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90.50 KB
- 文档页数:27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对策。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1.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意味着需要开发利用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风景名胜区通常位于水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会导致水源枯竭和水污染问题。
一些旅游景点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将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 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往往需要砍伐树木、填土造地等工程活动,这些活动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4. 垃圾处理和能源消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和能源消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的游客带来的垃圾需要妥善处理,否则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能源,如果没有合理的能源管理措施,将对能源资源造成浪费。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 生态评价生态评价是评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监测,评估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可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方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是评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的重要方法。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一、评价原则(1)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2)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二、评价方法、标准与指标1 、评价方法(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2 、评价标准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及其综合特征。
3 、评价指标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3.10.11•【文号】建城[2013]142号•【施行日期】2013.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暂行)》的通知(建城[2013]142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审查工作,提高总体规划成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依据《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暂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关于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暂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10月11日附件关于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暂行)依据《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上报成果作出如下规定。
一、文本内容(一)总体部分1. 总则包括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期限等内容。
2. 范围与性质(1)明确风景名胜区面积,界定风景名胜区范围和四至经纬度,描述风景名胜区边界,风景名胜区范围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设立及规划审批范围保持基本一致;(2)明确核心景区面积,界定核心景区范围和四至经纬度,描述核心景区边界,核心景区面积占风景名胜区面积的比例一般不低于30%;(3)性质表述应当明确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主要功能和级别三方面内容。
3.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1)阐述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类型和基本特征;(2)列出景点评价简表,明确风景名胜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宗教活动场所;(3)提出风景名胜区资源总体评价结论。
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第一章雁荡山地理调查一、雁荡山地区地理概况雁荡山主要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见图2-1,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300千米。
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
二、雁荡山地区地质调查在中生代时期,亚洲大陆板块受太平洋板块低角度斜向俯冲、碰撞,形成了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
由于火山爆发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碎屑流、熔结凝灰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经过1亿多年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形成雁荡山火山。
雁荡山是白垩纪时期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复活型破火山,其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①火山爆发大量岩浆排出;②岩浆房中出现腾空而塌陷,称之为破火山阶段;③火山再次复活,一般喷溢熔岩或成为岩穹,称之为破火山复活阶段。
雁荡山先后经历了四期喷发,形成由下而上四个岩石地层单元。
火山喷发后又有岩浆侵入,构成一个侵入岩单元,这使得雁荡山具有环形和放射状火山的典型构造,火山岩类型较齐全,岩石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为主,可据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岩石地层单元(K1y1、K1y2、K1y3、K1y4),其中第一岩石地层单元(K1y1)为低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厚度688米,总体上呈环状分布于雁荡山破火山外缘带;第二岩石地层单元(K1y2)为岩浆平静溢流形成的巨厚层流纹岩,构成了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厚度大于600米,分布于火山外环,局部有浸出相流纹岩穹;第三岩石地层单元(K1y3)为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并夹有流纹岩,厚度380米,分布局限于火山内环;第四岩石地层单元(K1y4)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局部见凝灰熔岩,厚度297米,主要分布于火山内环,后期岩浆沿原主要喷发通道侵入,构成中央侵入体(Ky)石英正长斑岩,雁荡山破火山的外围地层有磨石山群高坞组(K1g)、西山头组(K1x)的火山岩K以及永康群馆头组(K1gt)和朝川组(K1cc)火山—沉积岩系,这四个岩石地层单元的岩相柱状图见附图1,并且这四个岩石地层单元依次呈层圈状环形叠置,层次清楚,完整地显示了雁荡山破火山的形成演化历史。
风景名胜区建设环评报告书一、项目概况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旨在打造一个独特而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令人难忘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体验。
本报告书将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
二、项目背景1. 项目位置及规模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位于某省某市,地理坐标为XX°XX'XX" N,XX°XX'XX" E。
项目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包括山岳、河流、森林等众多自然景观。
2.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提升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保护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
三、环境影响评价1.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1)地质地形特征风景名胜区所处地质地形属于XX类型,地质构造稳定,无明显断层和地震活动。
(2)水体质量周边水体主要为河流和湖泊,水质良好,pH值、溶解氧含量等指标符合相关标准。
(3)生态系统风景名胜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存在多种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1)景区游客量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因此,需要做好游客流量管理,避免对当地社会秩序和基础设施造成负面影响。
(2)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区周边存在多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项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遵守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
四、环境保护措施1. 水环境保护(1)合理规划污水排放口,并确保排放口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2)建设污水处理站,对项目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生态环境保护(1)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和游览区域,避免对敏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植物和动物群落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珍稀物种。
3. 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1)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噪声干扰。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一、评价原则(1)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的进行,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2)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二、评价方法、标准与指标1 、评价方法(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2 、评价标准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外著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及其综合特征。
3 、评价指标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附件2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一、基本情况(一)风景名胜区概况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二、评估内容(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三、评估结论和建议(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第四条规划期限第二章保护规划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游赏规划第九条游客容量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第十一条景区规划第四章设施规划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第十六条居民点调控措施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第二十条近期实施重点附表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表2-1 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表3-1 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表图0-1 区位关系图图0-2 综合现状图图0-3 规划总图图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图3-1 游赏规划图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关于规划总则的说明一、规划范围与面积(一)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与面积(二)风景名胜区范围调整说明(涉及范围调整的编制)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一)风景名胜区性质(二)风景名胜资源特征(三)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三、规划期限四、规划目标(一)总目标(二)分项目标第二章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一、资源分级保护(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三)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二、资源分类保护三、建设控制管理(一)分区设施控制管理(二)分区活动控制管理四、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一、游客容量二、特色景观与展示(一)特色景观类型与展示主题(二)解说展示场所与方式三、景区规划第四章关于设施规划的说明一、道路交通规划(一)对外道路交通规划(二)内部道路交通规划(三)交通设施规划(四)道路及交通设施控制要求二、游览设施规划(一)游览设施布局与分级配置(二)游览设施建设控制引导(三)床位规模控制与分布三、基础工程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供电工程规划(四)电信工程规划(五)环卫设施规划(六)综合防灾规划第五章关于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的说明一、居民社会现状二、居民点调控(一)调控类型(二)调控措施三、经济发展引导第六章关于相关规划协调的说明一、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不涉及城市规划区域的,不编制此项内容)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三、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一)生态环境保护(二)水资源保护(三)林地和特定区域保护(四)文物保护(五)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六)旅游管理第七章关于近期规划实施的说明一、近期实施重点二、近期建设内容(一)近期景区建设(二)近期保护利用项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为了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成果,提高总体规划编制水平,强化执行和监督,对总体规划编制提出以下要求: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规划一般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三部分内容。
风景资源评价范文地理环境是风景资源评价的基础。
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
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地形地貌则决定了地区内的地貌景观特色。
水文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水体分布等,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风景资源的评价尤为重要。
气候条件对于风景资源的评价也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多个指标。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的旅游活动,例如寒冷的气候适合冰雪运动,温暖的气候适合海滨度假等。
因此,对气候条件进行评价,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提供指导。
生态系统是风景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和游客体验。
评价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调查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自然景观完整性等指标来进行。
这些指标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文化遗产评价也是风景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古迹、传统艺术等。
评价文化遗产时,可以从古迹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保护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价结果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同时也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综合评价风景资源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不同要素的评价结果,并进行权衡和比较。
评价结果可以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呈现,例如利用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或者通过主观评价和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
总之,风景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开发和管理风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一、评价原则(1)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2)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二、评价方法、标准与指标1 、评价方法(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2 、评价标准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及其综合特征。
3 、评价指标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XX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一、概况(一)XX县基本情况介绍1、区位交通XX县,隶属于XX省XX市,东与XX省XX县、东南与XX省XX县接壤,南与XX市、XX市毗邻,西为县境东XX湖,北与XX市区、XX市交界。
全县土地总面积2713.55平方公里。
京广铁路临城而过,铁路货场年货运能力为150万吨;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岳荣新一级公路贯穿县境;两条三级公路横跨全县东西,城区往西12公里有500吨级的鹿角码头,顺湖而下水路可通江达海。
2、社会经济XX县域截至2013年底,下辖12个建制镇,8个乡,557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771700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0.7%。
XX县共有旅行社1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旅游景区1处;旅游星级饭店达到4家(其中3星级2家);有星级农庄12家。
3、XX县历史沿革XX县以县治位于天岳山(幕阜山)之南得名,当年设置的XX县在今天XX 市、XX县一带,而今天XX市区一带为巴陵县,后世地名发生转移。
XX县历史悠久,夏、商为三苗之地。
西周、东周属楚。
秦属长沙郡罗县。
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境。
东汉下隽县地复属长沙郡。
三国时属吴,隶属长沙郡。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下隽县西部始建巴陵县,属长沙郡。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巴陵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巴陵郡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隋大业元年(605)易名罗州,三年改罗州为巴陵郡,巴陵县隶属随之变更。
唐宋巴陵县属岳州(巴陵郡),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岳州府,巴陵县改为XX县,后设XX第一行政督察区,XX县属之。
1949年7月20日XX县和平解放,属长沙专署管辖,1952年9月长沙专署改名湘潭专署。
1960年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析XX县城关镇、城陵矶镇为XX市,由XX县代管。
1962年 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XX市,复为XX县城关镇。
1964年9月22日置XX专署,XX县属之。
风景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析——以柳州市龙潭—都乐岩风景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为例摘要:柳州市龙潭—都乐岩风景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从规划目标实现情况、保护内容落实情况、开发建设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析,希望能为其他风景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实施评估;评价体系1、引言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人文景观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等活动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针对各类风景名胜区所编制的规划,目的是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完善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形象。
由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对总体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以便从客观的角度对规划编制进行合理的评判,提高规划实施绩效,为规划进行动态的局部调整、重大修改、修编等提供依据。
然而目前针对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尚缺乏详细的内容要求,给规划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
因此,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首先需要确定评估内容的框架体系,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评估工作。
2、评估范围与内容概况龙潭—都乐岩风景区位于广西柳州市。
本次评估的范围是根据《龙潭-都乐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范围来参考制定,主要包括龙潭景区、都乐景区、白莲洞景区(含“柳江人”遗址),共计10.77平方公里。
风景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总体规划本身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评估规划编制方案的合理性、完整性与可实施性。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分析、上位规划编制和落实情况、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分析等。
第二部分评估内容是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通过了解规划实施期内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找出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根源与机制,有效地实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动态实施,方便规划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是指为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各地风景名胜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资源概况:对该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概述。
2. 规划目标及基本理念:规划对于该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和基本理念进行明确,包括如何保护和利用资源,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提升旅游环境品质等。
3.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道路、停车场、酒店旅店、景区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
4. 地貌景观规划:对包括山水、动植物和人文景观在内的地貌景观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
包括如何修复和保护景观,如何制定游览路线和游览线路设置等。
5. 环境规划:对景区内的环境问题进行规划和管理,包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和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 景区经济规划:对景区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
包括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如何落实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营销和推广等。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旨在确保景区内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同时维护游客需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