和理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对琵琶女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赏析2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
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接着,诗就转入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
先写定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露了情的消息。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那深沉、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描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为了方便大家鉴赏,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留意应届毕业生网。
琵琶行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古诗文鉴评(一)《琵琶行》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凄凉的。
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心怀怅恨,“谪居卧病”、“取酒独倾”,所居的浔阳城在诗人眼里是“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耳里听不到美妙的“丝竹声”,只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本也淳朴可爱,但诗人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
在这样的心境下,一个秋天的晚上,枫叶狄花发出“瑟瑟”的声音,凄月倒浸在江中,诗人又要与朋友分别,内心凄苦,借酒排遣怅怀,但怅深恨重,怎能“成欢”。
听了琵琶女“凄凄”之音,联想自己遭遇,感怀眼前情景,禁不住眼泪流湿了青衫。
而使诗人情感暂时获得安慰的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听她的演奏,如痴如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五陵年少”是为逐色而来,并非真正欣赏琵琶女的技艺,因此“暮去朝来颜色故”时,便“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为了生活,嫁与商人,商人重利寡情,让琵琶女独守空船,孤身一人弹奏着凄切的音乐,在同样寒江凄月的情景中,想
起往事,悲苦啼泪。
诗人与琵琶女的遭遇相似,同是被冷落而内心凄苦,且从读者看来这又是不该冷落而冷落,这就引发了人性共同的同情心。
“好音以悲哀为主”,说的是悲哀的音乐更易获得听者的共鸣,用之诗歌,同样是合适的。
而这种凄切之情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是有节制的。
诗人写自己心境的低沉,至于“沦落”的原因,则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心里感伤却不怨天尤人。
琵琶女虽沦落却自尊、矜持,诗人听到她的演奏,“移船相近邀相见”,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初次为诗人演奏,所选乐曲的旋律先是轻快流畅,再缓慢沉咽,最后高亢激越,不因为在“沉沦”之时因有了听众而作态;自诉身世又“沉吟”,又“整顿衣裳起敛容”,不迎合,不狎昵,既令人同情,又令人觉得可敬。
这样,凄凉的基调下便有了许多延宕的空间,使作品生出摇曳的姿态。
这摇曳之姿更体现在生活在不同阶层的诗人与琵琶女在偶然的情景中情感的相遇与撞击。
琵琶女空船独守,回想往事,心生凉意,抚琴弹奏,不意这琴声强烈地撩动与之无关的诗人的情绪,诗人不仅“移船相近”,“添酒回灯重开宴”,且“千呼万唤”,要琵琶女出来一见。
琵琶女为诗人抚琴一曲,诗人以其对音乐的精通,用一连串的比喻,极有层次地写出演奏的全过程。
表面看,这是在写音乐,深层看,音乐只是载体,传达着两人的生活态度。
开始,“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和谐流畅,轻松愉悦;接着,“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压抑;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激越高亢,雄壮有力。
这旋律不正是反映琵琶女的遭遇吗?雄壮高亢的旋律不正是琵琶女的控诉、不甘命运的内心
抗争?诗人不仅仅在写音乐,而是切己体察,读懂了琴音,化为形象的文辞。
诗人的“知音”引逗出了琵琶女的自诉,琵琶女的自诉又使诗人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并不顾地位的差异,也倾诉了自己的遭遇,至此便不仅仅为“知音”了。
琵琶女心怀感激,内心的痛楚以琴声向诗人倾倒而出,“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听了也更为感动。
两个带着“沦落”际遇,内心怀着各自悲楚的人,在一个短暂的时光里,情感的撞击是强烈的。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情感场,这情感场组合了诗人自己与琵琶女的不公平遭遇、品性涵养和心灵相通的元素,加上性别和地位的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不同时空的读者。
但是,如果止于情感,尚失之于肤浅,情感的触媒是琴声,整首诗从听琴始,以听琴终,听至泪湿衣衫便收束,琴声与情感之间留下许许多多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构筑,构筑的过程便是喜爱上这首诗的过程。
[鉴赏集萃]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唐诗鉴赏辞典》第8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琵琶行》抒写由市井倡女的命运所引起的士大夫的盛衰之感,虽然也只是类比,却真挚地表现了诗人在精神和感情上对倡女的同情和理解,因而这首歌行才会像《长恨歌》一样,越出士大夫的欣赏圈子,为世俗中更多的人所喜爱。
(《唐诗宋词十五讲》第152页,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
(《管锥编》第2册第450页,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